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五代当皇帝-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贯而出。只是经过了连续三趟往返,在最后一趟上去划船的定远军官兵回到船队的时候,潮水逐渐退去,港汊终于变得难以行船了。
和上岸的伏波旅进行了几个回合的旗语交流之后,船队全体扬帆起锚,稍稍地向后退离了陆地一段距离,又进入了肉眼不及而千里镜可及的沿岸海域,再一次沿着海岸向北航行。他们将根据自己军司的向导指引,驶往离这里不远的渝河入海口,按照预定的计划在那里等待接应。不管伏波旅此行是否顺利,都应该有人从渝河出海找到船队,告知登陆部队的行踪与战果,然后船队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赵延进作为北面行营水军都监当然还是跟随着船队行动,而田重霸、赵阿大和赵曼卿则已经上了岸与伏波旅的官兵混到了一起。伏波旅的官兵们在这次登陆的时候,都随身携带了可以吃十来天的干粮,因此为了行动的隐密性,他们并不准备去打扰赵家渔村,赵阿大的向导任务于是就暂时告一段落,只是因为在后面还需要他的向导,所以他还得跟随着伏波旅行动。
后面一段路的向导主要就是赵曼卿了,田重霸虽然负责着整个枢密院北面房,契丹的南京道和云州、朔州、应州、蔚州、奉圣州、归化州、儒州等地都是他的管辖区,但是对契丹的营州、平州一带却还是不可能像赵曼卿那样的熟稔。
在伏波旅都指挥使王审琦等人的号令之下,陆续登岸的伏波旅官兵迅速地集结整队,也就是在海上船队扬帆起航的时候,伏波旅中登陆的全体官兵就已经列队完毕。随着王审琦等人请赵曼卿过去,一伙人围着几张地图嘀咕了一阵,几百名斥候向西、北、东三个方向散了开去,大部队随即转身以行军纵列向东北方向开进。
早在登陆的过程当中就为周军的井然有序而赞叹不已的赵曼卿,再一次为伏波旅的训练有素而在心中喝彩,一开始因为目睹伏波旅的装备简陋而生出的忧虑得以稍减——一支勇敢而又训练有素的军队,即使是以竹木为兵,也能够在面对装备精良而训练与勇气均不足的敌军时取得胜利。
赵曼卿对伏波旅训练水平的判断,是基于伏波旅官兵在登陆和整队出发的这一段表现而作出的。明显到连赵曼卿这种半桶水都看得出来,伏波旅的这种训练水平比起幽州的留守司与统军司部队都要强不少,更不必说是去和营州、平州的戍军比了,至于在渝关的那一个都守军,还不如说是堵着关卡收钱的一百个家丁。
赵曼卿对伏波旅勇气的判断,则是基于对他们那相当简陋的装备的观察。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既然周朝皇帝已经为北伐做了足够精心的准备,连千里镜这种奇物和巨型楼船这样耗钱耗工的预备都做得如此充分,渝关周边的地图详细程度也就仅次于自己这样的地头蛇,那么就断无可能没有给定远军和伏波旅装备优良的器甲兵仗。但是此次上岸的伏波旅却是轻装得出奇,他们全部都是只着一身布衣,头戴笠帽,身后的背囊也不大,很明显在其中根本就装不下盔甲。
伏波旅进行轻装赵曼卿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因为他们肩负的任务就是突袭渝关,轻装才有利于潜行的速度。而渝关那里只有一个都的守卫,即使运气不好撞上了巡查的军队,那总兵力也超不过一个营,现在上岸的伏波旅就有十个指挥的战兵,在突袭的情况下以十打一,胜利将是十拿九稳的。
但是伏波旅轻装的程度还是超出了赵曼卿的意料,除了笠帽可以遮阳避雨偶尔挡一挡漫射的弓矢,他们身上居然根本就不配甲胄,这就只能解释为伏波旅上下勇气非凡了,他们为了突袭顺利居然可以把自身的防护降低到如此程度。
相形之下,伏波旅的官兵配备的兵器倒是没有引起赵曼卿的特别惊讶,毕竟他只是一个知兵的书生,终究还不是行伍出身。伏波旅没有一个人配备枪矛的意义,赵曼卿还是琢磨不出来的;伏波旅除了军官和斥候之外也没有人配备腰刀,赵曼卿也没有给予特别的重视。在海上航行的这两天多,赵延进已经粗略地给他讲过,伏波旅的官兵手中那名叫“火铳”的短棒似的兵器有着类似弓弩的作用和更大的威力,必要的时候火铳顶端还可以套上枪头作为短矛使用。
“照着周军的脚程来看,明日午间就可以到达渝关了。不出意外的话,那里还是只有一个都的守兵,他们平日里也只是收取过关商旅的关费,因为自觉僻处境内而疏于防范,这里有数千相当于弓弩手的火铳手,无论是奇袭还是强攻,半天时间也足够拿下了。就算渝关的守军有时间去点燃烽火,平州、营州的戍军也要疾驰一天多才能赶到渝关,那时候渝关早就落入周军手中了,估计夺关之后还可以歇息大半天的。渝关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了,里面的军器库还是有不少兵仗的,关城的城牒与守御器械也还算完好,这数千人守城还是足够了。”
赵曼卿在心中思忖着,终于是放下了对伏波旅装备水平的担忧,向王审琦诸将和田重霸再细说了一下自己的心中所想,然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向导的大业中去。海边本来就是人口稀少,现在有了赵曼卿带路,伏波旅更是尽拣着其中的荒僻处走,一路上就只惊动了荒草榛莽中的狐鼠。
伏波旅离开海滩就进入了一片平坦的沙质浅草地,在草地中往东北方向走了个把时辰,就见前方斥候将黑旗高举起来。赵曼卿心中有数,只是让王审琦回旗令让斥候沿着河流往上游探查,大队则继续前行,不一会儿就穿过草地见到了一条小河,河滩宽阔,河流也颇宽,就是不知道河水的深浅。
………………………………
第三章 智取渝关
第三章 智取渝关
耶律秃里虽然是国姓,却并非辽国的皇族子弟,他是契丹遥辇氏嘲古可汗的四世孙,算起来应该是前朝的皇族,自从迭剌部的阿保机夺国以后,他这一支耶律就只是国族了。
耶律秃里也是一个详稳,渝关戍口的详稳,南京留守司和统军司的详稳统领的兵马是他的数十上百倍,可是在契丹语里面也还是叫详稳。
难怪南京的那些皇族、舅族的贵戚们那么喜欢学汉话,什么官职都喜欢用汉话来说,弄得现在连天顺皇帝的行帐那里都有一大堆的汉名官职了——汉人朝廷那里才设立殿前都点检还没有几年,天顺皇帝就在左右皮室详稳上面加了一个殿前都点检。
汉话里面的官职分得细,比契丹话更能分出军中的阶级差别。那当朝皇帝大姐吕不古的男人萧思温就可以叫南京兵马都总管,他下面的侍卫亲军司详稳就是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了,南京统军司详稳就叫南京统军使,而自己这个详稳呢,则是渝关戍口的一个都头,听着都是小小的。
当然,契丹语里面的“详稳”来源于突厥语的“沙衮”,这个突厥语词汇其实是直接借用的汉语“将军”,那就不是耶律秃里所能够知道的了,虽然他可以把自己的世系记得清清楚楚的。
耶律秃里不满足于都头的称呼而喜欢被叫作详稳,当然不是因为他不喜欢汉话,那是因为他一直都胸怀大志。
现在迭剌部的势力很大,即使是被阿保机分成了五院部和六院部以后,每一部也都要比遥辇部强大得多。阿保机后面的几个皇帝又建了更核心的皮室军和宫卫骑军,遥辇部的复辟是完全不必指望了,但是遥辇部出几个大官还是有可能的,毕竟前面天授皇帝就提拔了很多国族的旁支。
可惜天授皇帝在火神淀遇刺之后,继任的天顺皇帝任用的主要官员又变成大横帐和国舅帐出身的了。于是胸怀大志的耶律秃里就只能在渝关戍口老老实实地做一个都头,成天靠着吓唬过往商旅度日,虽然时不时的被熟识的商客们称作详稳,但是把“详稳”前面的“渝关戍口”变成“乌古部”、“大小黄室韦部”就不知道会是何年何月了。
辽国应历十一年四月三十的午后,上半天还在渝关东口晒太阳睡觉的耶律秃里追逐着阳光把胡床搬到了渝关的西口,继续躺在门道边上做白日梦。恍惚间,他忽然感觉到周围的气氛有些变化,稍稍挪开盖在脸上的蒲扇四下里一看,兵丁们仍然在尽职尽责地盘查着过关的商旅人户,按照他们的货值或者人头收着过关钱。
一切如常嘛,就连一些老客私下里给守门兵丁塞钱以减免过关钱的场景都是几年不变的。过关钱是要进账交到平州去的,至于商户们私下塞的钱,兵丁们自然是自己吞下了,不过有耶律秃里在场的话,那么大头肯定是要归耶律秃里的。
要说和往日稍微有点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等着过关的商旅比平常多了一点,耶律秃里这么随便一打眼过去就看得到大约有一二百号人在排队,这种规模的客流在冬夏时节可就不常见到了。不过商人们的事情耶律秃里是不大懂得的,渝关正当南京道和东京道的商路必经之处,汉儿和渤海人之间做些什么贸易契丹人都是懒得管的,他们只管收钱就是了。对于耶律秃里来说,过往的人多一点,收的钱也就多一些,不过仅此而已。
正在临检的一群汉儿商户一个个长得倒是挺精壮的,打头的那个壮汉一下子说着幽州汉儿话,一下子又改成契丹国语,正在向进行盘查的兵丁解释着什么。耶律秃里一眼略略地扫过去,主户人家的商柜管家、几个行商护卫加上几十个商户行脚,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员组成了,管家和护卫都配着腰刀,还有几匹马,行脚们则两两一组地用大竹竿抬着担子,他们都没有腰刀,更不必说弓弩了。
没什么可以看的,这群汉儿商户怕是第一次走这条商路,还不怎么明白道上的规矩,等到被兵丁们训斥那么几句就会懂了。看他们的行脚抬着的那些担子看样子都挺沉的,想必那个管家懂事以后就会进奉不少钱帛了,不过料想兵丁们也不敢瞒过了自己,耶律秃里于是不再关心那边的事情,大蒲扇又往脸上一盖,继续去做他那个大详稳的梦去了。
可惜今天合该耶律秃里睡不安稳,前面那个商队才进渝关还没多久,盘查口那里又是闹哄哄一片。刚刚在梦里被封为西北路招讨使的耶律秃里被吵闹声拉回到现实里,强烈的反差让他郁闷得把大蒲扇都甩到了城墙上,睁开眼睛坐起身来,只见又是一群汉儿商户堵在门口吵嚷,人数比刚才那批还要多,其中却没有刚才那批人里面乖觉的管家那种人,所以领头的人正在和盘查的兵丁闹嚷个没完。
耶律秃里把两眼一瞪,刚要冲过去大声呵斥的时候,“砰”的一声从渝关城里面传了出来,那声响动是如此大声而且突然,把盘查口那里的吵闹声都给震住了,耶律秃里更是直接把还没有出口的呵斥吞进了肚子里,愕然转头看向门内。
还没等门口的契丹兵搞清楚城内到底发生了什么状况,堵在西口城门外的那群汉儿商户开始行动了,领头的人和他身边的护卫一个个都抽出了腰刀,左手还拔出了一个短铁管样的东西,后面抬着担子的行脚们也扔下了担子,从手中的大竹竿里面抽出来一个长铁管,然后一个个在长铁管上面套上一个枪头。
正在门口盘查的兵丁直到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口中喊着“敌袭”就要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