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五代当皇帝-第3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定远军副都指挥使张光翰是一员宿将,到渔政水运司任职都有**年了,足够建节的资历,管理定远军的经验十分丰富,管理广州地区的海贸完全不在话下,驾驭从定远军当中抽调的人员和收编的部分南汉水军也完全镇得住,由他来担任广州市舶使帮助何继筠分担南疆重任,那是十分恰当的。
只是这样一来,在渔政水运司方面,定远军的副都指挥使因为出任地方而空缺,伏波旅副都指挥使赵彦徽则身故,这一下就有两个要职出缺了。(。赢话费,)
而在方镇守将方面,除了范阳军节度使李筠、凤翔节度使韩令坤和义武军节度使李万全之外,华州团练使杜汉徽也在不久前故去,潭州防御使何继筠出任岭南安抚制置使又把这个职位空缺出来了,再加上卢龙军节度使王全斌因为年龄的原因而被郭炜调入京师担任左领军卫上将军的闲职,一下子空出来六个要职,这都需要人去填补。
因此这一次禁军军官的变动是比较大的,当然也因为契合论功行赏的氛围而比较皆大欢喜。
高怀德自不必说,从殿前都指挥使的关键性岗位上下来固然有些遗憾,但是出任了北平府尹,执掌范阳军这种北疆重镇,无疑说明了他还是圣眷正浓。这种变动,他的军权是比以前要小了一些,但是权位更尊,当然从遥领宋州归德军到正授幽州范阳军,这个俸禄也是要高得多了,还不要说敛财的手段更是多得多了。
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袁彦出任凤翔节度使同样是如此。虽然在蜀国平定之后,凤翔府的军事地位的确比不上幽州等地了,但是袁彦也是六十多岁的老将了,根据郭炜的意思,不管是禁军将领还是边境重镇都会逐步减少这种老将,那么袁彦去凤翔府养老显然要好过了在东京做一个环卫将军的闲职。
伏波旅都指挥使王审琦出任卢龙军节度使,从他的资历位分而言,显然是一次重大升迁,而且作为一个徙家洛阳的原籍辽西人士,他去平州上任差不多也有一股衣锦还乡的味道了,足见皇帝的器重和恩遇。
倒是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祁廷义出任义武军节度使一职颇有些令人意外。祁廷义善书计、骑射,也是太祖郭威的亲兵出身,从殿前司到侍卫亲军司历任要职,算得上是郭家的嫡系了,而且样貌魁伟,但是却临事多规避少才略,被同僚目为“祁橐驼”,正是适合于做一员战将而不是一方守将的人,结果却被皇帝从禁军当中调出去镇守易、定两州,让很多人都是想不到。
当然,郭炜是不必向谁解释自己的心中所思的。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已经不是简单的战将了,身居其位需要相当的才略和担当,祁廷义其实不是很适合,而年过六旬的龙捷左厢都指挥使王晋卿需要在这个有资格遥领节度使的位置上过渡一下,才好在不久的将来出镇地方以赏其忠勤,才好继续在下面的少壮军官当中提拔俊才,这种考虑郭炜自己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而且现在的义武军节度使需要的也不是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否则之前郭炜也不会让李万全替换原先的地头蛇孙行友在那里长期任职了。祁廷义去那里,就算是没有什么才略和决断力,以其丰富的行伍经验也就足够应对北汉可能的小规模骚扰了,而且以祁廷义的郭家嫡系身份以及他的性情,其实很适合居中调和北面的范阳军和南面的成德军之间的关系,高怀德、李重进这两个方面大将再加上他,还真是相当高明的配置。
至于侍卫亲军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尹崇珂接任潭州防御使和殿前司控鹤左厢都指挥使尹勋出任华州团练使这两个任命,一般人就不会去关注为什么是他们两个被调出禁军了。尹崇珂是赵匡义第一个老婆的哥哥,和赵家的关系总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这种事情郭炜会满世界乱说么?尹勋在监工东京的渠道整修工程的时候,对待民夫过于暴虐,被时任兵部尚书的张昭告了一状,郭炜正好趁着如今的机会搬开他给其他人让路,这种事情有必要嚷嚷出去么?
在这几个调出禁军的人选确定了之后,禁军军官的升迁递补大多数就是循规行事了,就是其中有马令琮自殿前司铁骑左厢都指挥使调到侍卫亲军司升任都虞候,李汉琼从殿前司铁骑第二军都指挥使调到侍卫亲军司升任龙捷右厢都指挥使,郭炜的警卫官殿前东西班都虞候刘廷翰迁转铁骑右厢都指挥使,郭守信从锦衣卫亲军金枪左厢都指挥使调到渔政水运司升任伏波旅副都指挥使,虽然并不在众人的意料当中,却也不怎么让人意外。
禁军的四个军司相互之间交流军官,不让其各自形成封闭的系统,这本来就是正常的管理手段,至于具体的交流人选,那自然是皇帝中意谁就是谁了。
经过了这样大规模的升迁调任之后,禁军的四个军司可算是焕然一新,军官的年龄结构进一步年轻化,基层军官当中出身于武学或者经过了武学培训的人员占据了很高的比例,锦衣卫亲军司的主官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之前一直空缺的副都指挥使有了人选,如今四个军司只缺少了几个最高级的军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殿前都点检和副都点检、渔政水运司都点检以及锦衣卫亲军都点检。
这五个职位郭炜暂时是不准备任命人选的,其中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和渔政水运司都点检这两个军职,如果在将来有合适的机会与合适的人,郭炜倒是还可以考虑一下;锦衣卫亲军都点检这个职位因为是郭炜在做皇储时的位置,大概就得和唐朝的尚书令一样长期空缺了,除非碰上一些需要增强皇储地位的时候才会任命给新的皇储;至于殿前司的正副都点检,实在是这种职位既掌握禁卫要害又能够掌军,就好像有人身兼中南海警卫部队、北京卫戍区和三十八军这三个部门的主官一样,真是严重超出了体制,郭炜打算将其彻底废弃掉。
…………
因为算得上皆大欢喜,显德十五年四月底的禁军军官大调整就在一片欢腾当中完成了,高怀德等人在几天之内陆续驰驿前往镇所,各级军官也在他们新的职位上迅速地熟悉着,趁着各种封赠犒赏全部到位的良好气氛,不顾盛暑将至,禁军在驻地展开了大规模的操练,极力磨合新任军官和军士之间的指挥配合,力争尽快恢复战斗力。
郭炜则在宫中见到了故人——早年自己的第二任侍卫长,新任的殿前东西班都虞候袁继忠。和他的前任郭守文与后任苻俊比起来,袁继忠的军职可算是升得慢了,即便是和再后任的楚白比起来,袁继忠都一点不占优势,也就是他年纪最小,而且为人长厚忠谨,对此竟然全无怨怼之情,现在再次重逢,郭炜只能看到他满怀的欣喜。
袁继忠其实也就是比郭炜大了三岁,当初做皇子侍卫的时候,还不满二十岁的袁继忠和郭炜的亲厚非他人可比,重逢时刻郭炜感觉到的两人之间并非纯粹君臣关系,终是让郭炜安慰许多。
时间又是一阵急速的流逝,不过显德十四年、十五年这一段注定了是一个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段,七月底,东京才刚刚感觉到一丝秋意,从潞州那边传来一个重大消息,对于大周和郭炜来讲,应该算得上是喜讯了吧。
“河东伪主刘承钧于七月二十七日死了。”
。。。
更多到,地址
………………………………
第一章 议取河东(一)
第一章议取河东(一)
“陛下,昔日故枢密使王朴向先帝献《平边策》,谓‘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可在讨平诸国之后再‘候其便则一削以平之’,臣记得先帝与陛下都是深为赞许的。如今四海归一,吴越、清源军也是纳土有期,天下仅余河东一隅逆王命而自守,今日岭南方定,河东伪主刘承钧即死于太原,正是天丧此辈之征,王师一举而下河东正当其时”
滋德殿中,首相王著侃侃而谈,说的话让郭炜在心中连连点头暗自称许,这个首相可比先前的那个首相范质在战争方面更为支持自己,在王朴故去之后,有他在中枢鼎力支持,自己无疑可以减少很多独断专行的机会。
只可惜有主战的就必然会有主和的,一向是老好人姿态的次相王溥这一回挑头反对得就很早:“陛下,河东刘氏与我朝乃是世仇,这乘丧举兵倒是非为不义。不过河东以一隅抗大国达十余年之久,如今贫弊已极,地狭而民贫,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愿陛下慎思熟虑。”
郭炜的眉头轻轻地皱了一下,不过马上就舒展开了,尽管心中大为不快,也没有出言进行驳斥。王溥之所以敢于挑头反对出兵征伐北汉,当然是因为郭炜至今还没有在这件事情上面表态,北汉主刘承钧的死讯一传到东京,郭炜就召集重臣到滋德殿议事,在议事之前只是将这份情报通传给群臣看了一遍,却根本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王著还是第一个发言的人。
郭炜之所以不在会上首先说出自己的意见,正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随着这些年的屡战屡胜,还有最近几个朝中老臣的故去和新人的任命,自己的威望是越来越高了,对朝堂的掌控是越来越强,自己一发话,在很多时候就等于是定调了。如果自己太早说出自己的意见,很多大臣即使有迥然不同的见解,可也未必敢于正面硬顶,那样的话,自己召集重臣开会商议的目的就完全无法达到了。
在早先威望不高权位不重的时候,郭炜是很喜欢一言九鼎的场景,只盼着自己一发话群臣就纷纷拥护,不过真到了可以一言九鼎的时候,郭炜才发现事情不是那么好玩的。
因为自己的声望日隆威势日重而不敢当面反对的大臣,并不会因为他们没有反对就在这些政策方面心悦诚服了,他们有的是时间趁着自己无法顾及的机会阳奉阴违,不光是会阻碍政策的施行,甚至还会在阻碍了政策施行之后来放一些马后炮。
与其如此,郭炜就觉得还不如让他们首先表达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来,这就需要郭炜先不能对事情定调子,得放任群臣自己在那里争议一番,而且在得出确定的结论之后还不能对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大臣有什么申斥不满的举止,这样才能真正集思广益。
要这么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越来越顺的郭炜来说还真是有些不容易,好在他也是两世为人了,真实的阅历并不是这副二十多岁小皇帝的外观可以代表的,他在这方面不光有大量纸面上的历史教训可供汲取,上一世做资本家时候的某些亲身经验同样可以照搬过来。
除开亲自领兵上战场得要现学之外,管理公司办企业的经验还真是可以直接转用到当皇帝治国理政上面去,只不过如今自己掌控的这个企业特别庞大,在东亚这一带缺少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而已。
看到王溥今天这么早就挑头反对王著的主战意见,郭炜就知道自己的克制是有成效的,王溥的主张绝不仅仅是代表了他一个人,持有类似主张的文臣应该不在少数。文臣,尤其是科举出身从官场当中一步步升迁起来的文臣,因循之辈肯定是占据多数的,哪怕是在兵荒马乱的岁月当中,只要他们身居的那一隅尚算平静,这些人就会沾染上多一事不如少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