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匠心-第2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没想过这个问题,我琢磨一下啊。”这一路上,他们就在不停地学习,被提各种问题,被强迫思考,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这时江望枫也没有直接提问,而是自己先思考了起来。
  吴可铭脚步一顿,有些意外,明显越发欣赏他了。
  过了一会儿,方觉明先问:“我想到了一点,可以先回答吗?”
  吴可铭看江望枫。江望枫仿佛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丝毫不以为异,只是用期待的目光盯着方觉明看。
  那感觉,就像这事再正常不过了,只要先生同意,就应该由先想到的同学先答。
  不,不仅是他这样,其他年轻人的表情也大致类似,这种平和与好学同在的感觉,真让吴可铭暗暗觉得有点纳罕。
  “嗯,你说。”他面上丝毫不动声色,只是点了点头。
  “首先肯定是因为木轻石重,木材更易于运输、处置。这方面石料就要难用多了。”方觉明说。
  这是最容易想到的一点,旁边其他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第二点不是我自己想到的,是师父跟我说的。木为阳,石为阴,木居于天地之间,沟通人和。石与土地相接,沟通阴阳。所以木材建于人居,土石建于墓葬,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的。”方觉明又道。
  “有见识!”吴可铭点头称赞,问道,“尊师是……”
  “乡间一庙匠,没什么名气。”方觉明摇了摇头。
  庙匠就是专门修庙的老师傅,算是专业工匠。他会格外重视这些也不奇怪。
  不过说起来,方觉明以前仿佛也是个出家人,方才还俗不久,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乡间自藏龙卧虎,你师父技艺一定高明。”吴可铭赞了一句,又问道,“还有没有?”
  “我也想起了一个,不知道能不能算。听说很多人,尤其是当官的还有读书人,盖房子的时候特别有讲究,必须要木的,要四平八稳,不能太豪华。他们都要这种的,其他人也会跟着学吧。”江望枫又想出来一条。
  “的确是,圣人思修,崇尚简朴,圣人弟子当然亦要循之。这跟刚才这位小兄弟所说的第一点亦有关联。石料取之不易,既显劳民伤财。”吴可铭笑吟吟地说。
  接着,江望枫他们继续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而且肉眼可见的,属于自己的思考越来越多。
  吴可铭看着他们,笑意越来越浓,最后他对着他们摇摇手指,道:“还有关键一点,我猜你们没人能想到。”
  没人能想到?
  话说得太绝对就让人有点不服了啊,但他们想说的,刚才的确都已经说完了。
  一时间,所有目光刷地一下集中在了许问身上。
  他刚才只在聆听,还没有说过话。
  这动作实在太整齐了,吴可铭也不由得看了过来。


第451章 何
  “是房屋本身结构的不同。”许问说。
  他先前一直安静着听人家的话,但谁都没办法忽视他,就连吴可铭也一样。
  吴可铭一直有意无意地把目光扫过来,想听听他的发言,但许问一直没有开口。
  其实许问也不是有意韬光养晦,只是相关这个问题,他在另一个世界看到的信息太多,不完全是自己的思考。
  用这种方式插嘴,对别人来说不太公平。
  而且就他来说,也很想看看这个没有完全定论的问题会不会有更多的答案。
  他听了这么多,这时开口也是专门针对刚才其他人没有提到的部分的。
  “木建房屋通常是梁柱结构,自体搭建,力量是向内的,所以即使不用钉栓,只用榫卯也能成形,并且长时间维持下去。”
  许问习惯性地想找个地方边画图边解释,但是这里全是石头,不像其他地方有泥地,东张西望了一下,只能放弃。
  他并没有表明自己的意图,吴可铭却像是明白了一样,向着他招了招手,转身走到附近的一间屋子里,推门进去。
  石屋无锁,里面放了一条几案,上面有文房四宝,墙上还向内裱着一幅看不清内容的画。
  砚中有墨,吴可铭直接领着许问到旁边,把一支笔递给了他。
  许问向他道谢,试了下笔,开始画图。
  这是他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现在已经在心里得出了一些答案,画起图来并不含糊。
  他落笔准确,线条清晰,各种辅助标记全部都是月龄一队这些人看熟了的,现在理解起来一点困难也没有。
  相比起来,吴可铭略微有些障碍,但他没有发问,只是一边看许问的图,一边听他的解说。
  相对来说更令他吃惊的是另外这些年轻人,他们很自然地围到了许问身边安静聆听,表情动作都让他想起了自己当初拜师学艺的时候。
  “常见的木结构建筑的构件结合方式有这样几种:第一,累叠结合。将实木平行向上层层累叠,在木材两端开凿凹榫……”
  前段时间,许问在现代进行多方学习、累积知识;又在这个世界徒步行走,横跨东西漫长的距离,看到了很多,感受了很多。
  就像巨浪席卷平原一样,这些知识、感受与思考冲击着他,带来了很多东西,也留下了很多东西,深深埋藏,亟待成形。
  如今,在这座寒冷而偏僻的山间石居里,这些东西开始正式萌发,展露在这些位于另一个时代,却接受了全新教育的同伴以及学生的面前。
  “第二,交错结合。这种结合方式主要是基于木材特有的韧性,以小成大……”
  “第三……”
  “……由此可见,木构架结构是一个均衡对称的整体性框架式结构,各种作用力都是向内的、平衡的,相对比较柔性,有一定的变形能力,虽然施工时间短、处理难度小,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比较强。相对来说,石料重量大、硬度大、密度大、韧性弱,更适合向上发展,形成大型建筑,在小型民居上并没有优势。”
  许问用图形来表示,清晰分明,许三江望枫他们一看就懂,吴可铭在这方面算得上一窍不通,但也隐隐明白了一些。
  就像他们之前学的东西那样,许问说的这些内容,也许在这个世界不是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思考过总结过,但只有少部分人进行过这样的尝试,并没有系统完整地做出结论,至少没有流传下来。
  这对于许三江望枫等月龄一队的人来说,跟之前的思路非常一致,只是从纯粹的理论落实到建筑实践中间,理解起来也不是完全没有困难,但稍微思考一下就能弄懂。
  这对于吴可铭来说就很有冲击感了。
  他是一个画家,一直以来接受并且擅长的全是感性方面的东西,譬如前面所说的文化与形式之间的冲突与影响,他一早就意识到了,并且深有同感。
  而现在许问说的这些,不得不说是他完全陌生的领域。
  不,这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与思维逻辑,他甚至隐约觉得,在这种事情上,这样的思路才是正确的、有效的。
  无疑,这让他见识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一个现象的形成通常是多方面的,放在建筑上的话,实用因素肯定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面。”许问最后总结道。
  实用性与背后的文化,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在古代中国尤其如此。
  据许问了解,刚才江望枫他们没提到的文化方面的因素,其实还有一点。
  中国人觉得房子是给现世人盖的,只需要一代而居,后代人居住则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翻新扩建。这跟西方人石质建筑的世代延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所以到现在,能够一直留存下来的古建筑都是少数,其中还有不少是后来重修或者改建的,不像西方整座城市都是。
  而中国人在木结构建筑上的造诣与发展,又足以使它满足从上到下的多方需求,所以成为了独特的文化象征。
  当一样东西存在,就会有很多人从方面来证明它的合理性。
  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因素使得木构建筑成为主流,还是它的优势先一步被放大继承,再从文化上进行说明诠释,现在已经很难分辨。
  但无论是许问现世的古代,还是这个与历史极度接近的另一个世界,都已经使其成为了现实。
  “这样说起来的话,石构建筑就是不如木构建筑好用了?”徐西怀眉头紧拧,紧盯许问刚才画出的图形,声音有点沉郁。
  “当然不是。”许问抬手,指了指上方,又划了个圈。
  别的不说,他们现在就在一个石构建筑里呢。
  “但它的建筑条件比较特殊,仍然属于窑洞的一种。如果没有这么合适的条件,就在平地上建呢?”徐西怀并没有放松下来。
  “借助一些外力,当然也是可以办到的。”许问说。
  “石材最大的问题是重量大、韧性小、难以自发地达到平衡。但如果我们想办法给它加上一些外力呢?譬如眼前这座天云山,就是石壁居借助的外力。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试着寻找其它的方式。”许问思考着说。
  “什么方式?”徐西怀追问,有些迫不及待。
  作者的话
  这章真难写……
  中间写到吴可铭那里的时候,我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四个字,最可以形容他当时的感受——不明觉厉……


第452章 新一代
  许问他们来石壁居是有任务的,讨论了一会儿其他的问题,各人拿出工具,开始做正事。
  吴可铭在这里也只是寄居,对石壁居并没有所有权,但他们还是象征性地征求了一下他的意见。
  吴可铭当然不会反对,等到他们离开之后,他对着几案上许问留下来的那张图,进入了深深的思考。
  接下来月龄一队的人在工作的时候,也并不像平时那样嘻嘻哈哈,边互相开玩笑边干活。
  他们都在思考着开工之前,许问对他们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
  “虽然木材和石料的性质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力的作用始终是一致的。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共通之处,在结构上有什么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
  这就是留给他们的作业了,需要他们接下来一边工作、一边观察、一边思考。
  这十八个人能够在西漠队三百人里脱颖而出,肯定是有原因的。
  除了极佳的天赋以外,他们每个人都非常认真——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都是。
  他们先调查了石壁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组。
  石壁居三间二廊,三幢楼皆为重檐半窑洞建筑,重檐主做装饰,内部其实为穹顶结构。
  上次在龙神庙的时候,他们算是进行了一次测绘方面的实践。当时的分组任务,其实是很好的工作分配的演示。
  现在他们也基本上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分配与改进。
  人员方面,他们还是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的安排。
  各队每六名队友都配合了一个月,性格能力都摸熟了,搭配起来更有默契。
  同时也正是因为他们不同的能力倾向,分配了不同的工作内容。
  他们把石壁居分成了主体部分、装饰部分、附加部分等几个方面,分头工作,最后进行整合。
  这项工作许问没有插手,是由许三主导完成的。
  他分配得有条有理,非常清晰,其他人很快就同意了,几个很小的疑问也得到了回答,整个过程顺利得不可思议。
  工作分配完毕,实操开始。
  他们都是有经验的,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他们都很清楚。
  原先的三队现在相当于是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