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五代当皇帝-第5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金陵为南京,以幽州为北京,这在大周幅员渐广的现在当然是顺理成章的,就是对几座陪都的老城进行扩建改造,增修一些宫室和配套的府衙、仓库等建筑,会出声反对的人也不多。而一旦三个陪都都基本上修好了之后,郭炜相信他的迁都想法会让群臣都接受洛阳的。
说穿了就是提出一个令群臣感觉更难以接受的目标,让他们在为难之下感觉迁都洛阳也不算什么大事,这就是所谓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郭炜倒是想过当真迁都到金陵或者幽州,只不过这在眼下却是相当的不合适。
金陵城在南北朝的时候是给南朝做过都城的,南唐也以之为都城,因此做都城的经验倒是足够。不过建都于金陵的朝代都享年不永,这种事难免会引来非议,不过最没有立场和金陵比都城历史的偏偏就是东京汴梁,难道要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魏国?或者用后梁、后晋、后汉的寿命去和宋齐梁陈几朝去比?
所以郭炜确信自己只要稍微流露出一点迁都南京的意思,群臣肯定会主动地建议迁都洛阳的。
其实在这个年代就迁都金陵也没有什么好——相对于整个大周的幅员来说,金陵实在是太偏东了一点,尽管天子前不久才否决了更偏东的杭州的提名。以金陵的地理位置,真要是朝廷和禁军待在那里,粮食倒是不愁了,也不需要太多的漕运,但是整个北方确实就有一些鞭长莫及的感觉了,尤其是西北方向,尚未收拢定难军的郭炜怎么会甘心呢?
金陵的好处就是直接处在产粮区当中,京师的各项供应非常容易解决,而且控制南方很轻松,并且可以直接沿江出海,也有利于扩展国人的海洋视野。不过作为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大陆性国家,虽然不能忘却了大海,在这个年代里最应该重视的仍然会是陆地,疏忽北疆的责任可没有谁敢背。
至于迁都幽州,郭炜倒是很想提前说出那句“天子守国门”来,不过作为从辽国这等腥膻之国手中收回来才十多年的地方,委实不适合做都城,就连那些支持迁都的大臣都会反对迁都到这里来的。
不过从长远来讲,郭炜还真是最看好这里了。
正如他对今后一千年内地球气候趋势的判断,全球在今后的一千年内总体上是转向干冷的,亚洲的内陆地区会越来越不适合人类活动,无论是农耕人群还是游牧人群的密度都会有所降低,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经济中心都会自然东移,军事政治中心随之东移也就是必然的了。
说起来“天子守国门”并没有错,其实秦汉建都于长安也是天子守国门,因为那时候的主要威胁匈奴和羌人正是在西北方向。不过“天子守国门”终究不是皇帝带着禁军和整个朝廷长年累月地驻扎到前线的中心城市去,长年累月地面临和外族的连绵征战,长安总归是处在第二线,是前线的强大后盾,河套地区与河西四郡的屏障不可或缺。
所以郭炜真要以幽州为都城,也会等到周军北向开拓了更宽的屏障之后——譬如收回云州、蔚州这些地方,最好还能兵出渝关据有辽东,那时候才算都城北迁的合适时机。历史上明朝的“天子守国门”被后人诟病,问题就出在当初弃守开平、大宁和东胜三卫,放弃了这么一大块战略缓冲带,只顾着一线排开守长城,守军的身后就是京师,那心理负担能不重吗?战斗力的发挥自然就成问题。
至于粮食问题郭炜倒是不担心,这个年代的河北地区还没有败坏,不光是河流众多,而且湖沼的分布也不差,既没有被北流的黄河淤浅,也没有为了塘泊防线而牺牲,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的增产潜力仍然是不小的,不说给幽州提供多少军食,自给和供应河东的缺口是不存在问题的。
就是将来幽州扩建了,并且北线的发展一切如同郭炜的计划,周军的防线伸展到燕山以北去,朝廷和数十万军民迁入幽州,那当地负担不了的军食也可以通过海运和漕运综合解决。
在郭炜想来,未来的北京物资补给还不能太依靠永济渠。曾经的历史教训告诉了他,运河这东西看上去很美好,修运河也可以给当朝皇帝带来名声,但是说不定就怎么破坏了沿途水系的平衡,尤其是运河必须横贯含有巨量泥沙的黄河,必然会导致年年淤积年年需要动用民夫清理,耗费的钱财很可能超过海运费用不说,占用的民力也会是很可怕的。
若是换到普通的中原王朝,这种占用民力的事情也可以算作解决就业问题的手段,但是一心想要发展工业化的郭炜会怕劳动力多么?年年都要出动去挖河的民夫,能够省下来才好呢~
现在就连中原的土地都还没有填满人,另外,开发岭南、荆湖都需要人,逐渐发展起来的煤矿、铁矿等各类矿山和作坊需要人,将来占领和开发辽东同样需要人,如果海运不比漕运贵多少,郭炜可不愿意奢侈地给漕运留下太多的民力。
再者说了,只有当海运形成了习惯,京师的军粮都主要依赖于海运,国家的航海技术才能够保持相当的进步速度,海军才能始终保持强势而不被陆军挤没了,海贸也才能更加兴旺,未来的海上应变才会更有前途。知道历史发展趋势的郭炜,自然会在一般的大陆性国家容易忽视的地方留些伏笔的。
当然,郭炜的这一切筹谋,眼下还不便于对群臣坦言,他现在只需要说出增设两京的打算就够了。
“增设南北两京?先建好几个陪都?”王著轻声重复了两句,这才回过神来说道,“陛下宏图大略,臣等自当遵行。以幽州北平府为北京、昇州江宁府为南京,臣以为甚好,前者可以加强北疆的防御,让我朝与辽国的交涉更为顺畅,后者则可以整固南方,有利于经略南海与南方各大港之海贸事,为此先花些钱帛也是不妨的。”
郭炜安慰地点了点头:“嗯~正如右仆射所言,就算朕不迁都,这北京与南京也是要增设的,各京也都是要整修的,既然现在众卿对迁都意见不一,那就暂且搁置下来,先把江南、河东的新税制试点与增设南北两京这些事情做好。至于迁都一事,众卿可以慢慢斟酌商议,朕等着你们最后拿出一个定见来。”
“臣等自当遵循陛下嘱咐,绝不敢心怀私念,一定好生筹谋迁都之事,定然不会令陛下失望。”
王溥、薛居正等人互相望了望,一边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一边朗声答道。
………………………………
第十一章 咨询使者
第十一章 咨询使者
广政殿内,郭炜端坐高台,饶有兴味地打量着底下左右对坐的两拨人。
连绵数月的雨季终于告一段落,不管是因为皇帝的一系列告天动作比较虔诚,还是因为大气环流自身的变化,京畿地区总算是放晴了,黄河及其支流的水位也不再上涨,并且多少都有一些回落,在黄河中游几个州城附近修筑的新式河堤系统经受住了这一次洪水的考验,汴水的决口也已经被封堵上了,郭炜也终于可以把精力分出来干些别的事情。
为了对付这次的洪水和暴雨,郭炜可不光是充当吉祥物到了好几个寺庙、道观祷天求雨住,也不光是放了些年纪大没事做的宫女出宫自行婚配,蠲免灾区的赋税、与朝臣商议迁都事宜……这些都是被灾情逼出来的举措,甚至……就连皇家子弟的婚事都被利用上了——纪王郭熙谨纳枢密使李崇矩之女为王妃,崇宁长公主出降淮海国王世子、镇东镇海等军节度使钱惟濬,既是因为他们都已经到了婚龄,却也未尝没有一点冲喜的意思。
好在雨总算是停了,除了个别县份因为内涝、河流决口等原因冲毁田地导致绝收之外,真正颗粒无收的地方并不多。大多数地方也就是雨下得早了一点,干扰了夏收,让这一年的冬小麦颗粒不够饱满,算得上比较严重的歉收了;然后就是有些州县被耽误了麦收之后的豆、菜播种,等到农夫们可以从对抗洪涝转到田地里来的时候,距离今年的冬麦播种时令就只有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了。
这些情况倒是都在郭炜和朝廷文官们的预料之中,早已准备好的各项赈灾措施有条不紊地推行下去,尽管不能说完全弥补上灾区农户们的损失吧,至少还能让他们继续安居于此,大多数人不至于丧失对来年的希望,不至于被赋税和田租的压力逼迫得就此抛弃土地变成流民。
雨停了,决口堵住了,水退了,灾情缓和了,赈灾措施开始颁布落实了,郭炜又有心思理会一下整体长远战略,首先就是接见从辽国和高丽回来的两个使团。
坐在左手边的是从辽国回来的郝崇信和刘崇谅,他们其实都已经回来有一个多月了,出使的情况也都向有关部门进行过汇报,不过因为大家在那时候都把心思放到了水灾上面,却是都没有很好地理会他们。
坐在右手边的则是从高丽回来的赵匡义和王文宝,他们倒是刚刚回来不久,从东边过来的海船似乎也带来了东边的艳阳,他们自登州上岸一路行来,倒是都干爽得很,根本就没有体会到雨季的烦恼。他们的出使情况还没有来得及向朝廷好好汇报,只是上了一封奏疏,不过郭炜自有渠道了解相关信息,获悉的情况却不只是奏疏上讲的那么一点。
“辽国方面对我朝国书的答复,朕早已知晓,两位卿家现在就不必再说这些了。朕就是想知道,辽主对待我朝的国书、对待两位卿家都是怎样的情绪?虏廷的那些大臣们又是怎样的?就你们此次出使看到的辽国状况如何?”
郭炜看着郝崇信、刘崇谅二人,面带微笑温和地问了一句。有些事情,形成的文字材料总是非常简略精炼的,郭炜读来总不是那么过瘾,形成的基本概念也不是那么全面具体,因此在实际进行推演的时候就总觉得把握性不够大,郭炜其实早就想要把郝崇信二人找来面对面地详细问一问了。
“辽主在谒见臣等的时候倒是满面春风的,似乎对我朝的国书很欢迎的样子。”郝崇信微微一躬身,斟酌着回答道,“不过臣看得出来,辽主胸中颇有些积郁,只是面对大朝的使臣不敢放肆而已。虏廷的那些大臣更是多有面带不平之色者,其中甚至有个别武人看着我大周的节旄便眼中喷火的,只是碍于我朝的声威和辽主的压制,方才不敢发作吧。”
刘崇谅轻笑了一声接过话头:“确实如此。有些契丹武士看着使团的目光犹如噬人一般,虏廷的那些大臣们表现得要好一些,不过在与臣等折冲樽俎的过程中,也有几个颇为狂躁,屡有趋于失控的神情,还是其他契丹人自相约束才没有搅乱双方的谈判。不过最后的协议结果还是基本上遵照了陛下的意思,辽国已经表示了放弃要求高丽进贡的做法,虽然对我朝可能进驻高丽有所不满,但是看情况应该不会在鸭渌水一带擅自挑衅,我朝需要做的仅仅是维持周、辽边境的和平与互市,并且增加对辽国的粮食布帛输出,辽国仍然不愿意向我朝输出马匹,只是答应用银锭偿付增价。”
“嗯~辽人有些愤懑并不稀奇,只要我朝始终秉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与辽国斗而不破、和而不同,时间在我朝一边。”郭炜点了点头,这些情况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