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混在五代当皇帝-第3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站渴且丫淞耍荒苤泵嬲飧鱿质担业胶鲜实募倘握摺

    继任者的才能不如王朴没关系,甚至忠诚不如王朴也没有关系,因为郭炜并不需要托孤,但是那个人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就是——在郭炜离开东京亲征的时候,可以放心地将东京留守一职委托给他。

    至于枢密使的工作,即使继任者一个人揽不下来王朴负责的那一大块,也还可以任命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之类的来辅佐他,三个臭裨将还能凑成一个诸葛亮呢,事务性的工作安排好组织规程就可以用人来堆的。

    郭炜揉了揉脸,转头看向侍立于一旁的那几个孝子。

    王侁,王朴的长子,年近三十,已经在征伐南唐的战争中跟着立了些功劳,如今是阁门祗候。剩下的三个从十多岁到二十多岁不等,都还在国子监读书,郭炜倒是知道了他们的名字——次子王僎,三子王备,四子王偃。

    “先帝在时,曾以《平边策》考校群臣,枢相时为比部郎中,应题作文一蹴而就,且深得先帝赞赏,朕也是在那个时候知道了枢相的……”

    说是不要去想那么多没有用的,可是在面对王朴的四个儿子的时候,郭炜打算说几句安慰的话,结果一说又是回顾起王朴的杰出来了。

    “……朕原来以为君臣相得,总要在朕与枢相的手中完成先帝的未竟之业,孰料天不假年,大业未就而枢相即已离朕而去,诚可痛也!”

    说到这里,郭炜确实触动了真感情,一时间语带哀伤,手中的玉钺不禁在地上顿了顿。

    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有二十多年了,郭炜经历的生离死别并不能算少,只是能够像现在这样自由尽情地哀伤的机会却是那么的奢侈。

    乾祐之变,之前有所预知的郭炜无力让更多的亲人避开那场飞来横祸,就只能强忍着心中的悸动悄然逃亡,等他再回到东京,生离死别的冲击早就过去许久了;郭威的驾崩,那一次有郭荣顶在上面,郭炜才算是为前世的偶像、这一世的阿翁好好地哀伤了一回;至于符皇后的故去,郭炜对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太多的继母实在没有生出什么亲情来,倒是在那时候对训哥充满了同情关切;至于郭荣的驾崩,那时候郭炜的感觉是极其复杂的,然而也是最不能放纵感情的时候,当时真是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了。

    自由尽情地哀伤,对于郭炜这种家世的人居然也成为了奢侈,只有在他安稳地生活于长辈的羽翼下的时候,或者是牢牢地掌握着朝政大权的时候,才有能力稍稍放任自己一回。

    “陛下对臣父的器重与厚爱,臣等铭感五内……”没什么说的,对于皇帝的这番心意,王侁就只有带着三个弟弟涕泣下拜,“只是陛下乃万金之体,身负天下之重,实在是不宜为了先父过哀。”

    “嗯,朕理会得……四位郎君也要节哀,枢相的家声还要靠你们来振作。朕还要回去与两府商议枢相的赠赙事宜,就不多打扰了……”

    灵堂这地方真是不能多呆,不经意间就让郭炜变得很感性了,当下察觉有异的他还是赶紧地辞别回宫,在这种时候需要尽快恢复理性,虽然他对朝廷的掌控已经是相当的牢靠了。

    …………

    “故工部尚书窦仪宜赠右仆射,故枢密使王朴宜赠侍中,并荫一子。”

    次相兼礼部尚书王溥报上来的这个治丧方案,自然主要是根据有司的惯例,不过也未尝没有领会皇帝的意思对王朴额外加等。

    对王朴荫补其一子,自然不会是已经入仕的王侁,那就是二十多岁还没有考中进士的王僎,这样的荫补基本上是去做东头供奉官,那就是从预备的文职转到武职了。不过在这个年头还没有出现重文轻武的风气,再加上郭炜大办武学让武将有了一条类似于文臣考进士的升迁之路,这样就让武将也能安心效忠,而且臣子们在文武之间转换毫无压力,只要本身的才能升任即可。

    至于王僎是不是胜任武职,郭炜眼下不需要去操心。反正荫补成供奉官的大臣子弟还有不少,通过武学培训一番之后做一做监军还是不难胜任的。

    而且以王朴的聪明才智,他的儿子应该是不会差的,王侁在征伐南唐之战中不就是中规中矩的么?

    当然,郭炜记得历史上的王侁是导致杨业战败被俘的罪魁祸首,不过那主要是性格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只要郭炜注意着不让王侁有负责整个方面监军的机会,同时主帅又不是像潘美那样因为忌惮监军而不敢战场专断,就不会让王侁的刚愎构成危害了。

    单单只是做大军之中某个部分的监军,王侁的这种性格其实也不能说坏,至少他真的可以起到监督一方的作用,而不是和主将沆瀣一气。

    “那么,对于枢密使和工部尚书的两个空缺,众卿都有什么看法?”

    那边人尸骨未寒,这边就开始讨论他们的继任者,似乎有些冷酷,不过这些关键性的岗位真不能长期空缺,尤其是现在南边还在打仗呢,起码枢密使不能缺位,哪怕是一时选不好人,用谁来权一权都是必须的。

    这种事情郭炜乾纲独断其实也是可以的,不过他并不打算这么做,掌控权力并不是一定要表现在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像这样的重大人事变动,郭炜作为皇帝控制住最后的决定权就可以了,中间经过主要大臣的讨论,既可以集思广益补全郭炜可能存在的对朝臣认识不足的问题,又可以看一看候选人在朝中的人缘和声望怎么样,这可比郭炜直接下旨让两府副署好得多了。

    范质还是当仁不让地第一个发言:“枢密使一职就由枢密副使李崇矩接任即可,他在枢密院已经任职多年,娴于吏事,明于军机,担任枢密副使也有些年头,往日辅佐已故的王侍中也是尽心竭力并无差错,由他来接任很是恰当。至于枢密副使一职,可以从军咨部、度支部择一尚书而任之。”

    郭炜转头看了范质一眼,倒不是因为他的提名有什么特别,事实上范质的这个提名非常中规中矩,只要不是搞什么破格提拔的话,差不多就会是这样,而且李崇矩也的确是比较熟悉胜任枢密院的工作,又是向来和郭炜亲近的,接任枢密使真的是很合适。

    不过郭炜感觉范质今天说话没有什么中气似的,好像王朴和窦仪的丧事对他的影响不小,在这个冬至之后的寒冷天气里,如此萎靡不振的声音真不像是那个睥睨同侪的首相了。

    结果郭炜这一眼看过去果然,范质的面容显得比前几天苍老憔悴了许多,看样子王朴和窦仪两个人的去世怎么给他造成了打击?是了,范质好像比那两个人还大了四五岁的样子,今年虚岁都五十八了吧,看到两个同辈几乎在一天之内走了,心里面总是会生出许多莫名其妙的感触来,对健康肯定是不利的。记得以前的长辈就曾经说过,老人尽量不要去参加追悼会,因为追悼会上的气氛很影响心理健康,年轻人还无所谓,老人是去一次老一次。

    “那么工部尚书由谁来接替呢?”

    见范质漏掉了工部尚书的空缺人选,郭炜连忙追问了一句。

    “吏部侍郎、知成都府吕胤可以接任,蜀地已经平定多年,如今民生安定盗贼绝迹,蜀地转运支持征伐江南和岭南的职司也不甚重,吕胤可以离开成都府回朝了。”

    范质的这个提名同样是中规中矩,吏部侍郎升工部尚书虽然有些超迁,却也不是不可以,而且吕胤也算是郭炜的潜邸故人了,当初他在皇子时期做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的时候,吕胤就是被调过去给他当掌书记的。

    “嗯……”没有想到范质的提名倒是和郭炜自己考虑的竟然一模一样,这反而让郭炜有些迟疑,“其他人怎么看?”

    想了想,郭炜还是决定多听一听大臣们的意见,不要那么早做决定。

    “范司徒所言甚是,枢密副使李崇矩和吏部侍郎、知成都府吕胤当可称职。”

    王溥还是一如既往的少有**主张。

    “嗯,枢密副使李崇矩升任枢密使合情合理,至于工部尚书的人选,吕胤和兵部侍郎、知朗州薛居正都可以,端看陛下抉择。”

    王著倒是多给郭炜提供了一个人选。

    “此事臣合当回避,既然已经在场,也实在是不便说话。”

    同样来到滋德殿参加大臣议事的李崇矩看到皇帝望向了他,连忙躬身逊谢道。

    郭炜点了点头,这倒也是,没有说对自己的任职资格进行表态的,不过眼下一共才只有三个人选啊……其中枢密使一职几乎就是众望所归的,而工部尚书也只有两个人竞争,没意思啊……

    。。。

    更多到,地址

………………………………

第十五章 花名册

    

    第十五章花名册

    “张昭,大唐乾宁元年生人;韩熙载,大唐天复二年生人;陶谷,大唐天复三年生人;刘温叟,大唐天祐六年生人;范质,大唐天祐七年生人;魏仁浦,大唐天祐七年生人;王溥,大唐天祐十八年生人;李崇矩,后唐同光二年生人;王著,后唐天成三年生人……”

    广政殿上,郭炜正在翻阅着吏部根据他的要求呈送上来的主要文臣履历,他在当前的着眼点就是各人的出生年份。(!。赢话费)岭南那边暂时还没有更新的消息,再说郭炜对岭南道行营也是比较放心的,所以对岭南的局势进展了解了一下就算,他此时需要操心操心朝堂上的急务。

    王朴和窦仪两个人的病逝,让郭炜猛然意识到了,自己朝堂上的这些大臣年纪怕是要到线了。

    这两个人和王景、王晏、郭崇这些老一辈的武将可不一样,那些武将都是和郭威一辈的人物,有些比郭威的年龄都大得多了,并且武将终究是刀口上舔血的生涯,早年总会在身上留下一些金创伤病什么的,以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旧伤复发而卒是太容易的事情了。

    王朴和窦仪可都是文臣,即使工作劳累也总不至于和枪林箭雨中出生入死那样艰危,而且他们的辈分还要比郭威晚那么一点,窦仪是后晋天福年间的进士,后汉初才入朝的,王朴则是后汉乾祐年间的进士,被郭荣拔擢的。

    然而这样的两个朝臣就这么老病故去,终于让郭炜意识到了,郭荣留给他的那些朝廷大臣已经开始渐次凋零,该是逐步在朝堂上体现出郭炜特色的时候了。虽然他这些年也是一直在栽培新锐,但是并没有在高层大规模换血,如今看来是很有必要为此做足充分的准备了。

    光是枢密使和工部尚书的继任者倒是不算怎么复杂,毕竟郭炜和宰相、枢密副使的合议基本上已经定调了,郭炜此时在讨论结果当中选定两个人颁诏的话,朝堂上是一点阻力都没有的。

    但是郭炜现在想的是未雨绸缪。如今两个大臣病逝是赶在郭炜在京的时候,而且征伐岭南也基本上不会出大问题,这样换一换人还好说,可要是碰上什么大战并且还是郭炜亲征的,那朝堂上连续地倒下来好几个大臣的话,郭炜就得焦头烂额了。

    结果吏部的材料一呈上来,郭炜看着几个大臣的年龄就有些发毛。

    窦仪是大唐天祐十一年生人,王朴是天祐十二年生人,算起来都没有超过五十五岁,在现在的大臣里面还算是年龄居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