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十五年-第1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此令,因此张家玉和张名振必须经过考试。
  所有答卷都被送到了朱慈烺的面前,朱慈烺仔细阅读,除了此二人之外,这一百多人中并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人才——人才果然难寻啊。
  朱慈烺看完之后将答卷传给李国祯,李国祯再传给贺珍、吴襄和另外的几位将领——今日京营选兵,朱慈烺将京营主要将官都唤到了德胜门军营。
  众将都推崇张家玉。
  字漂亮,解释的更是漂亮。
  “儒将,此子未来一定是一名儒将!”吴襄捻着胡须道。
  这一项,张家玉完胜。
  笔试之后是箭术。
  张名振百步穿杨,箭不虚发,箭箭中圆心,他手下的兄弟齐声为他喝彩。
  “好箭法!”点将台上,本身就是神射手的贺珍对张名振精准的箭术,称赞不已。
  张名振箭术第一,不过张家玉也不次,总成绩也排进了前十。
  朱慈烺暗暗点头,张家玉虽然文士,但箭术一点都不差,显然是下过功夫的。
  再接着是火器,这一项张家玉和张名振都瘪了,两人对火器都不是太熟悉,连装填都不会,不但他们,一百人中除去三五个人接触过火器之外,其他人都对手中的鸟铳一筹莫展,所以这一轮基本都是零分——这个时代里,虽然鸟铳早就在军中出现,但却一直都没有普及开来,南方明军还好,北方明军将士普遍都存在着一种不习惯、不喜欢使用火器,而是偏好较为容易掌握的冷兵器的倾向,朱慈烺要借着这次选拔军官的机会,在京营中牢固的竖立火器为先、不懂火器不能为军官的理念。
  火器之后是骑术,这一项张名振占据绝对的上风,第四项是戚少保的鸳鸯阵,一百人分成十组,一组十人,组成简易的鸳鸯阵,相互对抗——这主要是考验将领对鸳鸯阵的理解,还有临场的应变和组织能力,朱慈烺故意耍了一点手腕,将张名振手下两个有资格参加的兄弟编到了另外两组,这样一来,同组的都是陌生人。
第二百六十二章 鸳鸯阵法
  此时距离戚继光去世已经有四十余年,浑河之战中,戚家军最后的一点火种也血战覆没,因此大明现在已经没有戚家军了,而戚家军最著名的鸳鸯阵也没有流传了,虽然戚继光留下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两本书,但朝廷并没有重视,加上识字的人不多,因此明军大部分中下层军官虽然听说过鸳鸯阵之名,也知道鸳鸯阵的威名,但却都不知道该如何操练?
  张家玉和张名振两人倒是都看过《纪效新书》,只不过书中只记载了鸳鸯阵的兵力编排、所用器械的细节,而最重要的如何配置兵力、战场上的具体战术变化却并没有详加细说——如何操练,如何转换,都要看两人的悟性了。
  短时间组成鸳鸯阵,不加训练,立刻就要展开对战,对参赛的每一个人都是严峻的考验。
  而且朱慈烺不指定队长,由十个人自己推举。
  张家玉和张名振在前面考核中成绩突出,都被自己队员共推为队长。
  而两人的组织能力也都是不错的,在他两人的带领下,他二人所在的小组连连击败了对手,进入最后的决赛。
  到现在,所有人都已经看出来了,张名振和张家玉是今天考核的主角,今天能不能出一个千户,甚至是游击,就要看他们两人的表现了。
  点将台上的众将都是兴致盎然,他们见过不少的募兵场景,但却从来见过如此的考核,皇太子所列出的题目,虽然出人意料,但细细品味,却都是为将者的必备,如果能通过皇太子的这些考核,在京营中当个百户,甚至是把总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张家玉队和张名振队布好阵势。
  二十人往那一战,明显感觉张名振队的气势更足,信心更强。
  “咚咚咚……”鼓声雷动,最后的决赛开始。
  “上!”
  张名振瞪着眼,指挥自己的鸳鸯阵小组想张家玉攻去,虽然是临时组建,相互之间不认识,但张名振游历江湖多年,自有江湖大佬的气势,其他九人为他气势所摄,对他的命令一直都很遵从。
  相比之下,张家玉的指挥气势稍微弱一点,不过他对鸳鸯阵的理解却更胜张名振一筹,因此他组织下的鸳鸯阵比张名振的更有效、更绵密,张名振数次攻击未成,反而被张家玉趁机反攻,夺回一城。
  张名振虽然困兽犹斗,但却是败局已定。
  “漂亮!”点将台上的众将都为张家玉叫好。
  “当!”
  锣声响起,鸳鸯阵比试结束。
  张名振败,张家玉胜。
  张名振满脸不服气,但却也无可奈何,只恨自己统领的不是自家兄弟,不然肯定将对方杀的落花流水。
  最后一项又是笔试,是关于军事建制的想法和看法。
  这一项只十个人有资格参加。
  和考试不同,朱慈烺不给他们太多的思索时间,一刻钟就必须交卷,如果考生平时没有思索过这个问题,临时磨枪,肯定是写不出什么的。
  这一项,张名振略胜一筹。
  虽然张家玉是举人,文笔好,但他对“军政”的思索显然没有张名振多,张名振曾在登州营任过武职,有行伍经验,写出来的东西远比张家玉的更有可行性。
  这一科目的胜败,由朱慈烺独断。
  朱慈烺一一看过,没说胜败,只宣布张名振为京营的把总——把总介于百户和千户之中,领三个百户,为戚家军的建制独有,京营仿戚家军,因此也设置了把总。
  现场一阵欢呼。
  一介平民,真的就被任命为京营把总了!
  张名振手下的兄弟知道他曾经在登州营任过把总,虽然京营地位高一点,但也没什么太值得激动的,其他应征的小伙儿却都是激动不已,想着回去要苦练,等下一次京营募兵之时,咱也来当一个把总。
  只要有本事,真能在京营当官啊!
  而张家玉则为参赞,也就是参谋。
  虽然驸马都尉巩永固没有直接说,但朱慈烺却已经体察到了他的心思,照历史的轨迹,明年张家玉会高中进士,现在任命了他会影响他未来的前途,举人和进士,那可是两种身份两种待遇,就好比是大学生和博士生,这也是张家玉犹犹豫豫,要不要参加京营募兵的原因?朱慈烺体谅他的心思,想着如果张家玉真想要投笔从戎,等他明年中了进士再重用就更有标志意义了。
  你想啊,连进士都能成为大明武将,看还有谁敢小看武人?
  听到自己被任命为把总,而强硬的竞争对手张家玉却只被任命为一个没有品级的参赞,张名振颇为惊异,认为皇太子的任命有所偏颇,自己为把总,张家玉之才应该也可以当一个把总啊?
  张家玉却是感恩戴德,一点都不在意。
  朱慈烺亲自接见二人。
  叩拜之时,朱慈烺很仔细的观察他们,张家玉是一个大帅哥,态度一直都很从容,即使是面见他这个皇太子,也没有露出多少的紧张之色,看起来心理素质相当好,相比之下,张名振多少有点紧张,还有点患得患失,对于输给一个“小白脸”,好像有点不服气。
  叩拜完毕之后,朱慈烺笑:“张名振,知不知道你鸳鸯阵为什么输给张家玉?”
  “回殿下,臣技不如人。”张名振脸色微微涨红。
  朱慈烺点头:“但不是其他技,而是读书这一个技能,你武艺弓箭骑术都胜过张家玉,但在鸳鸯阵的比试中却输给了他,原因就是你对鸳鸯阵的理解,不如他透彻,还有你太想赢了,以至于心浮气躁,乱了阵脚,张家玉却很好的利用了你急于求胜的心理,先是固守,等你露出疲态之后再忽然反击,正是避敌锋芒,养精蓄锐,忽然一击的道理啊。”
  “臣明白了。”张名振抱拳。
  “殿下谬赞,臣惶恐。”张家玉谦虚。
  朱慈烺笑:“不过你输的并不冤,知道吗?张家玉可是举人身啊。”
  张名振很是吃惊,再看张家玉的眼神立刻就不同了。
  张家玉谦逊的拱手。
  “张家玉。”朱慈烺看向张家玉。
  “臣在。”张家玉连忙应答。
第二百六十三章 漕河之变
  “你举人出身却肯来参加京营的募兵,本宫甚是感动,一直以来,文人都轻武,以至于有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之说,在我看来这是不对的,文人治天下,武人安天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我大明的每一个文人都能像你一样,精通诗文和弓马骑射,既能治国也能领军,又何愁建虏不灭,流贼不平?”
  得到皇太子这么高的赞誉,张家玉诚惶诚恐:“臣不敢当。”
  “京营赞画虽然没有品级,但却责任重大,元子,努力!”朱慈烺勉励道。
  张家玉字元子。
  “愿效死命!”张家玉激动的脸色涨红。
  朱慈烺宽慰的笑,令田守信取了赏赐给二人,等二人谢恩时又严肃道:“你们二人既然通过考核,成了我京营的将官,就需要遵守我京营的军规和军纪,如果违反,本宫绝不会轻饶!”
  “谨遵殿下钧令!”
  张家玉和张名振一起跪倒。
  看着眼前的二张,朱慈烺忍不住想到了另外一张,那就是张煌言张苍水,照历史记载,张煌言会在今年秋天的乡试中得中举人,并且在武备科目考试时,“兼试射,三发皆中”。和张家玉一样,张煌言也是一个文武全才,最重要的是,在明末黑暗的乱局中,张煌言的大义气节始终是天边的一颗亮星。
  除了张家玉和张名振,其他通过六项以上考核的小伙儿,也都被授予了相应的军职。
  最后有资格进入京营当兵的小伙儿,一共只有两千人。
  其实还可以留下更多的人,但朝廷财政困窘,朱慈烺无法大规模的扩军,暂时只能以吸纳精兵为主,再者,兵在精而不在多,滥竽充数的兵朱慈烺宁可不要,他要的是真正能打仗、能杀死敌人的精英。
  京营募兵,皇太子亲自接见,并且有连过数关的勇士被直接任命为京营把总的事情,很快就在京师传开了,百姓们传的津津有味,京师周围,甚至远到保定和太原,有意从军的勇士都跃跃欲试,纷纷向京师赶来——朱慈烺立下规定,每月月底的二十六为京营募兵日,只要能通过四项基本考核中的两项,就可以成为京营兵。
  京营待遇高,又是皇太子亲自抚军,所有人都认为跟着皇太子混肯定不会有错。
  一时,通往京师的官道上,行人和车马比往日密集了许多,很多健武之人一路步行向京师而去。
  而朱慈烺要发愁的却是钱粮。
  下午回到王府,看了眼吴伟业送来的账册,朱慈烺觉得自己的头又大了许多……
  正为钱粮发愁呢,忽听见脚步急促,一名锦衣卫进到殿中,在田守信身旁低语了几句,田守信脸色一变,走到朱慈烺身旁,附耳低语道:“殿下,漕河上出了点事情。”
  “什么?”朱慈烺有不详的预感。
  “昨天中午,大批漕运商人在淮安漕运总督衙门前聚集进言,要朝廷取消厘金税!”
  关于厘金税,朝廷已经下了诏令,本月十五,漕河开始征收厘金税,其他各省开征的时间,由各地督抚自行斟酌决定,但最晚不得晚于五月初一,今天已经是十三,再有两天的时间厘金税就要执行了,这个时间漕运商人在漕运衙门前大规模集结,显然是要向朝廷施加压力,以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