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小学生-第4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严嵩还是在抠字眼说:“万邦总操之于皇上,所以总字不妥,焉能随意授人?只可用协理!”
  于是嘉靖皇帝又在严嵩这边点了个赞,“就以协理夷务衙门为称号。”
  秦德威有点失望,总理比协理听起来可虚荣拉风多了。不过名字也只是个符号而已,最后还是事在人为!
  现在最关键的事情是把框架敲定了,趁热打铁把外交权弄到手。免得皇帝冲动完了,一抽风又换了想法,嘉靖皇帝就是这种性格。
  四夷馆变成了协理夷务衙门,那原来的四夷馆提督何去何从?
  嘉靖皇帝没再吊胃口,又下旨道:“秦德威以本职兼协理夷务大臣。”
  见皇帝已经正式作出决定,夏言、严嵩便再没话说。
  好歹皇上给了他们点面子,没让秦德威直接兼个堂官,协理大臣依旧是差遣,名头听起来还是附属于内阁的。
  秦德威再次上前谢恩,费尽心机之后,无论如何向外交权伸手的差事总算到手了。
  特别是在内阁极力反对的局面下,硬生生的抠出一块权力也真不容易。
  然后秦德威又奏道:“四夷馆位于皇城之东,东安门外,臣出入四夷馆多有不便,极为影响公务。
  陛下恩准四夷馆提升为协理夷务衙门,恳请再将四夷馆迁移至南边。”
  大明朝廷主流的文武衙门,比如六部里的五部、翰林院、五军都督府等都在皇宫南边,也就是五百年后的广场那个位置。
  而其它一些非主流衙门则散布在各处,尤其以东城为多,比如教坊司就在东城。
  而四夷馆这个非主流里的非主流衙门,位置在皇城东安门外。
  所以在皇宫东部文渊阁上班的秦德威,距离四夷馆其实直线距离很近,就隔着宫城东华门和皇城东安门,大概步行十几分钟的事情。
  可是根据礼制,只有皇子、藩王、公主出入宫廷等才能走东华门,还有就是有时梓宫要从东华门送出去。
  至于秦德威这样的大臣,出入宫掖一般都要从正南方向的承天门、午门进出,不能走东华门。
  所以秦德威若想从文渊阁去四夷馆,只能走到南边出皇宫,然后在外围绕半圈,回到皇城东边,几乎五倍于直线距离。
  路线类似于从“日”的左上角,绕一圈走到“日”字的右上角,来来回回的特别折腾人。
  故而秦德威趁着今天机会,奏请让四夷馆搬到皇宫南边,省得自己以后长年累月的跑冤枉路。
  同时也是变相提升“协理夷务衙门”的逼格,让这个新衙门能与其它主流衙署打成一片,摆脱东城非主流衙门的传统印象。
  但嘉靖皇帝却不知为何,听了秦德威的奏请后,忽然走神了。
  底下几个大学士面面相觑,完全猜不出皇帝忽然又想什么,就连严嵩和顾鼎臣这两个最能舔皇帝的,此时也摸不准。
  片刻后,嘉靖皇帝神态露出些许嘲讽,对秦德威道:“四夷馆就不必搬迁了,朕特赐你出入东华门,与你便利。”
  大学士们齐齐大吃一惊,皇帝这又是犯了哪门子病?
  皇宫是特别讲究礼制的地方,文渊阁就挨着东华门不远,但这百年来,也没哪个阁臣被特赐过出入东华门。
  秦德威也觉得这事太破例,他猜测这是嘉靖皇帝故意挤兑自己得寸进尺,连忙推辞道:“臣不敢受!”
  嘉靖皇帝不耐烦的挥了挥道袍袖子:“给你恩典,你就领了!”
  秦德威这才敢确定,皇帝似乎并不是挤兑自己,是要来真的?
  嘉靖皇帝也不再说什么,起身就出了前殿,回后殿修仙去了。
  在刚才秦德威说到(不能走东华门)太绕路的时候,嘉靖皇帝不禁想起了十八年前的往事。
  他朱厚熜进京继承大统时,大臣们强迫他以藩王身份走东华门入宫,而他坚持以皇帝身份从午门入宫,然后就产生了第一次君臣对抗。
  呵呵呵呵,走东华门是不可能走东华门的,这辈子都不可能走东华门的……
  于是秦德威莫名其妙的就成了嘉靖皇帝行为艺术的实验品,借着秦德威隔空嘲弄十八年前那帮大臣。
  数日后,这次议事结果渐渐传了出去后,满朝全都是不明真相的人。明白的人不说,不明白的人乱猜。
  无论是增设日本馆还是四夷馆提升为协理夷务衙门,都让朝臣们感到不可思议。
  真不知秦德威到底何德何能,仅仅是奏请增设日本馆这么小的事情,皇帝就给了个协理夷务大臣,阁老们拦都拦不住。
  更别说特赐出入东华门这种诡异的待遇,更是让人无法理解,除了天恩莫测还能说什么?
  就算以后再赐顶方方正正的大轿子,秦德威从东华门乘轿入宫也不会让人震惊了!
  这日秦德威回到家里时,仆从马二提醒说:“老爷又该制新名帖了,原有的名帖又又又过时了,不知老爷这次打算如何写头衔?”
  秦德威随口吩咐道:“少詹事、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协理夷务大臣、特赐出入东华门,一个都不能少!”
  马二心里嘀咕,如果真的一个不能少,那么“不参预机务”也该写上去,当然他没傻到说出口。
  败老爷兴的事情,他马二从来不做!


第六百八十九章 两座大门
  通州张家湾码头,这里仿佛永远不会安静,一年到头无数南来北往的客人交汇于此。
  嘉靖十四年进士、离任知县、南京人陈凤从船上下来,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三年之后,他终于又到京师了!
  当年一起考中进士的南京三人组,有的人似乎已经大学士了,有的人也混到了翰林院修撰。只有自己在外地苦熬!
  如今终于回来了!今晚在通州安歇,明日起早赶赴京城!
  忽然陈凤瞥见从远处另一艘船下来个人,看着似乎很是眼熟。又走近些仔细看去,便叫了一声:“胡梅林!”
  另一位离任知县胡宗宪刚在岸上站稳,忽然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号,顺声音望去,也认出了对方。
  两人是嘉靖十三年的南直隶乡试同年,又都参加过嘉靖十四年的京城大比。
  只是胡宗宪一直到了去年也就是嘉靖十七年,才中进士,平白的成了后辈。
  见过礼后,胡宗宪对陈凤问道:“你怎得也在此?这是要回京,还是南下?”
  陈凤略有自得的说:“我嘉靖十五年放了知县,三年考核卓异,超擢为兵部主事,是以赶赴京师叙职并上任。”
  这种晋升确实也值得自豪了,从知县到主事可不仅仅是升了一品这么简单。
  按大明官场观念,京官比地方官要贵重,更别说最核心的六部主事了。
  从知县升到主事真算是很少见的超升了,跟别说才当三年知县就这样升。天下一千四百多个县,没几个能有这样待遇的。
  虽然陈凤不太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他猜测与秦德威有关系,除了秦德威谁能这样帮自己?
  不过胡宗宪听到了陈凤的际遇,却无动于衷,连一丁点的艳羡都没有流露出来。
  这就让陈凤很没有显摆爽感了,他便也问道:“你又为何在此?”
  胡宗宪有点迷惑的答道:“我在山东益都知县任上才一年,突然被行取为御史,也是赴京上任去的。”
  陈凤:“……”
  由知县被选拔为御史,行话说叫“行取”,也称得上知县最好的出路之一了,不比自己升为主事差!
  关键是这胡宗宪才当一年知县,而自己可是足足熬了三年!想到这里,陈凤瞬间没心情显摆了。
  忍不住就想刨根问底说:“你怎么就被行取了,是谁提携你?”
  胡宗宪真是不明白,到现在还是稀里糊涂的,“我也不清楚啊。”
  陈凤能想到秦德威,那是因为他与秦德威有特殊亲近关系,胡宗宪与秦德威相对没那么近,所以就没想到。
  陈凤心里也犯嘀咕,胡宗宪出身徽州,科举也很兴盛,而且也是有钱地方,难道朝中有徽州大佬暗中提携胡宗宪了?
  两人当晚一起住下,次日也一起出发前往京城。
  等到远远的望见城墙时,陈凤对胡宗宪问道:“入城后,我暂时去秦板桥府上投宿,你打算如何安排?
  不妨与我一起在秦府借住,那边地方大,足以容纳你我,等寻觅好了住所再搬走也不迟。”
  胡宗宪早有主意,大手一挥:“不劳烦陈兄费心了,我先去教坊司胡同包个月!”
  听得陈凤心里艳羡不已,可惜他没有胡宗宪家里有钱,也就没有动辄包月的豪气!
  胡宗宪又道:“不过我先随着你去秦府拜访。”
  京城里不只是风花雪月,还有人情世故。
  入城后,两人便直奔西城而去。当年科举时,陈凤就寄居在秦德威家里,也是轻车熟路了。
  不过这次来到了地方后,却见“曾府”大门紧闭,根本就没个有人迎客的样子。
  这叫陈凤诧异不已,听说秦板桥混的很好,大门处不该如此冷清的。
  难道自己赶路这段日期里,秦板桥又失势了?
  胡宗宪指着门旁墙上说:“有张文书。”
  凑近了看去,只见墙上布告写道:“拜访秦学士者,请继续东行。”
  两人齐齐无语,便沿着路向东走了百来步,就看到了两座大门,隔着数十步比邻而起。
  这又是什么鬼?陈凤好奇的两边都看了看,一个大门上面挂着“天下文魁”,另一个大门上面挂着“词林华选”。
  两个门匾看起来,都很像是秦德威家。
  “天下文魁”下面又有楹联,上联是“蓬蒿三径连紫禁,身被人间雨露饶”,下联是“书帙万卷傍丹霄,手攀蟾宫桂花多”。
  “词林华选”下面也有楹联,上联是“朝霞暄夕露,风鸣石濑泉”,下联是“云宿宫墙树,水鸟聒晨烟”。
  陈凤横看竖看,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都是“逼气”和对于出入宫禁的夸耀。
  这秦板桥三年不见,飘得越发没边!一个大门还不够,用两个大门装逼也是没谁了!
  踏马的,站在这里忽然就感到自卑了,怎么破?
  胡宗宪也是看懵了,陷入了选择困难症,这是该从哪个大门进去?
  恰好此时,负责大门以及前庭区域的大管事张三巡视到此,瞧见了陈凤,连忙上来招呼道:“见过陈老爷!这是几时到的?”
  一边寒暄着,一边把陈凤从中间大门请进去,领到了外书房。
  陈凤问道:“你家老爷在府上么?”
  张三笑着答道:“陈老爷稍安勿躁,我家老爷出去送人了,预计也快回来了。”
  陈凤奇道:“是什么大人物,竟然能劳驾你家老爷去送?”
  张三知道陈凤与自家老爷乃是同年同乡好友,有些家里事告诉也无妨,便答道:
  “我家老爷新纳了偏房李氏,又将李氏兄长调回辽东镇,出任什么广义分路参将,今日便是去送李家大哥了。”
  陈凤久久无语,三年不见,秦板桥真是不一样了。
  在现如今镇戍体系下,总兵、副总兵之下,就是参将,拥有一定方面的指挥权,再升一升就能佩副将军印绶了,绝对算是高级武官。
  随便一个小妾的兄长,就能安排成参将,这是什么样的强力大臣才能做到的?
  陈凤唏嘘不已,秦板桥变了,已经不再是那个与自己勾肩搭背,聚在书房里,一起为了考试临阵磨枪的滑头少年了。


第六百九十章 用人之道
  按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