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五代当皇帝-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阔拍马逢迎的话说得声音很大,这萧家的三兄弟说话也没有特意压低了嗓门避人,旁边一圈人都做了听众,萧斡里固然是听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的,另一边的张氏兄弟也是十分的尴尬。
张景星、张景惠二人和萧斡里交好,一方面是作为汉官之后和喜爱汉文的萧斡里一家比较投契,另一方面也有同病相怜的意思。
自从张砺被麻荅和萧翰气死在恒州以后,缺乏成年男子的张家就是江河日下了,十多年的时间过去,虽然张氏兄弟渐渐地长大成人,张家却已经成为了契丹权力圈子的边缘性家族,不要说和韩家、赵家以及渤海的高家去比了,就是比新贵刘家、耿家也是远远不如的,而且一时间还看不到翻身的机会。
以这样的家世,张氏兄弟就是去攀附正当红的契丹贵人,别人也未必会看重,耶律述律本人更是不重视汉官,直接的求官之路基本上走不通,张氏兄弟就想到了曲线报国。
耶律述律当政以来,辽内四部族的反乱就没有断过,不光是作乱惯了的耶律阿保机幼子耶律李胡一系乱个没完,就连人皇王耶律倍的次子耶律娄国都起而作乱,就连亲弟弟太平王耶律罨撒葛都曾经作乱,可想而知耶律述律的帝位是不稳的。
更加让部族群臣人心不定的,则是耶律述律耽于逸乐沉迷醉乡,这都三十多岁了,却还没有生下一个儿子,真要是发生什么变故,还不知道这个行宫帐落里面会有什么碰撞呢。
如果耶律述律出现什么意外——从他好酒喜怒嗜杀的性格来看,从这些年的诸王叛乱频度来看,从天授皇帝被弑的历史经验来看,这类意外不会是什么重大意外——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不外乎耶律阿保机和述律后的三个嫡子传来下的支系。
长子人皇王耶律倍这一支,其长子天授皇帝耶律兀欲被弑,次子耶律娄国已经伏诛,另外几个儿子都不是嫡子;耶律兀欲的长子吼阿不和父母同死于难,次子明扆被养在永兴宫,如今已经快要成年了,有不少闲散贵人都在悄悄向他靠拢。
次子嗣圣皇帝耶律德光这一支,长子就是现在的天顺皇帝耶律述律,次子太平王耶律罨撒葛叛乱之后还能重掌国政,其他几个儿子也是宫人所生。
幼子耶律李胡这一支,李胡已经因为多次牵连叛乱而死于狱中,其子在国人当中并无威望,基本上是没有希望觊觎皇位的。
这也就难怪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开始接近明扆王子了,像侍中萧思温、太祖庙详稳韩匡嗣、马群侍中女里和北府郎君耶律贤适都是如此。如果耶律述律还是一直不生儿子,明扆王子身边的契丹贵人将会越聚越多。
张氏兄弟当然没有资格去直接靠拢明扆王子了,虽然他们和明扆王子同在永兴宫,不过很喜欢汉文汉人的檀州祗候郎君萧斡里是耶律兀欲第三个女儿耶律撒剌的夫婿,也就是明扆王子的姐夫,这就好办了。
不过结识萧斡里只是张氏兄弟给未来的投资,目前萧斡里受到萧海只兄弟的当面羞辱,张氏兄弟却是不敢出头的。面对依附北府宰相萧海璃而权势正盛的萧海只兄弟,就连萧斡里本人都只能干受着,还想着攀附萧斡里的张氏兄弟又能如何?
………………………………
第十八章 运筹?
第十八章 运筹?
“女真、契丹、奚皆同朝,只汉儿不好。北人指曰汉儿,南人却骂作番人。”
晚间的春捺钵地,整个行宫帐落都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虽然因为罕见春旱的缘故,在今年的捕鹅季里第一天的收获有些偏低,可是皇帝所放的海东青捕获的头鹅却是颇大,想必宗庙里面的老祖宗是满意了。
头鹅荐庙以后,群臣向耶律述律进献酒果,然后耶律述律在御帐外举乐设宴——这样的美事自然是轮不到萧斡里和张氏兄弟的,就连萧海只兄弟三个也是攀不上,只有像北院枢密使萧护思、北府宰相萧海璃、北院大王耶律屋质这样的重臣和明扆王子、侍中萧思温、殿前都点检耶律夷腊葛这样的亲信才有份。
不过萧斡里和张氏兄弟多少也有那么一点身份,耶律述律随后给从人赐酒散毛就轮得到他们了,御酒也就是一人一盏,头鹅的羽毛同样是一人一根。头鹅很大,那羽毛当然也不小,在捕鹅季里把头鹅的羽毛插到头上,那就是身份。
混不到这种身份的人怎么办?那就在整个捕鹅季里面多多努力,弋猎网钩春尽乃止,把上进不成的郁闷化作钩鱼捕鹅的动力,顺便补充一点牛羊之外的肉食。
只是已经够身份去得御酒分鹅毛的萧斡里和张氏兄弟依然是郁闷得很,日间捕捉头鹅的时候萧海只等人的当面嘲笑,萧斡里固然是很受伤,张氏兄弟也有自己的不痛快,几个囧人于是在晚上凑到了一处,欢腾热闹是别人的,他们则是在萧斡里的毡帐中喝着闷酒。
在毡帐中喝着喝着酒,张景星猛然间就冒出来一句牢骚,只是这一句话就直说到了陪在一旁的赵阔心里面去。
契丹人和奚人都算是大辽的国人,这且不去说它,可就是那些女真蛮子,只要是入朝为官了,也可以和契丹人、奚人打成一片。渤海人看起来要差上一些,高模翰也不见得比康默记、韩延徽、赵思温等人更得信重,可是同样作为农业民族,渤海人彻底亡国以后还是不像汉儿在大辽的身份那么尴尬。
渤海人和汉人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契丹的传统习俗不一样,本来就让彼此之间有天然的隔阂,而因为有一个南朝在,因为汉人的中心和正统在中原的南朝,大辽的汉儿不管怎么尽心竭力效忠,也不可能像契丹人、奚人和女真人那样受到信任,汉儿在大辽的信任度甚至还不如彻底亡国的渤海人。在大辽国人的心目中,汉儿始终都是汉儿,与国人是不一样的。
可是汉儿想要尽心竭力地效忠大辽的话,国语就是不能不学的,甚至为了减少隔阂还要在衣着等其他习俗方面都契丹化,这样一来在南朝汉人的眼里,大辽的汉儿和契丹人、奚人、女真人一样也是番人了。
这样的感受,幽州的汉儿还要轻一些,因为他们日常来往的基本上全是汉人,倒是感觉不到这种被主流群体另眼相看的滋味,在大辽越往北、地位越高,那么感受也就越深。赵阔也是在跟着萧斡里翻越燕山以后,尤其是来到行宫帐落以后,才逐渐感觉到这种异样的滋味,而张氏兄弟显然是从懂事以来就一直在体会着。
若是郭炜在这里听到张景星这样自况,倒是可以马上明白他们的处境——这不就是郭炜曾经的历史上那些二鞑子、二鬼子的心声么?在寓言里面,那就是蝙蝠身处禽兽之间的困境。
当然,郭炜是不会出现在这里的,毡帐中只有同病相怜的张氏兄弟和赵阔,还有一个对他们表示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的萧斡里。
“伯辰兄肺腑之言,赵阔也是直至今日方才体会到贤昆仲常年的境遇……”
张景星趁着酒酣耳热之际喷出口的一句话,马上就拉近了他们兄弟二人和赵阔之间的关系。虽然赵阔的身份远不如他们兄弟,但是根据张景星的调查,人家是萧郎君的谋主,现在要和萧郎君攀关系,与赵阔交好肯定是不错的。
所以别看张景星瘦脸猴腮长着两撇鼠须的猥琐样子,他的家世背景、受教育水平和心计都是不差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伯辰兄不必感慨,东海先生也不必烦恼,萧海只等人的胡言乱语,我都没有放在心上,你们就更不要为此等庸人所扰了!当年太祖皇帝重用康默记、二韩和赵思温等汉人,太宗皇帝也极为信重张仆射,世宗皇帝则以今上京高留守为南院枢密使,这等胸襟气度岂是庸碌之辈能够懂的。”
当然,面对自己看重的谋主和准备倾心结纳的才智之士的哀叹,萧斡里非常适时地发言了。古之明主招揽人心,重点不就是在这一类的情况下么?只会攀附显贵的萧海只这类庸才,也就是得意于一时而已,哪里配和自己比。
赵阔在南朝的时候地位很低,连表字都没有,这一点萧斡里是知道的,不过赵阔对南朝朝堂上面的纠葛和禁军将领之间的关系以及微妙的人心都有着很深的了解,起码在萧斡里接触过的人中间应该是最厉害的,所以他要想在对南朝的军政行动中脱颖而出,把握住赵阔的忠心很关键,因此赵阔在南朝的时候怎么样一点都不重要。
现在赵阔到大辽稍微混出了一些模样,也就附庸风雅地为自己取了表字,萧斡里自然是很配合地把赵阔的表字挂在了嘴边,如今“东海先生”这个称呼说出口已经是极为顺畅的了。
“没有太祖太宗的历代经营,没有汉人中的俊彦辅佐,我大辽又怎能雄踞海东?南朝不能用此等俊彦,却诬之为番人,可正是这些‘番人’助我大辽取南京入大梁,让南朝长期称臣纳贡,南人若是深知此中情形自当悔之无及;萧海只等人坐享汉儿为大辽带来的国势和财富,又宁不自愧?况且汉儿又怎样,太祖庙详稳韩匡嗣不是汉儿么?武定军节度使的耿家不是汉儿么?如今都可以和国舅帐、大横帐联姻,尊贵不下于皇族与国舅族。诸位若能同心戮力,将来未始不能抬升家族地位,超乎于一般汉儿之上。”
萧斡里的这一番话,有历史实例,又有未来展望,直说得张氏兄弟都是两眼熠熠生辉,就别提刚刚见到富贵的赵阔了,薄酒一蒸激动之下直欲效死,心中只是念叨着,赵普在南朝投机赵匡胤一家失败,莫非现在赵家的家声要着落到自己身上了?赵家的从龙之功,其实是在大辽?
“不过东海先生所习重在纵横之术,眼下对我的助力却是有限。”萧斡里对众人进行了一番激励之后,转眼却又说起缺憾来了:“东海先生对我大辽的状况还不甚明了,纵横术一时也没有用武之地,而对南朝的朝堂、禁军等等了解再多,因为我目前的地位所限也暂时难以应用。就怕将来有机会利用的时候,东海先生关于南朝的了解却又失效了……可惜东海先生对于南朝的新式投石机和火铳所知极为有限……”
这话却让赵阔不太服气:“郎君此言差矣,上兵伐谋,伐兵、攻城俱在其下,更何况只是一两样兵器?若是异日郎君能掌辽国大军,对南朝的朝堂和禁军运用谋略操弄人心才是正道,大势转换之下几种兵器又济得什么事。”
“是啊,当年太宗皇帝入大梁的时候,那晋军的兵甲不精么?军马不多么?如今皮室军和五院部、六院部大军的铠甲还有很多是来自当年晋人在大梁与恒州的府库呢,滹沱河边晋军主力投降以后,太宗皇帝亲领大军中的打草谷家丁还曾经驱数万匹战马北返呢。”
张景星也不以为然。
“上兵伐谋当然是不错的,可是我读汉人的史书,里面也曾经说到汉军对匈奴的战力从以一敌五到以一敌三,这变化的中间就是因为匈奴的兵器变得更好了。有时候兵器的好坏是很关键的,其实汉人的书里面也会记载,汉人兵书里面的‘计’其实也是指的计算两军的后勤和战力,就是有些不懂军学的文人自己不明白,这才老是夸张什么‘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说到太宗皇帝对南朝屡胜,那也不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