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狼烟墩下的传奇-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会的!部队训练、政治工作、干部管理统统让你管,我着重对外联络,处理与各方面的关系。”

    刘家语先后去过张学思那里两次,谈得颇为投契,二人都很有信心。当他们正在筹划准备,包括购买油印机等宣传器材的时候,万福麟反悔食言,两个连不给了,这件事也就作罢。张学思同志一生气去了延安。

    刘家语听到这个消息后,低头沉思着。他仔细分析了这里的情况,认为当前最大的反动派是特务多面手,把这个坏蛋除掉,这里的敌人就失掉了耳目,我们活动也就方便了。李涛等同志都同意这种看法。

    接着,他们研究了当前的工作。决定组织上进的青年监视敌人,注意多面手的活动,进一步搜集多面手的材料,慰问干部家属,揭露敌人阴谋,派人找区委联系。

    “出去联系的任务交给我吧。”刘家语主动地要求说。

    李涛点头同意了,说道:“小刘同志,现在敌人猖狂,情况复杂,要小心谨慎啊。”

    “放心吧!”刘家语紧了紧腰带,就要出发。李涛送他出来。

    外面下雪了,凛冽的北风在呼啸,大片大片的雪花在飞舞,这是个寒冷的战斗之夜。

    把多面手的罪恶向上级汇报以后,李涛根据刘家语带回上级指示,起草了一份要求镇压多面手的请示报告交给刘家语,叫他迅速叫人消灭这个特务分子。

    一日晚上,天空飘着细碎的雪花,寒风摇着院内的枣树。刘家语在东总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心里非常焦急:李同志送信出去,还不见回来,总不会发生什么意外吧?他不安地等待着,回想起李同出发时告诉她的新情况:

    昨天晚上,刘家语路过相寡妇门口,听见里面有嬉笑声,他觉得奇怪,便悄悄进去站在窗户下。从窗缝往里看,只见特务多面手和尚方宝正在灯下面对面地喝酒,相寡妇端着酒壶坐在炕沿上,忙着倒酒。

    只听到尚方宝说:“多哥,你现在打算怎么办?’

    “我,我他妈的,吃了喝,喝了睡,活一天算一天,管他妈的狗熊’这是多面手的声音。

    尚方宝接着说:“哼!你想得倒好,谁不知道你给皇军当过翻译?国军要知道了,够你喝一壶的!”他停一下,看见石五则嘴角一动,知道他的心里在活动,又继续说:“可话又说回来了,只要你肯为大日本皇军出力,老弟改天带你去上海,拜见芳子大佐,尚先生,你看怎么样?”

    刘家语听到这里,一脚把破门踹开,照尚方宝的脑门就是一拳,立马把这个“西瓜”开了瓢。正喝酒的多面手,吓得直向大桌子下钻,被刘家语当场活捉。

    后来,刘家语等人把这个特务交给国民党“军统”,“军统”把他枪毙。

    刘家语又在东总住了半个月光景,接到新任务。长江局派家语和祖籍东北的张文海,到东北军五十七军—一二师三三四旅六六七团,去做万毅团长的工作。

    这时,联系到前次要家语同张学思去豫北的事,家语完全理解了恩来同志讲的“敌后工作可能更需要你”的深意。

    刘家语深切关心着为停止内战实行抗日做出重大贡献,而后又陷入困境的张学良将军的旧部,要积极引导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做出贡献,获得新生。

    这对于刘家语这个与东北军有一定关系的地下党员来讲,继续到东北军工作自然是最理想不过的人选的了。因此,家语把去延安的想法放到一边,怀着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出发了。

    根据当时斗争的需要和万毅的进步表现,长江局派刘家语和张文海去那里的第一任务就是,考察研究发展万毅人党问题,如果他符合条件,就吸收其入党,然后依托他这个团,在五十七军开展工作。

    刘家语和张文海二人带着这个任务,坐火车经郑州、徐州,在元宵节的鞭炮声中到达新浦。
………………………………

第三十八章 又见烟袋

    先住进一家叫做“陇海公寓”的旅社,设法通知万毅,说是有两个乡亲前来拜访,望能一叙。

    万毅听后赶紧来到到旅社,气喘吁吁向前同二人握手,笑着说:“二位是……”

    刘家语:“万团长,我在学兵队时听过你的讲话,认得出你来,但你不认识我,这是正常的,因为在那里我只是个学生兵呀!”

    “奥,对对!那这一位是?”

    刘家语见万毅很有点儿诧异的神色时,赶紧说:“我们说是从刘澜波那里来的,想给你当个大兵,行吗?”

    “太行了!我这现正愁没有人手,你们的到来真是及时雨呀!”万毅高兴地说。

    通过短短的谈话,消除了万毅的疑虑。开谈后,二人进一步亮明身份,张文海告诉他道:“我们受周恩来同志的委托,特向你问安!”

    他们先谈了些万毅的历史情况,接着对抗战的形势进行了讨论。由于家语参加了淞沪会战,万毅也经历了南京保卫战,大家对国民党上层指挥的失误以及战争的其他经验教训很有同感。家语便借机问:“你对参加共产党有什么考虑?”

    万毅想了一下说:“抗日救国,我义无反顾,打日本鬼子决无二心,我这个团请共产党放心。但我的理论不行,看过几本书,学得很不够。再说共产党讲铁的纪律,在纪律上我觉得还不够条件。”

    张文海看万毅的思想上有些犹豫,就笑着说:“好,那你就先想想,改日我们再谈。对了,理论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入了党后还可以继续学习吗!”

    刘家语也给万毅详细解释了共产党员的纪律。

    万毅回到团里后,当天晚上一夜没睡着觉,思前想后得出结论:要打败日本鬼子,靠国民党还真没大希望,只有靠共产党,才有大的希望!于是,他就下决心参加共产党,好好地大干一场。

    第二天,万毅来到刘、张二人面前,郑重表示:“我想通了,如果组织上认为我还够格,我愿加入共产党。”刘家语和张文海同志当即表示愿意介绍他加人中国共产党,还共同研究了在他的部队开展工作的事。

    此时万毅当团长的六六七团,是在南京会战中打散后新组建的,政治上、军事上都需要训练,而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教育,得有一批骨干才行。正当刘家语感到势单力薄之际,传来一个好消息:原东北军学兵队四连的伍志纲同志和青岛的地下党员李欣同志带着一百0八名知识分子到了徐州。

    伍志纲是我党优秀的地下工作者,也是北平左联成员,曾用“伍石甫”和“石夫”等笔名在文学杂志上发表《除夕三部曲》等作品,主编过进步文艺刊物《榴火》。

    李欣是福建长汀人,青岛大学的学生。抗战爆发后,他俩带了一批青岛、高密的进步青年,与高密的地方武装蔡晋康部联合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但姓蔡的这个家伙怕被我党吃掉,蓄意制造分裂,排斥我党领导的进步力量。

    于是,他们又带着这批青年到了徐州,原拟参加第五战区的战地服务团或设法转道去延安,后来听说家语在新浦,就写信问能否到万团来。二人喜出望外,当然是欢迎至极。经过研究,他们带领的“一百单八将”,除年纪较大的邹鲁风同志和十多位女青年另行安排以外,其余八十多人,都接到新浦万团来。

    另外,他们依照东北军办学兵队的办法,办了第一期新兵队,对刚来的这些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军事政治训练。结业后,大部分分配下营、连开展政治宣传和文化教育工作,团里留了二十来人组成宣传队。

    伍志纲一行到万团后,经报长江局批准,由伍志纲、刘家语和李欣同志秘密组成党的东北军一一二师工委,伍志纲任书记。师工委第一次会议,讨论批准万毅同志入党,并明确是单线联系的特别党员。张文海即回长江局复命。

    为了掩护工作,他们总得有个合法身份。按东北军的规定,万毅作为团长无权任命军官,于是伍志纲当了“文书上士”,刘家语和李欣等都是“二等兵”。

    这时,伍志纲和刘家语、李欣三人来到一个偏僻角落开会。

    伍志纲看了一下二人说:“万毅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咱不能把心思全放在这个军里,最好对这个地区的地下党组织也关心一下,使他们早早地把工作再干起来。”志纲说到这里向家语和李欣看了一眼,见二人正专心听他讲话,就向家语点了一下头,“据听说,涟水和淮阴的李干成、陈书同等人,在徐烈(张爱萍)、吴缄之(吴仲超)的帮助下,正打算成抗日同盟会,我们是否同他们联系一下,看要不要帮助。”

    “那我就去一趟,看看什么情况。我现改名叫谷牧了,你们看行吗?”

    “好!这个名子改得好,我们两个也例外地改名子,可暂时没有合适的,过几天再说吧!”李欣笑逐颜开地说道。

    伍志纲见李欣说完,就向家语嘱咐道:“你在路上一定要多加小心,见到涟水方面的同志要好好地谈谈……”

    家语离开新浦,到涟水县红窑去。

    红窑是一个大镇子,今天逢大集,四乡的庄稼人都到这里赶集,现在快到年跟前了,今天的集一定很热闹。可是他走了一天多,只在这集上吃了几块面饼,接着向目的地走去。

    刘家语走进集上的一个小家具店里,有位瘦瘦的但却慈祥的老大爷,把他亲热的让进里面,家语坐下来喝茶。这老人是陈书同表大爷,鬼子进来后,苏北地下党就常约会在这里联系。家语看着街上来往赶集的人群,里面有时也间杂几个伪军。他知道这里驻的敌人,虽然大部分是伪军,但也不大安全。

    不一会,从来往的人群里走出两条人影,向小店走来。一个清亮的嗓音:“掌柜的马扎怎么买呀?陈亚昌装着买家具人走进门来,他宽大的肩上还搭着钱褡子,“老主顾了,进来看看货吧,价钱还不好说么?”

    家语望着陈亚昌身后那个人,但陈亚昌的肩膀正挡住后边人的面孔,家语只看到这人戴一顶带耳的破绵帽,穿一件大棉袄,扣子扣得好好的,操着手,象一个老人一样随着陈亚昌走进来。

    老大爷掀开一个冬天用的稻草帘,把他们让到暗暗的里间屋去了。

    一阵紧紧的握手中,家语才清楚的看到这人不是老头子,而个大青年,一双智慧的眼睛,在亲热的望着他,微黄的脸上浮着一种富有毅力的表情,这是家语常看到的政治工作人员脸上所惯有的那种表情,亲热而严肃。

    “你好吗?……”对方向家语问好。

    “好,好,这里的人都好吧!”

    “都好!”

    “谷先生,”陈亚昌指着对面的客人对刘家语用手一指,“认识他么?”

    “不大认识!好象见过面!”家语不大肯定地摇头道。

    “你也许不认识,这就是李干臣同志!”亚昌笑容满面地介绍,“他是老党员,曾是中共宿迁、泗沭县委书记和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淮海地委组织部部长呀!”

    “真是相见恨晚。苏北有你们这些精英,要是还开展不起工作才怪呐!”家语说到这里,他忙从腰里掏出的烟卷,递给李干成和陈亚昌,划着火柴为他们点着,自己也抽了一支。

    “这里不兴吸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