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混在五代当皇帝-第5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又不会被其野心反噬的两全之策。

    当然,要确保不被反噬,这种边境地区的选择就很有讲究了,幽州那一块肯定是不成的,一则对手偏强,二则当地条件偏好,而且赵家本来就是涿州人,那么他们为了野心以当地的资本割据自立或者以辽国为外援作乱都是有可能的,安禄山、刘仁恭、赵德钧都在那里笑呢;河东自然更是不能考虑的了;岭南和蜀地也不行,这两个地方反攻中原的资本是不够,但是割据自立的条件却很充足,当地已经基本汉化,多世袭几代就有可能被当地人认同。

    想来想去,西北确实是最适合赵家兄弟的用武之地。

    赵家和夏州党项李氏不同,尽管赵弘殷曾经被封过天水县男,但是他们在党项人、吐蕃人和回鹘人当中是没有一点根基的,即便是在当地的汉人世家里面,其声望地位也需要有朝廷的背书才能成立,自立的条件比折家在府州、杨家在麟州还要差,没有几代人的耕耘是绝对不可能的。而过了几代人之后,郭炜可不相信经过自己调教的中原会压不过西北一隅,赵家的后代或许在西北那样严酷的环境中能力会有所保持,但是自立和反噬的能力应该就没有,多半还是会倾向于沿着丝绸之路继续向西北开拓,从而成为大周经营西域的马前卒。

    就算赵匡义最终选择了交州,郭炜也是不怎么担心的。安南的情况与岭南就稍有区别了,一则当地的汉化不算彻底,二则那地方已经足够荒僻,就算是割据自立成功,也不过另一个时空的历史重演,永久脱离中国的安南终究也只是极南方的癣疥之患,而要是后代经营得当,让赵家成为黔国公沐家也并非不可能。

    不过还是赵匡义选择了凉州更好一些,这样就省得郭炜再去找一个愿意为了功名心远赴西鄙的人才了,而且赵匡义出镇凉州之后,郭炜将来会更有借口把赵匡胤也往西域方向推。至于安南,在郭炜的心目中仍然要比西北更好经营,两边的气候、物产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汉人生存性是一方面,印度文明的竞争和马刀传教的竞争也是有明显差别的。

    既然赵匡义倾向于去凉州,那么郭炜自然就乐得推他一把,继续坚固其决心,但凡他的踌躇、顾虑好解决,那就要迅速地打消它。

    “奉君命而不惜家,这本是臣子分内事,再说京中有太后在,臣并不忧虑家中事。奉诏持节出使西域,乃是为天子传播声教,臣也不担心沿途羌戎的留难。”

    在做出了选择之后,赵匡义现在其实已经很在乎这一次出使和之后的正授凉州刺史之命了,就算真的很忧心家中,赵匡义都不可能承认的,更何况他现在还没有子女呢,眼下心里面唯一牵挂的只有崔氏了,却哪里会因此而动摇这个机会?

    他现在表现出来的为难,只不过是为了向皇帝提条件要人而已,难的是既要给自己争取几个便于合作的有用之人,又不会给皇帝造成疑忌。

    所以看了看皇帝面带疑问静候答案的神情,赵匡义还是稍微酝酿了一下,才沉着地说道:“臣经过了安南、高丽的两次出使,方才知道使团人员配置的重要,此次即将出使西域,更要为今后经略凉州熟悉地理民情,臣却是需要一些人才襄助。只是臣在军中和州郡都未曾独任方面,身边并无可靠部曲,所以不得不腼颜请陛下拨付些人手。”

    “嗯……原来如此!”郭炜点了点头,双目紧盯着赵匡义笑着问道,“那么廷宜可有什么合意的人选?只要那些部门腾得出来,朕绝不吝啬。要知道廷宜将来与你兄长共同经略西北,若是有所成就,能够恢复汉唐威势,朕是不吝公侯之封的,他们能够跟着你办事,却也不会误了前程。”

    “臣离开禁军多年,担任朝中使职也不过些许时日,哪里知道什么人才适合开拓西北。臣只是知道,无论是出使西域,还是将来戍守凉州,都非臣一人之力所能为,监军、宾幕、都校都要得人,只要陛下肯调人来就行,人选但凭陛下和有司安排。”

    听到皇帝的问题,赵匡义慌忙用言语来澄清自己。开玩笑嘛,自己这仍然背着一个大大的前科招人疑忌呢,哪里还敢随意点名要人啊……尽管赵匡义确实很想自己选人来着,但是他心头非常明白,这样的蠢事万万做不得,老老实实地任凭皇帝安置人手就对了,反正只要是当真不存异心,自己挑人和皇帝派人就没什么区别。

    郭炜眼中精光一闪,心中暗暗点头:“那么廷宜对相关人选的履历都有哪些期望呢?”

    看样子这个赵二的确是老实了不少,懂得夹起尾巴来了,那么在掌控大局的情况下,郭炜倒是不介意尽量给他一些方便。说到底,赵匡义能够在西北建功立业,那也是大周的成功,如果真的可以驱策赵家兄弟在西域挡住马刀传教的势头,就算是让他们暂时成为半**的势力又如何?毕竟时代还早,自己对府州折氏、麟州杨氏不都忍得下来吗?只要不会像定难军那样动不动就劫掠汉境,那就是可以接受的。

    赵匡义闻言就是心中一松:“以臣在安南和高丽的两次出使经验来看,侦谍司出身的人不可或缺,刺探地理民情此辈最是擅长;另外正如陛下说过的那样,臣在军旅之道上颇有欠缺,若是能有胜任方面的禁军小将预为都校就好了;至于宾幕,有志立功边塞的文吏均可,不过最好是熟知西北边情者,若是通晓羌戎之言者更佳。”

    郭炜再一次点了点头,赵匡义若是不刚愎用事,那能力还是很不错的,现在还没有受到其兄用地图远程遥控军队的影响,自视也不是很高,目前倒是颇有几分自知之明,所以选人的时候还是相当对路的。

    从渝关都监到雄胜军监军,赵匡义通过和军事主官董遵诲与柴庭翰的对比,多少也应该明白自身在军事能力方面的不足了。当然,通过这两处的监军生涯,尤其是在雄胜军支持征伐后蜀的后勤保障当中,赵匡义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政务总揽方面倒是不显逊色,而两次出使的经历更是给了他长袖善舞的信心,所以赵匡义选择辅弼更侧重军事人才也就很正常了。

    不过……要支持赵匡义的西北经略,这人选当然是配得越充足越强大就越好,但是人才总是稀缺的,哪里都很需要的啊……

    军事人才还好说一点,自从禁军主要使用火器之后,武学倒是能够开始量产标准规格的军官了,在禁军大部队和主要战略方向的大部队,除了中高级主官之外,一般的将校倒是不需要特别杰出的独当一面水平,容许用时间、经验慢慢地磨砺他们,那么挑几个已经崭露头角的小将给赵匡义用倒是不心疼。

    关键是侦谍司的人才一直都很紧缺,这一类人才要求的综合素质太多了,可不是人群里面随便找随便有的,而且郭炜也并不是很熟悉相关的培训流程,所以武学至今都不能实现量产,还经常需要从低级的文武官员当中发掘具备相应素质者进行武学特训。

    相较而言,熟知西北边情、通晓羌戎语言的人却是不难找的,尤其这种人只需要做赵匡义的宾幕,而不需要其他方面的特长,即便是赵家的嫡系都不必在乎了。

    然而麻烦归麻烦,对于郭炜来说,都已经基本统一了华夏的精华区,还能拿不出这点人才?而且已经满口答应了赵匡义的,赵匡义的这种要求又是非常合情合理,就算是心中有些不舍,那也得实践自己“绝不吝啬”的许诺。

    “嗯~廷宜果然忠勤王命,刚刚获命便这般思虑深远了……这些辅弼人才的要求非常合理,朕现在就可以许了你!至于具体的人员名单,朕自会交给枢密院和吏部甄选,等到有了初选名单之后,廷宜可以再来参详一二。”

    大方就干脆大方到底,反正选人的主动权始终都把持在自己的手里边,郭炜确实不介意听一听赵匡义的意愿,尽管听完之后的暗自分析未必是赵匡义乐意接受的。

    赵匡义此刻却分外的清醒明智,连忙推辞道:“命官乃是朝廷大事,君权所系,臣安敢置喙!臣就在家中恭候圣旨,只待朝廷点齐人选,臣即可成行。”

    

………………………………

第二十章 西出阳关

    

    第二十章  西出阳关

    两个月之后,永乐四年的十月中,灵州西南数十里的峡口山下,一群人正在进行严肃的话别。

    “二郎,为兄戎务在身,不可擅离职守,也就只能送到这里了……前路险阻颇多,这峡口山与鸣沙河只是其中的第一道小小关隘而已。幸而中国节仗在河西通行甚便,羌戎大族多半不会为难,至于一些性贪无识的小族或者群盗,却不在你身边这些虎贲的话下。”

    看着眼前雄峻的峡口与自峡口奔腾而出的河水,一个年过四旬的紫膛脸大汉放开马缰拱手作别。这人就是大周的朔方军节度使赵匡胤,而他口中的二郎,显而易见就是他的弟弟赵匡义了。

    背对峡口山牵马欲行的却正是赵匡义,此刻他已经是大周赴凉州、甘州、肃州与归义军宣谕使者,并奉诏联络于阗国使者。在接了郭炜的圣旨,凑齐了使团成员之后,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赵匡义一行终于来到了大周实际上的西北疆域边缘灵州。

    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尽管凉州和归义军都在向大周称臣纳贡,甚至就连甘州回鹘和更远的西州回鹘也在向大周称臣纳贡(当然,他们同时还向辽国称臣纳贡),但是大周的实际控制就到灵州为止。

    出了灵州,只有东南方向那一条并不算安靖的商路通往盐州和通远军、庆州,其间还要穿越沙碛翰海,才能和大周的本土相连,为灵州的戍军提供着关中地区的刍粟,至于其他方向则都是羌戎杂处,大周对其顶多就是一个名义上的统治权而已。而且灵州的北面就是辽国的土地——当然,那同样也只是名义上的,那些游走于沙丘、河流之间的部族虽然认辽国为主,却并非辽主可以随意支使差遣的。

    大周的朔方军节度使赵匡胤管辖的就是这样一片土地,他的实际权力说穿了也就是局限于灵武城以及沿着这一段黄河开渠形成的河套地区而已,出了这些以汉人为主的农业定居点之后,那就是一批批难以管制的游牧群落了。

    不过随着周军对四方连战连捷,大周的威名远播,再加上赵匡胤掌军征战颇有手段,围绕在农业定居点周围游徙不定的党项羌人也逐渐畏服于大周的声威,不再动辄打劫城落和商旅,就连最为桀骜不驯的东边定难军也减少了对州境的侵扰,此时的灵州却是有些平和丰饶的景象。“黄河百害,唯利一套”的特点逐渐显现,以及灵州控扼丝绸之路关键地段的优势,这里和盐州、庆州比起来都要繁华了几分。

    自家的二弟作为朝廷使节由灵州出境,赵匡胤当然得全程护送了,更何况诏旨当中还要从朔方军抽调一部分将吏和军士护卫使团,赵匡胤更是要亲自操劳。

    赵匡义听了兄长的告别词,回头看了一眼峡口山与奔腾的河水,也是一拱手:“兄长于百忙之中腾出身来,为小弟配齐将吏、军士,更亲自送到此地,小弟已经足感盛情。前路漫漫,正如兄长所言,眼前这峡口山与鸣沙河只是其中的第一道小小关隘而已,兄长却哪里管得过来?有身边这些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