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混在五代当皇帝-第5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郭炜不是农家出身,而且他也不是江南人,但是备不住他穿越前在帝都拐到的老婆是江南妹子啊……所以他是见过江南怎么种水稻的,尽管要他去干肯定不会,但是动动嘴指导一下诀窍还是很利索的。

    首先第一条,得让占城稻慢慢适应比占城更凉爽的气候,从而可以提早播种,从早熟的中稻变成真正的早稻。

    要实现这一点,需要的是时间,即便有人工选择诱导进化的促进,后世的那种早稻恐怕都不是郭炜有生之年能够看得到的,除非现在就发展出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来,不过没有基因理论而单靠一般育种经验,这并不容易做到。

    所以在此之前,郭炜顶多只能让岭南地区实现完美的双季稻种植模式,江南地区恐怕还有一段时间要用稻麦轮种来过渡。

    其次,就是育秧和移栽的技术了。

    好像现在种植水稻和小麦是一样的直播方式,这一点在无需紧凑地抢生长期的种植模式下当然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也不会有人去琢磨用专门的秧田育秧,然后再分片移栽——那样多费一道手续,既劳心又劳力,却没有什么利益可得,谁会吃饱了撑的去干这事啊?

    但是有了双季稻的种植需求以后就不一样了。除了岭南的南部个别地区,因为年积温的限制,可以说不管怎么育种,早稻和晚稻的生长期就不可能完全错开,在早稻收割之前,晚稻就必须完成播种,否则赶不上成熟就要被严霜打成绝收了。于是在专门的秧田密集播种育秧,再到收割完早稻之后进行移栽,这样的种植方式就有了需求,然而如果没有郭炜来到这个世界,这样的种植方式还需要劳动人民摸索上许多年。

    现在就好了,只要郭炜动一动嘴皮子把原理说出来,自然就会有真正的种田能手去实现它!然后就是州县的亲民官真正履行其劝课农桑之责的时候了。大力甚至强行地推广双季稻轮作,增加耕地的复种指数,对于朝廷来说当然是千好万好,为了鼓励民间都这么干,就算暂时不征收新增加的那一季粮食的赋税,那都是值得的——即便没有给朝廷增收,当地粮食产量的增加总是实打实的,哪怕是不能实现翻倍而只增加了五成呢,官府动用府库资金总可以多买到粮食吧?

    对于农家来说,采用这样的种植制度,每年需要投入到农田里面的时间和劳动力几乎翻倍,收成则将会增加五成多一点,合计起来看似不怎么划算,但是考虑到新增加的收成暂时不需要缴纳官税,而增加的劳动力劳动时间其实还是原先那些人,只不过让他们的农闲时间更少了而已,在商品经济和工业都不够发达的时代,这个代价并不怎么重,因为闲下来的大多数农夫也变不成农民工。

    郭炜很高兴,蒲诃散应承给朝廷占城稻和南洋棉花的种子,本身只是一桩小事,这些贡品即便花钱去买也用不了几贯钱,而且真要是向岭南推广的话,这么点种子完全不够。郭炜高兴的是占城的这个态度,蒲诃散表现出来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占城应该不会阻挠大周商人从占城大量购买占城稻种。

    心情大好的情形下,郭炜对蒲诃散更是百般关照,充分体现了天朝皇帝对藩邦使者的宽仁气度,随后更制授波美税杨布印茶为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怀远军节度使、琳州管内观察处置使,封占城国王,就连蒲诃散都捞了个检校工部尚书,回赐的时候,在原定的额度之外,郭炜又给对方增加了两面琉璃镜和一座计时钟。

    送走了蒲诃散,高丽使者还没有到,接着上来朝贡的却是三佛齐的使者。

    三佛齐的贡使最近差不多是年年都来,这一次又不像占城贡使那样带了那么多的贡品,所以广州方面倒是没有大张旗鼓地驰报,只是作为例行通报比使者稍微早一点到达东京。

    其实占城在最近几年贡使也来得不少,虽然不像三佛齐这样年年都来,但是这一次贡品如此之厚还是有些不同寻常。不过既然蒲诃散一直都没有提过什么特别的事情,郭炜即使心中有所疑惑也是不会主动问出来的。

    三佛齐今年的贡品也就是水晶和火油等寻常物而已,其使团真正的使命大概是到广州进行贸易吧?不过年年这样走动一番,两国的关系倒也算很亲近了,如今大周已经在岭南站稳了脚跟,郭炜估计着南洋海贸的利益将会越来越显著,在南洋航线上有占城、三佛齐这样的友好国家,郭炜肯定是不会拒绝的。

    随意地打发走三佛齐使者,高丽的使者也终于进京了。

    和南洋的这几个国家不同,高丽与中国的渊源更深,其实距离也更近,然而高丽的使者从显德十年之后,这是第一次入朝,其间间隔几乎长达九年整,可谓是稀客了。

    南北不同国家之间有这样的差别,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郭炜也曾经想过。要说朝廷的待遇,给高丽国王的封赠是明显高于占城、三佛齐等南洋国家的,回赐也不会太薄,认真想起来,大概还是对方没有什么中原稀缺的货品吧——除了高品质的铜矿之外,然而贡使总不可能运几船铜矿来进贡吧?以前高丽可是用铜矿直接来换中原的瓷器绢帛的。

    当然,郭炜也想到了交通和贸易航线热度的综合原因,虽然同样是海路相通,或许直线距离上高丽距离登州比占城、三佛齐距离广州还要近,但是登州在海贸商业上的地位怎么可能和广州相比?前一次的高丽使者还在海上碰到大风,整个船队淹死七十多个人,官员就死剩下正使时赞一个漂到大陆,所以高丽遣使入贡的积极性不高也很正常。

    或许等到大周领有辽东,甚至跨过鸭绿江和高丽接壤,那之后高丽的入贡就可以保持每年一次的频度?还别说,郭炜想想明朝时的情况,觉得真是有这种可能,这个时代的中国北方海路可不是那么安全的,冬天有冰凌,夏秋有台风,又没有天气预报,就算是定远军驻扎沙门岛熟悉了那么多年,也把握不住多变的台风季节。

    不过眼下郭炜就不需要深究那么多了,这一次高丽的贡使来得还是满隆重的,好生接见一番联络联络才是正经。

    ……

    

………………………………

第十七章 求助

    

    第十七章 求助

    “高丽国王世禀正朔、践修职贡,自太祖皇帝封赠以来,屡屡不避海路艰险,来朝万里,朕心甚慰……”

    长春殿上,郭炜宝相庄严地坐在主位,语气温和地回应着四个高丽使者的拜礼。

    高丽贡使来得果然隆重,使团的规模十分庞大,光是领导就来了四个:进奉使内议侍郎徐熙,副使内奉卿崔邺,判官广评侍郎康礼,录事广评员外郎刘隐,而且随员众多,据说抵达登州的海船数量不少,海船上的载货换到内河船只都花了好几天的时间。

    不过那些贡品却同样不出郭炜的意料,无外乎就是些良马、用金银装饰的兵器、镶金银线的锦袍、香药等物,甚至还有龙须席、藤席、白硾纸、鼠狼尾笔之类凑数,另外,当真有一船的铜锭。

    高丽进贡的所谓良马,别说和乌孙马、南番马这类的骏马良驹相比了,就是与北平府皇庄采购来的生女真海东马相比都略有不如,说不定就是高丽人从生女真那里买来的。

    不过郭炜也理解他们的难处,虽然祖先也是从草原游牧过去的,毕竟已经脱离游牧生活许多年,那个半岛经过农业开发之后也没有多少地方适合养马的,从辽国那里又不太可能买得到马,那么买生女真人养的马恐怕就是高丽人唯一的选择了。而同样是从生女真人那里获取马匹,购买力不如大周商人的高丽人自然就买不到最好的,至于进贡获取?进贡的马匹当然品质很高,但是生女真人会向大周进贡,也可能向辽国进贡,却不太可能向高丽进贡。

    看着进奉表上面记录的良马八匹,郭炜早就想到了侦谍司方面的汇报,根本就不需要亲自去看了,侦谍司在这方面的判断还不至于出错,也不至于说谎。

    不是所有穿越古代东方的人都喜欢在济州岛上面养马么?难道高丽人还没有开发到那?如果情形如同自己猜测的一样,这倒是个不错的消息,如果还没有人大规模开发,高丽也没有在上面驻军,那么选个合适的时机派定远军过去把济州岛给圈下来,在那里养马总比在农业区腹地养马好。

    不过海上的风浪的确是个问题,不比其他航线都可以基本靠岸航行,去济州岛必须要跨海,经历过现代工业社会的郭炜可以把这一段跨海航行看成小事一桩,这个年代的帆船和船员却不行。

    动手的时机,还得等定远军摸清楚东部海域的台风与洋流规律,洋流与一般的季风可以借助其力量,台风则是能避就避,只是这样的数据积累恐怕需要很多年。

    其他的贡品好东西也不多,用金银装饰的兵器纯属艺术品了,华而不实之外数量还不够,只能扔进内库落灰了;镶金银线的锦袍花里胡哨的没有什么穿头,郭炜自己不会去穿,只好和艺术品兵器一样处置了,将来再择机赏赐给立功的中下级军官吧。

    香药多少还能用一用,龙须席、藤席就当地方上的土贡了,省了宫人夏天去采买,白硾纸、鼠狼尾笔就有些可笑了,难道高丽人以为笔墨纸砚是他们的发明和特产?又不是什么很特别的材料和工艺……

    真正有价值的也就是那一船的铜锭,想到登州和侦谍司共同报上来的“铜锭成色十足”,郭炜才觉得高丽使团没有白隆重一回,思考给高丽国王以及使者的封赠时才有精神,回赐起来也不会肉疼。

    幸好他们这一次没有碰到海风——当然,现在才三月份,台风季还没来呢,而海冰也早就化了,不至于伤害到海船。

    “……显德十年的进奉使时赞在路上遭遇海风,船破倾覆,溺死者甚众,时赞仅以身免,朕实怜之。时赞归国之后可好?”

    郭炜倒是想到就问,作为天朝上国,说话时确实没有太多需要顾忌的,礼部和鸿胪寺建议的注意事项仅有寥寥数条,郭炜还不至于因为记忆力不好而去犯那些错,更不会去犯浑。

    天子的慰劳显然让高丽使者感激涕零,和占城、三佛齐使者不同,高丽使者的汉语水平非常高,在这样的场合是完全不需要通事存在的,对于皇帝的话,他们都是在第一刻就完全听懂了。

    徐熙代表整个使团又拜伏下去了:“陛下如此仁厚,几近十年尚且记得小国的一介使臣,臣等莫不感激……时赞虽然遭逢海难,却能不负使命,国王本来就不会怪罪,更何况有陛下垂恩,国王又岂敢有负君心?”

    “这样就好,这样就好啊~”郭炜轻轻颔首,欣慰地一叹,这才继续说道,“高丽国王抚有东封二十多年了吧?可真是有福之人呢……”

    郭炜在接见使者之前肯定是要稍微做一点功课的,现在的这个高丽国王王昭是王氏高丽开国者王建的孙子,后汉乾祐末年继任父职权知国事的,在大周广顺元年遣使朝贡,被太祖郭威授特进、检校太保、使持节、玄菟州都督、大义军使、高丽国王,中间几次来朝几次加官,算到现在实任高丽国王都已经有二十三年了,就是从广顺元年获得朝廷颁赐承认起算,那也有二十二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