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十五年-第2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颜则孔冷笑看着逼近的闯军士兵,手中宝剑倒转,在脖子上猛的一横一切。
  一片惊呼。
  宝剑落地……
第三百七十四章 化为灰烬
  归德城破,闯军士兵潮水般的城市,几乎同时,归德府衙忽然燃起了熊熊大火。接着,沈府,宋府,侯府等八个家族的府邸也都燃起了大火,再然后城中几处不知名的地点,但却是世家大族藏粮的地方也都燃起了火光。火势极猛,一开始就是冲天大火,根本无法扑灭,加上流贼破城,城中一片慌乱,百姓们只顾着逃命,又有谁会去管那冲天的大火?
  因此火势一发不可收拾,转眼间半个商丘城就都被火光笼罩。
  正要上马的梁以樟大吃一惊:“流贼已经进城了吗?”
  张名振扶他上马,解释道:“大人勿惊,这是末将的属下在焚烧城内粮草,免为流贼所得。”
  梁以樟惊讶的看着张名振。
  张名振道:“我知道大人安排了人焚烧府衙里的存粮,但只烧府衙是不够,士绅家中的存粮远远超过府衙。”
  梁以樟更是吃惊,不过却顾不上多问,只纵马向家中狂奔。
  他家中尚有妻口三十余人,商丘城陷,不知道家人会何等凄慌?
  “大人不必回家,您家人已经被侯公子接到安全之处了。”张名振纵马追上。
  梁以樟听了简直不敢相信。
  “大人跟我走!”
  张名振拨转马头,向右边的偏街疾行。
  梁以樟楞了一下,策马跟上。
  街角路口,一支人马从右边冲了出来,却是侯府的两个家丁和张名振手下的五个兄弟,侯府家丁还好,张名振的五个兄弟却是人人身上都带有血迹,俨然是经过了一场血战,而他们身后不远,熊熊大火燃起的地方,正是沈府。
  原来,沈府在后院阁楼中藏有大量粮食,并派精锐家丁护卫,侯方域原本得到的情报,沈家家丁都上城防守了,粮仓已经无人守卫,不想情报是错误的,沈家粮仓居然还有六七个家丁守卫,张名振的五个兄弟在放火之时被家丁发现,双方狭路相逢,不得不战。
  “走!”
  顾不上多问细节,众人疾驰向前,很快就遇上了侯方域之弟侯方夏和另外的三个兄弟,他们刚刚烧了宋家在城西的一处粮仓,众人合在一起,弃马步行穿过两条胡同,就见侯方域正焦急的站在路边的小土地庙旁,见到张名振和梁以樟和自己弟弟同来,立刻大喜。时间急迫,他只向梁以樟拱拱手,然后带着众人在小巷中七拐八折,最后来到了城北一处破败的民宅前。
  此时四门都已经被流贼攻陷,城内大乱,有乱兵在街道上抢劫,兵荒马乱之中,人人为自保,没有人注意到他们这行人。
  侯方域推开柴门进入,一个老者迎了出来。
  “准备好了吗?”侯方域问。
  老者点头,做手势笔画,原来是一个哑巴。
  侯方域听的明白,跟老者来到后方的柴房,掀开下面的一扇石板,一个黑黝黝地洞口出现在面前……
  等众人进去,老者将柴禾重新堆回原处。
  梁以樟跟随众人下到窖中,眼前灯光亮起之时,就听见一声惊喜的呼喊:“爹!”
  他的眼泪立刻就下来了……
  京师。
  归德府陷落的消息,让朱慈烺微微有点担心,他担心张名振和侯方域发生意外,更担心救不到梁以樟。历史上,梁以樟是一个文武全才,任太康知县时,练乡勇,修城堡,短短半年,境内三十六贼窟全部被他剿灭,有盗贼逃出太康县境,以为就可以太平,不想梁以樟竟然越境追击,直到将贼寇全部绞杀,方才罢休。
  归德之战时,他带兵血战三天,死战不退,身受重伤,仆倒在乱尸中,复苏后被百姓救出,匿居了半月,才潜逃出了商丘。
  可惜的是,城陷之时,其妻张氏率家人三十口自焚死,家中无一个人活。
  虽然死里逃生,但因为守土不利,梁以樟被定罪下狱,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他才逃了出来。南明弘光朝立,梁以樟奔至南方,向权臣马士英建议朝廷应该趁建虏和李自成乱战之时,收复河南山东,以为江南的屏障,但他是史可法的学生,天生为马士英所排斥,加上弘光朝朝政混乱,左良玉、刘泽清等大将拥兵自重,梁以樟忧愤成疾,辞官而去。
  明亡后,梁以樟隐居于宝应的葭湖,亲自下田耕种以自给,清朝初年,清廷下诏征用明朝遗臣,梁以樟不应。阎尔梅、王定等抗清义士、常找他饮酒,每一次都是剧饮(往死里喝),慷慨激昂,继以涕泣。
  康熙四年七月十五日,端坐作论学数百言,掷笔而卒。年五十八。
  梁以樟是一个干才,假以时日,未必不会是下一个卢象升。
  远远望了一眼河南的方向,朱慈烺默默祈祷,希望三人都能平安。
  进城时,天空忽然飘起了小雨。
  左庶子吴伟业大喜:“春雨贵如油,殿下,这是吉兆啊!”
  只可惜,连半个时辰都不到,雨就停了。
  朱慈烺心情沉重,去冬只下了一场雪,今春也只是零零星星的飘过几次雨滴,旱情越发严重了,等到夏秋无粮之时,流贼之势怕是会越来越大。抬头望天,忍不住叹息,老天爷对大明朝可是一点都不眷顾啊。
  一路奔波,灰尘满身,朱慈烺不宜立刻去见崇祯帝,需回太子府换身衣衫,沐浴整顿衣冠之后,才能进宫觐见父皇。但刚走到府门前,就看见十几名锦衣卫护卫着一顶小轿子摇摇晃晃在前方出现,朱慈烺以为是父皇有旨,连忙下马,但不想圣旨却不是传给他,而是传给吴伟业的。
  “吴伟业何在?接旨!”
  内监秦方下轿走了出来,右手托着圣旨。
  吴伟业吃了一惊,不明白自己怎么会有圣旨?
  连忙跪下接旨。
  秦方展开了读:“奉天承运,皇帝昭曰,詹事府吴伟业尸位素餐,无所事事,着革去所有职务……”
  吴伟业吃惊,惊的眼珠子都快要瞪出来了。
  朱慈烺先吃惊,接着就是苦笑。
  吴伟业被革职,王铎估计也不保,自己的两个老师看来是要换人了。自从刘宗周进京,在崇祯帝告了御状之后,他就有这种预感,为了避免此事发生,离京前的几天里,他每天都规规矩矩的上早课,听圣人之学,努力假装是一名温良恭俭让的儒学之徒。
  不过一切都白费,终究是没有保住王铎和吴伟业。
第三百七十五章 黄道周公
  宣读完圣旨,秦方向太子见礼,然后匆匆离去。
  “殿下,秦方冲王铎府上去了。”田守信小声禀告朱慈烺。
  不意外。
  朱慈烺微微苦笑。
  吴伟业和王铎都是他的老师,有督促他学习的职责,然在过去的三个月之中,两人有心无力,除了临出京的那几天,一节完整的早课也没有为朱慈烺上过,崇祯帝知道真相后当然要迁怒两人,革职还算是好的,没下狱算是便宜他们两人了。
  王铎虽然不管事,但正是因为他的不管事,朱慈烺才能没有掣肘的使用詹事府的官员,至于吴伟业就更是重要了,从王府到北郊的水利,所有的后勤,钱粮使用都是吴伟业在管理,吴伟业成功的从一个太子讲师变成了一名兢兢业业的后勤管理人员。
  朱慈烺对吴伟业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但没想到,一道圣旨就革了这两位的职务。
  王铎也就罢了,但吴伟业对钱粮调度已经有一定的熟悉度,换一个生人,一起都要从头再来。
  唉,父皇啊,你就不能安安心心,不干涉我的事情吗?
  吴伟业一脸沮丧,整个人像是被抽去了骨头,跪在那里软趴趴地,好像已经站不起来了。正当盛年,却被朝廷免职,这个打击对他不可谓不大。虽然他并不是完全没有心理准备,自太子病好之后,却迟迟不参加早课,他就预料到有这一天了,只是当这一天真正来临之时,他却还是有点不能接受。
  朱慈烺心中有歉意,上前将吴伟业扶起来:“左庶子请起。是本宫连累了你呀。”
  吴伟业眼睛红红:“殿下何出此言,都是臣无能。”
  能得皇太子一言,就算被罢职也值了。
  朱慈烺小声安慰道:“先生暂且休息,但有机会,本宫不会忘记你的。”
  一声先生,都快要把吴伟业喊哭了,他红着眼眶向朱慈烺深鞠:“谢殿下……”
  吴伟业垂头丧气的走了,革去所有职务,意味着他变成了一介平民……他一时还真难以接受。
  很快,朱慈烺得到消息,新任詹事居然是黄道周!
  和刘宗周一样,黄道周也是明末大儒。
  张廷玉等人编修《明史》时赞黄道周为:“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
  黄道周刚直不阿,屡次犯颜直谏,仕途五起五落,和刘宗周人生轨迹有惊人的相似。
  甲申之变时,黄道周已经致仕,在福建养老,专心著述,闻变,伏地痛哭。南明弘光朝先后任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弘光亡后继续抗清,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兵败为建虏所获,慷慨就义,临死前痛骂洪承畴。死后人们从他的衣服里发现“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其门人蔡春溶、赖继谨、赵士超和毛玉洁同日被杀,人称“黄门四君子”。
  论名气,论执拗程度,黄道周不比刘宗周差多少,朱慈烺躲来躲去,终究是没有躲过。
  崇祯帝的圣旨说黄道周“事亲亦极孝”,“学无不通,且极清苦”,因此起复他为詹事府詹事——看的出,为了帮太子挑一个好老师,崇祯帝也是煞费苦心,刘宗周不行,立刻就起用黄道周。
  有黄道周这个詹事,朱慈烺以后恐怕再难逍遥了。
  所幸黄道周此时不在京师,而是在千里之外的福建,圣旨到福建,黄道周起身赴任,来来回回最少一个半月。
  也就是说,朱慈烺只有一个多月的清闲时间了。
  而接替吴伟业左庶子位置的是马世奇。
  马世奇,字君常,号素修,崇祯四年进士,与华允诚,龚廷祥并称“锡山三忠”,甲申之变中,李自成破北京,马世奇自缢死,二妾亦随死,而在此前的两月,马世奇就已经有所预料,每每朝议归来,太息泣下,曰:「事不可为矣。」
  马世奇是忠臣,为人廉,但除了八股文章之外,是否有经世的才能,朱慈烺就不知道了。
  ……
  紫禁城。
  大约是刚飘了一场小雨的缘故,紫禁城空气清新,落日的余晖照在金碧辉煌的楼宇间闪烁着明亮的光泽。
  朱慈烺坐在布辇上,琢磨着怎么和父皇应对,以解释王铎吴伟业之事?从两人被罢职,而且圣旨口气极其严厉就可以知道,崇祯帝对两人所作所为十分不满,有极深的怨念,子不教父之过,养不教师之惰,惩戒了老师,他这个学生肯定也是跑不了的。
  另外,此次蓟州之行从四天变成十一天,朱慈烺也需要找出一个合适恰当的理由。
  照崇祯的脾气,儿子擅做主张,明明有蓟州北的官道,却偏偏要走蓟州南的小道,多绕了六天的路,心里肯定是生气的,脸色凝重,目光严厉也一定是少不了的,不过朱慈烺并不是没有绕道的理由,那就是为了祭奠玉田总兵小曹将军。
  小曹将军松山殉国,天下人人敬仰,作为太子的亲到他玉田的灵堂祭奠,跟崇祯帝在京师设坛祭奠洪承畴是一样的道理。
  这么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