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十五年-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砰砰砰……”
  几乎差不多的时间,炮营已经列队完毕,在禀报并且得到朱慈烺的同意之后,李顺下令开炮。
  这一次展示的是大小不一的佛郎机炮。
  最近这两月,神机营每天都会有实弹射击,在李顺的严令之下,每个炮手每天都要反复操作火炮几十遍,甚至是上百遍,并有一到两次的实弹射击机会。对面的小山岭早已经被轰得人畜无踪迹,千山鸟飞尽了,连地下的土都被翻了好几次了——李顺没有大智慧,但却深懂“以勤补拙”的道理,他一遍遍地押着官兵操练,但有不听从他命令指挥者,他自己也不处理,只交给太子殿下派来的锦衣卫,由锦衣卫当坏人,这两月下来,操练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尤其是炮兵总教焦勖到营,为官兵们补上基础理论和推广测量工具的的使用课之后,就更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些天,太子殿下又将六百名识字的士卒送到了神机营,加上原有的炮兵,神机营现在一共有炮兵一千两百人,这些人中,已经有三百人可以独自操作火炮,并有一定的准确率了。操演中,这三百人的表现得还算是中规中矩,动作熟练,装弹流程也非常顺畅,击发出去的炮弹基本都在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内。
  李顺眼角忍不住就流出了喜色——菩萨娘娘保佑,一切顺利,想必太子殿下一定会满意的。
  “李顺!”不想太子却依然不满意,炮声刚停,立刻就冷冷喝他的名字。
  李顺吓的一哆嗦,赶紧抱拳躬身:“臣在。”
  “这就是你操练两个月的成绩?”太子板着脸。
  李顺膝盖一软,吓的跪倒:“臣有罪……”
  “罪倒是没有,不过成绩却不能令本宫满意!”太子冷冷道:“我问你,你麾下的这一千两百人,你什么时候能把他们都练出来?”
  “臣……”李顺脑子嗡嗡地,咽了一口唾沫:“大约……还需要半年。”
  “说个准确日子。”朱慈烺皱眉。
  李顺硬着头皮:“五个月。”
  “五个月可不行,我再给你三个月。三个月后,随便拉出一个炮组,都必须能熟练使用火炮。”朱慈烺又看向焦勖:“焦勖,你是炮兵总习,要全力配合李顺,做到了,本宫有赏,若是做不到,到时你二人同罪!”
  焦勖肃然躬身:“臣遵命!”
  像李顺这样软性子的人必须不停的给他加压力,如此方能挖掘他的潜力,加快炮营成军的速度。
  “是。”李顺哭丧着脸。野营两个多月来,他累的脚不沾地,不但黑了,而且瘦了,原以为过了这三月就可以歇息一段时间了,但太子的命令却他明白,未来他是不可能轻松了。唉,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菩萨娘娘,求你发发慈悲……
  打出去的炮弹其实都是银子,今天这一番大操演看不见的又没了一千两银子,但朱慈烺不在意,只要能练出一支指哪打哪、拉得出、顶得上的炮兵队伍,再花一倍的银子他也心甘情愿。
  炮营操演完成,朱慈烺正要离开,田守信却领来了一个人。
  苏州人薄钰。
  薄钰少时家境贫苦,勤奋好学。因仕途不顺,改学天文、数学和机械制造,曾自设实验室。崇祯八年,流寇欲劫掳安庆,巡抚张国维调薄珏入城制造铜炮,防御流寇,又制造了千里望远镜,以观察流寇的远近,后又制作水车,水镜、地雷、地弩、火铳等兵器,当流寇进犯安庆府时,城内兵民固守,发挥了各种武器的作用,大败流寇。事后张国维荐之于朝,不报,退归吴门,以穷病死。
  不过这都是野史的记载,真实性不敢保证。
第四百三十章 鬼才薄钰
  另有一种说法,薄钰精通的都是奇技淫巧和旁门左道,登不了厅堂,所以正史才没有记载,只有《嘉善县志》中对这人有比较简单的记载。
  既然有载,朱慈烺就一定就召到身边来,以证真伪。
  朱慈烺叮嘱过田守信,他要找的人,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一到京师,立刻就要领人来见。薄钰风尘仆仆地赶到京师,到京营报到,锦衣卫报给田守信,田守信立刻就把薄钰带来了。
  “传!”
  就在神机营,朱慈烺接见了薄钰。
  “臣薄……薄钰叩见殿下。”
  头戴方巾,穿灰色交领袍,三十多岁,身躯壮伟,面孔方正,不过表情却颇有惶恐之色,说话好像也有点结巴。
  “你就是薄钰?”朱慈烺温言微笑,
  “是,是。”薄钰紧张的说不出话。
  朱慈烺暗暗惊奇,因为薄钰的性情跟野史记载的差不多,野史记载,薄钰小有结巴,与之谈论世俗之事,唯唯不能答。可一旦说起机械天文、水利城守,则会变得滔滔不绝,娓娓道来,结巴的毛病一下就不见了。
  于是朱慈烺就把话题引到了机械天文,尤其是千里望远镜之上。
  果然,薄钰眼睛一亮,立刻开始侃侃而谈。
  原来在崇祯八年,他还真造出了望远镜,虽然是最简易、观望距离只有一千米的单凹和单凸透镜的组合,但却已经是望远镜的雏形了。至于玻璃镜片的来源,乃是他从佛郎机商人手中购买到的。
  朱慈烺不是一个人接见薄钰,他有意将汤若望和焦勖留在了身边。
  听了薄钰的话,两人都是惊奇,尤其是汤若望,他瞪大了蓝眼睛:“上帝啊,你真的造出了千里镜?”不敢相信,于是他连续提出疑问,薄钰一一解释,对答如流,汤若望这才相信了,不停的画着十字,向上帝汇报。
  朱慈烺令李顺将他赐给神机营的那支单筒望远镜拿出来,交给薄钰看。
  这一下轮到薄钰激动了,双手捧着单筒望远镜,涨红着脸,“臣臣臣……”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一个字来。
  朱慈烺将仿制望远镜的任务交给薄钰。
  虽然薄钰制造出的望远镜很简易,很不成熟,比之眼前的这只西洋望远镜差的太远。但基本原理却是一样的,只要加以时日,给薄钰支持,又有汤若望帮助,令薄钰复制眼前的望远镜并不是一件困难事。
  唯一难点就是玻璃,大明现在还不能制造透明玻璃,所需材质都需要从欧洲进口,而玻璃的价钱是相当昂贵的,虽然在近现代的日常生活中,玻璃是最为常见也比较廉价的普通材料,但在现今这个时代玻璃还是稀罕物,价钱还是相当昂贵的。直到1688年,一名叫纳夫的人发明了制作大块玻璃的工艺,玻璃才渐渐变成了普通的物品
  其实玻璃的制造并不复杂,和大明的琉璃制造过程差不多,只不过使用的原料不同,配比不同,朱慈烺恨自己知识不够丰富,如果他能把玻璃配料和配比记下来,交给工匠们制造,眼前的局势也许就大不一样了。
  既然造不出,那暂时就只能买,透明玻璃虽然昂贵,但却也贵不过整只西洋望远镜。
  “臣遵命。”
  薄钰双手捧着望远镜,激动的跪在地上。
  这一刻,他一点都没有结巴。
  潦倒半生,终于是得到朝廷的重用了。
  朱慈烺却是轻轻叹,像薄钰这样的精通奇技淫巧和旁门左道的人才,大明究竟还有多少呢?因为士林和朝廷的偏见,他们不受待见,默默无闻,甚至是潦倒一生……他们死掉了,成果流失了,原本可能会点亮中华科技的火花归于黑暗,再无人知晓。直到四百年后,科技和网络大潮来临,人们才从只言片语的模糊记录中发现,哦,原来我祖上也曾经阔过啊……
  薄钰原本就是如此。
  其实他还算是幸运的,起码野史上写了他一笔,很多像他这样的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中国的知识传承体系多集中于文学、哲学方面,也对这两个方面的成就最为重视,古来进来,最有名除了十几个皇帝就是历朝历代的诗人文学家,科学家一个也找不出,究其原因乃是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在中国从来就不受重视,甚至被归为下贱行业之一。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中国实用科技的研究和使用,逐渐落后于西方。
  身为太子,帝国未来的继承者,朱慈烺必须扭转这种颓势。
  大的政策还做不到,只能先从小处做起。
  薄钰是张国维的幕僚,虽没有官身,但也算是为朝廷做事,加上在崇祯八年的安庆之战有功,因此朱慈烺给了他一个九品的职位,专职为京营制造望远镜和奇技淫巧的事物。
  和宋应星毕懋康一样,朱慈烺也为薄钰在火器厂准备了一间“工作室”,配备专门的仆人和书童。除了保密,也是希望三个实用技术者可以共同切磋、共同进步。
  黄昏,朱慈烺返回京师,汤若望和薄钰一左一右的陪着他,三人聊一些田守信根本听不懂的话,什么几何、勾股、度数,都是田守信听都没有听过的一些词汇。
  不过田守信还是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数学。
  太子谈的是数学。
  田守信惊讶不已,汤若望和薄钰也就罢了,他们肯定是学过,但太子又是从哪里知道这些知识的呢?他不觉得太子的老师会给太子讲数学。
  汤若望对太子的惊奇见多了,也就不觉得奇怪了,而薄钰的惊讶比田守信更强烈,他怎么也想不到,皇朝的储君,帝国未来的皇帝,居然对数学知识如此通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他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对太子惊奇的又何止一个薄钰?
  千里之外的沈阳。
  建虏皇宫中,虏酋皇太极看完刚刚送来的明国情报,眼望着殿中的红色柱子,久久不说话。
  原本,大明的朝局毫无意外,一无既往的糜烂,即使是经历了松锦之败的惨痛,也没有丝毫振衰起敝的迹象,反而更增添了些许的惶恐和混乱。崇祯帝依然急躁易怒,朝臣们依旧战战兢兢,面对内外危局,都束手无策……
第四百三十一章 虏酋心思
  这一切都在皇太极的意料之中,他非常乐意见到这种状况,照此发展下去,不管是挥师入关还是和明国分庭抗议,清国都掌握战略主动权并有压倒性的绝对优势。
  但不想两月之前,明国朝政忽然发生了些微的改变,首先是明国皇太子在朝堂出现,提出四策,接着又以太子之尊抚军京营,一番雷厉风行的整顿之后,原本糜烂不堪,不经一战的京师三大营,竟然有了一些起色,而明国太子提出的四策,废辽饷和开厘金,迅速在明国推广开来。
  身为一代枭雄,皇太极清楚知道辽饷对明国肌体的危害性,明着是多收了税银,暗地里却是慢慢地在汲取明国统治的根基,长期下去,终究会江河溃堤,大厦倾塌。这也是皇太极不停的征伐明国,令其无法从“辽饷”困境中脱身的原因之一。
  但现在辽东未平,明国居然把征收了几十年的辽饷减半征收了,如果厘金税能够收上来,明年就会全部减免。
  这实在令皇太极惊奇。
  他不是财税专家,不懂得左免右增的财税意义,但却清楚知道停征辽饷的政治意涵,这表明明国天子已经不再把所有的赋税都压在农民身上了,配合革盐政、追逮赋,这明显就是要对有钱的商人和地主增税啊。
  这样一来,明国农民的负担就减轻了,如果灾情再缓解,那席卷明国北方的流贼之乱怕是延续不了多长时间了,一旦明国从农民起义的沼泽中挣脱出来,全力经营辽东,清国面对的压力必然会增大,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