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十五年-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照朱慈烺的意思,一荤一素就可以了,但田守信坚决最少也得两荤两素,如果朱慈烺不听从,他就要把此事报告给皇上,没办法,朱慈烺只能同意。
“殿下,户部郎中沈廷扬求见。”吃完饭,漱完口,田守信进来禀告。
“宣。”朱慈烺知道沈廷扬应该是早来了,只不过自己没有吃完饭,田守信不愿意通报罢了。
沈廷扬是明末海运名人,他船运世家出身,自从入仕之后,就孜孜不倦的推动海运,想要重开明初被禁止的海运,以便用高效快捷的海运,取代耗钱耗力的漕运。
不过一直不被朝廷支持。
去年,沈廷扬做书《海运书》五卷和《海运图》,并进呈崇祯帝。崇祯皇帝命他造海船试行,沈廷扬率两艘海船,载着几百担粮食,仅用了半个月时间就从淮安运抵了天津,时间效率远超漕运。崇祯皇帝龙颜大悦,让他做了户部郎中,常驻登州,负责山海关外守军的粮饷转运。但漕运改海之策,崇祯却一直都没有定夺。
沈廷扬不但是能臣,也是忠臣,永历元年(1647年),降清的提督吴胜兆欲在苏州反正,起事前联络明军支持。明军以张名振领军,沈廷扬副之,张煌言监军,率将士数万人,战船两百艘,于四月初六自舟山出发,不意在崇明岛外突遇风暴而大败。沈廷扬乘坐的战船翻沉,被清军所获,沈廷扬誓死不降,于七月二日,身着方巾宽袍,在苏州从容就死。
此次沈廷扬奉召进京,商议锦州投降后宁远粮草转运事宜,上午见了崇祯,下午朱慈烺就派人去请了。
沈廷扬对粮草转运颇有心得,还会建造新式运粮船,在他的主持下,朝廷向宁远转运粮食的效率大大提升,在朱慈烺看来,应该封沈廷扬为“海路运输部”的部长才对。
朱慈烺召沈廷扬来,一是为了见见这个忠臣,二是想向他讨教粮船和兵船建造之策。江南官场反对,长江水师移驻天津之事,已经是夭折大半,江南的战船指望不上,就只能想办法在天津造船了,工部当然有造船主事,不过朱慈烺想先听一下沈廷扬的看法。
“臣沈廷扬见过太子殿下。”沈廷扬不是进士官,乃是由国子监生出仕,起点低,今年已经快五十岁了,才只是一个郎中,头发斑白,脸上颇有风霜之色,可能是长期被海风吹拂的原因吧。见到朱慈烺之后,他立刻跪拜。
朱慈烺微笑:“五梅公快起。田守信,赐座。”
沈廷扬号五梅。
第一百七十章 海运名臣
沈廷扬是崇明人,沈氏是崇明最大的沙船帮,主要做辽东、朝鲜生意,建虏在辽东崛起后,沈家生意大受影响,今年松锦之战后,大明失去锦州,沈家辽东的生意恐怕会彻底断绝,但多年商贸,沈家对辽东朝鲜一代的海域情况非常了解,如果大明想要袭扰建虏,运兵过海,崇明沈氏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助力。
被朱慈烺称“五梅公”,沈廷扬很是惶恐。
“五梅公不必拘谨。”等沈廷扬坐了,朱慈烺回主座坐了,笑:“五梅公的《海运书》和《海运图》,我已经拜读,对先生的见解,我深为佩服。”
沈廷扬饶是经历过大风大浪,也曾有过面圣的经历,但今日听到皇太子称自己为“先生”,还读自己的书,一时心情激动,脑袋嗡嗡作响,暗想,难道皇太子召见我,是为了漕运改海吗?拱手道:“殿下谬赞,臣实不敢当,不过若是真能重开海运,漕粮耗费起码能少七成。”
沈廷扬是海运的支持者,他提议朝廷恢复元朝末年被废止的海运,海运不但比漕运快,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漕运成本——比如运河的清淤费用和漕丁的人数就可以大大减少。
但朝中大臣有不同意见,尤其是漕运官员的反对之声最是强烈。
他们的理由有四点。
第一,海运有风险,大风大浪,稍有不慎或者运气不好,就船倾人亡,漕运没有这个问题。
第二,皇太子朱慈烺刚刚提出“厘金税”,要把京杭大运河变成挽救大明财政的一条救命河,此时开放海运,京杭大运河的收入,岂不是要大大减少?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养活不知道多少的漕丁漕夫、牙行买办,数十万人都依靠漕运生活呢,如果放开海运,这一些人中有一多半都要失业。在如今风雨飘扬、人心不稳的情况下,一旦有人聚啸生事,这个责任谁能担得起?
第四,沈廷扬出身船运世家,开放海运,他沈家受益最大,有瘦公肥私之嫌疑,漕运改海,受益的是船老板,受损的却是运河上的漕丁漕夫,漕丁漕夫足足有几十万人,他们都是最底层的辛苦百姓,稍有改动,砸了他们的饭碗,他们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因为反对的声音太多,沈廷扬“漕运改海”的建议,不了了之。
在朱慈烺看来,海运开放与否,并没有对错的问题,只是站立的角度不同而已,沈家是船运世家,沈廷扬从小耳濡目染,对运输成本和运输效率最是在意,他提出开放海运,不是为了自家私利,而是真心实意的想要为国家省钱。漕运一年耗费百万银子,如果漕运改海,清淤修筑的费用,起码能节省一半。
但内阁考虑的是帝国的稳定,这种关系到几十万人饭碗的大事情,可不敢轻易变更。
“听说五梅公主持建造的新式运粮船,速度极快,不知有何奥秘?”朱慈烺问。
见皇太子对船只有兴趣,沈廷扬精神更是大振。
他侃侃而谈。
不愧是船舶世家出身,所见所说,让朱慈烺受益颇多。
“如果是战船呢?像葡萄牙人使用的那种大战舰,先生可会造?”朱慈烺问。
沈廷扬眼有惭愧:“佛郎机人船舰高大,建造复杂,一艘战舰的建造时间短则两年,长则三年,所用工匠成百上千,臣虽然见过,但自认不能造。”
不意外,船舰建造是一个国家综合技术的使用,也是长久的技术累积,非一日,也非一个人能独立完成。
“如果是小型的运兵船呢?”朱慈烺问。
历史上,崇祯十六年的时候,沈廷扬被任命为国子监司业,受命将漕船改造为长江兵船,专门负责军事物资供应,朱慈烺现在的问题只不过是把沈廷扬未来要做的事情,提前了一年而已。
“兵船倒是不难。”沈廷扬简约明了的说了一下兵船建造的几个要点。
朱慈烺点点头,忽然问:“听说五梅公家中船只甚多,一次能运载两百名士兵的海船就有一百艘,不知是真是假?”
沈家是海运世家,弘光元年,南明危急存亡之时,沈廷扬上书朝廷,说自家拥有的一百艘可载运士兵二百人的海船,可助朝廷运载士兵。
沈廷扬有点慌,他没有想到皇太子会忽然把问题问到自家来,沈家是崇明巨富,船只众多,难道皇太子是想要征用他沈家的船只吗?虽然刚刚回朝不久,但他却已经听说了朝廷想要让长江水师移驻天津,但却被江南官场打了回票的事情,现在听皇太子说到自家的沙船,他自然而然的就把两件事情联系在了一起。
沈廷扬在朝中是户部郎中,在家族中则是族长,他身后是数以百计的族人,他最优先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家族的利益,沙船是沈家安身立命、维持生计的根本,可不能被朝廷征用,不说会不会残缺毁坏,只说被影响到的生意,就是一个巨大损失。
“五梅公莫疑,我只是想知道,如果某一日,朝廷需要从天津向外地快速运兵,江南能运兵的海船,一共有多少?从江南到天津,又需要多长时间的准备?每船花费多少?另外,如果朝廷真的征用船只,一定会对船家做出补偿,这一点请先生放心。”看出了沈廷扬眼睛里的疑虑,朱慈烺微笑解释。
沈廷扬压住心中的惊疑,心想朝廷是要对哪里用兵了吗?不敢多问,据实回答道:“回殿下,臣家中一次能运两百人的沙船确有一百艘,整个苏州地区,大约有三百艘,苏州到淮安大约八百里,沙船一日走两百里,需四日,淮安到天津,需要半个月,总体算起来,共需要二十天左右。”
算完了日子,沈廷扬又道:“花费包括船工的工钱和吃喝,每船最少需要六名船工,每日该用三钱银子,若是按照二十日计算,每船六两银子,往返不过十二两。”
朱慈烺沉思,银子问题不大,关键是路途,一共需要二十天,算上前期的动员,最少也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时间有点长,而且这还是在江南的那些船商世家愿意配合的情况下,如果他们不愿意配合,到各地官府去闹,时间恐怕要更长一些。
第一百七十一章 一笔生意
江南遥远,不过在长江水师无法移驻天津,朝廷无钱造船的情况下,征调江南海船,用于对建虏的骚扰,是现阶段唯一的选择。
“那淮安呢,淮安本地能运载两百名士兵的沙船有多少?”朱慈烺问。
“淮安是漕运枢纽,境内多是漕运小船,能走海运的大沙船并不是太多……”沈廷扬回道。
朱慈烺心中有数,征调江南海船——也就是沈家沙船的决心更加坚定。
朱慈烺又向沈廷扬请教了一些海运知识。沈廷扬小心回应,同时有意无意的把话题引到“漕运改海”之上,朱慈烺假装不觉,继续谈船谈海,就是不谈漕运改海。
沈廷扬终于是忍不住了:“殿下,漕运淤塞,漕运总督署的存银不到两万两,今年清淤和建筑的费用短缺高达八成,此事殿下可是知道?”
朱慈烺点头:“知道。”
“殿下。”沈廷扬站起来,拱手向朱慈烺深深一躬:“我朝禁海运,施行漕运,已两百余年,到如今弊病多多,淤塞,浮收,低效,腐败,冗员,已经是非改不可了。”
朱慈烺笑一笑:“五梅公,你是要游说我支持漕运改海吗?”
沈廷扬撩袍跪下:“正是。”
“那些支持漕运的官员慷慨激昂,为了维护漕运不惜一切,不知道五梅公又愿意为海运付出多少?”朱慈烺不动声色是的问。
“漕运改海不止是臣的夙愿,更是缓解朝廷财政危局,疏解南北货运,每年为朝廷节省百万的良方,若是朝廷能开放海禁,漕运改海,臣九死不悔!”沈廷扬回答的相当干脆。
“五梅公请起!”朱慈烺亲自把沈廷扬扶起,然后肃容道:“漕运改海,本宫支持!”
“殿下……”沈廷扬激动的快要哭了。
待他坐下,朱慈烺脸色凝肃的道:“漕运改海虽好,但急切之间不宜全面推广,我以为,应先从小处改起。”
沈廷扬道:“殿下英明,不知殿下要从哪里改起?臣愿肝脑涂地,为殿下先锋。”
“漕米。”
朱慈烺的厘金策中,粮食是免征“厘金税”的物品,把粮食从漕运改为海运,对厘金税不会有损失。
想不到太子说话这么直接,一点都不绕弯子,沈廷扬惊喜道:“臣也正有此意。一百艘大船,一次就能运走三四十万石的漕米,江南地区一年向北方供应一百多万石的北运漕粮,来回三次就运完了,省心省力,何需上千艘的漕船和上万的漕丁粮长伺候?”越说越喜,几乎要手舞足蹈。
他一生的夙愿,今天好像是看到曙光了。
朱慈烺淡淡道:“五梅公对漕运改海如此热心,该不是为了江南沙船帮的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