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混在五代当皇帝-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譬如出身卢龙的赵思温,虽然比不上辅佐耶律阿保机的韩知古和韩延徽那样家族迁入契丹内地混成契丹贵族的一分子,却也做到了契丹的南京留守、卢龙军节度使,死后赠太师、魏国公,几个儿子也身居高位;出身蓟县的赵德钧及其养子赵延寿虽然是被耶律德光坑的,名义上的位置也不低,族人在幽州当地也颇有地位;刘家就更不必说,现在的南京副留守还是刘家人,各个州县的守将、判官、主簿也有大量的刘家人。

    像这样的大家族是很难舍弃当地的利益来搞什么义无反顾的,但是要让他们自己选择的话,他们当然还是更愿意接受中原的统治,毕竟就算是抛开各种文化习俗什么的不说,家族的上升渠道也不提,仅仅两边的赋役水平就已经是鲜明的对比了。

    幽州汉人的契丹化,或者说幽州汉人向契丹“归心”,一个需要时间,要习惯于契丹统治的一代代新人出生,那些心念旧邦的老人逐渐死绝;一个需要两边的对比不再是那么强烈,中原的赋役不能比契丹在幽州收的少太多。

    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些条件是由脍炙粉口的“澶渊之盟”最终实现的,因为宋太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习惯于契丹统治的人又出生了一代,因为赵太宗的连续惨败,心念旧邦的老人算是在幽州绝迹了;因为宋真宗以金帛换土地(郭荣打下来的,他这时候出钱再买一次)与和平的政策,中原的赋税必定得加重,而契丹贵族可以依靠宋人的贡奉给幽州减税了,这就是宋人出钱帮助契丹收买幽州的民心。

    当然,有了郭炜存在的这个时空,这一切都还没有发生,郭炜也正在极力阻止这类事情的发生。所以田重霸在幽州进行的策反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当地的大户们虽然还不敢太公开地策应周军,但是让他们的子弟望风而降却还是做得到的,而卢龙的赵家做的显然还要更多一些,他们派出了自己的支脉子弟前来协助周军。

    赵曼卿,就是卢龙赵家派来和周军接触的代表,在没有真正见识过周军的实力和郭炜的意志之前,卢龙赵家还不敢全面地倒向中原,毕竟赵思温的几个儿子可还在契丹的行宫,那是卢龙赵家的嫡脉。现在他们只能派出支脉子弟,为周军提供卢龙赵家支脉掌握的那一部分资源。

    作为一个大家族是必须得两头下注的,而作为个人,赵曼卿却是全身心地欢迎周军北伐,所以卢龙赵家派他来联络周军也是顺理成章。听到田重霸这样吹捧卢龙赵家和自己,赵曼卿即便没有太当真也是很高兴的,当下打了个哈:“田主事言重了。卢龙赵家苦盼王师已经二十载,今日终于等来了王师,箪食壶浆那就是分所应当,曼卿和赵家又岂敢居功。倒是田主事以尊贵身份屡次涉险,为大军征伐知己知彼已经建立了殊勋,再有此番功劳立下来,宣徽使有望了吧?”

    “说笑了说笑了……”田重霸听得乐呵的,高兴得两眼都眯缝起来了,却又连忙作出澄清:“枢密院北面房主事也不算是什么尊贵身份,对俺来说却已经是超擢了,这要不是诸事亲力亲为又怎么对得起官家的恩德。这次要是一切顺利,俺倒也是能算薄有功劳,对考铨是有些助益,不过宣徽使可是真不敢想,那个少说也要过个十年二十年的。”

………………………………

第一章 东临碣石

    

    第一章 东临碣石

    田重霸和赵曼卿再一次看到陆地的时候,已经是在显德八年四月二十九的早上了,不过他们脚下踩着的已经不是当初的那艘小渔船,而是一艘适于航海的巨型楼船。

    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数百艘帆船排成了疏疏落落的队形,由南向北缓缓地航行着。海风并不大,船速也不快,船队航向的前方隐隐有一群海鸟在飞翔。按照渔政水运司向导的说法,船队从泥沽口开始一路都是沿着海岸在行驶,但是不要说以田重霸和赵曼卿的眼力了,即使是从出生起就在渤海一带随父出海打渔的赵阿大的眼力,从桅杆上也是根本看不到陆地,只有那一群群的海鸟暗示着陆地的方向。

    赵阿大是赵曼卿家的部曲,世代都以打渔为生,就住在营州东北碣石山下的赵家渔村。这次赵曼卿之所以带着赵阿大出来,要的就是他熟悉平州、营州、滦州一带海域这个特长,卢龙一带赵家的庄园可以由赵曼卿牵头联络,甚至蓟州、檀州一带幽州赵家的庄园赵曼卿也可以横向联系,这海滩和海潮的事情赵曼卿就无能为力了。

    虽然渔政水运司的向导在这一年多以来也没有荒废,他们曾经多次沿着海岸勘查地形,甚至带着枢密院北面房和兵部职方司的测绘人员从多处登岸探查,可是大军的行动还是少不了赵阿大这种本地向导。所以当渔政水运司的向导指引着船队向碣石山和渝河口的地标行驶,用肉眼已经快要能够看到陆地的时候,赵阿大被请到了桅杆旁,登陆地点需要参考他的建议。

    “五哥,这千里镜果真是非同凡响,通过这千里镜看过去,数里之外的景物如在眼前,若是登高瞭望,千里固然是夸张,远眺百里怕是可以的。听说这千里镜是陛下所创?天生圣人就是天生圣人……”

    赵曼卿拿着单筒望远镜向着肉眼看不到的陆地方向仔细端详,一面对北面行营水军都监赵延进摇头晃脑地叹道。

    虽然赵曼卿只是卢龙赵家的旁支,没有和赵思温的几个儿子那样用到“延”字排行,而赵延进其实是澶州人,但是通过赵延进的父亲赵晖联系上赵晖的老长官涿州的赵在礼,赵曼卿和赵延进居然论起了宗亲,把中原的赵匡赞之父赵延寿、赵在礼的孙子赵延勋等人一起论进去,赵曼卿把赵延进给算成了“五哥”。

    这样算起来的赵家宗亲可就庞大了,卢龙赵家、幽州蓟县赵家和涿州、真定赵家一起算进去,跟在皇帝身边的赵延溥也能混个六哥,当然还能包括没有随军北征的赵匡胤这种方面大员。

    而郭炜弄出来的单筒望远镜,随着镜头的材质从澄净透明的水晶换成光学玻璃,在军中已经逐步普及到了军都指挥使一线。因为使用者范围的扩展,其中自然会有跳脱不羁之辈,在皇帝的亲自命名之外取个省事易懂的俗称的事情也就来了,这单筒望远镜也很自然地得到了一个“千里镜”的俗称。

    这渤海之上由数百艘大船组成的船队,几乎是渔政水运司在海上的全部机动兵力了,除了留守沙门岛、长江口东布洲和扬州的部队,定远军和伏波旅几乎已经一起出动。作为渔政水运司的领导指挥机关,除了都点检张永德要总体负责东路的后勤保障以外,定远军都指挥使石守信、伏波旅都指挥使王审琦以下齐集船队之中。

    这样规格的船队,不光是几个军都指挥使了,其中几艘巨型楼船的守捉都配备了千里镜,船队的向导当然也有,作为整个船队都监的赵延进自然也是有的。郭炜对参加北征的这些高层军官早就有过吩咐,要求他们善于结纳幽州豪民,这两天里赵延进和赵曼卿又是谈得相当投机,看他和田重霸对千里镜颇为好奇,也就让他去开开眼界了。

    “这算什么,陛下的才识远略深不可测,千里镜只是陛下的信手拈来之作。这次北伐都是陛下在一手规划,渔政水运司以沙门岛为基地储备物资是一年之前就开始的,想来从海路奇袭渝关之计早就是陛下的运筹,等到袭取渝关的时候七弟还能见识到更多的奇迹。”

    赵延进早就习惯了新人对千里镜的大惊小怪,当下只是不以为然地淡然提示着赵曼卿。不过赵曼卿并不领情,既然已经打开了话匣子,他不介意继续问个明白:“小弟有一事不明,这‘渔政水运司’作何解?先帝和陛下能够见我辈之所未见,以水师单设一军或可理解,不过自然可以命名为‘水军司’或者‘楼橹战棹司’,就是为了与江河水军区分,单独创设面向大海的水师,也可以命名为‘海军司’,这‘渔政水运司’听着可不像军伍名称啊。”

    赵延进一怔,其实这事他也不明白,只不过渔政水运司是郭荣创立的,而群臣对郭荣早就习惯了遵命服从而不问为什么,连宰相枢密使都是这样做的,更何况是赵延进这类中等官员。

    不过这也难不倒他,因为渔政水运司组建以后,备选军士都在金明池受过训,郭炜在检阅受训军士的时候倒是解释过。

    “这‘渔政水运司’不光是海上的水师,也不光是水上作战的楼橹战棹,定远军主要是在水上交战,伏波旅可是船运陆战的部队,军司还要管理各地军队的漕运,所以‘水运’一词自有来历。

    至于说‘渔政’么……陛下曾经说过,我朝志在一统天下,这天下除了中原和四境的陆地,也有东面与南面的大海;在陆上主要是两军交战护佑家邦,在海上将来更多的则是管理渔业,中原虽大,人口也多,我朝将来仅仅依靠陆地是不能保证百姓都能吃上肉的,必须要用渔政船保护我朝渔民出海打来巨量的黄花鱼、带鱼、龙虾什么的,为我朝百姓增加肉食。

    七弟你看现在的船队之中,像我们所乘楼船一般大的还有十余艘,船上前后甲板的大炮你也见过了,将来在两侧的船舱中还要配备多门,名字就叫‘护渔炮’,既可以发射特制鱼钩用以捕捉大鱼,也可以用来驱逐海寇轰沉敌船。陛下将此类巨型楼船称作‘大型载炮渔政船’。

    船队的主力既然是渔政船,当然就是为了管理渔业,这军司将来主要也就是‘渔政’与‘水运’两项重任,那么命名为‘渔政水运司’显然是实至名归啊,这是先帝与陛下的高瞻远瞩。”

………………………………

第二章 海上登陆

    

    第二章 海上登陆

    赵曼卿还在极力地消化“渔政”一词的含义、努力去领会“为百姓的餐桌增加肉食供应”这个指示精神的时候,在赵阿大的引导和指挥下,渔政水运司的数百艘大船向着陆地方向继续行驶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在一片海湾的外围落帆抛锚。

    大船上面的备用小船纷纷地被放下了水,随船的伏波旅官兵陆续通过绳索垂落到小船当中,等到汇齐了额定的人数并且随身装备辎重都装妥了,由赵阿大所在的那艘小船打头,成百上千艘小船就蜂拥着扑向了海滩。

    有赵阿大在这里,他们完全就没有必要去干冲滩这种极度浪费的蠢事,顺着赵阿大的指引,小船组成的长龙绕过了海湾的一角,进入一条狭窄的港汊,找到了一个废弃多年的渔港。

    原来这个海湾是由一个紧靠海岸的岛屿和平直的海岸共同形成的,一条小河在海湾的外侧入海,通过小河带来的泥沙多年淤积下来,岛屿在海水完全退潮的时候已经与陆地相连了,所以原先藏在岛屿后面的渔港就被迫给废弃了。不过即使是在中等潮位的时候,像现在伏波旅官兵所乘的小船也能够顺利通行于港汊之中,这就是赵阿大选择的登陆地点和时机,伏波旅的官兵可以有半天的时间好用。

    在和缓的海浪涌动当中,成百上千艘小船从港汊入口鱼贯而入,在渔港卸下了大部分的乘员及装备辎重以后,又绕过了岛屿从另一面鱼贯而出。只是经过了连续三趟往返,在最后一趟上去划船的定远军官兵回到船队的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