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十五年-第1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车臣汗听到喊声,稍微停顿了一下,目光循着声音望去。
  却是建虏内院大学士刚林,他随着车臣汗一路逃亡,本来已经是疲惫惊恐,支持不住,这一次坐骑中箭,将他摔在地上,他根本就是爬不起来,只是伸出双手,向车臣汗呼救。
  就在车臣汗停顿转头的那一刹那,刚林眼中涌起希望,他无比期望车臣汗能拉他一把,救他一命。
  但很快的,他就失望了。
  因为车臣汗只是冷冷回头望了他一眼,然后就快马加鞭,头也不回的离去了。
  刚林趴在地上,脸上和心情一样的冰冷,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可逃了,想要自杀,但又没有勇气……这一刻,他心胆俱丧,当追击的明军骑兵赶到,高呼跪地免死,顽抗必诛时,他便乖乖的跪地投降了。
  ……
  这一场的大战,从凌晨一直持续到中午,三万喀尔喀车臣骑兵和随军仆从,在被明军四路包围,走投无路,车臣汗不知去向,无人指挥的情况下,有一半的人选择下马投降,另一半人死伤,只有极少数的人跟着车臣汗逃出了重围。明军各部勇武,杀敌无数,缴获的战马辎重更是无以计数。
  虽然车臣汗侥幸逃走,但整个喀尔喀车臣蒙古部落,却几乎是不复存在了,
  对大明来说,这依然是极其少有的,酣畅淋漓的大胜利。
  “万岁,万岁,万岁!”
  当战斗结束,大宁五十里之内,再没有一个马上的车臣骑兵之后,隆武帝金盔金甲,骑在高头大马之上,巡视全军,内阁四辅倪元璐,军机大臣刘永祚,大宁巡抚杨蕙方紧随左右,参战的各部明军都是情绪激动,齐声欢呼。
  其声,震动天地,久久不绝。
  这一次的大胜,与其说是军机处的策划功劳,倒不如说是隆武帝灵敏的战场嗅觉和坚决执行更为关键,在多尔衮分兵义州之时,隆武陛下就已经预料到了大宁会遭到攻击,于是提前调动,并不顾内阁的反对,御驾亲征,担任了这次做战的前线总指挥。
  眼见挡不住,内阁只能退而求此次,要求内阁四辅,兼着户部尚书,主管钱粮,于军事也有一些见地的倪元璐随军一齐出征。
  隆武帝答应了。
  至于普通朝臣,根本不知道陛下出征的消息,直到隆武帝到达喜峰口,大战即将开启,内阁才将消息告知群臣。
  ——群臣又是哗然,臣子有先斩后奏之事,想不到现在天子也学会这一招了,以后可怎么得了?
  ……
  正是在隆武陛下的指挥和严令下,各部才能衔枚疾进,紧密配合,一夜之间,行军一百里,用一种车臣汗和车臣骑兵不可想象的速度,如神兵天降一般的出现在大宁。
  “谷正春!”
  一场大胜,将士振奋,隆武帝朱慈烺的脸上和眼中也都是无比的喜悦。
  他不喜胜,而是喜大明各部将士,能够严格遵照命令,完成了一项在过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这其中,功劳最大的并不是左右两路步兵按时抵达战场,也不是后路截击的李定国的大宁骑兵和张家口塞外三部,神兵天降,而是谷正春率领的一个夜不收的千人队。
  正是在他们的潜伏疾行,观察细密,默契配合之下,车臣蒙古布置在长城周边的探骑,才会一一被清除,车臣汗也才会变的又聋又瞎,危险临近而不自知,直到大明军队进入他十里之内,他才猛然惊觉,但包围已成,战局已经不是他可以改变的了。
  夜不收,功莫大焉。
  这其中,除了作战素质和高昂士气之外,大明夜不收的侦查小队配备的千里镜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有了千里镜,每一个夜不收小队都可以在三里之外就发现车臣蒙古的探骑兵,而车臣蒙古兵却不能知道,双方不在同一个起点,虽然蒙古侦骑兵特别能受苦,能力也强悍,但却已经不能先知先觉的发现敌人,被大明夜不收逐一清除,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臣在!”
  夜不收游击将军,谷正春纵马而出。
  ——不同于其他将官的重甲,谷正春只披挂薄薄的轻甲,挂腰刀水壶,马鞍上短弩和短把遂发鸟铳,三十多岁,不到四十,但脸上却满是风霜,嘴唇干裂,皮肤哟嘿,沧桑的像是一个五十的老人,这正是多年的塞外风霜,晓伏夜行所造成的结果啊。
  看到谷正春,朱慈烺忍不住就想到了董朝甫——一个为大明边防贡献了一生,但却始终郁郁不得志的老将。
  “谷正春,你是此战胜利的首功,朕擢你都督佥事,加参将,赏银元一百,”说着,朱慈烺将自己御用的千里镜取出了出来:“乃是朕心爱之物,跟随朕已经有七八年了,今日,朕将它赐予你。望你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为我大明之眼!”
  谷正春急忙滚鞍下马,拜伏在地:“臣惶恐,陛下之物,臣岂敢受?”
  “拿着吧,在你手中,它更有用武之地。”朱慈烺笑。
  谷正春这才受了。
  见陛下赐物给谷正春,众将既羡慕,又期望,或许将来不久,自己也能立下大功,为陛下所赞许。
  “罗额尔德尼、哩克图、那日松!”
  朱慈烺转身。
  “臣在!”
  三个蒙古将领纵马而出,正是张家口塞外三部的三位国公。
  朱慈烺看着他们,威严的目光中透出厚望,高声道:“此战你们三部勇猛,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你们的功绩,朕看在眼里,计在心里,但现在尚不是赏功的时候,因为义州正危急,须臾不能等,朕令你们休息半日,整顿兵马,然后各领本部人马,即刻驰援义州!记着,你们的任务只是骚扰,不必和建虏硬碰硬,但是扰的建虏疲惫,无法在义州城下久驻,就是你等的功劳。”
  “遵旨!”
  三个蒙古国公领兵,急急去执行。
  “李定国!”
  朱慈烺看向众将之中最耀眼的那颗星星。
  又一将纵马而出,正是李定国。
  这一战,成功在策划,而李定国统兵奇袭,适时杀出,亦是功不可没。
  朱慈烺马鞭一指:“这一万多的喀尔喀车臣蒙古的俘虏,朕打算将他们收编成十个千人骑队,参加锦州之战,为我大明驱使,但喀尔喀蒙古和我大明素来没有什么渊源,忠心难以保障,你可有办法驾驭他们?”
  李定国想也不想,抱拳说道:“回陛下,车臣汗虽然逃走了,但其手下的十几个诺颜,却被我军俘虏了大半,其中,一半是主动下马投降,另有一半顽固者是被我军抓获的,臣以为,可将顽固者推到军前,交由那些主动投降的诺颜,执行死刑。他们为大明杀了同袍,想要回头也就难了。”
  朱慈烺笑了一下,对李定国所说,好像一点都不意外,口中继续问道:“只有这样吗?”
  “只是其一。其二,将诺颜以下的蒙古军官全部关押,赦免那些身份低贱、为奴为仆的下层蒙古骑兵,恢复他们的自由身,编为队伍,从中选出憨笨忠厚者为临时头领,给他们牛羊,许他们官爵,未来也答应给他们妻室,如此,诺颜虽然还是过去的,但中层和下层军官却都是为我大明提拔,享我大明恩惠的新人,即便诺颜有异心,他们也不会随之作乱。”
  “其三,蒙古人虽然骑射精良,但不守纪律,需得用大明军律整饬一番,令他们知道军法严厉,也知道我大明国力强盛,非蒙古可挡,背叛大明,必然是粉身碎骨,如此,他们必然老老实实,服服帖帖。”
  听李定国说完,朱慈烺脸上的笑意更多,目光有意无意的扫了一眼李定国的身后,那里,一个随军参谋长正驻马而立,却是京营参谋司原来的高参刘子政,隆武帝派他到李定国身边,已经一年多了,这一年里,在军事之外,他也为李定国补上了不少政治功课,李定国本就聪明,一点就透,渐渐地已经有了文武全才的迹象了。
  立马隆武帝身边的内阁四辅倪元璐,也微微点头。
  ——杀掉顽固的诺颜,却留下投降的诺颜,且仍然给予他们原先的地位,如此,不绝后续蒙古贵族投降之路,但清理中层,从蒙古部落底层中选拔人才,则等于是釜底抽薪,压制了车臣蒙古降而复叛的可能,如果成功,以后就可以全面推广,全面执行,大明平定喀尔喀蒙古草原,说不定能事半功倍。
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第二次松锦之战(十五)
  ……
  “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害,”朱慈烺点头笑道:“很好,朕先拨两千人给你,你多长时间可以将他们整训完成,随军出征啊?”
  “军情紧急,不容多耽搁,”李定国沉思了一下,抱拳道:“七天。”
  听到此言,周围人都是惊异。
  七天,这也太短了。
  朱慈烺脸色肃然:“七天够吗?”
  “两千人,够了。”
  “好,朕准了。七天后,这两千人随你一起救援义州!”朱慈烺道。
  “臣遵旨!”
  ……
  分派完命令,闲杂诸事交给众臣之后,隆武帝朱慈烺拨转马头,面色沉思的看向东北的方向——那里正是锦州和义州,大宁虽然大捷,但义州战事依然激烈,锦州却是毫无动静,多尔衮迟迟不愿意直接救援锦州,就好像是一头野兽,隐隐闻到了陷阱的味道,虽然诱饵可口,又或者说那诱饵是它不能放弃的生存之物,但野兽的警惕本能,依然令它不肯轻易靠近。
  ……
  “陛下会亲往义州救援吗?”
  “绝不会。”
  “为何?陛下能救大宁,为何不能救义州?现在大宁大捷,全军士气高昂,顺势进军义州,亦解义州之围,岂不是顺理成章?”
  “愚蠢!此战的关键是锦州,不是义州,孙阁部已经在锦州张开了口袋,布置了重重防线,等着多尔衮进套,这也是多尔衮驻兵十三山驿,迟迟不愿意靠近锦州的原因,如果陛下亲征义州,多尔衮集起所有大军,前往攻击义州,到时,孙阁部的兵马动还是不动?救还是不救?朝廷制定的松锦战略,不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吗?”
  “原来如此,孩儿愚笨,那……陛下会去锦州吗?”
  “这就不知道了,天心难测,谁也不知道陛下会如何决断。”
  先一人皱着眉头,却是军机刘永祚。
  ……
  黄昏。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车臣汗并不知道这两个汉人的成语,但今日他却是实实在在的体验了一会,一口气奔出一百余里,终于将身后的大明追兵甩掉之后,车臣汗方才定下魂来,勒住马匹,左右一看,发现跟在自己身边的五千精锐护骑,竟然只有三百人不到了,且都是满脸惊恐,大半带伤……
  车臣汗翻落马下,跪在地上大哭。
  周边幸存者也都是流泪。
  出征前的三万勇士竟然大半都丧在了大宁城下,剩下的也被明军俘虏,他车臣部已经是名存实亡了,想到此,车臣汗痛悔的只想要自杀,这一刻,什么蒙古玉玺,什么无上的尊荣?都化成了泡影,早知明军如此强大,他是说什么也不会来趟这一滩浑水的。
  但痛悔也已经是无用了。
  为今之计,只能返回喀尔喀,再决定下一步了。
  仗打成这样,败的如此凄惨,车臣汗无脸去见多尔衮,更不想受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的嘲讽,于是他没有通禀多尔衮,而是带着残余,沿着喀喇沁草原的边缘,直接返回喀尔喀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