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小学生-第3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嘉靖皇帝有点烦,马上要南巡了,朝廷要维护稳定。为这点勾心斗角的事弄一个兵部尚书,也不值当。
  秦德威这时忽然也凑到前面,奏道:“陛下请听臣一言,建昌侯张家号为京师首富,家资巨万!
  如今张延龄系狱,陛下天恩仁慈,数年来始终不肯抄没张家,但张家又守不住家业!
  宛如孩童持金过闹市,总有张瓒这般宵小觊觎张家钱财,致使张家钱财大量向外流失,岂不可惜?
  不如将建昌侯张家抄没,以资国用,总好过让钱财落到张瓒这样宵小手里!
  若陛下迟疑不决,只怕再过一年半载,张家就要财产一空!而吃肥的都是张瓒这样宵小,于国于民有何用哉?”
  严嵩本来还想着出面帮张瓒求情,在他眼里受贿确实也不是大事。
  但听完秦德威所言,严阁老心底一沉,张瓒这个新拉拢来的盟友完了!
  幸亏自己慢了一步,没有出这个头。
  别说严嵩,与张瓒关系不错的人,这时候也没人敢出面了,秦德威实在太诛心了!
  秦德威一句一个“张瓒这样的宵小”,那并不是故意骂人,而是一种意识强化!
  大家都听说过,先前一直有传言,说宫里近些年用度大,嘉靖皇帝贪图建昌侯张家财富。
  而嘉靖皇帝又是个要面子的人,不愿意传言成真,所以一直没有抄张家。
  但如果嘉靖皇帝真想要抄张家,那就必须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能堵住天下人悠悠众口的理由。
  而如今的张瓒,实际上就成了秦德威送给嘉靖皇帝的理由!
  皇帝都要顾忌脸面,不好意思抄建昌侯张家,保留了张家家产,而你们这些其他杂碎竟敢使尽手段趁机侵吞张家财富!
  为了不让张瓒这样的宵小杂碎得逞,皇帝应该抢先抄了建昌侯张家,总好过便宜贪官污吏!
  别人大气也不敢出,而张瓒已经瘫倒在地,他万万没想到,秦德威的算计如此之深!
  什么争风斗气,什么索贿行贿,都是最不重要的表面!
  嘉靖皇帝死死盯着张瓒,在心里忍不住想了一句:“那都是朕的钱!”
  刑部尚书兼京营总督王廷相看了看夏言,又看了看秦德威,迈步出列,打破了殿中的沉静。
  “臣弹劾张瓒败坏兵务!近几年武选多由贿行,非行贿不得实职,京营武职如此,边镇武职亦如此,导致上行下效,边将无能,边事日渐败坏!”
  如果说秦德威是把张瓒送进了棺材里,而王廷相的弹劾,就像盖上了棺材板。
  众人不免顿生宦海险恶之唏嘘,一个强大的兵部尚书,居然就这么完了。
  嘉靖皇帝下旨道:“传东厂秦福上殿!”
  正在午门外值班的秦太监接到诏旨,连忙一路小跑着上了文华殿。
  嘉靖皇帝又对秦太监下旨道:“抄张家!”
  秦太监看了眼张瓒,神一般的回复说:“斗胆敢问陛下,是哪个张家?”
  众人:“……”
  原来今天最毒的人在这里。
  嘉靖皇帝喝道:“滚去办事!建昌侯张家,兵部尚书张家,一并抄没!”
  秦太监领命出殿,去办差事了。
  抄兵部尚书张家时,如果能发现点张瓒与司礼监掌印张佐暗通,并且把钱送给张佐的线索,那就更乐子了。
  钱其实并不重要,但谁让皇帝如今对张家的钱敏感呢?
  而且秦太监先前没有告诉嘉靖皇帝“秦德威一万五千两”这个热点八卦,只提醒皇帝抄建昌侯张家,如今看来是正确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皇帝先有了抄张家的念头,酝酿了好几天,心里把张家的钱视为己有了,然后才有今天“张瓒事发”。
  在皇帝意识里,就等于是“朕正要准备抄张延龄家,你们居然就开始跟朕抢钱了”,会让皇帝下意识更生气。
  不然的话,结果就是“看到你们开始从张家捞钱,朕才反应过来”,那心态绝对不一样。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秦太监深藏功与名,去抄家了。


第六百二十四章 大学士们
  兵部尚书这样要害位置空缺,对朝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
  尤其如今南巡在即,稳定大于一切的背景下,总领军务的兵部尚书不可或缺,所以必须要马上任命新的兵部尚书。
  不过对于大部分殿上朝臣而言,今天这情况是非常措手不及的,之前没想到张瓒会被嘉靖皇帝当场罢免。
  多数人没有预案,没有提前串连的前提下,最合适的人选几乎就是京营总督王廷相了,兵事大臣需要专业性,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担当重任的。
  按照惯例,皇帝没有垂询的话,内阁大学士为了避免专权之嫌不会主动推荐外朝大员的人选。
  但今天嘉靖皇帝估计是懒得听一群官员的七嘴八舌,只对三名大学士问道:“尔等阁臣可有举荐?”
  首辅夏言犹豫不决的斟酌着什么,次辅顾鼎臣比较无所谓,于是严嵩先说话了:“去岁毛伯温南征回师后,尚未得用,可以执掌兵部。”
  众人诧异的看了眼严阁老,谁都知道毛伯温与夏言关系密切,而你严嵩居然推荐一个夏党的人。
  但殿上的人都不傻,最初的惊诧过后,大家也都想明白了。
  刚才王廷相站出来给张瓒盖棺材板的行为,已经表明了王廷相对兵部尚书位置的希冀,可王廷相也是夏言的多年密友啊。
  无论你夏言支持谁,只怕另一个都会离心离德。尤其毛伯温也是江西人,说不定就被严嵩拉拢过去了。
  这时候众人在看夏言,大家都很好奇夏言会如何抉择。
  不多久夏言对嘉靖皇帝奏道:“刑部王廷相久知兵事,可以改兵部。”
  嘉靖皇帝不想拖延,当场拍板:“若无他议,王廷相改兵部!”
  虽然建议得到了采纳,但是夏首辅一点高兴的心思都没有,他今天完全是被赶鸭子上架。
  众人对夏首辅都很理解,他还是不敢冒彻底失去王廷相,以及王廷相背后的秦德威的风险。
  而且众人都感到,对夏首辅来说,秦德威势力已经是“尾大不掉”到不可或缺了。如果夏言是权臣,那秦德威就是权臣里的权臣。
  王廷相从刑部尚书改任了心心念念的兵部尚书,那么刑部尚书位置又空缺了出来。
  嘉靖皇帝可能是想早早结束朝会,还是没有广泛征询意见的想法,只对大学士们说:“尔等阁臣继续举荐。”
  首辅夏言不说话,刚才他已经“举荐”了一个兵部尚书,如果再举荐刑部尚书,就显得很“贪权”了,可能会引起皇帝猜疑。
  于是严嵩又出列说:“毛伯温南征有功,久无实任,可补刑部尚书。”
  这个道理倒是没错,嘉靖皇帝就采纳了说:“可!”
  如此以来,今日最重要的人事变动就完成了,六部尚书位置变动了两个。
  秦德威对严阁老的表现有些意外,只能说严嵩也不愧是严嵩,这种突发状况下,还能想尽办法捞回一点便宜。
  其实秦德威刚才有心上去捣乱,但皇帝只询问了内阁大学士意见,别人都没法插嘴,他秦德威也只能憋着了。
  嘉靖皇帝这种“懒政”,别人都以为只是今天特例,但却让秦德威产生了一点危机感。
  这已经是非常明显的苗头了,只怕以后大学士的份量会越来越重,必须要在内阁有所布局了。
  现在内阁里面严嵩是对头,而夏言太骄傲又不肯当工具人,那就只有……
  接下来朝会又讨论南巡事务,首先按照惯例,如果皇帝出京,皇太子必定留在京师监国。
  纵然当今皇太子只是个三岁幼童,但储君就是储君,监国的名分是跑不掉的。
  随即要敲定负总责的留守大臣,嘉靖皇帝在三个大学士之间扫了几眼,就指定顾鼎臣为留守大臣,辅佐皇太子。
  并下旨,顺天府及大兴、宛平二县、五城御史及兵马司、皇城各门守门官军俱听顾鼎臣指挥。
  至于首辅夏言和大学士严嵩,都跟随嘉靖皇帝南下。
  另外按照惯例,皇帝出京,一般六部尚书都要跟着,保证行在仍然是大明的政治中枢。
  至于其他高级大臣,都要看情况安排,谁去谁不去都要经过定夺。
  秦德威作为翰林院第三把手兼詹事府第三把手,享受准侍郎待遇,自然也具有被安排的资格。
  秦德威看了看留守大学士顾鼎臣,忽然主动奏道:“臣秦德威蒙陛下殊恩,授与东宫显职,朝夕慎恭,愿留京辅赞储政,使陛下心安于行!”
  这让众人很意外,都没想到秦德威这个宠臣居然主动申请留京。
  秦德威当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大学士里顾鼎臣留守,自己如果留京可以与顾鼎臣拉拉关系。
  主要是顾鼎臣为人温和柔媚,具有上好的工具人属性,如果能发展为当前内阁代言人很不错。
  这个设想还是非常具备可行性的,顾鼎臣是苏州昆山的,他秦德威是南京的,好歹都是南直隶人。
  而且他秦德威与苏州士人关系一向不错,跟文征明啊、王世贞他爹啊都是老朋友了,结交顾鼎臣具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
  另外秦德威真不愿意跟着出京,这次南巡筹备仓促,路上屡屡出事,沿途供应也不太好。
  总而言之,一路上实在太辛苦了,还容易被嘉靖皇帝迁怒当出气筒。
  至于从行宫大火里救出嘉靖皇帝的大功,秦德威只想说那是玩命,水火无情,万一出点差错会死人的!
  秦德威对嘉靖皇帝奏完后,却见顾鼎臣慌慌张张的出列奏道:“秦德威学识广博,通晓山川地理风土人情,更适合伴驾南巡!”
  秦德威有点生气的望向顾鼎臣,你这什么意思?小爷我好心留下陪你,你就这样态度?
  可顾鼎臣完全没感受到善意,他只觉得害怕,如果秦德威留京,京城里谁说了算?出了问题责任算是谁的?
  还没等秦德威说些什么,夏首辅和严阁老突然也都奏道:“秦德威不宜留京!”
  三个大学士齐齐阻止秦德威留京,强迫秦德威伴驾南巡,这种空前统一的态度,让其余众人惊愕不已。
  阁老们也有自己的担忧,皇帝、首辅、六部尚书都离京的话,在京师朝廷高层基本就空了。
  谁敢把秦德威放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一个不小心被秦德威抄了后路怎么办?
  尤其严阁老,他担心自己从湖广回来后,变成一名失独老人。


第六百二十五章 南巡之前(上)
  秦德威主动请求留京,最后也没有成功,被众望所归的安排进了南巡队伍。
  安排完文武大臣,嘉靖皇帝又下诏,让神霄保国宣教高士陶仲文随行。
  众人听到这里,也都揣摩出来了,陶仲文这真是准国师待遇了,要准备接国师邵元节的班了。
  但仍然有炮灰官员进奏,推荐著名方士段朝用,这估计是代表某个大佬放风试探的。
  秦德威已经从好几个人口里听到“段朝用”这个名字了,看来此人最近一直在竭力游说朝中官员,寻找投机幸进的机会。
  不过嘉靖皇帝并没有改变初衷,仍然用陶仲文伴驾南巡,对此秦德威乐见其成。
  如果真要争议起来,秦德威也毫无畏惧。
  只要说一句“陶仲文是湖广人士”,估计嘉靖皇帝心中天平还是会向着陶仲文。
  到此南巡事务也就大体议定,今天朝会就散了。
  群臣走到殿外时,詹事府詹事陆深不知为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