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混在五代当皇帝-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紧跟着出来的是一位年近三十的男子,生得中等身量,面容清矍,肤色稍黑,剑眉星目,阔口微髯。

    稍微落后半步紧随这男子的年约双十妇人,赫然正是郭华。

    郭炜自然是迈着小小的四方步走在郭华身后。

    走在最后,应该是送他们出府衙的人,正是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王殷,王殷身旁却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男子,长得很像王殷的长子王承诲。

    原来,王殷已经被大周皇帝郭威任命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依然领侍卫亲军司,在他身边的就是接任天雄军衙内都指挥使的次子王承信,至于当初王殷在澶州时给王殷任亲军都指挥使的王承诲,则是留在京城当飞龙使了。

    现在,王殷正在与离任天雄军衙内都指挥使的郭荣话别。

    “邺帅留步!邺都镇抚河北,控制契丹,留守府公务繁杂,尚且有侍卫司公务,郭荣不敢劳邺帅远送。”郭荣甫一出门,便转身向王殷逊谢。

    王殷倒是不虚文,顺着郭荣的劝阻便停住了脚步,拱拱手:“如此,我便在此祝郡侯一路顺风,祝嫂夫人与三娘一路顺风,嗯……也祝郭小郎一路顺风。”

    原来,因丁内艰卸任了天雄军衙内都指挥使的郭荣,不久就被夺情起复,任命为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所以王殷就这么称呼他了。那位样貌将近四十的病怏怏妇人便是郭威带到邺都的侍妾董氏,也幸亏如此,董氏才留下一条性命。

    郭威在上一年的年底政变成功,得到文武百官、内外将帅、藩臣郡守等人的全面劝进,迅速由监国而禅让,在新年的正旦即皇帝位,以自己郭氏是虢叔之后,上溯到周室,因此定国号为周,改元广顺。

    在即位前后,郭威料理了一些手尾。

    先是追封追赠东京事变中死难的后汉大臣,如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人及其亲朋故旧,并且叙用这些人幸存的子弟,以此彰显邺都行营军队平内难清君侧的正当性。

    然后就是大赦天下,存亡续绝,并且大封功臣,裁减地方贡品。邺都留守判官王溥升职左谏议大夫,并充枢密院直学士;元从都押衙郑仁诲升为客省使;知客押牙向训升为宫苑使。

    更重要的则是一些重要藩镇的安排和刘崇、刘信、刘承勋、刘赟等人的命运。

    刘崇在河东的根基非常深厚,基本上继承了刘知远的长期经营,所以暂时没什么好办法。

    刘信那里是用前曹州防御使何福进权许州节度使,并派前申州刺史马铎领军赴许州巡检,简简单单就吓得刘信郁闷自尽,何福进的权许州节度使转为正授。

    刘承勋则早已缠绵病榻多月,因此没几天就病死了,刚刚由宣徽北院使升为宣徽南院使的袁鳷权知开封府事。

    刘赟那里就先是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郭崇率七百骑兵去拦截,后又降其为湘阴公,并用前复州防御使王彦超权徐州节度使。不久刘赟就在宋州被杀,王彦超也在攻灭据守徐州的元从右都押衙巩廷美、教练使杨温之后,由权徐州节度使转为正授。

    将前澶州节度使李洪义移镇宋州节度使,加同平章事。

    澶州节度使的位置随后就交给了皇子郭荣,大河渡口和浮桥所在地这么重要的藩镇,当然得是完全的自己人。

    滑州节度使宋延渥因丁内艰卸职,滑州节度副使陈观调任左散骑常侍。

    滑州节度使的位置交给了原博州刺史李荣,并加检校太保。

    “阿爹再见,孩儿去陪阿翁了,孩儿会想阿爹的……”

    郭荣的车队一行到了澶州,郭炜下车与郭荣告别,颇有些恋恋不舍。不过看着郭荣严肃的样子,而且自己的心理也还没有完全调适过来,总算没有扑进郭荣的怀里。

    郭荣留下袁彦和十多个原天雄军牙兵,袁彦已经被任命为澶州亲事都校,而杨廷璋、郭守文、刘光义、马仁瑀和郭府的两个家将王春、章瑜则继续护卫董氏、郭华和郭炜回东京。

    杨廷璋回去将担任皇城使,而包括两个家将在内的其他人将会进入左右班殿直和内殿直。郭府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家将也就没有必要保留下来,董氏自然是进皇宫当皇妃,郭炜本来留在澶州或者回东京都可以,只是郭威在家破人亡之余,特别希冀天伦之乐,很希望这个唯一幸存的孙子陪伴膝下,对此,郭荣和郭炜都不可能违逆。

    车队辚辚驶过澶州浮桥来到大河南岸。仲春时节虽然雨水还不是很多,却也早已是桃红李白,河边路旁到处是岸柳青青,草长莺飞。远处地里到处都是农夫在忙碌,有锄地松土的,有挑水浇地的,地里面的麦苗都已经返青,青得发蓝。

    可惜,农夫们只是在连年战乱中暂时得到一点点喘息。虽然这次刀兵只是洗劫了东京城,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但是契丹在中原大地上大肆打草谷也才不过是四年前,所以地里面耕牛很少,耕地都是一户人家齐上阵。

    所以,他们也只能顾着保证口粮和官府的收刮,种麦子是大头,“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已经是奢侈了,“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闲适就更加难以想象。

    只有看过经历过乱世的人,才真正明白秩序社会的可贵,郭炜就知道,那种闲适的对于当前的人们来说属于奢侈品的生活方式,只需要中原和平三十年。

    可惜这种和平并不是那么容易争取和保持的,更不是安于享受和平安乐生活的人有能力争取到的。有些人是生错了时代,或者是生错了位置,就像已经死了的那个湘阴公刘赟。看刘赟在整场事变中的表现,他的才智和人品比刘承祐好多了,起码做个承平之主没问题,若是当初继位刘知远的是他,或许很多人都可以善终吧……可惜一开始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不可能继位,而到了后来又不可能安稳地去做承平之主,在那样的波谲云诡当中,需要的是决断。

    现在这个时代还不适合刘赟这类人,这样的时代需要些什么素质,又该如何培养呢?与郭华共坐一车,郭炜望着车窗外那春日的田野,默默地想着。

………………………………

第二十三章 皇孙的少年生活(一)

    

    第二十三章 皇孙的少年生活(一)

    广顺元年的九月初九,东京城的家家户户门口都插满了茱萸,全城飘荡着菊花的香气,更有许多俊俏的小郎君小娘子在自己的鬓角插上朵菊花,然后满世界找那土包高塔。

    郭炜这天起得很早,在宫女的伺候下着衣洗漱之后,一身短打地照常来到了自己住处的小院。

    这个院子的摆设完全来自于郭炜的设计,其中单双杠、吊环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组平梯、一组双间肋木。当然,符合这个时代特色的专为童子准备的兵器也摆满了一个架子,架子旁边还有铸铁哑铃七组。

    为了这套设施,郭炜还是很费了些功夫的。当初刚到东京的时候曾经做过一套,不过都留在那所旧宅子里面了,那所只会勾人伤心的宅子郭家人是不会再去住的,拿去赏赐臣子也不合适,所以把原先那套设施搬过来不太方便,况且那一套纯粹是委托生产,设计是没有郭炜经手的,他只是提了下要求。

    铸铁哑铃好办,参考自己当前的能力确定最低基准重量,参考某禁军大力士的能力定了个最高基准重量,然后就按照等差规则分成七组铸造即可,之后就是去毛刺、打磨抛光,在手柄部位缠上一圈细麻布。完全就是秦汉技术水平。

    吊环的处理也是差不多,一般加工兵器的水平就够了,平梯与肋木的抓手与攀爬部分基本就是用的云梯材料。

    其他几个麻烦些,不过都是麻烦在一个点上——缺乏合格的钢管。

    这个对于郭炜来说却并不难解决,他对自己记忆中的能力与经验相当自信,于是重新设计了支架,全部采用铸铁件。在视察了当地铸铁材料与工艺水平之后,按照人体工学进行设计,沉重的底座全部进行埋设,整个支架呈流线型,重量分布非常合理,也足够结实。同样的铸件最后进行了细致的去毛刺与打磨抛光,反正做这种事情的人工不值钱。

    真正奢侈的还是单双杠的杠面,那全是做马槊的材料,也经过了细细打磨。

    不过真正能够震撼那些老工匠的,并不是郭炜的奢侈,而是他的设计。其实如果不是郭炜用自己的身份强压下去,那些设计根本不可能变成实物,但是在实际铸造出来以后,那些工字结构、壁厚过渡、加强筋、拔模弧度以及浇口冒口,被几个老工匠反复琢磨,有几个人的技术水平因此获得了突破。

    耍了耍双杠,在单杠上做了几组引体向上,最后躺在专门琢磨好的条石上玩了会哑铃,郭炜让人打水来弄了回冷水浴。看看时间,估摸着郭威差不多早朝回来,连忙跑去御花园,在郭威与董氏面前吃了重阳糕,饮了菊花酒,表演了一下小儿娇憨逗二老开心,随后就窜出了皇宫。

    现在的郭华已经不太方便像郭炜这样任意进出了,毕竟已经封了乐安公主,而且是寡居在家。所以陪伴郭炜的就只有王春和章瑜两个,当然,他们已经不是郭府家将了,他们现在都是右班殿直,只不过主要任务就是保护这唯一的皇孙。

    三人出皇宫弄了辆马车,因为郭炜找不到适合骑行的小马驹,骑马的乐趣暂时是享受不到了。

    马车在人群中缓缓地蠕动着,郭炜也没法着急,今天是重阳节,被堵在路上那是根本没办法的事,上一辈子郭炜就堵习惯了。怪只怪颉跌老爹找个东西花了大半年,却偏偏就在昨天给送过来了,早一天晚一天都不会被堵成这样——当然,郭炜拿到东西以后就没想过再等一天。

    捏着挂在胸口的茱萸囊,欣赏着路上的红男绿女,郭炜又有所思了。赶紧掏出一叠纸笺和一支炭笔,用密语把刚才突然从脑海深处浮出来的记忆笔录下来。在摇晃的马车中努力写着字,郭炜不禁对传统的笔墨纸砚腹诽起来,除了纸以外的那三个纯粹就是不方便的代表啊,恨只恨自己一直搞不出适用的墨水来,所以鹅毛笔的想法只好搁置。

    “咦!这不是宜哥么,一个人出来踏秋?”

    一个相当好听的童声,似乎带着些惊喜的情绪,把郭炜从玄想中唤了回来。顺着那声线看过去,啧,怎么她们老是走到一起?还经常能碰到自己?不过这次少了个最大的,多了两个跟屁虫,两男三女最大也不过十二三的样子,却正是兴致勃勃地等着出城门。

    “原来是符六娘和几位小娘子小郎君,幸会幸会。”不管心中是怎么想的,郭炜从来都是不失礼数:“我去汴河边上的官田办点事,要说踏秋也是可以的。”

    十岁小丫头片子的眼睛闪了一下,玩味地看着郭炜:“哦……‘去官田办点事’,挺一本正经的嘛……”

    说着话转头看看旁边大她两岁的姐姐:“四娘,怪不得阿爹老是说他老成持重,对他赞不绝口的。真的是‘老’成持重呢……”

    符四娘比起一年多以前长开了些,已经显出几分漂亮了,不过人也更端庄文静,这会儿正无奈地瞪了妹妹一眼,然后向郭炜抱歉地说着:“六娘玩心太重,就爱混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