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迷航一六四二-第4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刚开始周毅他们还真是这么干的,并且还干的不错。经历了明末战luà;n,加上前段时间刚刚结束的粮食危机,哪怕新粮上市了,大多数的老百姓依旧是食不果腹。一听说一亩地折价三十两银子,迁祖坟额外再给五十两,老百姓都疯了。

    当然,这里得不得不提一下汇丰银行平息大明粮食危机之后,为澳洲树立起来的信用。没有信用支撑,单单是说服上海县的老百姓相信就是个麻烦事儿。于是乎六月底的时候,整个黄浦江沿线出现了大迁徙的热chá;o。这年头的老百姓都不傻,那么点薄田值多少银子?家里的祖坟、宗祠又值得多少银子?拿了澳洲佬的补偿,回头买回来好几倍。虽然迁祖坟这事儿有点对不住祖宗,大不了回头置办三牲祭祖,相信祖宗也不希望他们这些后世子孙饿肚子吧?

    老实一些的,一mé;n心思盯着土地。刻下刚刚经历过粮食危机,自耕农破产的不再少数。地价不高也不低,得了银子置办上几倍的田产,也雇些个佃户,从此自己家就是地主老财了。这要是太太平平的,得多少年,几辈子能攒下这么些家业?

    热衷功名的,得了银子买好了良田,手里还存了些银子。请了西席先生,一mé;n心思教导着家里的几个臭小子,这要是将来得了功名,从此以后他们家可就是耕读传家……再过几代兴许就成诗书传家。将来族谱上,自个儿也得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有好些个似乎在大明待怕了。澳洲人的确厉害,可以打得满清狼狈逃窜。可问题是也不能总指望着澳洲人不是?这要是将来朝廷跟澳洲人闹翻脸了,人家前脚一撤军,后脚满清大军黑压压的压过来。朝廷就那么一支能打的武毅军,保南京都来不及呢,哪儿有功夫搭理他们这些乡野小民?听说澳洲人是宋朝后裔……据说去澳洲不但不用掏船票钱,到了地方人家澳洲还倒贴,不但分田分地分屋子分工作,还有各种莫名其妙的保险。瞧着澳洲人财大气粗的样子,也不像是骗子,要不……去澳洲试试?

    老百姓们各怀心思,可出发点无不是澳洲人的高价所带来的,带来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展望。当然,这其中总有些钉子户。对付这些钉子户,香港的穿越众早就有了成熟的方案。

    拆迁款可不是一次xì;ng给清的,而是先付一部分定金,签署合同,待完全搬走之后,才把尾款给结了。一帮子兴高采烈搬迁完了的老百姓找上了mé;n,期待着那笔巨款。然后周毅这家伙自导自演了一出苦rò;u计,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苦,说因为那些钉子户的缘故,那地方没法动工开发。没法动工开发,自然就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没银子,没银子就没法付尾款。但大家伙别着急,这钱黄不了。大不了他周毅砸锅卖铁,把这码头什么的都卖了,也一定要还清欠大伙的钱。可卖码头之类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所以得请大家伙多等等……

    好人啊虽然讨要尾款的明朝老百姓大多认为周毅huā这么多银子买地,绝对是冤大头……额,但老百姓很乐于碰到多一点周毅这样的冤大头。要不他们靠什么发家致富?

    有同情心泛滥的,赶忙宽慰几句。这个说不着急,那个说要不要帮忙联系买家……然后这个时候某几个打扮成讨尾款农民的天地会成员突然站出来登高一呼,说大伙的银子之所以没有到手,完全是因为那些钉子户,理应找那些钉子户说理去。

    老百姓是讲理的,通常他们都嫉恶如仇。碰到说不清楚的事儿,总会站在弱势一方,为其摇旗呐喊,擂鼓助威;老百姓又是不讲理的,一旦牵扯到他们的利益,有心人鼓动之下,总会失去理智,而后气势汹汹地去找原本跟自己没有任何利益纠葛的,同是弱势群体的人的麻烦。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都是如此,更何况是民智未开的明末?

    于是乎一帮子原本是来讨要尾款的老百姓,转过身来一个个化身怒目金刚,怒火滔天地找邻居的麻烦。周毅的龌龊手段还没使完,这仅仅是刚刚开始而已。这家伙转过头来一封请帖过去,将上海县的县长、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也就是县令、县城、捕头尽数请到。大肆宴饮一番,请了华亭最出名的姑娘作陪。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一人一个信封悄悄的塞过去,含蓄地把事儿这么一点……那捕头趁着上厕所,chou出信封一点,顿时头晕目眩。里面整整叠着一千两的粮票

    之后的事儿对钉子户们愈发的不利起来。曾经的友邻,突然变成了恶邻,不分青红皂白的就是一通臭骂,根本就不容许你说理;官府也不知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还怎么的,三天两头来找麻烦。今儿个查税,明儿个就变成了chou丁。并且总有衙役拎着铁尺虎视眈眈地盯着自个家,但凡是自己跟曾经的邻居吵的过火,动手了。不问青红皂白的,错的总是自己。

    更可气的是,那些澳洲人在村口张贴的榜单一天一变。今儿一亩地兴许是三十两,到了明天就会降为二十九两。钉子户们观察了几天,掐指一算,这岂不是再过一个月不但一分银子捞不到手,还得倒贴银子?

    内焦外困,有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老婆哭孩子闹,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钉子户们终于垮了。乖乖签了合同,搬家走人。

    以上种种都是小mé;n小户的,而那些大户们……

………………………………

490 拆迁也是麻烦事(下)

    

    490  拆迁也是麻烦事(下)

    在封建年代,敢称大户人家的,那就意味着家大业大。首先祖上得传承下来不小的家业,其次三代之内必须得有显赫一方的人物。这显赫一方的人物,要么就是金榜题名,登堂入室官拜某某,且不是清流就是官声不错;要么就是一方名士,有才情,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于世间——书法也好,绘画也好,哪怕是笛子吹的不错也成。只是挨着朝廷奸佞当道,懒得掺和那潭浑水,干脆寄情于山水,美其名曰隐士。至不济,起码得有个举人身份。

    你要是家里一没当官的,而没一方名士,哪怕是家业再大,搁在世人眼里头依旧是不入流的暴发户。不信去扬州瞧瞧,那些个盐商个顶个的有钱,结果如何?就如同朝廷养的猪一般,肥一个宰一个。盐商换了一批又一批,你再瞧瞧人家大户人家,那关系网盘根错节的,甭说是平素低调不惹事,便是惹了官司官府要拿人也得掂量掂量。

    而对于这些大户人家来说,有些时候真是面子比里子还重要。周毅这家伙圈定的六千亩土地当中,除了一部分是自耕农或者小地主的,剩下的就有一些是大户人家的。

    哪个大户人家?林家与秦家

    这林家祖上秀才、举人的没少出,可直到万历年间才出了一位同进士。可这位老太爷比较悲催,在吏部候了快两年时间,总算补了一方县令。刚刚干上县令没到一任呢,其父病死了。照例,回乡守孝三年。孝期刚满,老母亲眼看着又不行了,于是再守孝三年。一晃就蹉跎了十年……而这位考上同进士的时候都四十出头了。一晃十年过去,他已经五十来岁。再往后,又干了一任县令,巡阅使来的时候这家伙囊中羞涩就给了五两银子的程仪,结果那位巡阅使很是找了林县令一通麻烦,最后上奏一本,把可怜的林县令给罢职了。

    这林家只出了个七品芝麻官,可秀才举人确实不少,加上家产颇丰,也就勉强算得上是个大户了。而那秦家就大不一样了,所谓书香门第,宦官之后……恩,没错,就是宦官之后。

    其祖乃是隆庆年间的太监。此太监出任税监,一干就干到老。老来归乡,父母兄弟早亡,秦家也没留下半点香火。老太监黯然神伤之际,就动了收养养子的心思。就这么着,才有了现在的秦家。说起来秦家也出过举人,可放在大户乃至百姓眼里,依旧是不入流。要命的是秦家家资颇丰,说是富甲一方也不为过。

    这么两户不算大户的大户,在这黄浦江沿岸周毅事先就圈定好的地皮里,愣是有不少的土地。待周毅拔除了那些个自耕农钉子户,转过头来没乐五分钟内,看着详细的报表就恼火起来。忙活了一溜十三招,预计的六千亩土地最终只征到了不到三千亩,剩下的全在林、秦两家手中。且公司派出的说客登门数次,人家正主根本就不露面,只是派了个管家出来,客气中充满鄙夷地,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卖地的建议。

    几次三番上门拜访,起先还是严词拒绝,到后来干脆就来了个闭门羹。这让周毅很恼火,既然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这上海县上上下下的官员都打点了个遍,要整治个地主乡绅还不容易?

    话递过去了,结果衙门那头支支吾吾,也不知是答应还是没答应。过了两天,倒是有一般衙役去了一趟,在人家庄子里盘横了一盏茶的功夫都不到,灰溜溜的就跑回了县城。

    周毅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这年头可是官绅一体。能跟大户人家靠上边的,哪个在官府里头没有盘根错节的关系?就说这林家,现在的家住林祖茂就有着举人功名。衙役上门三两句话没等说开呢,那头管家来报,说是松江知府给老太太送了祝寿的贺礼一份。

    那捕头仅仅是个小吏,一听这话哪儿还坐得住,不但没捞到好处,回头还补送了一份寿面。软的不行,硬的也不行,更硬的……比如半夜带着雇佣兵亲自上门之类的,想都不要想。此前国会已经下了严令,顾忌到移民策略以及明澳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主要的是顾忌大明朝庞大的市场,这面子上的事儿绝对得过得去。你不能一边赚着人家银子,一边还欺男霸女臭名昭著,那也太……二世祖了。

    真要是引得明朝民众反弹,抵制澳货之类的,那可真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周毅开始一筹莫展起来。倒是有人出了个馊主意,私底下探查一下林家的底细,但凡是声名狼藉,有巧取豪夺、欺男霸女之类的事儿,干脆就替苦主提出诉讼,澳洲人帮着打官司。

    只要官府接了官司,请大使馆的邵北帮帮忙,本着明澳法制交流的名义,派出观察团,这样一来明朝官府就不会玩儿猫腻,然后顺理成章将林家抄家……这招儿实在太阴损了。但周毅喜欢,然后这家伙火急火燎的派出人手,四下打听林家乃至隔壁的秦家往日有无劣迹。

    结果让周毅大失所望

    这林家与秦家虽说没有乐善好施大善人的名号,可在方圆几百里之内也是向善从德。遇上灾荒年,佃户们的租子能免就免,庄子门口竖口大铁锅,里面的白粥日夜翻滚;往日里谁家要是有个难处,不开口则以,一旦求上门了,总会援手一些;再说那林家几个小公子,虽说曾取得秀才功名,终日流连青楼酒肆醉生梦死的,可自打成了家之后却知道发愤图强,再也没有荒唐之举。

    那林家的老太太笃信佛教,虔诚的不得了。手里那么点私房钱全都布施了出去。市井坊间,一提起林家如何如何,即便是满怀羡慕嫉妒恨的泼皮混混,也得肃容一挑大拇指,赞一声书香门第,礼仪传家。

    这意味着……根本就没有把柄。不但没有把柄,人家还风评甚好这叫满怀希望的周毅情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