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十五年-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运河疏通和修建费用,也有一帮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也不会容许漕运改海,短时间之内,这个利益机构是不能动的……
一个小太监轻步走了进来,在田守信耳边小声汇报,田守信点点头,到朱慈烺身边小声道:“殿下,褚宪章来了。”
“宣!”朱慈烺睁开眼。
“奴婢叩见殿下。”
褚宪章快步走进殿中,在朱慈烺面前跪倒,一脸喜色的道:“殿下,照你的图纸,盔甲厂已经打造出两件板甲的成品了。”
“走!”
朱慈烺惊喜的跳起来,带着田守信和褚宪章,直奔兵仗局盔甲厂。
上一次视察盔甲厂之时,朱慈烺将他设计的简易板甲的草图交给了盔甲厂掌厂太监赵宏英,在三十名工匠日夜不停的锻打之下,历经六天,终于是打造出了两件成品。
边缘4MM,中间大约8MM厚,弧度依身体形状而打造,前后一共两片,用宽大厚实的棉布连接,搭在肩膀上,左右两侧有孔洞,穿上细绳和身体扎紧了,戴上笠盔,配上护肩铁甲和护脖铁甲,士兵的整个上半身就处在严密的保护中了。
8MM的铁板,对弓箭完全免疫,任何弓箭包括建虏最著名的“重箭”都不能射穿。
同样,近距离的穿刺,不管是长矛和利剑,都无法对铁板后的身体形成刺穿伤。
穿上这样的铁板,士兵的死亡率会大大降低。
朱慈烺很满意。
见朱慈烺脸上露出笑容,跟在他身后的褚宪章微微松了一口气。
赵宏英却很是平静,不喜不忧。
就像朱慈烺预测的那样,赵宏英果然是一个只做不说的角色。
不过还是有两个大问题。
第一,重量太大,太笨重了,前后两块铁板,加起来五十多斤,如果配上护肩铁甲和护脖铁甲,再戴上一顶笠盔,一个士兵盔甲的负荷量超过七十斤,这不是一般士兵能承受的。
第二,代价太高,耗时太多,两块铁板五十斤,但却足足耗费了六十斤铁,原因很简单,这两块铁板是匠人们一锤一锤锻打出来的,锻打之中,火星四溅,飞溅出去的全都是铁,更不用说,三十名最好的工匠锻打了六天才打造出两副,这样的工作效率要供给大明朝的军队,根本不可能。
按成本计算,打造一副板甲,是两副铁鳞甲的时间和代价。
而且严格意义上讲,眼前这两件板甲,跟欧洲板甲并不是一回事,不论防护力、材质、工艺水平、还是人体工学,都比正宗的欧洲板甲差了很多。
“不错,很好。”
但朱慈烺还是很欣慰,万事开头难,工匠们能做出成品已经不容易了,他不敢要求太多。将工匠们聚集到一起,赏赐了他们之后,朱慈烺提出了几点改善意见。
第一,板甲能不能再薄一点?同时代的欧洲板甲都在4MM左右,有些内侧的非要害部位只有2MM,精巧又贴身。建虏的火器并不强大,明军主要是防箭,因此板甲的厚度可以稍微再压缩一点。厚度减了,份量自然也能轻一些。
第二,铁板可以再缩小一点,除了胸前的要害部位,其他部位都可以放弃,以此减轻板甲的重量。
第三,每次捶打多少下,要做一个科学的统计,从中找出打造板甲最合适的锻打数。
第四,板甲是试验品,从今日起,除了十名最优秀的工匠继续打造板甲之外,其他工匠恢复原来的本职,仍然打造铁鳞甲。在板甲不能推广之前,铁鳞甲仍然是大明军队的根本。
后面三个不是问题,但把板甲打的再薄一点,工匠们却是面露难色,8MM已经极致了,再薄再轻现阶段他们还没有那样的技术实力,这一点朱慈烺也是知道的,不过他还是要提出要求。
技术进步很多时候都是被逼出来的,兵仗局的工匠是大明最好的,大明铁质或许没有欧洲好,但就不信工匠技艺也不如欧洲。
除了板甲,朱慈烺另一个构想盔甲厂也做出了实物。
那就是铁面罩。
精锐的建虏白甲兵特别喜欢射人面目,俗称“射脸箭”,从大凌河到松山,很多盔甲齐全的大明将士都是被建虏一箭射中面目而死的,如果能打造出如欧洲板甲那样的铁面罩,用时放下,不用时抬起,就能防备建虏的射脸箭。
第一百七十四章 装备研发
不过铁面罩的打造不是太成功。
盔甲厂打出的铁面罩过于沉重,无法灵活使用,挂在头盔之上,很容易就掉下来。这和朱慈烺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欧洲铁匠锻造轻薄、铆接灵活技术,大明工匠还没有学到啊。
“不错,很好。”朱慈烺还是鼓励了一下,免得打击工匠们的积极性,放下铁面罩,目光看向掌厂太监赵宏英:“铁面罩不是急需的,暂时不用打造了。”
“是。”赵宏英明显松了一口气。看来铁面罩折磨他不轻。
但皇太子的下一句话又让他紧张起来。
“四十天之后,五月初一之前,我要三千具上好的铁鳞甲,五十具板甲,你能做出吗?”朱慈烺问。
赵宏英低头不说话。
褚宪章怒:“大胆的奴婢,殿下问你话呢?”
赵宏英撩袍跪下:“殿下,只要钱粮保证,铁料充足,打造三千具上好的铁鳞甲,加班赶制,并不成问题,但五十具板甲……奴婢却不敢保证。”
“你……”褚宪章怒了,在他看来,太子爷的命令必须无条件的执行,一丝一毫都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赵宏英当差也十几年了,怎么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居然敢佛皇太子的面子,是活的不耐烦了吗?
朱慈烺抬手止住褚宪章的怒气,问道:“那你能做出多少?”
“板甲耗时耗力,十个工匠,不停的锻打,一天连一具也打不出,四天三具是最快的速度了,四十天时间,最多只能打三十具。”赵宏英回。
朱慈烺想一想,觉得自己确实有点心急了,于是点头:“好,就三十具。”
赵宏英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谢殿下。”
走出盔甲厂时,朱慈烺暗想,依靠大明现有的技术,制造出合适的板甲,尤其是带面罩的头盔,短时间是不可能的,如果能从哪里搞到一套欧洲板甲的成品,交给工匠们参考就好了。
不知道在京的葡萄牙商人,家中是否会有板甲呢?请汤若望联系在京的西洋商人见面已经有四五天了,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啊?难道他们在京师没有代表,还需要到澳门去请吗?
朱慈烺多想了,并不是葡萄牙等国在京师没有代表,也不是他们不想见朱慈烺,而且因为他们对和大明皇太子的见面仪式太重视了,正在精心准备礼物呢。
“殿下,赵宏英老气沉沉的样子,奴婢看着就气。”褚宪章道。
朱慈烺却笑:“做自己能做到的事,做不到事情绝不擅自答应,赵宏英的脾气虽不招人喜欢,但却很实在,盔甲厂需要他这样的把关人。嗯,对了,盔甲厂的钱粮和铁料要优先保证,如果短缺,你只管冲我要。”
褚宪章正为钱粮发愁呢,虽然朱慈烺拨了他三万两银子,但盔甲火器火药三大工厂火力全开,盔甲厂和火器厂更是三班倒,二十四小时不停的生产,耗费惊人,就像是三头吃钱的怪兽,短短七天,就吃了他一万五千两银子,照这么干下去,一月就需要五万两银子。
兵仗局一年经费有限,根本担不起这样的消耗,现在有了朱慈烺的话,褚宪章终于可以放心了。
从盔甲厂出来,朱慈烺又去往火药厂。
自从得了朱慈烺的册子之后,火药厂掌厂太监齐宁就仔细研读,并按照朱慈烺制定的规章制度在火药厂推广开来,任何人违反,都会被他严厉处分,不管是管事还是普通的工匠,无一例外,一点情面都不给。渐渐的,火药厂所有人都知道:新来的齐公公是一个眼睛里不揉沙子的主,在他面前,可不敢稀里马虎。
一连六天,齐宁连睡觉都在想朱慈烺那本小册子里的东西,每日清晨一起床,立刻就直奔火药厂的生产车间。火药厂是一个严禁烟火的地方,夜间不生产,厂子里也不许有人居住,齐宁的就住在火药厂对面的胡同里。
在齐宁严厉的近乎疯狂的督促下,六天的时间,火药厂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所有工匠都小心谨慎,没有人敢虚掩应付了。
“殿下,照你所说的方法,硝四十两,磺五两六钱,柳炭七两二钱,精细研磨,晒干为颗粒,用筛子筛出米粒大小一致者取用,太大太小者一律弃用。”齐宁禀告。
从前天开始,火药厂产出的颗粒火药,大小已经基本一致,再没有以前那种大小不一、质量不等的情况。
朱慈烺很欣慰,对齐宁的工作表示满意。
等到齐宁拿出“纸包弹”的成品后,他就更是高兴了。
纸包弹并不是朱慈烺的创意,而是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火枪兵普遍使用的办法,将射药和铅弹装在同一个纸筒里,装弹时从底部咬开纸筒,将火药倒入枪膛,然后将铅弹填入,压实后再装好引药和火绳。如此就省去了取弹袋和开火门的两道步骤,火枪兵的装弹速度能大幅提高。
朱慈烺将想法告诉齐宁,齐宁把工匠们召集到一起,很快就做出了纸包弹。
“殿下,这是鸟铳的弹包,四钱火药。这是斑鸠铳的弹包,用药1。3两。”齐宁禀告。
四钱和1。3两都是两种火枪的标准使用量。
“很好。”朱慈烺将两种弹包拿在手中,掂量了一下,问:“这两种弹包做出多少了?”
“回殿下,刚开始做,鸟铳做了五十发,斑鸠铳做了三十发。”
“装车上,一会听我调用。”
“是。”齐宁躬身回答。
离开火药厂时,朱慈烺笑:“齐宁,听说你这六天睡觉衣服都不脱,这可不好,工作重要,但你的身体同样也重要,你是掌厂太监,不必所有的事都亲力亲为,把任务发下去,同时也把责任发下去,赏罚定清楚,你做最后的检查就可以了。”
齐宁愣愣地。
“傻奴才,殿下教你管厂的诀窍呢,你还不快谢恩?”褚宪章瞪眼。
“是,谢殿下。”齐宁赶紧跪下。
等朱慈烺走后,齐宁愣愣想一会,一拍脑袋,终于是明白朱慈烺的意思了。
盔甲厂和火药厂都去了,火器厂当然不能错过,朱慈烺带着褚宪章去往火器厂。
第一百七十五章 负荆请罪
“殿下,火器厂搬迁之事,奴婢已经准备的差不多,只要镇虏厂那边腾出地方,奴婢这边就可以开始了。”快到火器厂时,褚宪章小声道。
朱慈烺摇头道:“先不着急,等几天再说。”
魏藻德的事情还没有解决,火器厂和镇虏厂合并之事,暂时还无法进行。
火器厂。
掌厂太监刘若愚在火器厂门前迎接,虽然已经六十岁,头发斑白了,但腰板笔直,精神矍铄,见到朱慈烺之后,无论叩拜还是说话,都是神采奕奕,中气充足,一点都不似老年人。
见师傅如此,褚宪章非常欣慰。
上一次到火器厂视察时,朱慈烺给火器厂派了三项任务。
枪管打造、铁脱硫、还有铅弹的光滑处理。
时间短,三项任务都还没有太大的进展,朱慈烺不着急,任何的进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勉励了工匠们一番后,朱慈烺去到后面的密室,和刘若愚商量“手榴弹”的研发。只他们两人,连田守信褚宪章都被排除在外。
比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