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小学生-第6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文长诧异的看了眼秦德威,平常这么喷朝廷大佬们就罢了,对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这么喷,是不是太过了?
  还是秦中堂喷人从来不看对方高低贵贱大小,公平公正公开一视同仁?
  徐文长正想开口说情几句,却又被吴承恩暗暗拉住了。
  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秦中堂突然轻轻叹了口气,又对戚继光说:
  “我生平最善于相人,观你有名将之姿,统帅之才,他日必能武功赫赫,威震四夷,光耀大明,名标青史!”
  戚继光:“……”
  先前还训斥自己只知道投机取巧,现在又开始抬举自己能成为名将统帅了。
  这个前后反差有点大,转折也有点急,实在反应不过来了。
  到底哪一个中堂,才是真正的秦中堂?
  秦德威一直就没给戚继光太多的思考时间,忽然又拿起了曾后爹的那封书信,一边拆开一边和蔼可亲的问道:“令尊是怎么能让家父写信举荐你的?”
  戚继光又是小小的讶异了一下,秦中堂怎么猜出,是自己父亲办的?
  嘴上如实回答说:“家父曾经在京营任职过一段时间,名义上是辽东入京备操班军的上司,所以借此与曾抚台有过渊源。
  又加上山东与辽东素来亲近,辽东士子都是到山东参加乡试,所以曾抚台与山东也有过交际往来。
  今年在下到了岁数,家父便央求曾抚台写信帮忙。”
  秦德威只是随口一猜的,如果猜对了就显得英明神武,如果猜错了也无所谓,那叫多思多谋,这就是大人物的好处。
  没想到真是戚继光那个父亲在背后操作,而且戚继光那个父亲肯定也是早就有意结交曾后爹了。
  再想想也正常,老子费心费力帮儿子谋前途是天经地义的,五百年后都一样。
  官场不只是打打杀杀,还有人情世故。
  然后秦德威又道:“可怜天下父母心,令尊为了你当真是殚精竭虑了!你独自来求见和献诗,都是令尊教导的吧?”
  反正直到这个时候,戚继光才觉得秦中堂渐渐恢复了“正常”,像是个正常高官大佬了。
  听到秦德威继续问话,戚继光也没有什么敢隐瞒的,还是如实答道:“确实有家父教诲。”
  秦德威哈哈一笑,又说:“如果不出我所料,令尊既然让你来求见我,肯定就存了让你跟随我参与平倭、建功立业的心思。
  而且令尊既然敢这样做,肯定也教导了你一些谋略,能让你立功,是也不是?”
  戚继光异常佩服的答道:“中堂所料不差。”
  秦德威循循善诱的说:“那你都说说,你都从令尊那里学到了什么谋略?如何能帮助我平倭?”
  戚继光今天费了这么大力气,等的就是现在,只要策略入了秦中堂法眼,那功劳就有了,指挥佥事变指挥同知甚至指挥使也不在话下!
  在这方面,秦中堂的政治信誉是相当过硬的,与某太后不一样。
  故而戚继光迫不及待的献策说:“家父所教导的方略里,第一是招兵训练,建立新军,而且家父还指点了最好的兵源在哪里,就是浙右的……”
  秦德威端起茶盅,听到这里,眼皮也不抬,漫不经心的说:“义乌?矿工?”
  戚继光:“……”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现在的感觉,那就是五雷轰顶!
  这秦中堂是鬼神吗?他怎么知道自己会说义乌和矿工的?
  如果秦中堂本来就知道这些,那自己献什么策,立什么功!
  秦德威仿佛只是说着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据我所知,令尊是从浙江义乌出来的,那边还有你们戚氏族人。
  所以让你们选择招兵,很可能还是回义乌,所以我就随便猜了猜。”
  戚继光只觉得更恐怖了,自己父亲只是个最普通不过的武官,天下这样的武官何止数千,秦德威又是怎么做到对平平无奇的父亲都了如指掌的?
  在朝堂混的大佬们,都是这样的怪物吗?
  戚继光不甘心的说:“第二,家父在对倭人战法略有所知,发明了一种阵法,专门可以克制倭人……”
  秦中堂又插嘴说:“鸳鸯阵?”
  戚继光:“……”
  秦中堂继续追问:“还有什么方略吗?”
  在浑浑噩噩里,戚继光就像是个背书机器,莫的感情的说:“彼辈悍勇敢战,又肯听从号令,而且能协作一心,绝对是新军最好的兵源……再加以训练,使用鸳鸯阵……”
  吴承恩同情的看着戚继光,从一开始,他就知道了注定是这个结局。
  “行了行了。”秦中堂挥了挥手:“到了浙江后,我给你银子,你敢去募兵么?”
  戚继光清醒过来,深吸了一口气,应声道:“敢!”


第八百五十七章 十六岁的花季雨季
  其实秦德威心里并不是没有顾虑,虽说“找到正确的人”就能把事情简单化,但眼前这位戚继光也太小了点。
  历史上那位名将戚继光,也是经过历练才成熟了的,比如说他先被浙江卫所官军坑怕了,才会想到另外去募兵。
  后来又发现一般的雇佣军打不了逆风,军纪也不行,才会又去招募义乌矿工训练。
  而眼前这位戚继光才十六岁,出道的主要动机可能只是为了继承官位而已。
  至于说到的招募义乌矿工,以及练鸳鸯阵等东西,看来也戚继光父辈根据个人经验传授的概念,还没有实操和验证过。
  而且秦德威总感觉,戚继光他爹很有可能是想用这些概念“忽悠”自己,就像是五百年后创业者为了拿到风险投资,用精美PPT忽悠投资人一样。
  不过秦德威最终还是下定决心,给少年版戚继光一点机会试试看,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虑。
  第一,再怎么说这也是戚继光,潜力是没问题的,不用开盲盒。只要给机会总能历练出来,总比别的臭鱼烂虾强。
  而且以大明的观念来看,十六岁也可以当半个大人来看了。
  第二,秦德威自己也清楚,不能太指望卫所官兵,所以必须另想其他办法。
  抄历史上的作业还不会抄吗?一个办法就是调广西狼兵过来,另一个办法就是征调义乌矿工了。
  而戚继光和义乌有点关系,义乌也有戚氏家族,这种乡亲关系对于当下时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去义乌招兵用得上这种关系,这也是戚继光另一层重要价值所在。
  用戚继光打仗未必用得上,毕竟岁数太小了,但用戚继光招兵绝对是能用上的。
  通盘考虑完后,秦德威就下定决心说:“本中堂向朝廷保举你,先袭了指挥佥事,并暂调浙江效力!你就跟着我南下!”
  气氛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戚继光就算不想答应也不行了,大人物的“知遇之恩”岂是能随便拒绝的?
  再次行完礼后,戚继光就很知趣的主动站在了亲兵护卫的位置,既显得谦卑又表现了亲近,估计还是老父亲教导的。
  秦德威正要摆出长辈架子,对戚继光问“取字了没有”时,长随张三又站在了门口。
  然后禀报说:“李家侄少爷不知怎得来了,正在外面求见!”
  张三嘴里的李家侄少爷不是别人,正是秦中堂的贴身护卫兼暖床妾室李娘子的侄儿李成梁。
  按道理说,就算从李小娘子变成了李娘子,那也不是正房,称李成梁为侄少爷有点过于抬举了。
  但李家对秦中堂还是有点特殊意义的,是秦中堂经略辽东的重要抓手。
  又比如京师的五百辽东班军,一直听从秦中堂的命令,去杀人放火都可以,这是秦中堂在京师搞政治的最后底牌之一。
  最起码能军兵私用,时常出动数十人做护卫,保证秦中堂在京师招摇过市时不会挨打。
  所以张三嘴里对李家人带点尊称,也是人之常情。
  秦德威闻言则吃了一惊,前两年李成梁跟着他爹回了辽东,怎么现在突然出现在德州?
  随后便吩咐道:“我这里还有正事,让他先去见李姨娘!”
  这里也没外人,不用为了女扮男装李娘子的身份遮遮掩掩。李娘子是李成梁的亲姑姑,先去见亲人也没毛病。
  张三却又道:“李姨娘说,她做不了主,让老爷你拿主意。”
  于是秦德威就让张三把李成梁带进来,两三年不见,年满十六的李成梁逐渐有了虎背熊腰的魁梧模样。
  秦德威开口问道:“你怎么在这里?”
  李成梁答道:“爹爹让我跟随辽东班军到京师历练,顺便探视姑父及姑母。
  抵京后闻说姑父已经南下,便紧追着来了。幸亏姑父在德州等了我三天,不然还追不上。”
  秦德威叱道:“你在京师等着便是,追着来作甚!”
  李成梁雄赳赳气昂昂的说:“听说姑父要出兵平倭寇,外侄我也出把力气,挣一份功劳!”
  秦德威无语,你李成梁的专业方向也不是战倭寇啊,来瞎凑什么热闹?
  打倭寇和打北虏是两回事,作战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再说了,你李成梁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能有什么用?说白了,不就是想蹭功劳吗!
  所以秦德威不屑道:“挣功劳说得轻巧,你又能干什么?”
  李成梁不服气的说:“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还不够么?”
  秦德威嗤之以鼻的说:“就你还冲锋陷阵?还不是要再派几十个人专门护卫着你?”
  说实话,秦德威真不敢让李成梁去冲杀,万一有个闪失,各方面都不好交代。
  李成梁赌气说:“反正父亲说了,让我来投靠你!”
  秦德威十分诧异,“你不懂事也就罢了,李兄还能跟你一样不懂事?”
  反正秦德威不太相信,李姨娘他哥有多么缺心眼,派这么个半大混蛋来给自己捣乱?
  李成梁气呼呼的掏出一封书信,递给秦德威:“家父写的信件在此!”
  秦德威打开看后,信里内容就是说,李成梁这犬子顽劣不堪桀骜不驯,当爹的实在管不了,所以就让他投奔秦妹夫,请秦妹夫多多教训他。
  于是秦德威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李家大哥写信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南下的消息。
  所以就很正常的写了个信,吐槽一下李成梁难以管教,拜托自己帮忙教李成梁做人。
  如果秦中堂人还在京师,这封信就很正常,这年头投亲靠友都是很常见的事情,收留个李成梁也不算什么。
  可问题在于,秦德威此时已经离开了京师,李成梁居然也闻着味就追了上来,这可就难办了。
  秦中堂要的是有用的人,真不想带这种拖油瓶。
  于是就指着戚继光,对李成梁说:“平乱只靠鲁莽是不够的,你的修为还不够。举个例子,你看我帐下一亲兵,都能写诗文!”
  李成梁嘟囔道:“难道诗文能杀敌?”
  然后李成梁还要说什么时,秦德威又看到张三在外面晃悠,就顺势把李成梁冷落到一边,喝问道:“又有谁来了?”
  张三就禀报道:“有个分不清到底算什么辈分的太仓王家人,在门外求见!”
  秦德威想了想,估计是王世贞他爹王忬来了,今年开春王忬中了进士后,就回乡省亲去了。
  这是个正经客人,就吩咐说:“速速请进来!”
  之所以说是分不清辈分,是因为王忬和曾后爹是乡试同年,但又和秦德威平辈论交,最后中进士还比秦德威晚,又成了晚辈。
  随即就看到王忬他儿子王世贞溜溜达达进来了,行了个礼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