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五代当皇帝-第4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那些终究属于边边角角,从群臣的角度而言,中夏的核心地域如今已经尽入朝廷掌握,不啻于一次伟大的一统,或者说中兴,所以皇帝在今年冬至有事于南郊,并且预备改元,在众人看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这样两件空前的大事合在一起,再加上十一月十七日的天寿节,还有来年的正旦,各处藩镇莫不趁此机会赴阙赞拜,就算是实在离不开的,那使者也是带来了一车车的贡礼。
向训当然属于走不开的行列了,无论他在太原城里面怎么悠闲,河东节度使北面负责着对契丹的守备,西面负责着对定难军的提防,和契丹再怎么有和议,和定难军再怎么进入了难得的和平期,那都是不能稍有疏忽的。更何况晋阳周边乃是新定疆土,尤其需要节度使和知府知州善加抚绥,首先将此地迅速地安定下来,赴阙这种常规的优先次序自然得靠后排了,再说向训才刚刚移镇,皇帝也真不必在现在动他。
和向训的情况差不多还有范阳军、卢龙军、义武军以及朔方等边镇,尽管他们已经任职有年,不算新近移镇的,但是职责所系,在他们后方的节度使大量离镇的时候,他们自己就必须坚守岗位了。
好在郭炜也不怎么猜忌这些边将,毕竟在他而言,无论是边镇的设置和监察,还是边镇之间的制约,乃至于万一边镇有变自己出兵平乱的信心,都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打消一些无谓的猜忌。
回到京师的那些个节度使、守臣们可就忙碌了。
显德最后一年的南郊大礼、中国初步一统之后的新纪元,种种繁文缛节都在等着他们,他们偏偏还趋之若鹜,绝对没有一个人肯缺席的。
在远离朝堂多年之后回京,肯定是要陛见的,要给这个威福日重的皇帝一个特别好的印象,或者争取移镇到更肥的地段,或者争取在老岗位上继续为朝廷奉献几年,至不济也要争取回京之后能够有一个好的安排。至于挑战当今皇帝的权威赖在某个地方不动,如今可没有谁敢做这种美梦,想要维持自己的权位,必须得争取皇帝的好感,还不能少了朝臣的美言。
再说许多节度使、守臣在出镇地方之前都在禁军任职,互为上下级同僚的袍泽关系特别多,有些人的关系还是非常亲近的,多年未见之后在京师的盛典前后碰面,怎么也得欢聚宴饮一番——在不引起皇帝和朝臣疑虑的基础上。
守太尉、魏王、大名尹、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来了,建雄军节度使杨廷璋来了,兼中书令、真定尹、成德军节度使李重进来了,兼侍中、南昌尹、镇南军节度使张永德来了,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荆南军节度使赵匡赞来了,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武胜军节度使宋延渥来了……
还有韩通、袁彦、王彦超、魏仁浦、张美、李继勋、武行德、白重赞、郭从义、杨承信、韩德枢、冯继业、高继冲……等等等等,太平时节就是不同,这些节度使竟然都能够安心地将地方军政扔给幕府,然后施施然地赴阙。当然,这里面高继冲比较特殊,他在徐州是一点都不管事的,帅府事务一切由节度使掌书记决断。
这些节度使、守臣镇所距离京师远近不一,年龄大小和精力强弱也不一样,所以他们离开镇所的时间和到达京师的时间也多有不同,不过在进入十一月之后也就差不多都到齐了。
自然,在这些人里面,到得最早、使团规模最大的,还得数吴越国王钱弘俶和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了,尽管他们距离京师可算是最远了,但是他们出发得最早,也到得最早。另外,两个人不仅是官阶甚高头衔一大串,随从众多贡礼丰厚,而且还各自带了一个儿子来,钱弘俶带来的是世子,官封镇东镇南等军节度使、浙江东西道观察处置、两浙制置营田发运等使的钱惟濬,而陈洪进带来的是次子南州刺史陈文颢。
郭炜给他们的信号,他们想必是心知肚明的,尽管召他们赴阙的理由只是南郊和改元,但是朝廷这些年削平天下的威势,不昏聩的人都能够看得一清二楚,吴越和清源军的半**地位即将结束,对这种前景的感觉没人比他们自己更明了。
然而他们自知已经是无力抗拒,先不要说常驻在京师的那支百战百胜的禁军了,就是以杭州港和泉州港为驻泊港的定远军,那就已经不是他们有信心对抗得了的。所以这一次两人倒是相当的光棍,不光是自己来了,还把儿子都带了来,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向郭炜表示恭顺——当然,如果能够以这种态度争取到继续维持住自己的半**地位那是最好,如果不能,特别是如果郭炜决心把他们扣留在京师,那么他们也认了。
…………
“自太祖皇帝改元显德,先帝与朕沿用至今,此举不光是对太祖皇帝的追念,也是绍述太祖皇帝安定天下拯救万民的遗愿。先帝也曾发愿以十年开拓天下,惜乎中道崩殂,终未能伸平生之志。朕自登基以来,勉力承继父志,幸赖众卿辅佐、将士用命、百姓归心,如今终于小有所成,一统天下可望成真……”
滋德殿中,郭炜正在追述着自己扫平割据的历程,也就是向在场的重臣们陈述改元的理由。不过看看殿内群臣信服的神情,郭炜就知道长篇大论已经没什么必要了,自己的武功固然是让他们心悦诚服,恐怕他们比自己还更早就期望着改元呢。
嗯,既然是这样,那么就长话短说。郭炜定了定神,迅速地结束了预备好的长篇论述,开始直入主题:“现在北虏已经服膺,可信短期内再不会骚扰北疆,吴越和清源军也是归服在即,已经是以改元向万民宣示,今后将是休养百姓致天下太平的时候了。”
王溥抬头看了看在座的同僚,罕有地第一个说话:“陛下武功盖世,北伐幽蓟、平荆湖、定西蜀、收江南、定河东,并且迫使北虏还书求和,誓言从此不再南犯,此诚开拓天下大功告成之举,改元昭告天下理所应当。只是不知道陛下属意的新年号都有哪些?”
拟制年号本就是礼部和太常寺的职权,自从郭炜透露出改元的意思之后,这几个月里面有司吏员可真是忙得个一塌糊涂,尽管这些熟读历代典章的儒臣只需要根据经典找些寓意美好的词汇出来,然后交给郭炜去选择,但是这个皇帝的性情爱好,还有各种避忌以及对历代年号的规避,仍然让他们焦头烂额。
现在王溥就希望皇帝不要给自己出难题,简单地从有司提交的那些个选择项当中挑一个出来就好了。
郭炜皱了皱眉头:“嗯,朕看了有司交上来的那些东西,众卿在其中辛苦了,选出来的文词寓意多半都是很好的,只是朕总觉得略有憾意。”
他心里面确实挺遗憾的,因为太常寺和礼部交给他的那些选择项里面,文词古雅美好是没得说,但是他读起来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劲头,而且都很陌生有没有?
就算是其中偶尔有几个眼熟的,结果也是“开宝”啊“太平”啊“兴国”啊“端拱”啊什么的,让郭炜十分的膈应,难道这些个年号当真是时代潮流?他实在是不想用啊!!!
王溥心里面念叨了一句,果然如此!然而他并没有接话,只是抬头默默地看着郭炜,他知道,皇帝既然都这么说了,那就说明皇帝心中已经有了一些主张,眼下就是想看一下群臣怎么评价呢,那么他王溥只需要安心地等着皇帝说下去就好了。
“嗯,为何有司交给朕的拟制当中,没有‘永乐’这样的年号啊?”
转眼看到众臣都没有接话,郭炜果断地说出了自己的主张,永乐,在郭炜的印象当中,有亲征朔漠扫荡残元,有跨海远征宣扬国威,更有远赴南洋西洋宣播文明教化,还有《永乐大典》这样的文教盛世,无疑是郭炜很想山寨的一个年号。
!#
………………………………
第二十二章 改元
第二十二章 改元
“这个……”王溥有些尴尬,虽然说他是乾佑年间的进士甲科,现在又主管着礼部,但是他还真是不知道,“为何没有‘永乐’,臣也是着实不知,或者先向有司询问一下,嗣后再定年号?”
“‘永乐’年号有些不妥,因为十六国时期前凉桓王张重华就已经用过了。”
出言补充的是首相王着,其实也是一个乾佑年间的进士,然则他对史传的记忆力却远非王溥可比了。
吕胤也在此时适时地插话补充道:“不光是十六国时期有人用,天福年间岭南流贼张遇贤僭号‘中天八国王’,伪王年号也是‘永乐’。”
“唔……”
郭炜暗中一嘬牙花子,当然在外形上还是保持了一贯的威严,嘴唇紧逼着,只是轻轻的唔了一声。
难怪历史上的赵大曾经说过“宰相须用读书人”!他当时感叹的就是年号问题吧……历史上宋朝的第二个年号“乾德”,就是命宰相赵普等人撰前世所无年号以进的,结果在灭蜀以后的战利品当中发现背有“乾德四年铸”字样的铜镜,结果再去问赵普也没有寻到答案,最终还是问过了翰林学士窦仪才知道,原来前蜀王衍就用过这个年号了。
这件事很扫赵匡胤的面子,当然,赵普回答不上来的窘态和赵匡胤随后的那句话又很扫赵普的面子,难怪赵普以后要用“半部《论语》治天下”来给自己解嘲了。
不过眼下看来,这还不光是读书人的问题,赵普那是小吏出身,在经史方面远不如窦仪这等宿儒那很正常,不过进士甲科的王溥在这方面被进士王着比下去了,多半就只是因为记忆力的问题,所以郭炜就大可不必去发“宰相当用读书人”的感慨了。
再说吕胤虽然也算读书人,却不是应举而是以父荫出身,他可不还是知道点史籍都未必记载了的逸闻?当然,这或许和他兵部尚书的任职有关系,平定岭南之后的一些图籍都过了他的手,所以知道张遇贤的事情倒是并不奇怪。
当然不奇怪了,其实郭炜自己都知道张遇贤其人其事呢——一个崇拜郭威的军史爱好者,对五代的历史多有涉猎是很正常的,再加上“农民起义”的特殊性,这个知识点被他掌握了当真不算稀奇。
然则郭炜确实不知道除了张遇贤之外,更早就还有人用过“永乐”年号了,这可真是丢脸啊……主要是让人颇有挫折感。张遇贤这事吧,主要还是离得近,所以大臣们或许有些敏感,否则的话,一个只闹腾了一两年却根本没有成事的流贼,他们用过的“年号”啥的有必要去避忌么?再说郭炜原本是寄希望于大臣们不会去关心二十多年前远在岭南发生的一点小民变,所以压根就不会知道呢。
可是现在一看,不光是有人知道张遇贤在二十多年前用过了“永乐”年号,更要命的是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就有人用过了。前凉……张重华……真要说起来郭炜也是有一点印象的,那是西晋崩溃以后少有的在北方站住了脚的汉人政权,而且还是在凉州一带,当时可是托庇了不少从中原、关中流落出来的汉民呢,不过你为什么要用这个“永乐”年号啊?!
不爽,郭炜心中是相当的不爽。
“既然如此……那么‘永昌’这个年号如何?”
虽然心里面是特别青睐“永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