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五代当皇帝-第3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结果吏部的材料一呈上来,郭炜看着几个大臣的年龄就有些发毛。
窦仪是大唐天祐十一年生人,王朴是天祐十二年生人,算起来都没有超过五十五岁,在现在的大臣里面还算是年龄居中的!
所谓的大唐天祐年,也就是唐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哀帝的年号。真正的天祐年其实只有四年,后面就是后梁了,不过后梁之后的后唐、后晋与现在的大周说起来都是出自于河东一脉,根据李克用兴复唐室的口号,后梁自然是伪朝,所以在李存勖称帝改元之前就一直都是使用天祐年号了。
就像郭荣,实录上面记载的生日就是唐天祐十八年,岁在辛巳,九月二十四日丙午,生于邢州之别墅。
现在郭炜这么一看过去,首相范质、忠正军节度使魏仁浦、刑部尚书刘温叟、户部尚书陶谷、西京留守韩熙载和吏部尚书张昭都比窦仪、王朴的年龄要大,其中陶谷和韩熙载就已经比他们大了十多岁,张昭就更加夸张了——直接比窦仪大了二十岁!
就算是比他们两个要年轻一些的人里面,次相兼礼部尚书王溥也不小多少,只有枢密副使李崇矩和次相兼兵部尚书王著小了有十多岁的样子。
看来文臣和吏员出道比武将还要难还要晚啊……对比着旁边枢密院吏房提供的一些武职和枢密院人员资料,目前当道的禁军将领可大部分都是和李崇矩、王著他们差不多大小的,甚至还有很多更年轻一些。
不过郭炜稍微想一想也就释然了。
这个时代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乱世了——当然,郭炜只是赶了个末尾——乱世里面军人伤亡大,加上势力兴衰加速,武将的替换速度就很快了,勇于拚杀或者投靠得当的年轻中下级军官很容易就能升起来。
反而是文官呢,因为这些朝代变动的不彻底性,除了一些关键位置会由新主身边的幕府亲信占据之外,大多数人都是累朝沿用的,这样他们的升迁之路与和平时期的差别并不是很大,熬资历那是必须的。
再说文官除了荫补出身的能够很年轻就入仕,依靠科举入仕的就不会太年轻,哪怕他是罕见的天才也罢。就像窦仪算天才了,其父窦禹钧教子有方,五个儿子个个进士及第,窦禹钧都以“窦燕山”的“姓氏+籍贯”格式和事迹进了后世的著名开蒙读物《三字经》,窦仪本人十五岁能属文,中进士也得到了后晋天福年间二十四五岁的时候。
而另一部分吏员出身的朝臣,作为一个小吏要冒出头来更非易事,不是在基层干了多年而娴于吏事的话,也不可能从中脱颖而出了,这样他们真正出道的时候年龄肯定不会太小,比如魏仁浦。
那么现在问题就很大了……这年头,就算文官普遍比武将活得长,窦仪和王朴这样五十出头就病逝的并不具备一般性吧,那范质、刘温叟也接近六十了,韩熙载和陶谷更是六十多了,张昭则年过七旬,这些人怎么的也必须有备份了。
当然,张昭看着还是精神矍铄的样子,大概和武将里面的符彦卿一样都是时代的异数吧,不过这种人显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现在这个时代可不是郭炜穿越之前的那个世界,在那个世界中七十岁的人还很健康,就是照规矩要退了都相当的恋栈,在郭炜眼下的这个世界,“人生七十古来稀”还是很正确的一句话,即使是高级官员,七十岁在闲职上养老的还有不少,依然担任要职的就相当罕见了。
王溥四十六七岁,李崇矩四十三四岁,王著三十九接近四十岁,这就已经是目前郭炜的两府高官里面最年轻少壮的了,以这个时代人的健康状况来讲,提拔的年轻人还不够多。
按照前面议定的人选,李崇矩接任枢密使,调吕胤或者薛居正回朝任工部尚书,还要选人担任枢密副使。在这里面,吕胤是后唐天成二年生人,比王著还要大一岁,勉强还可以算年轻人了;而薛居正则是大唐天祐九年生人,比窦仪还要大着两岁呢,那可实在不好说是年轻人了。
不过眼下资历威望和从政经验足够的人选,找来找去也就是他们了,知江陵府李昉、监察御史知瀛州王祜的资历都稍微欠着一点,再说他们其实比吕胤还要大两三岁,不能归入第三梯队的。
更年轻的倒是还有,譬如翰林学士承旨卢多逊和兵部职方员外郎吕端,都只有三十出头的样子,不过这两人明显资历威望和从政经验什么都缺,还有得历练的。
而有资格接任枢密副使的人呢,不外乎就是军咨部尚书张铎和宣徽南院使、度支部尚书王赞了。
在这两个人中间,其中张铎和王朴一般大,再说又是武将出身未必娴熟吏事,郭炜心中并不属意于他。
王赞倒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这人小吏出身,是郭荣的潜邸旧人,在三司任职多年,然后出任客省使、领河北诸州计度使,任职期间修理边臣不法很有一套,而且为北伐幽蓟筹措后勤做得相当不错;在郭炜收取幽蓟之后,他出知沧州负责河北诸州转运,在任上兢兢业业很有作为;大军征蜀的时候又出任凤州路随军转运使,征蜀之战进展极其顺利,转运之功不可埋没;之后王赞因功升任宣徽南院使、度支部尚书,这些年的征战也没少了他的操持。
王赞的问题就是年龄和李崇矩差不多大,这种接任都算不上梯队了,不过也没有办法,够资格的人也就是这么几个,哪怕是从宣徽北院使判三司张崇训、知昇州兼水陆计度转运事赵玭当中超擢一个人,那这两个人谁也不比王赞更年轻啊……
所以还不如就这么按照常规升迁呢,只是真的需要加强一下官员梯队建设了。
嗯,那就让吕胤入朝来做工部尚书,培养培养好入相了,至于薛居正就留着他编史书吧。在枢密院那边,王赞升任枢密副使,把张崇训调到枢密院接替王赞的职务,再让赵玭入朝负责三司。
至于成都府和昇州的继任官员,因为这两个地方都已经基本上安定下来了,此时既不是新占领区,也不是边境前线,倒是不再需要郭炜去特别关注,等到政事堂草拟了名单之后再圈阅一下就可以了,不过倒是可以将卢多逊和吕端出知地方的安排和这些放到一起去统一处理。
郭炜对着案几上的两份花名册,结合着与两府会商的结果,慢慢地斟酌着几项重大的人事安排。
。。。
更多到,地址
………………………………
第十六章 再失重臣
第十六章再失重臣
然而显德十四年的冬天注定了是寒冷而多事的。
“陛下,范司徒政事劳累,又在前几日感染风寒,加之近日心情沉郁,以致小恙骤然转重,臣虽然奉诏旨为其进药,却仍然施救不及,尚祈陛下恕罪。”
翰林医官王守愚跪在广政殿中,向郭炜汇报着这个突发性的不幸消息。
范质居然赶趟着病故,也是几件事情凑到一起去了,首先是东京今年的冬天真的是非常的寒冷,而且还相当潮湿,已经年近六十的范质稍不留意就生病了。本来这病也不算有多严重,只要在家里将息将息说不定就会好起来,可是范质却强撑着病体处理政务,这无疑加重了他的病情。即便如此,因为郭炜在听说了这个情况之后,一边赶紧下旨让范质安心养病,一边急遣太医去给他看病,按理说范质缓过来的机会仍然不小。
但是窦仪和王朴的同时亡故让范质想多了,两个比他还要年轻的同僚先他而去,让范质的心情莫名其妙地比这个冬天还要糟糕,于是从他染病到加重再到太医抢救不及,仅仅就只有三四天的时间。
一切是那么的令人措手不及,郭炜关于最近人事安排的诏书还在政事堂这边讨论呢,首相却突然病故了。
于是旧的任命还没有来得及下达,这就要讨论更新的人事变动了,首相的空缺可不是一般的状况,原先的斟酌安排显然要被这样的突发状况完全打乱,而首相和枢密使同时出现空缺的情况更是让新的人事任命根本就拖延不得。
“在不到十天的时间内,朝廷连丧三员重臣,朕痛失股肱,实在是令人骇愕。如今岭南之战正酣,我国域内百业待兴,宰相和枢密使一日不可或缺,众卿以为该当如何?范司徒为国鞠躬尽瘁,又要如何赠赙?”
郭炜刚刚才打算要加快朝臣的第三梯队建设,要逐步给两府进行换血,还在得意于自己的未雨绸缪呢,结果马上就接到了范质的讣闻,说骇愕倒是完全的实话实说。而范质和王朴也的确是他的股肱之臣,不说对郭炜的战略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吧,起码在日常的朝廷政务方面是很让他省心省力的,事务性的事情都不必劳烦郭炜操心,让他在掌控朝堂之余还能考虑大量的战略性工作,并且一点都不耽误他的宫廷生活。
这样两个人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亡故,即使还有两个次相与枢密副使分担政务,却还是让郭炜一下子忙碌了起来。
郭炜显然并不喜欢这种忙碌,他是很在乎自己的权力,也的确是在尽心竭力地抓权,但是他并不想为了这个目的而让自己宵衣旰食,像朱元璋那样勤勉得将朝政当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可是万万不行的。
那就要尽快地任命首相和枢密使,毕竟次相和枢密副使的职权比宰相、枢密使的职权小了许多,尚不能全面地辅弼郭炜。
然而滋德殿却在郭炜说完话之后突然陷入了一阵短暂的沉寂,在场的两个次相、枢密副使和几个尚书、判三司一时间都没有说话,向来喜欢第一个发言的范质不在了,偶尔作为第一个发言的王朴也不在了,这些人还没有习惯成为首先说话的那一个。
“故司徒、同平章事、弘文馆大学士、萧国公范质宜赠中书令,给谥。”
还是王溥打破了这种沉寂,不过他也没有贸然说出自己对人事安排的意见,更不曾发挥第一个发言的人引领主题的作用,而是将自己的发言内容完全局限在自己兼管的礼部事务上面去了。
对于王溥的这个意见,郭炜只是略略一点头,这个安排并没有对范质额外加等,差不多就是惯例的水平了,他对此倒是没有什么意见,对于有国公封爵的范质来说,给一个美谥应该能备极哀荣了,更何况还有赠中书令。
但这并不是眼下的重点啊……
郭炜还在人群当中寻找踊跃发言者,然后就满意地听到了王著的声音。
“中书骤然损失两名重臣,臣以为应当迅速将吏部侍郎、知成都府吕胤和兵部侍郎、知朗州薛居正召回,以即使弥补缺额,至于枢密使一职还照旧就是了。”
当初给一个职位推荐了两个人选的时候,王著肯定是不会想到有今天的,原先只是为了让郭炜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现在这两个人却是真的都要被召回来了。不过王著没有说出进补相位的人,对于具体的人事安排,他相信皇帝自有主张,作为他来说,举荐合适的人选以备皇帝安排就可以了。
郭炜点了点头:“嗯,上一次成象提及二人,众卿均无异议。只不过当日是从两个人当中择一人召入朝中叙补,如今却是要把两个人一起召回来了。朕有意让吕胤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薛居正任工部尚书,守则任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