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混在五代当皇帝-第2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孟玄喆这回倒是把埋怨王昭远的话说了出来,不过一句话说完,最后还是变成了对眼前形势的哀叹。

    太子殿下的这句问话,德阳县的几个官员却是答不上来,也不敢答。太子殿下手中好赖还有万余精卒,这沿途州县却是战备疲弊,面对战胜了三万大军的北军,谁知道应该如何相抗啊……

    “为今之计,一是退兵回京师,会同留守京师的数万大军,太子殿下和陛下共同守城,等待各处勤王军齐集,然后迫使北军知难而退;二是太子殿下率军退保东川,与京师成掎角之势,然后在外召集勤王大军,最后赴京师与北军决战。”

    危急关头,李廷珪多少还能够有一些主张,连着提出来的两个选择,表面文章都是很漂亮的,至于背地里有什么特别的意味,李廷珪相信太子殿下明白得过来。

    “也好……”

    孟玄喆脸色变幻,咬牙切齿地思忖了半晌,最终还是下了决心:“京师尚有数万大军,足以守住城池,不缺孤麾下这万余人。孤决意率军退保东川,待勤王大军会齐之后,再赶赴京师与敌决战!”

    “殿下退往东川之前,还需传令剑州到京师的沿途各州县,命其尽焚庐舍仓廪,坚壁清野,务必使北军不能从沿途得到任何补给,让其只能仰赖栈道转输辎重粮草,如此我军则只要坚守得数月,北军自然会粮尽而退。”

    李廷珪的这个主意却是那个当代诸葛亮一直都没有想到的毒辣,不光是对周军狠,对自己也狠。

    …………

    计划很美妙,但是现实很残酷。

    孟玄喆和李廷珪计议已定,这一晚怎么都睡不安稳,到了第二天早上,孟玄喆就顶着个熊猫眼出来,出城召集了军队,监督着德阳县焚毁粮仓,然后就折向东面的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意图退往东川自保。

    然而仅仅过了一天时间,孟玄喆就后悔了——在随时会有强敌逼近的心理压力下面野外行军,和之前游山玩水一般的驰援剑门,那种感觉完全就不一样,现在的他,有再多的姬妾伶人在身边,都已经提不起丝毫的兴致来了。

    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他所想要的,他根本就做不了乱世枭雄,他的理想生活还是应当在成都府。

    所以他在正月初五一早率军折向东面,到了正午时分就弃军西归,和亲兵骑马奔回了成都府,连那些姬妾伶人都扔下不要了。

    …………

    “计将安出?”

    皇宫大殿之上,孟昶面色惶然,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群臣,聊胜于无地问道。

    正月初五,剑州的信使赶到了成都府,孟昶和群臣也就知道了剑门关已破、王昭远兵败的消息,而到了正月初六,太子孟玄喆又孤身跑了回来,这也就是说,在这短短几天时间内,两支大军就这么化为乌有了,而周军则在日日迫近。

    殿内一片沉寂……良久,才有一人出列,缓缓说道:“北军远道而来,辎重粮草都仰赖于栈道转输,其势不能久,陛下只需聚兵坚守以弊之,北军粮尽自退。”

    “聚兵坚守以弊之……”

    孟昶喃喃复述了一句,看了一眼献策之人,又是老将石奉頵……满朝文武,忠臣良将就只剩下这一个六旬老将了么?

    据悉剑门那边过来的周军才不过三万,可是自己在兴元府的数万大军、利州的上万军队和王昭远的三万大军,兵力既不弱于敌军,又都有天险可恃,结果还是遇敌即溃,太子带去的万余精卒就更是望风而溃,这样的将士怎么依靠?

    孟昶想到深处,不由得倍感绝望,忍不住喟然长叹:“吾父子以丰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今日一旦遇敌,却不能为吾东向发一矢,现在即使固垒坚守,又有谁真的肯为吾效死?”

………………………………

第十八章 捷报与警讯齐飞

    

    第十八章 捷报与警讯齐飞

    显德十二年开春的郭炜是繁忙而愉快的,虽然暂时还没有说服自己降低审美观,嫔妃扩编的计划暂时没有制定,不过三四个人规模的造人计划仍然进行得井井有条,只是此时禁军征战正忙,选秀计划就不便进行了。

    禁军的伐蜀之战进展得非常顺利,捷报是一封接一封地飞往东京,枢密院运筹司的那个厢房里面,沙盘上的几支红旗几乎是日日在向前推进,看那个进军的速度,几乎就等于行军速度了。

    郭炜光是在广政殿是读奏章还读得不够过瘾,于是隔几天就要跑到枢密院去观摩一番,因此他这一段时间的行程基本上就是在宫中和枢密院打转,偶尔去一去玉津园宴饮,或者和殿前东西班组队到郊外畋猎,总之工作生活忙碌而充实。

    正月十三,西川行营凤州路兵马都部署袁彦回报,大军已经攻破伐蜀之战的最后一道重要关隘——剑门关,并且趁势进占了剑州。消息传来,群臣是一片恭贺,运筹司里面的一帮子少壮军官更是欢欣鼓舞。

    凤州路大军攻破了剑门关,而归州路大军则已经到了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两路大军面前已经几无天险可言,蜀军的水师也完全覆灭,唯一可以依仗的就只有兵力总数和成都府的城防了。

    对于蜀军最后的兵力优势,郭炜是毫不在意的,运筹司的那些少壮军官同样没有把为数尚有十来万的蜀军看在眼里,而成都府的城防么……比起寿州城和幽州城来,没有谁会认为那是一个障碍。

    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都守不住天险的军队,有必要在意它的绝对数量么?而且又不是数万对数百的那种数量优势,仅仅是十余万对数万而已,还是分散布置的十余万兵力,他们集结起来还需要时间与指挥。

    交战双方的兵力一旦到了数万以上的数量级,由于目力所及的战场已经要容纳不下这些军队了,那么对后勤和指挥调度的要求就变得相当的高,有时候并不是多多益善的,差个几倍的兵力不见得可以说众寡悬殊。如果指挥调度水平和军队战斗力都不行的话,兵力太多的反而有可能是灾难,历史上几次接近百万级别的一方已经多次演绎了这种悲剧。

    总之,兵力一旦过了数万这个水平,在缺乏工业社会的通讯和交通等条件下,“兵贵精而不贵多”基本上是一条真理。

    然而凤州路集团的高歌猛进却在剑州之后骤然转缓,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后面占领的州县已经缴获不到粮草了,自剑州以下,仓廪均被蜀人焚毁殆尽。

    从兴州开始就一路过着吃缴获的愉快旅程的凤州路集团,从此不得不依赖后方转输——虽然并不需要从凤州和凤翔府往前运送粮草,兴元府、西县和利州的缴获已经足够支撑了,但是离得前线最近的利州往前运粮也是要过阁道的啊……

    当然郭炜并不为此担忧,因为运筹司在做计划的时候,就没有把因粮于敌作为计划的必要条件考虑,前面的作战能够做到因粮于敌,那是意外之喜,现在没有这个条件了,作战计划当中的储备和转运自然就开始发挥作用,由此带来的后果只是凤州路集团的进军速度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所谓的正常水平,那就是后勤运输限制进军速度,而不是简单的行军速度与战斗速度决定进军速度。

    不过在后勤报忧的同时,前军斥候却在报喜——无论是凤州路集团还是归州路集团,从剑州和涪州开始,沿途就几乎碰不到正经的抵抗了,战斗完全就是在斥候级别以下,沿途州县可以说是望风而降。

    正月二十一,归州路集团占领遂州的战报传到东京。这支大军如此顺利地通过了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不禁让郭炜大感意外,对于这个地点,郭炜可是很有印象的,这种印象甚至让他忽略了归州路集团走的是水路,而不是某个被击毙的***大汗走的陆路。

    正月二十三,凤州路集团抵达绵州的战报传到了东京。相比之前进军的迅猛,甚至比起归州路集团眼下的顺畅,这个速度已经是比较慢的了,不过进军途中波澜不起,最终胜利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郭炜对此也就不会计较太多。

    终于,到了正月二十四日,阁门通事舍人田钦祚从凤州路军前传驿抵达东京,带来了孟昶的降表。

    在遭逢天险尽失、诸军连败、太子溃逃的连番打击下,孟昶最终还是放弃了固垒坚守成都的打算,接受了老宰相李昊的建议,以刘禅、陈叔宝故事,奉表请降。

    此刻放在广政殿案头上的,就是那个李昊为孟昶起草的降表,还有袁彦对相关事件处置的汇报。

    这个李昊,听说已经劝了孟昶好几次了,要他向自己屈膝服软,这一次总算是如愿以偿。嗯,先看看这降表怎么说的吧,以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体上应该还是可以吃得消的……

    “……中外骨肉二百余人,有亲年几七十,愿终甘旨之养,免赐睽离之责,则祖宗血食庶获少延……”

    说得够凄切可悯的嘛……文笔老到熟练啊……篇末又援引了刘禅、陈叔宝故事以请封号,一方面彻底服软承认事实,另一方面也是在祈求保全身家富贵,这人在文词、掌故各方面都很有水平的啊。

    对了,好像当初前蜀王衍向后唐庄宗李存勖进的降表,也是这个李昊草拟的?难怪“世修降表李家”在历史上是一段佳话来着……呸呸呸,佳话不佳话的且不提,王衍向李存勖投降,孟昶向自己投降,这两件事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不好不好……

    嗯,自己当然不是李存勖那厮可以相比的了,虽然冲阵不如李存勖,但是皇帝这个职业又不是猛将兄……而且孟昶也不比王衍那样贪婪残暴,既然乖乖地降了,就给他一个好待遇吧,当然,如今天下大局越来越清晰,也不能像之前那样动不动就给一个节度使了……

    其实某朝的什么“政协委员”、“文史委员”的创意就极佳么,把这些人都养起来,还得让他们发挥余热,反复以自身的经验教训向世人阐述大周的得天应命,而且以孟昶和李从嘉的学识口碑,据说做个翰林学士绰绰有余,倒是如今的那个唐国主李弘冀没听说过有什么文名。

    可惜的是翰林学士和史馆修撰之类的品秩不够高啊,又不能直接照搬某朝的职位,得琢磨个合适的道道出来。

    好在这个事情还不算很急,等到安置好后蜀的降军、降官,再把孟昶一家子都接到东京来,这中间的时间有的是,就让中书的那帮子人慢慢地议着就是。

    孟昶那一家子……还可以接见一下久负盛名的花蕊夫人哦~

    郭炜一边yy着,一边将孟昶的降表搁到了一旁,拿起袁彦的奏章看了起来。

    嗯,孟昶是在初七那天就派人往北面送降表了,第一次派的是通奏使、宣徽南院使、同平章事伊审征,结果一行人才到汉州就碰上乱糟糟的溃兵扰攘,不得不退回来等孟昶加派兵员护送。

    然后孟昶还不放心,隔了几天没有等到北面的回音,赶紧又派了供奉官王茂隆带着降表复件继续,然后就是两拨人带着同样的降表几乎在同一天碰到了进抵绵州的周军前哨。

    这个孟昶……投降起来倒是心急得很,大概是被凤州路集团的进军神速吓破了胆子吧。

    袁彦在军门接待了孟昶的请降使者,一面临机处断应许了对方,一面就派田钦祚回报东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