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五代当皇帝-第5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借势伸张的时候,大帅却为何这般犹犹豫豫?”
夏州兵马都指挥使李光文虽然只是李光睿的族弟,而且在定难军内的地位并不算很高,不过他在朝廷那里却领了一个东京作坊使的虚衔。因而在军议上倒是还能说得上话来。
“光文说的话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不过……”银州防御使李光俨皱着眉头沉吟了一下,这才缓缓地开口说道,“我定难军与中原州郡自有不同。汉人种地,党项人牧羊。种地的只要有仓储就可以兴兵,牧羊的却不能在夏季牲畜刚刚开始长膘的时候出征。朝廷选择这样一个时间伐辽。契丹人当然不好过,但是我们党项人一样难受,现在就仓促出兵,牛羊错过了吃草的好季节,今冬怕是会饿死许多牲畜,来年诸部就不好过活了!”
李光文不以为然地说道:“朝廷不是答应了给我军提供粮草嘛!受命出征的诸部有朝廷供应粮草,以大周这些年的五谷丰登,哪里会饿得着出兵的部落?而且他们攻入辽境之后还能占据契丹人的牧场,还能把契丹人这些年掳掠去的牲畜人口再抢回来,一点都亏不了他们,只要大帅号令下去,愿意出兵的部落一定不少。再说出兵的部落还能让出一些夏州的牧场,留守的部落也能宽裕不少,这样的好事却要去哪里寻?”
“契丹人势大,哪里是那么好打的?这些年我军光是防守应对辽军掳掠就已经很吃力了,跟着朝廷出兵北伐就一定能够捞得着便宜?”
李光俨对李光文那种“朝廷必胜”的信念同样不以为然。
“也就是你会被契丹人吓破了胆子!”李光文对李光俨的忧虑断然嗤之以鼻,“辽军这些年对定难军的骚扰固然烦人,可也仅限于骚扰而已,都是趁着我军难以防备周全的机会掳掠了一些小部落就跑,何曾与我军正面对敌过?至于朝廷的禁军,哪一次打辽军不是大胜?这一次朝廷计划周密,禁军养精蓄锐,北伐之战必成,辽主忙于自保尚且不及,辽军主力根本就顾及不到其西南边陲,这几年定难军被契丹人抢去反牲畜人口,我们一战就能够全部抢回来!”
李光俨腾地站了起来,面孔涨得通红地高声说道:“谁被契丹人吓破了胆子?胆大可不等于莽撞!朝廷禁军以前对辽军的确是屡战屡胜,不过你也要看到,那几场仗全都是在汉地打的!要么是辽军不知道禁军的厉害,又想要救援围城,因而和禁军摆开了阵势正面决战;要么就是被群山限制住了骑兵的迂回能力,又被周军堵住了退路,只能在狭长的河谷地带和禁军阵战;甚至还有被迫着以短击长强攻关隘城池的,这些仗对于辽军来说本来就不好打。但是现在朝廷北伐辽国就不一样了……”
“有什么不一样的?辽军还不是阵战不行,正面挡不住禁军;守城更是不行,无法依靠沿路城池延缓禁军的步伐……最后的结果多半就是禁军一路摧枯拉朽,辽国的西京、南京都将易手,决战上京城下也没有多少机会,哪时候他们哪里还顾得上云内州、东胜州这边啊”
李光文并没有被李光俨的激动劲给吓着,只是斜睨了他一眼,说着话越发地不紧不慢起来,言语之中对大周禁军的信心那是相当的足。
“哼!才胜了几次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李光俨的面色已经由红转黑,只是阴沉着脸说道,“辽军就算是不会守城,阵战也不如大周禁军,但是国中数十万骑总不是假的,皮室军和五院部、六院部那等精骑总还是胜过了汉人军队,在汉地打不过周军不假,但是现在这一仗却是大周禁军要深入草原去打的!从汉高祖白登之围以来,汉人军队深入草原的仗有哪一次是好打的?要是皇帝和枢密院的大臣都像你一样自以为是,丧师草原都不是不可能的。想要跟着大周禁军去喝肉汤,莫要一口咬到了硬骨头!”
“咳咳……三叔这一点恐怕就过虑了?”定难军衙内都指挥使李继筠轻轻地咳了两声,比较适时地插嘴说道,“七叔的话或许有些过于乐观了,不过总还是根据大周禁军对辽军的战绩来估算的,并非凭空而论。大周皇帝也不像武后那般好大喜功,又没有像汉武帝那样被胜利冲昏头脑,自滹沱河谷大胜辽军之后并没有贸然北伐,而是沉下心来治理国内,而且这几年针对辽国精心布局,大周对辽国的优势应该是确凿无疑的。赵阔潜入灵州倡乱固然是王师伐辽的由头,朝廷却并非一怒而兴师,以皇帝和枢府的深谋远虑,丧师草原的可能性应该不高,我定难军协同朝廷出兵获利的可能性确实很高。”
“这么说大郎也是主张依从诏旨出兵北伐的了?”
李光俨被李继筠插嘴这么一说,只得缓和了一下自己的面容和语气,瞪着对方轻声问道。李继筠虽然是他的晚辈,却是李光睿的长子,定难军的法定继承人,任职大周检校工部尚、定难军衙内都指挥使有年,他倒是不便对李继筠疾言厉色,即使不看大帅兄长的脸色,光是李继筠的身份就已经足够他尊重了。
李继筠看了看坐在上首神色不动的李光睿一眼,这才恭声应道:“是否奉诏,如何奉诏,自然一切都有父帅定夺,我只是在这里说一说当前的形势而已。以我之见,七叔或许过于乐观,而三叔则过于悲观了……七叔以为辽军无论是守城还是阵战都远不如大周禁军,这些都有历年来的实战为证;而三叔以为这一次周、辽两军相争的战场与往昔不同,因而不能简单地参照以往的战绩,这当然也是有道理的。”
李光俨脸上微现不耐:“大郎这可不是说了等于没说?定难军的一切军政大事当然都是由大帅定夺,不过今日的军议就是讨论如何应对朝廷的诏旨,把众人的想法都说出来,好让大帅择优而从。”
“三叔说的是。”李继筠点头受教,“所以我以为当取其中而论,大周禁军对辽军战力居优,这一点毋庸置疑,辽军无论是守城还是阵战都是不利的,唯一的优势就是地利了,所以辽国的西京道、南京道沿边州县应当是守不住的,辽军的机会只在草原上,只在周军逼近上京之后的千里粮道。不过……这却与我定难军是否协同出兵无关了。”
………………………………
第十三章 李光睿的抉择
“怎么就会与我定难军是否协同出兵无关呢?如果周军能够顺利攻下上京城,迫使辽主远遁或者归降,那么定难军渡河还能有收获;可是如果周军在上京城下功败垂成的话……”
李光俨这么说话,一方面固然是抓住了李继筠的话头,并且以之作为支持自己论点的依据,另一方面却也是由衷地感到一丝迷惑——既然周军逼近上京之后千里粮道一定会受到辽军的威胁,那么周军在上京城下战败的可能性就很大,那时候辽军定然会反扑,周军自顾不暇,和周军协同出兵的定难军岂不是马上就会面临辽国的报复?。
“我知道三叔在忧虑什么,不过那种事情应该不会发生。”李继筠脸上微现笑容,缓和了一下气氛,然后继续说道,“以皇帝和枢府这十多年的表现来看,他们可算是深谋远虑了,如果伐辽之战出现千里粮道饱受威胁、前线将卒拿不下上京城的状况,想必皇帝不会一意孤行下去,那么即使大周禁军兵败上京,多半也不会有丧师草原的情况,顶多就是从上京城下徐徐而退,以周军的守城能力而言,辽国的西京道、南京道沿边州县却多半是要易主的。”
“原来大郎是这么看的……”
李继筠慨然点头:“我相信皇帝一旦发现事不可为,定然不会顿兵坚城意图侥幸,这些年大周攻城略地张弛有度就可见一斑。而以大周禁军的阵战能力来看,只要其不是在势穷力竭之余仓皇逃窜。而是诸部有序退军,那么辽军便无机可乘,周军断不至于因此而伤筋动骨,守住燕北与云州等地想必不成问题。那时候辽军却是需要时时防备周军奔袭上京,重兵布防上京与南京一线尚嫌不及,却哪里还有余力跑到西南边陲来报复我定难军?”
“就是啊!以皇帝的见识能力,还有大周禁军的战力,就算做不到一战而灭辽国,打下山北州县并且守住却并不困难,而只要大周占据了云州等地,辽国却拿什么来报复我定难军?又从哪里出兵?总不能靠阴山北面的阻卜人?”
领会到了李继筠的意思。李光文立马声音大了许多,尽管李继筠的看法并不是全面支持他的,对周军北伐辽国的前景远不如他那么乐观,但是并不妨碍他自觉得到了李继筠的支持。
“如果照大郎这么估计。那这一战当然有得打。”李光俨迟疑了一下,却是找不到理由彻底反驳李继筠的观点,“只要是朝廷占领了云州等地,辽军想要报复我定难军,周军自会成为我们的屏障。反正我们又不会去占据大河北面,只是派兵到那里抢回以前被掳去的牲畜人口而已。”
说到底,李光俨只是对周军的战斗力和这一次北伐的前景抱有疑虑罢了,担心的是跟着大周出兵伐辽怕会得不偿失。却不是对辽国有什么倾向性。既然李光文、李继筠等人都觉得伐辽之战最差的结果也不至于给定难军招来大祸,而李光俨也没有从他们的这种判断中发现什么漏洞。那么他当然不会去反对这场定难军肯定获利的战争。
正如李光文在前面说的那样,定难军出兵有大周朝廷保证供应粮草。辽军的主力自有大周禁军去对付,党项各部只需要对付辽国西南面招讨司的一些偏师守军而已,却是还不至于拿不下来。而只要党项各部能够拿下云内州、东胜州等地,从当地的契丹部族和阻卜人那里掳掠些牲畜人口回来就是净赚的,各部需要付出的不过是一些小规模冲突中的人丁损失而已,算来算去怎么也不会亏了。
最糟最糟的结果,周军在上京城下遇挫,最后被迫退守山北州县,党项各部那时候在黄河北面也掳掠得差不多了,反正早晚都是要退回来的,党项人可不会像汉人那样去死守山北城池,而辽军即使有能力发起报复行动,其报复的重点显然不会放在遥远的西南,却只会是对上京城威胁颇大的燕北地区。
这种几乎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当然有得做,即使李光俨对汉人朝廷百般戒惧,却也不会拒斥和他们合作一回,毕竟当年打北汉的时候就已经合作过了,定难军那一次的收获可不算小。
“嗯……既然大家对协同朝廷出兵伐辽没有什么异议,那就这样决定下来了,定难军决然奉诏出兵!”
李光睿一直神情淡然地坐在上首静听众人争论,此时看到在场各人对出兵与否已经不存争议了,这才开声沉着地定调。
其实自从李彝超继任李仁福那一次顶住唐明宗所派大军之后,定难军对朝廷的旨意是否听从就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那一次夏州李家拒不奉诏移镇,朝廷最终对此也只能无可奈何,定难军基本上就算**了,对朝廷只有一个名义上的尊崇,朝廷的旨意对定难军根本就没有约束力,是否奉诏端看李家的心情。
不过奉诏出兵伐辽和自行出兵与辽国作战,这中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朝廷供应粮草这种便宜却是不占白不占,而且有大周禁军对上辽军主力,定难军所需承担的作战任务可就要轻得多了,需要自行出兵时定难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