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混在五代当皇帝-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额外犒赏。既然前面刘承祐已经把国库彻底用光了,那么允许士卒剽掠攻下的城池,本来就是军头和士兵之间默认的补偿条款,更何况之前已经形成了口头合同?

    当然,所谓“剽掠十天”这个天数是可以打折扣的,只要让士兵们过足了剽掠的瘾,却是可以在恰当时候收一收。但是想在士兵们正激情万分地预备剽掠活动的时候堵住?那是万万不能的,郭威所能做的也就是派何福进领兵守住明德门,使皇宫不至于遭殃,自己则回到已经空无一人的私第,以免这里也遭遇兵灾。

    剽掠整整持续了一天多,一直到第二天。一方面郭崇威王殷等人反映再不制止东京就将变成空城死城,另一方面大多数士兵的兽性也发作得差不多了,于是郭威发布了一条命令,分派诸将在城内斩了几个违令的,东京的一场浩劫便在十一月二十三晡时结束。其间发生了太多的悲剧,不过也有一些正剧、喜剧和讽刺剧。

    剩下的事情就是老套的行政宫廷戏了。

    小皇帝刘承祐已经死了,这纯属意外。

    郭威和众多将领是激于义愤前来清君侧的,本意就是除掉挟持天子擅杀大臣的几个佞幸,结果奸党走投无路之余居然还弑君,真是罪大恶极啊……

    不过现实是刘承祐确实死了,而国不可一日无君,那么就得立嗣君,人选当然就是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许州节度使刘信和子侄徐州节度使刘赟、开封府尹刘承勋了。

    当然,刘崇和刘信年纪大了,又是刚死的小皇帝刘承祐的叔叔,肯定不合适继位,群臣众将自然属意刘知远的小儿子刘承勋。不过刘承勋虽然被封了开封府尹,却还没有出阁,又是缠绵病榻,李太后都说了小儿子继位是不行的,但是众将不肯信啊。一直到李太后抬出卧病的刘承勋给诸将确认,大家才不得不承认,现在只剩下了一个合适的人选,那就是刘崇的儿子、被刘知远视如亲子的徐州节度使刘赟。

    皇帝缺位,准备继位的那个还远在徐州,需要派太师冯道去接来,这宫中暂时要人做决定啊,那么李太后就暂时临朝听政吧。

    朝廷连续两场大乱,前面是群小擅杀大臣,后面是朝廷柱石清君侧,不管怎么样,死的重要官员足够多了。朝廷要想正常运转,那就需要一个个坑里面填上萝卜,至少有些缺之不可的坑里面必须及时填上。于是任前邺都行营监军、宣徽南院使王峻为枢密使,右神武统军袁鳷为宣徽南院使,陈州刺史李谷权判三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王殷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护圣军左厢都指挥使郭崇威为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奉**左厢都指挥使曹威为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

    就在一切似乎尘埃落定的时候,镇州、邢州驰奏,契丹寇洺州,陷内丘县。十一月二十八,河北诸州纷纷驰报,契丹深入国境。

………………………………

第二十一章 自然的历史进程(四)

    

    第二十一章 自然的历史进程(四)

    这契丹军可来得太巧了。

    虽然中国自古就有“防秋”一说(草原游牧部落没有什么精饲料保持马的体力,游牧生产方式对大自然的简单粗暴利用,让其蓄养的牲畜基本遵循“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循环,所以多半是在秋高马肥的时候才能南下抢劫,而且正好可以抢得中原农民的劳动成果去渡过他们冬瘦春死的坎),契丹军趁着秋季到河北打草谷也是常态了,但是秋冬之交的时候不来,却在邺都行营大军南下清君侧的冬季才来,这配合未免太精确了,消息未免太准了。

    若是郭炜现在不是在邺都而是在朝廷的话,并且能够被知会这些急报,那么他就会很明确这是一次迟到的军报。因为郭炜知道,在他所来的那个时空,《辽史世宗本纪》的确记载了契丹的这次南侵——冬十月,自将南伐,攻下安平、内丘、束鹿等城,大获而还。

    嗯,看时间就好了,至于所谓的战果,既然辽史可以把高平之战说成“与汉王会于高平,击周军,败之,仍降其众”,那么就没什么是不可能的。

    而《新五代史》有一段记载:汉乾祐元年,兀欲率万骑攻邢州,陷内丘。契丹入寇,常以马嘶为候。其来也,马不嘶鸣,而矛戟夜有光,又月食,虏众皆惧,以为凶,虽破内丘,而人马伤死者太半。

    而《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契丹之攻内丘也,死伤颇多,又值月食,军中多妖异,契丹主惧,不敢深入,引兵还,遣使请和于汉。

    考乾乾祐元年时辽史的记载,耶律兀欲“十一月,驻跸彰武南”,而且其他史书都未记载这次入侵,乾祐年间的月食也未有记载。而乾祐三年恰恰既有契丹入侵和内丘失陷,十一月初一又有日食,十月二十七还有太白犯岁,看来多半是欧阳修等人记错了时间点与日月食等天象。

    显然,后汉河北诸州在乾祐三年十一月底上报的紧急军情,实际上是发生在十月。契丹永康王耶律兀欲亲率契丹军进行每年一次的打草谷活动,虽然攻下了内丘并且进行其常态的屠城活动,抢劫有所收获,但是因为后汉军抵抗颇为激烈,契丹军伤亡很大,加上十一月初一的日食(不管是东西方哪里的古人,多以为日食是凶兆),于是就撤军了。

    河北诸州这是把十月发生十一月初结束的事情搬到了十一月底来汇报,而且是作为紧急军情,所以契丹军就这么配合地入侵了。

    但是这些史书在乾祐三年的十一月底都还没有,既然河北诸州纷纷驰报,朝廷当然要按照程序审议、讨论、决策,于是临朝听政的李太后下令总揽朝政的枢密使郭威率大军北征,朝政暂且交给宰相窦贞固、苏禹珪、枢密使王峻等商量施行,留在京城的军队则由禁军统帅王殷统辖。

    十二月初一,郭威领天子旌旗,率大军从东京北上。

    不同于南下清君侧时候的其疾如风,虽然这次北上是因为河北诸州的急报,大军却是走得其徐如林,直至十二月初四才走到滑州,然后大军就驻扎下来不走了,有说是等嗣君的使者前来慰劳诸将。

    可是真的等了十来天,嗣君刘赟的使者到滑州慰劳的时候,除了郭威,其他将领在受宣时都互相看着,就是不看使者,不行拜礼,而且当场交头接耳嘀咕的。

    郭威很困惑啊,就派正好侍卫身边的厅直右番副将赵匡胤去问问众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反正这事郭威是不方便亲口问的。

    这个曾经在邺都军事大会前亲自站岗的身材胖大的紫膛脸小军官倒是交游很广,他老爹赵弘殷是从后唐庄宗时就在禁军骑兵服务的老军官了,虽然蹉跎多年没升什么官,但是战友多得很,大家多少还卖他的面子。

    然后赵匡胤就回去给郭威汇报:“他们都是在议论,说这次清君侧也就罢了,可是后来导致天子驾崩,攻陷京城还剽掠了一天多,这得罪刘家可是得罪狠了。要是再立一个刘家人,我们还有得活吗!”

    郭威一听这话,当时表情就是大为惊愕,然后一言不发,立即下令全军整装出发。

    十二月十六,北上大军从滑州开拔,士兵们都走得拖拖拉拉的,一路上都是交头接耳嗡闹个不停,一直捱到十二月十九才渡河到澶州,部队便再也不走了。没奈何,郭威只好让部队扎营,自己宿于澶州馆驿。

    第二天一大早,郭威集合军队,试图强令部队开拔。士兵们彻底不干了,大家为了你的家仇,都已经狠狠地得罪了刘家,结果最后你还去请一个刘家人当皇帝,大伙想着秋后算账的可怕都是忧心忡忡的,你却像个没事人一样,那怎么行?难道你就确定了秋后算账不会算到你头上?这可不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定得拉你下水,不然天塌下来谁去顶。

    当然士兵们的这种小心思是无法宣之于口的,但是总有人能够想得出冠冕堂皇的说法,也不知道是谁先喊出来一嗓子:“天子须侍中自为之,将士已与刘氏为仇,不可立也!”

    群起响应。

    看着集合的诸军将士齐声大呼,甚至有上千人更为勇敢地逼迫过来,似乎就要抓住自己去做皇帝了,郭威扭头就走,匆匆回到馆驿,命令亲兵紧闭馆门。

    驿馆可不是金城汤池,更何况身边的亲兵也未必不是与其他士兵一个心思,驿馆这矮墙薄门又怎么挡得住求生心切的武夫?那句话不管是谁喊出来的,确实给士兵们指引了一个方向,一个免于死亡恐惧而且还会有分红的希望。

    军士登墙越屋而入,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乱纷纷中还是强行把郭威架了出来。

    但是这还不够,郭威不开口认自作皇帝,士兵们的心是不会踏实的。但是任凭士兵们围着郭威呼喊,眼巴巴地看着甚至目光中都透着祈求,郭威就是不开口。

    这个时候,关键角色登场了,他来得是那么的拉风。

    这次出征,郭威是以代天子讨伐北虏的名义,所以随军是有天子旌旗的,那面旗子正是和皇袍一个颜色,现在正挂在驿馆门口呢。

    就见一个胖大身材紫膛脸的军汉排众而出,向着挂在门边的天子旌旗走了过去,在如此的混乱当中,他是这样的冷静,他知道这面旗子的关键性价值,更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哧啦一声,旗裂。周围几个军汉都吓了一跳,赵副将的胆子可真大,居然敢撕碎天子旌旗。

    赵匡胤排开身边拥挤的军士,稳步走向郭威,他那一脸的郑重,以及躯体力量带来的压迫感,让周围混乱拥挤中的军士纷纷退避。

    犹如分水一般,赵匡胤来到了郭威面前,将撕下来的半面黄旗往郭威身上一裹,胖大的身体推金山倒玉柱般跪了下来,以面见皇帝的大礼下拜。

    周围还在吵嚷的迷惑的军士们突然安静下来,看看跪拜中的赵副将,再看看满脸尴尬的郭威,还有他身上披着的破旗。

    蓦然间,刚刚还在莫名情绪支撑下鼓噪不已的军士们恍然大悟,现在侍中身上不就是穿着赭袍么?这不就是今天大伙一直在追求的目的么?这不就是能够解决几天来大家心中所忧的最佳结果么?

    侍中总算是被做皇帝了!

    如释重负。

    大伙终于成功了,可以松口气了,可以尽情欢呼了。

    澶州馆驿外,众军一齐拜伏,山呼万岁,声震四野。

………………………………

第二十二章 回京

    

    第二十二章 回京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大周广顺元年二月初八,应该是西元951年3月的某一天吧,春分刚过。这时节走过了日夜平分点,白昼将越来越长,卯时三刻的邺都清晨,太阳已经出来了。

    邺都留守府门口,三辆马车停在道旁,马车边上还侍立着十多名军汉,人手一匹骏马,马儿不时地打着响鼻,人群则在静静地等候。

    一个粗使丫鬟招呼着一位看着年纪将近四旬的妇人缓缓步出府衙,丫鬟虎背熊腰,妇人病怏怏。

    紧跟着出来的是一位年近三十的男子,生得中等身量,面容清矍,肤色稍黑,剑眉星目,阔口微髯。

    稍微落后半步紧随这男子的年约双十妇人,赫然正是郭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