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五代当皇帝-第3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守,清远以下都缺乏险阻,兴王府北路已经洞开,因此守贺江口完全没有意义了,还不如将那里的驻军收回兴王府,以免被北军各个击破。”
“把贺江口那里的守军撤回来,就能守得住兴王府了么?”
刘鋹却是眼睛一亮,似乎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不敢说一定就守得住,不过总比兵力分散时候的形势会更好一些。其实陛下最好把现在清远的卢收部也召回来,清远没有什么险阻,卢收部万余人马放在那里只能算虚耗兵力。若是众军齐集兴王府,加上这些日子里收拢的溃卒,兴王府的守备兵力还能有十万的样子,兴王府的军资粮草足可供城中军民数年之用,只要妥善安排,配合新制的守城兵器,就是守上一两年都应该不成问题。”
慕容英武算的这个十万兵力当然是虚数,不过为了鼓起刘鋹坚守的信心,这个时候也就只能说虚数了。不过他这也不是全然的虚张声势,从已经获得的军情来看,越过五岭的两路周军总计才五六万人的样子,而贺江口的守军加上兴王府留守的部队就已经有六万之众了,以比攻城部队更多的兵力守城,即使周军的战斗力强悍得多,也没有道理守不住几个月的。
至于在兴王府坚守几个月甚至上年会有什么作用,那就是慕容英武要对刘鋹继续分析的了:“我军被迫退守兴王府,而不是坚守洸口、贺江口,这也是因为前期战事连续失利损兵折将而不得已为之,不过除了防线被迫后撤之外,敌我态势总的来说变化并不大。北军越岭而来,又一路攻城拔寨,军力自然会日益疲弊,加之其军资转运需要翻越五岭,定然难以持久,只要我军在兴王府坚守数月,北军定成疲兵之势,一旦岭南的雨季到来,五岭转运将会非常困难,那时候北军就不得不退兵了。”
周军刚刚兴兵越过五岭的时候,慕容英武为刘鋹谋划的是坚守洸口、贺江口,而且还相信在坚守数月之后就可以发起反攻并且获胜,可是到了现在,不光是必须全线退守到兴王府了,而且最后也没敢奢望守上几个月之后就能够出城反击,只能是寄希望于周军的粮馈不济被迫撤军。
这种基本态势的巨大变化,除了周军的战斗力之强出乎慕容英武的预料之外,南汉君臣的瞎折腾也是居功至伟。慕容英武有些感叹,如果刘鋹早听了他的劝告,先不去妄想野战获胜救援贺州、韶州,却哪里会平白地损失掉那么多军队,把那些军队都放到洸口、贺江口去,周军哪里会那么容易打下洸口来?
只是南汉君臣暗弱,他又是新投奔的人,即使付出了足够的代价和诚意,短时间内也很难获得刘鋹的完全信任,所以这个结局也真的是难以避免。
现在就指望着刘鋹能够听得进自己的话,把能够调动的兵力全部集中到兴王府来,然后缩起头安心地守城,等待着周军顿兵坚城之下的无奈撤军了。
虽然不能借助南汉的力量让周军大败亏输一阵,好好地恶心一下那个郭家小儿,但是只要最终挫败了他吞并岭南的图谋,那也同样是恶心到了他,多少也算是略抒心头之恨。
“只要守住兴王府数月时间,北军就不得不退兵了么?这样说来确实有救!朕这就召回贺江口与清远等地的守军,共同守御兴王府,两位太师以为如何?”
慕容英武的话让刘鋹又恢复了生机,挣扎一下就能够继续维持君临一方的生活,那无论如何都要挣扎的。
李托嗫嚅了一下:“这个……那些地方确实没有再守的必要了,不如召回来集中兵力守御京师,不过……不过北朝也未必就是想要灭我大汉了吧?也许是那周主听闻陛下富有南海,因此贪图财货才兴师来犯?不如做两手准备,一边收拢兵力准备守城,一边派遣使者请求北军缓师,最多就是称臣纳贡了。”
连续的失利早就让李托对南汉军的战斗力失去了信心,虽然慕容英武以前的判断都很不错,现在又坚称兴王府守得住,李托却不敢将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上面。
记得南唐在淮南之战以后向大周称臣纳贡,多少也苟延残喘了七八年的,而且要不是李弘冀贸然攻打吴越,说不定南唐还可以继续苟延下去。李托自感年纪大了,也没有几年好活的,如果割地称臣纳贡能够让周主满意的话,说不定可以保住自己荣华富贵到死?如果真的可行,割地称臣纳贡又算得了什么!
当然,称臣纳贡的条件必须说出来,割地这事就不必特别强调了,反正李托相信刘鋹也没有奢望自己有能力收回失地,那就是实质性割地了。
“两手准备恐怕还是不够周全……”等李托说完了,龚澄枢赶紧接上,“北军强劲,如果以称臣纳贡就可以让北军班师,那当然是最好的;实在不行,若是北军执意要全取岭南,说不得我们也只有在兴王府誓死一搏了;只是北军实在太强劲了,虽然慕容内中尉谋划得当,却也难保此战有望,所以陛下最好准备一条真正的退路,乐范曾经提到过的出海暂避之策,陛下不妨好生布置一番。”
“称臣纳贡?出海暂避?”
李托和龚澄枢的两个新主张没有让刘鋹感到豁然开朗,反而是让他更加的彷徨了。
。。。
更多到,地址
………………………………
第二十六章 三策并行
第二十六章三策并行
“我那可怜的儿啊~”
内殿的帷幕后面,刘鋹看着宫媪梁鸾真在那里哭丧,一脸的无奈和无助。刘鋹在内殿召见李托、龚澄枢和慕容英武三人计议战守对策,自然是一如既往地布置下了帷幕,帷幕后面就坐着女国师樊胡子、女太傅卢琼仙、女侍中黄琼芝和几个宫媪,龚澄枢的战情汇报和他们后续的对策讨论,这些女朝官们当然都是听得真真的。
梁鸾真也是在这时候才获悉了郭崇岳的死讯。
刚刚从龚澄枢的综述当中抓住了这个大消息,其他人虽然各有想法,倒是都没有做声,梁鸾真却是当场就啜泣起来了。也就是刘鋹还不在场,帷幕外面还有那些个内官碍事,梁鸾真的心中尚有许多顾忌,所以还不好放声地哭出来。
结果内朝的三个人各自出了一个主意,刘鋹一时决断不下,马上就想到了自己最信重的女朝。既然难以决断,刘鋹当然就只能打发他们回去了,声言以隔日再议,其实也就是转身折到帷幕后面,求教于几位女朝官了。
内殿之中的三个内官一告退,刘鋹这么一进来,其他人倒是还在等着皇帝发言,梁鸾真却是立马将小声的啜泣变成了大声的号丧。
后续的战守之策什么的,她梁鸾真是一概的不懂,以前之所以多少懂那么一点儿,其实都是养子郭崇岳在她耳边吹风所致,现在这个有主张有谋略的养子就这么没了,后半生的安乐富贵希望就此鸡飞蛋打,她除了哭丧之外还能做什么?
对于梁鸾真的当庭大哭,其他女朝官都不方便表示什么,呵斥当然是不可以的,劝慰却是无从劝起,于是都只有干看着。而刘鋹呢,这梁鸾真可是把他带大的宫媪,他可以不信任外朝官,可以对内朝官板起脸来,但是在女朝官面前从来都只有信重有加言听计从的份,不光是耳朵根子分外的软,脸上也必定会堆起笑意来,更何况是对着把他带大的宫媪,更何况这个宫媪已经为他付出了一个养子。(!。赢q币)
“咳……咳……众位爱卿也都听到了,内朝提出来的战、和、亡三策,朕该当如何决断?”
既然不好怎么劝慰,又不能强行阻止,刘鋹也就只好把梁鸾真的哭丧当成了背景声,微微地咳了两声提醒其他女朝官注意,将话题迅速地拉到正事上来。
“陛下,称臣纳贡诚然是两国重归和好的捷径,只是去帝号奉北朝为正朔已经是相当的屈辱了,向北朝纳贡更是要分薄陛下的财赋,而且以唐国例,若想两国和议得成,割地也是难免的,眼下已经被北军占据的昭、桂、连、贺、雄、韶、英肯定是难以收回,还不敢说北朝会不会要求其他州郡。如此一来,我国就只有日益疲弊,北朝若想再次兴师却不需要再翻越五岭了,攻守之势大异,这般前景,尚请陛下三思。”
李托一提出称臣纳贡的建议来,黄琼芝就知道他心中到底打的是什么主意,这个糟老头子肯定是想着自己也没有几年好活的,所以称臣纳贡以求和不算什么长久之计也无所谓了,只要这个办法可以保得他在世的时候安享荣华富贵就行,至于七八年之后周主是不是会像对待李弘冀一样的对待刘鋹,只是信手一挥就让南汉灰飞烟灭,这人就完全管不着了。
但是这种想法压根就是只适合于半截身子已经入土的李托,那个年轻几岁的龚澄枢明显就是对称臣纳贡的和议之策不怎么热衷,虽然他碍着李托的国丈身份不好明确反对,却另外提出了一个更为荒唐的出海避难之策。
相比之下,还是那个新来的慕容内中尉提出来的建议才是真正的良策。刘鋹现在还没到三十岁,当皇帝的岁月还长着呢,称臣纳贡这么憋屈而又缺乏长效的方法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对策。就是她黄琼芝,现在也不能称老,有的是花样年华要过,哪能放着皇帝都言听计从的女朝官不做,却去选择一个七八年之后就有可能被周主任意宰割的命运,将来混得和唐国的宫人一样,被周主当作各种货品随随便便地赏赐给臭大兵、脏工匠?
其实就算是李托的那两个养女李贵妃和李美人都应该无法喜欢李托的这个主张吧?如果刘鋹选择向大周称臣纳贡,结果在忍辱七八年之后就和李弘冀一样成为汴梁之囚,李贵妃或者还能跟着刘鋹依旧受宠,但是那寄人篱下的日子任谁都难过,而李美人怕是就只能任由周主发落了吧?如果能够被周主留在宫中,那还可以说比跟着刘鋹都要强,不过听闻周主是个不怎么好色的人,于是李美人说不得也要被赏赐给什么粗鲁军汉、工匠之流,那种命运岂是她甘愿的?
“至于出海避难之策,那只能是战、和均不可得的情况下采取的无奈之举,陛下若是能够在兴王府安享富贵,却又何苦去海上颠沛流离,冒那风浪之危?所以陛下不如听慕容内中尉所言,全力备御兴王府,以深沟高垒迫使北军无功而返。”
在黄琼芝的眼里,出海避难显然也不是什么良策,只不过比称臣纳贡稍微好那么一点,毕竟刘鋹要是乘船逃亡,除了会把宫中易于携带的珠玉珍玩全都装走之外,肯定也是会带上她们的,跟着携带敌国财富的刘鋹,另外还会有相当强大的武装护航,即使是漂泊海上,那日子总也要比做军汉工匠妇来得强。
不过海上的风浪颠簸,南洋那些小岛的蛮荒……想想都觉得十分的可怕,但凡有一点希望,那还是坚守在兴王府的好。
“黄侍中所言甚是。称臣纳贡之外定然不免于割地,陛下在屈辱之余却仍然难以确保长久富贵,异日周主若是像对待唐国主那样翻脸无情,失去五岭天险的我国比之失去淮南的唐国只有更加不堪;出海避难也就是比称臣纳贡稍好,多少能够自主,身家性命不会被操于周主之手,只是海上风急浪高,海贸虽然可以供陛下富足一生,南洋那些蛮荒小岛却是实在难以安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