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五代当皇帝-第2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要与陛下说,原先驻节江州的江南伪命奉化军节度使朱令赟为林仁肇守御后路,协防湖口去了,留守江州的是伪命江州刺史谢彦宾,李弘冀的劝降手书中有发给这二人的。朱令赟在湖口向我军归诚,并且增派使者陪同金陵内侍向江州送达李弘冀手书,原本说谢彦宾有意归降,然而隔日江州却骤然生变,刺史都已经换了人,城中守军拒绝投降,誓要与我军相抗。”
江州到底出了什么事情,曹翰根本就不知道,因为从那天开始江州内外就已经彻底隔绝了消息,只是从围城的军队那里了解到一点,江州刺史的大旗从“谢”改成了“胡”,至于其中具体是怎么一回事,那就完全不清楚了。
曹翰能够向郭炜汇报的,也就是之前的进展与后面的表面情报。
“哦?!就是说江州原先的那个刺史是有意归诚的,结果在一夜之间刺史就换了人,接着江州就坚决不降了?”
就连李弘冀都投降了,下面的州县却还能发生这种事情,郭炜很是感觉到诧异。
李家对待下属算是很不错的,对待百姓也不算盘剥得太厉害,要说底下会出几个誓死效忠李家的人,那倒是很正常的事情,金陵投降的那天不也自杀了好几个官员么?但是江州这里出现的情况是投降进程发生反复,那些人不是要自杀而是要拒战,可是明明李弘冀都已经投降了啊……还有劝降他们的手书啊……
曹翰自己还困惑着呢,就是对郭炜一五一十地回答起来也不过如此:“是,那谢彦宾确实有意归降,在纳入两位使者之后还与城外的我军将领互通过消息,可是到第二天就彻底变了,内外消息不通,江州守军誓死不降,只知道谢彦宾不再是刺史了,江州刺史换了一个胡姓之人,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城外我军却是一无所知。”
“此事倒是不难猜测……应当是江州守军不愿归降,某个胡姓军官就起兵取谢彦宾而代之,然后隔绝内外交通,如此一来我军自然就无从获知城中讯息了。然则李弘冀都已经归降,江南尽为我所有乃是大势所趋,江州守军的逆行只不过是螳臂当车而已!”
郭炜右手两指交替***着几案,对着面前的沙盘凝神思索着说道。
南唐大军多达三十万,林仁肇这一路就是十多万,还有张雄的那几万,金陵守军近十万,再加上常州和润州的守军,这样看来南唐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差不多已经光了,其他地方就只有少量的精锐加上一些维持地方治安的武力罢了,明显是挡不住自己这边禁军的步伐的。
江州是一个意外,不过李弘冀都投降了,一两个江州对大局没有什么妨碍,郭炜只是担心手下的兵将在这些时候都顺利惯了,被江州这个意外一闹搞得心浮气躁,虽然不至于招致失败,但是很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滥用武力和事后报复。
印象中好像北宋平南唐的时候就是在这个江州出了问题?好像居然被他们守住了两年还是三年?然后曹翰在破城之后就大肆报复,堕平城墙、屠戮军民、放纵士卒抢掠……
这可不行!
从郭炜的意识来说,南唐百姓也是中国人,同文同种,而且就是从郭炜现在的地位来说,江州百姓也已经是他的子民了,不能因为守军顽固就被迁怒。再怎么说,这种屠杀抢掠的行径完全就是野蛮人行为嘛,不光是会造成百姓和朝廷之间的裂痕,而且还会破坏好不容易整肃起来的军纪。
当然,现在的周军已经不同于曾经历史上的那支宋军了,毕竟最高统帅不一样,对将领的要求不一样,军纪的严明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就算是江州能够顽抗上好几年,现在的周军也未必会那样去报复,何况指挥攻城的将领都不同了。
但是仍然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便防患于未然。
“江南春夏多雨,不利于我军火器的发挥,此时急于攻城只会给我军增加无谓的伤亡……只是一个小小的江州而已,又能负隅顽抗到几时?可以让围城军队放缓攻城,先一边围着劝降,若是守军顽固,那么等到秋高气爽的时候再用火药一举破城!”
严明军纪,务必使得军队在攻城略地的时候尽量少伤及百姓,更不是有意地进行屠杀和抢掠,这当然是需要年年讲日日讲的。
当然光讲军纪还不行,加强对军队战功的赏赐,明确奖惩赏罚,更是在这个时代规范军队操行的基本手段。
毕竟在这个时代很难提倡太高的精神境界,大多数人当兵也就是为了一口饭吃,为了升官发财,所以打仗的时候顺手抢掠一下百姓,真的是光靠严禁很难禁住的,得要用严刑在后面推着,用战功赏赐在前面拉着,这才多少靠谱。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属于治军的常规手段。
具体到江州这个事情,恐怕除了军纪之外还是另有一些原因的,友军的所向披靡对比自己的围城不下,求功心切加上有可能的限期破城的命令,这一切都可能会扭曲攻城将领的心理,最终造成他们在攻城屡屡受挫之后迁怒于城中居民,因此而在破城之后大肆报复。
所以郭炜首先要给他们减压,不限定破城的时日,避开对己方不利的气候,充分利用火药的作用,尽量减少攻城的伤亡,由此而最大限度地平衡攻城军队的心态。
见曹翰在认真地记录着自己的意思,郭炜点了点头,正准备结束这次军议,突然又想到了一点:“对了,慕容英武逃亡,诸军在各处严加盘查,目前可曾发现什么蛛丝马迹?”
………………………………
第六章 定江南
第六章 定江南
“经过对金陵守军的盘查,现在已经得知,那慕容英武是买通了南城的守将,在四月二十九日夜间翻墙逃出金陵的,随行的还有三个人。而经过对金陵军器作坊的盘查,那三个人应当就是作坊中的三个年轻学徒。”
虽然郭炜的这个问题跳跃性比较大,不过曹翰的准备显然是很充分的,有关这个问题的资料这时候是脱口而出。
“买通的南城守将?这就是说慕容英武是往金陵南边跑了,而不是从北边经过大江去契丹了?随行的还有军器作坊的三个年轻学徒……此人当真是贼心不死啊!这也太危险了,实在是留他不得,一定要严密盘查,务必将其捉拿,必要时可以当场击杀。”
对于慕容英武可以从周军和吴越军的包围圈中渗透出去,郭炜是一点都不感到奇怪的,因为围城的部队主要就集中在金陵的几个城门周围,金陵城外围其他地方简直比筛子还要稀疏,上千人成规模的军队固然是不能顺利进出其间的,从城里面跑出去四五个人却还是容易得很。
不过慕容英武实际上是从南城逃出金陵城的,这一点还是让郭炜吃了一惊。
原先在郭炜想来,慕容英武既然是慕容彦超的子侄,投奔南唐为的就是要向自己报仇,那么他现在逃出去肯定还是要去投靠某股势力的,而放眼当今天下,有能力对大周和郭炜造成威胁的势力,除了南唐之外也就是契丹了,既然南唐这艘船就要沉了,那么慕容英武换船的选择多半就会是契丹。
要从金陵城逃去契丹,无外乎走水路和陆路两条,如果是走水路的话,那就要乘船经长江出海,然后向北绕过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登陆就可以了;而如果是走陆路的话,则要从金陵江边偷越长江,再从大周的领地一路潜行向北,最后穿越周军的燕山防线进入契丹。
如果是走水路,那是在开头的那一段路风险比较大,从金陵经过润州、通州然后出海,这段江面上现在到处都是周军的船只在巡查,一艘船目标再小都很难逃得过周军连续的盘查。
而如果是走陆路的话,偷渡长江的这一段险归险,因为渡江的距离短,花的时间少,稍微冒一冒险却是未必不成。而只要能够偷渡长江,之后在大周领地的一路潜行,其危险性不见得比在长江上行船更大,这条路最大的危险还是可能出现在穿越燕山防线的那一段路上面。
不过无论是走水路还是走陆路,只要慕容英武是想去投奔契丹,从金陵城的北面进入长江都是最快最直接的,结果慕容英武实际走的却是城南,这就不能不让郭炜吃惊和困惑了。
的确,慕容英武也可以从南边出城,然后迂回绕道一圈再折向北面,之后还是进入长江。不过像这样走,绕路未免太多了一些,其中蕴含的风险比起直接从城北进入长江可能还要大得多,郭炜感觉对方完全不必这样多此一举。
那就是说慕容英武并没有选择去投靠契丹?
那他还能够选择去哪里?
吴越?这应该是不可能的。先别说慕容英武在前一段南唐军打吴越的时候杀了多少吴越兵,单单是一个破湖州抓了钱弘偡,差点让钱弘俶丢了一个异母兄弟,这就够让慕容英武成为不受吴越国欢迎的人物。更何况就是以吴越国和中朝的关系,以及钱氏一门对中央的一向态度,慕容英武都应该不会蠢得想起跑去那里的。
清源军?这就更加的不可能了。陈洪进在周朝和南唐之间左右逢源,南唐的朝堂上都是知道的,现在南唐灭亡了,那陈洪进还不得死死地巴结住周朝啊,让他去挑战周朝?那根本就是一个笑话,所以去那里和自投罗网也没有什么两样。
于是慕容英武必然是要去南汉了?这倒是说得通。一则南汉的国力军力还算可以,比南唐是要差不少,但是远胜于吴越,也远胜于之前的南平和武平军;二则南汉和南唐的关系还算是不错,中间因为楚地的争端有过摩擦,不过总体上是融洽的,双方具有共同的敌人;三则南汉和周朝的关系肯定是不好的,去那里还是可以保证慕容英武与大周为敌的。
只是……南汉?郭炜想到这里就有一种大笑出声的冲动。
嗯,南汉的国力比南唐还要弱,君主和朝臣的能力水平也远远比不上南唐的李弘冀、韩熙载等人,既然慕容英武在南唐都没能翻天,跑到南汉去就更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了,不过这并不是郭炜想要大笑的原因。
虽然慕容英武跑到南汉去是翻不起什么大浪来的,即便给南汉造出一些火器来,对将来郭炜的统一行动造成的阻碍也不会太大,但是麻烦总归是麻烦,南汉的抵抗力稍微增加那么一点,那都不是郭炜乐意见到的,所以他才会要求周军继续严加盘查,必要时可以当场格杀。
郭炜之所以有大笑出声的冲动,实在是因为南汉的那个君主刘鋹的奇妙作风。
刘鋹这人先不说其他的,他有一个重大的特点,那就是极为宠信宦官,甚至因为视百官为“门外人”,所以只要群臣偶有小过,或者儒生、僧人、道士有才略可堪顾问而被刘鋹看中了,那么就把他们抓来下蚕室,令其成为蚕室废人以后可以自由出入宫闱。
刘鋹的这个奇妙作风,郭炜穿越前因为崇拜郭威而涉猎五代史的时候就偶有所闻,而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后,通过郴州一战抓来的俘虏也已经证实了。
周军在郴州抓获的南汉都监陈琄、内官余延业等一大批内侍,本身就已经证明了南汉真的是宦官当道,而通过陈琄等人之口,郭炜更是很明确地知道了刘鋹的这个作风,那些内侍里面本来就有考中进士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