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十五年-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什么道理?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忠不孝,不但是他自己,就是子子孙孙也无法摆脱污名。”
  “其实忠孝仁义,礼义廉耻并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都是咱们老百姓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如果不讲礼义廉耻,不忠不孝,就不能算是人了,而是猪狗不如的畜牲了。普通老百姓都能礼义廉耻,我们是京营官军,领着朝廷的俸禄,肩负着守卫京师,保护百姓的重任,就更是得忠孝仁义了,对不对?”
  “对!”
  受到宋天显的鼓动,士兵们轰然回答。
  接下来宋天显让士兵们挨个发言,说说自己对“忠孝仁义”的理解,并各讲一个“忠”和“奸”的例子。众人一开始都很有点放不开,请了半天也没有一人敢带头发言。
  “仇老四,你是旗长,你先说!”
  宋天显直接点头。
  旗长仇老四涨红着脸站了起来,支支吾吾了半天,才说道:“别的道理俺不懂,俺就知道,关二爷就是忠,曹操就是奸,关外的建虏比曹操还不如,他们占了辽东,还入关抢人抢钱,我通州的舅妈就是上一次被他们杀的,连俺那刚刚三岁的小侄女……”
  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再后面就变成了哭声。
  到现在为止,建虏已经四次绕道蒙古,破墙入边,每次都会把京畿地区蹂躏一番,京师城中的居民还好,住在郊外或者县城中的百姓深受其害,几乎每家都跟建虏有血仇。
  仇老四一哭,房中的气氛变的压抑起来,但很快就又爆发,很多人都站起来,控诉自家或者自家亲戚被建虏残害的血泪史,说到最后,很多人都哭了。
  “兄弟们,这仇我们报不报?”宋天显感同身受,他声音好像也哽咽了。
  “报!一定要报!”
  ……
  离开京营时,朱慈烺很是欣慰,十名思想教导官都没有让他失望,第一堂的晚课,表现都很好,有他们的教导,京营将士必然不会迷失,未来绝对会是一支仁义之师,勇猛之师。
  从右掖营出来,朱慈烺又去了左掖营,左哨和右哨营。
  相比于右掖营,他对三营更不放心。
  不过还好,张纯厚、马德仁、申世泰、三营主将都规规矩矩的坐在营房里,听思想教导官讲课。
  三人如此,三人以下的副将参将千户就更是没人敢缺席了。
  这一圈巡视下来,耗费了一个多时辰,朱慈烺回转信王府时,已经快十点了。
  街道静寂,马蹄踩在青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响,夜风吹过,街道的灯笼轻轻摇荡,朱慈烺缓缓而行,看着京师的夜景,感受夜的安宁,心中不由生出一番感慨:来到这个世界,不知不觉已经两个多月了,作为大明朝的皇子,我已经是竭尽全力了,不知道最后是不是真能如我所愿,逆转历史,改变我华夏民族的命运呢?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朱慈烺对戚少保这句诗有了更深的理解。
  穿越不是我本意,太子也不是我愿望,只希望我大明百姓能早日断绝狼烟,过上平静祥和的生活。
  轻轻一叹,忍不住就想到了辽东。
  “有辽东的新消息吗?”朱慈烺问田守信。
  田守信摇头。
  朱慈烺叹口气,目光看向辽东的方向,再一次祈盼杏山塔山的军民能顺利到达山海关。
  ……
  清晨,起床的号角声响彻京营三师的各处营房,士兵们条件反射般地从床上弹起,在伍长和什长的大吼声中抓起枕边的军服手忙脚乱地穿起来,冲出营房,按照各自的建制排着队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在校场集合,并再次整队之后便喊着口号统一从东直门出城。
  今天是新军操练第一天,因此各项程序都有点凌乱,所幸各营主将都亲自压阵,倒也没出什么乱子。
  “列队!跑步走!”军官命令的口号此起彼伏。
第二百零七章 精武善柳
  京师百姓大都还没有起床,街道两旁的店铺也没有开张,街面上很是冷清,只偶尔有一两个早起的行人经过。京营的数万官兵从大营冲出来涌上街道之后,这种沉寂瞬间被打破。数万人的脚步一起踏向地面,如同平地惊雷一般将街道两旁的百姓都吵醒了。
  “孩他爹,出什么事了?”街旁的一栋民居里,一位刚披起衣服的老妇人惊恐的询问自己的丈夫。
  她丈夫下了床,小心翼翼地趴在门缝上向外张望了两眼,扭头安慰道:“没事,是京营的兵马,没穿甲胄,看样子好像是要出城操练。”
  老妇人松了一口气,但想到自家在蓟州服役的儿子,忍不住又流泪:“唉,这天下何时才能太平啊。”
  被惊醒的百姓何止一家?街道两旁,甚至更远地方的民居都被京营将士的跑步声所震撼,百姓们纷纷披衣起床,躲在门窗后,吃惊看着街面上跑过的大队兵马,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疑惑:这是要干什么呀?
  京营士卒可没心思去顾忌百姓心中所想,他们正拼命的往前跑——军官们已经说了,规定时间之内不到校场者,不但没早饭,而且还要挨鞭子!
  ……
  第二天一早,朱慈烺就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辽东督师范志完、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护送杏山塔山两地百姓已经进了宁远城。
  好。
  朱慈烺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
  山西副总兵李辅明,塔山总兵佟瀚邦和杏山守将吕品奇带兵断后,正与建虏在塔山血战,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率大军正向塔山驰援。
  吴三桂,但愿你不要让我失望。
  ……
  早朝结束,回到乾清宫的暖阁后,朱慈烺将昨天校场检阅之事向崇祯进行了汇报,又把自己为京营制定的新军规说了一下。
  京营军规改动这么大,尤其是训练方法的改动,他必须向崇祯禀明,以免有宵小之徒向崇祯进献谗言,影响他京营的训练大计。
  连坐法,抚恤法,崇祯听的连连点头,不过眉间却有忧愁。
  一人阵亡三十两,一千人阵亡就是三万两啊,春哥儿在京营推行可以鼓舞京营的士气,但如果各地官军有样学样,都伸手向朝廷要抚恤金,每年阵亡的官军最少几万十几万,每年光这笔开销就得一百万两银子,朝廷根本拿不出。不说抚恤金,连日常的军饷朝廷都已经拿不出了。
  但崇祯还是支持。
  只要能把京营练成一直强兵,砸锅卖铁他都愿意,这么多年,他已经被各地军镇要挟怕了。
  朱慈烺道:“父皇,京营整编完成,五军营原先的编制已经被打乱,特别是新选出来的精兵营,人员来自原先的四营,再用过去的名字就不太合适了,所以儿臣想着,是不是该换一个名字了?”
  崇祯沉思着点头。
  朱慈烺跪拜在地:“请父皇为新营赐名!”
  崇祯沉思了一下,缓缓道:“右掖营就叫精武营吧,希望他们能精武报国……左掖营叫善柳营,左哨右哨营……就叫左柳营,右柳营吧。”
  汉代名将周亚夫以治军而闻名,他的营叫细柳营,连皇帝都不能轻入,崇祯用“柳”字为三个辅兵营命名,显示他对辅兵营仍有期待。
  “儿臣遵旨。”朱慈烺跪拜,心想这几个名字中最好听的倒是善柳营了,张纯厚可是捡了一个大便宜。
  等朱慈烺起身,崇祯眼有忧虑的道:“老弱撤了,京营征兵之事你要抓紧进行。偌大的京师,可不是六千人能护卫住的。如果缺钱,你就跟朕要。”
  “儿臣明白。征兵之事儿臣已经在进行了,戚少保《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儿臣时时研读,对戚少保征兵、练兵之法,儿臣非常佩服,因此儿臣仿效戚少保的做法,分别派锦衣卫南堂指挥李若链和京营副将董琦到天津和山东,招募纤夫和矿工去了。算算日子,再有几天,李若链招募的第一批新兵就可以返回京师了。”
  崇祯道:“那就好。戚少保是我大明名将,他的练兵之法你要多多钻研。”
  朱慈烺拱手:“父皇,儿臣还有一事向你禀报,儿臣抚军京营,彻查京营官田,共清出十万亩,加上京营原有的二十万亩官田,共计三十万亩。”
  崇祯点头,朱慈烺只用十天时间,就逼着勋贵和将领们交出了十万亩的田地,他又喜又忧,喜的是朝廷多了十万亩地,忧的是朱慈烺这么一搞,那帮退田的勋贵将领们个个不满,没有了勋贵们的支持,朱慈烺未来的帝位,会不会不稳呢?
  朱慈烺不知道崇祯的忧虑,继续说:“三十万亩,乍一听好大的数目,但儿臣派人探查才发现,因为年久失修,官田周围的水利设施不是堵塞了,就是荒废了,这些年,官田的收成一直都很不好,二十万亩田,还不如天启年间的十万亩。要想这三十万亩官田丰收,非重修水利不可。现在是三月,去年的冬小麦马上就要进入返青期,正是需要灌溉的时候,因此儿臣想马上整修官田附近的水利设施,以保证今年夏粮小麦的丰收。”
  崇祯皱起眉头。
  水利的重要性他不是不知道。
  但他更知道的是,府库空虚,朝廷拿不出整修水利的钱粮。
  但儿子提出来了,他也不能反对,只能问:“你可计算过了,需要多少钱粮?”
  朱慈烺知道崇祯的忧虑和为难,所以不敢多要:“工程比较大,前后可能需要两年的时间,银两儿臣可以自筹,粮食嘛……只今年可能就需要一万石。”
  崇祯不说话。
  “父皇,这一万石算儿臣向户部借的,等到夏粮收获,官田丰收后,儿臣一定把这一万石还给户部。”朱慈烺道。
  崇祯皱眉道:“朕会跟陈阁老商议,如果可以,多拨你一些也没有问题。”
  崇祯虽然是皇帝,但在钱粮问题上却也无法独断专行,非得跟户部尚书商议不可。
  “谢父皇。”
  “人力呢?你是想要征发徭役吗?”崇祯问。
第二百零八章 皇子皇庄
  “不,儿臣想要用西便门外的灾民,与其让粥厂赈济,倒不如让他们自食其力,有劳动能力者,都可以到水利工地干活,一来让他们吃饱,二来也可以减轻粥厂的负担。”
  崇祯微微惊讶,然后欣慰的道:“嗯,我儿思虑周到,很好。”
  朱慈烺趁热打铁:“说到水利,儿臣最近看了两本书,一本《天工开物》,一本《农政全书》,儿臣觉得非常好,想推荐给父皇。”
  崇祯点头:“好,有空朕会看。你就说吧,你是不是想要推荐这两本书的作者?”
  朱慈烺腼腆的笑:“被父皇看穿了,确实是。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已经到了京师,臣想用他做东宫之官,这一次官田兴修水利的工程,也交给他去做。”
  “准。”
  “农政全书的作者陈子龙是徐光启的弟子,农政全书也是陈子龙整理徐光启遗留的草稿,删其繁芜,补其缺略而成,陈子龙现在在浙江绍兴担任知县,儿臣觉得实在是大材小用,所以想请父皇调他入京,专管农业和水利之事,有他在,农业水利必有事半功倍之效。”
  “徐光启……”
  听到这个名字,崇祯眼中有伤感,好像是想起了很多的往事,轻轻一叹,吩咐王承恩:“跟内阁打一个招呼,照太子所说,将陈子龙调入京师。”
  “是。”王承恩躬身。
  “谢父皇。”
  虽然知道崇祯会同意,但是当崇祯真同意了,朱慈烺还是欣喜不已,跪在地上向崇祯拜谢,然后收住笑容,肃容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