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五代当皇帝-第5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不过登基之后,郭炜一开始忙着建立威信掌握实权,然后又是整军经武意在四方,也就抽不出空来忙活迁都这种大事了。随后几乎是持续不断的统一战争更是彻底牵扯住了郭炜的精力,也牵扯住了整个国家的民力财力,这种时候就别提迁都这等大事了,即便治河这样紧迫的大工程都不得不暂时让路,谁都知道这些事情的轻重缓急,那时候郭炜只感觉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多,自己的时间很紧张。
好容易等到主要的割据势力被陆续削平,剩下来的一些目标要么偏远要么难啃,已经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了,郭炜这才就此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入了内政。
这种工作重心的转变是以改元永乐为标志的,尽管不是说从此以后就不对外征战了,但是征战的强度和频度肯定会比显德年大幅度降低。作为这种转变的象征,郭炜首先做的当然是治河修路这等立竿见影的民心工程兼基本建设,至于整理汇集天下图书、医书本草和各种农书、工书的修撰,这些文治倒是不太会和治河迁都之类的大工程争夺资源,一直以来郭炜都安排有专人负责。
现在治河差不多初见成效,根据束水攻沙之法修筑的河堤系统向群臣显示了它的威力和价值,后续的堤防系统完善与日常维护不会再有阻力和大的麻烦,郭炜的心思就开始转到迁都这个问题上来了,只是缺少一个契机而已——然而这一次汴水决口,在郭炜看来就是推出迁都议题的良机。
“治本之法?”王著皱了皱眉头,有点抓不住皇帝意图的感觉,“汴水必须自大河引水导入,斗门之设已经堪称巧夺天工,每岁自春及冬,常于河口均调水势,止深六尺,以通行重载为准。岁漕江、淮、湖、浙米以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这等漕运所系,除了夏秋涨水季节固堤防洪以及冬季枯水时浚河沙捣冰凌,臣却不知应该如何治本。”
“汴水原是大河的分洪河,古时梁、宋之地人烟稀少沼泽密布,陛下所说的情况均不成害。”工部尚书卢多逊沉吟着说道,“不过至隋炀帝将幸江都,遂析黄河之流,筑左右堤三百余里,旧时入河之水悉为横绝,散漫无所,致使宋、亳之地遂成沮洳卑湿,江南漕运虽然可以直达洛阳,汴州因此而兴,东南州县却多受其害。”
卢多逊不愧是善于体察上意的人,在这次会议之前就知道朝议将会集中讨论汴水决口的问题,于是在史馆好生查了一通,把汴水的来龙去脉基本上都弄清楚了,而且还让他查到了隋炀帝修好通济渠之后对汴州东南地区各水系的破坏,以及由此导致的宋州、亳州等东南地区地理条件的变化。
郭炜一时间又是对卢多逊大为钦佩,这种细节问题,就连他这个穿越者都不知道,虽然他接受过这种生态环境的教育,但是灵活运用的能力还是不够。现在有卢多逊的提醒,他当然很快就反应过来了,的确,杨广把汴水修得那么顺直通畅,用杨柳高堤护住了这样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纯粹靠黄河水辅助漕运,却彻底破坏了原先的汴水各支流水系,这个问题也很严重啊!
就像后来的京杭大运河改走东边,为了维持住这条人工水道,不知道给淮河流域增添了多少麻烦!黄河夺淮,除了战乱和金、元统治者的胡作非为之外,大运河在其中发挥的左右也不会小了。
“正如卢尚书所言,汴水于东京漕运大利之外,却也甚有害于宋、亳之地,而且漕运之利也非终年事。每逢夏秋河溢,汴水堤防常常告急,这且不提,就是漕运都不得不终止,否则汴水湍急,漕船多自相撞击粉碎,船工死伤无算,漕粮损失更是难以计数;而冬季河水浅涸,汴口至十月往往就要闭口,汴渠缺乏上游来水,很快即舟梢不行,为了冬运常常要征发役夫凿冰拉纤,更有常年的疏浚河沙之工,役夫苦寒,死者甚众,朕实悯之。”
难得有卢多逊这么会找资料的人,郭炜马上顺着他的话说了一大通,最后才缓缓地说道:“既然汴渠利弊难言,而东京又极为依赖漕运,不知众卿以为迁都以避之如何?”
………………………………
第七章 迁都之争
第七章迁都之争
“迁都?”
在场的人听到皇帝突然冒出来的这句话,不由得都是一愣,这讨论汴水的漕运、防洪以及对沿河州县的利弊关系,怎么一下子就跳到迁都这样的大事上面去了?当然,以迁都避开汴水的种种问题,未尝不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不过皇帝这个思路的跳跃性也太大了一点,直让人瞠乎其后啊……
“陛下打算迁都以避水患?”还是王著反应得最快,当下一边思索着一边就开始应答,“可是要将京师迁往哪里,才能避开河患与汴水之害呢?关中久已残破,自开元时起就多要仰赖江淮漕米,汴水漕运之重只会超过现在;西京城池宫阙倒是完好,不过对漕运的依赖也不亚于东京。这两个地方也就是河患轻一些罢了,然则河患对东京的威胁也并不大,如今又有陛下所倡缕堤、格堤与遥堤之设,大河更是难以肆虐两岸,何况东京距离大河尚有百余里,河患亦非急虑。”
“是啊,陛下。关中残破,京兆府早已不是盛唐时候的景象,宫室阙然无存,民户凋零河渠湮废,如今仅能维持当地驻军和灵州等地的军粮,一旦朝廷和数十万禁军迁入,蜀道难以供粮,必仰食于江淮,漕运依然系于汴水,和定都开封府一般无二。而且漕船还要从汴梁上溯,汴口调水更形窘迫,至于沿大河上溯关中,砥柱之险更是中唐以来饱受诟病的漕路梗阻,唐主就曾多次率禁军就食洛阳,迁都关中实非良策。”
次相王溥也是找到了发言的机会,摇头晃脑地对迁都唐京长安的可能性进行了根本性的否定。
吏部尚书薛居正沉吟了一会儿,在王溥说完话之后接上了嘴:“正如两位宰相所言,关中诚然有山河之胜,然而盛唐时已经难以自给,更兼安史之乱以后连年丧乱破败,民户凋零河渠失修,哪里还供应得来京师重地的数十万禁军、官吏以及数十万百姓?西京险固,城池宫阙尽皆完备,不过漕运所需却与东京差相仿佛,还多了途经汴口之险,未必能够合陛下避汴水之害的初衷。”
刚刚装作不经意地推出这个重大议题,迎头就遭到三声反对,而且反对者还都是文臣当中资历、职位甚高的人,两个宰相一个吏部尚书,郭炜真的是很郁闷。缓缓地扫视了殿中群臣一眼,郭炜决定暂时不说话,不表态和王著他们争执,他倒是要看一看在自己没有明确表态之前,大臣们里面有谁对迁都的主张是比较赞同的,这些人倾向的迁都地点又是在哪里。
不过听前面这三个人的话,看样子迁都长安是不用想的了,估计关中残破已经是时人的共识,而即便是盛时的关中都不足以支撑百万人口的京城,必须得仰赖东南漕运,在这个时代也是不易之论了。
对于这一点郭炜倒是没有太多的遗憾。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要求,若是在秦汉时期,建都关中确实比建都关东地区有利,因为秦的统治基础就是关中,主要的外来威胁匈奴的活动重心就在漠北,需要打通的贸易交通线也在西部,而且当时的气候和关中的水利设施也足以支持大量的人口。
而要是到了郭炜穿越之前的时代,建都关中也没有问题——除了缺水,因为那个时代的农业生产力和交通运输水平不再会把长安的人口规模限制得那么小了,开拓西部的战略需要也不会和建都地点相矛盾,就算是最严重的缺水问题,既然能够南水北调,却又为何不能东水西调?不过是能源问题和成本问题嘛~
可惜能源问题、成本问题、农业生产力的问题、交通运输水平的问题……这都是郭炜穿越而来延续了生命力的大周面临的大问题。
唐朝天子经常性地就食于洛阳,不就是因为关中的农业生产力已经支持不了京城人口,而东南供应长安的漕运艰难,砥柱山梗塞漕路的问题太严重么?
农业生产力的问题,咬咬牙在关中重修甚至新建一些水利设施灌溉系统,或许可以缓解一点。但是作为穿越者,郭炜深深地知道,汉唐两朝气候暖湿的好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即使到了后世环保主义者甚嚣尘上大力渲染温室气体危害的年代里,关中的气温和降水量也从未恢复到汉唐盛时的水平,这可是最大的天时问题,在这样的天时下,所有试图恢复关中农业生产的努力都是在逆天,而没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化,逆天是不可能的。
至于放任当地的农业衰退,而全面依靠漕运提供的江淮粮食,那确实如同王著等人说的一样,耗费的民力物力比建都于汴梁还要大得多。砥柱山或许可以用**炸开——就算是黑火药顶用的话,但是从汴梁经汴水过汴口入黄河,再溯流而上进入关中,经渭河到长安,这几百上千里的水道可都是逆流而行,而且很可能为了确保汴口的通航而继续加大汴水的危害。
所以光是从中国自身的因素考虑,此时的关中也已经不再是一个建都的好地方了,“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这只是不知天时的机械论观点。
更何况因为天时的变化是全球性的,从应对外来威胁方面来说,建都关中也不再合适了。
随着西部亚洲大陆的内陆地区日趋干冷,从西亚和中亚农业地区向北方草原游牧部落析出的人口越来越少,而东北亚地区的原始农业却在此时逐步发展起来,供养的人口在日益增长,中国北方的游牧部落的人口重心越来越东偏,最终也导致了草原游牧军事政治联盟的中心东移。这一点,经过草原帝国的核心从匈奴到东胡系再回到突厥,然后又一次转移到东胡系的契丹这种反复,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了。
当然,身处历史发展趋势当中的人们,除非是特别的天才,很难有什么人能够一眼看透这种发展趋势的,但是郭炜有穿越者的先天优势啊……他仅仅从自己所知的历史就可以推断出来了,后世能够威胁到中原政权的草原游牧帝国无不是掌握了东北亚的力量才真正强盛起来的。
所以从应对外来威胁的角度看,中原政权的军事政治中心也必须东移。
可惜这些分析都必须依靠“后世历史学家”才能验证,郭炜现在讲出来可没有什么说服力,未来的一千年内地球气候的总体走势是趋向于干冷的?中间小有反复的温暖期再也达不到汉唐那种暖湿水平?因而北方戎狄的入侵重点也会从河套及其西部地区转向燕山、恒山一线?这种话郭炜敢讲也没有谁敢信啊……
好在反对迁都关中的意见似乎已经是朝中的共识了,起码洛阳的缺点前面三个人并没有说出来多少,长安的缺点可是说了一堆一堆的,倒是不必劳烦郭炜来做一个伟大的预言者了。
的确,他们说的长安那些缺点都只是现状,甚至有些还偏于感性,只有郭炜知道其中的必然性,后世少不了会有几个书生继续唠唠叨叨地重提“汉唐故事”,不过只要在朝议上没有这种书生就足够了。
关键还是建都于关东地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