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魂-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此同时,在西方面军右翼,德**队对第22集团军实施了有力的坦克突击,突破了该集团军防御,并于1941年8月29日夺取了托罗佩茨。第22集团军及在其以南防御的第29集团军,被迫退向西德维纳河东岸。
1941年9月1日,苏联红军西方面军第30、第19、第16和第20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附近重新转入进攻,但进攻未得到发展。预备队方面军第24集团军在叶利尼亚地域继续实施进攻行动。这些行动以粉碎德**队叶利尼亚集团而告结束。
1941年9月10日,苏联红军西方面军、预备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根据大本营命令转入防御。此战,德**队共俘苏联红军40多万人,缴获大量装备,为进攻莫斯科打开的通道。
听到这,长孙花衣说道:“斯摩棱斯克会战其实是苏联红军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
别津科夫说道:“是的,我也这么认为!由于斯摩棱斯克会战是在近650公里的正面和近250公里的纵深展开的,德**队作战部队异常疲惫,被迫停止了向莫斯科的推进,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队还是第一次被迫停止在主要方向上的进攻,而转入防御。德**队在作战中,由于遭到苏联红军顽强抵抗,也损失较大,至7月23日前,中央集团军群的坦克兵团和摩托化兵团损失人员近50%,步兵兵团损失人员近20%。”
………………………………
第二百二十五章 德军死穴初现
长孙花衣插话道:“红军的巨大损失也德军尝到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滋味,红军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w w。 v m)”
别津科夫说道:“是的,红军付出的巨大代价使德**队统帅部于1941年7月就使用了将近一半的战略预备队,为24个师中的10个半师,以加强中央集团军群。斯摩棱斯克会战结果,苏联红军统帅部为准备莫斯科防御和尔后在莫斯科会战中粉碎德**队赢得了时间。而德**队却转移主要攻击目标,将中央集团军群的精锐南下基辅,参加基辅战役,失去了进攻莫斯科的宝贵时间,使苏联红军得到了喘息。”
将快烧到手指的雪茄拧灭在烟灰缸,又抿了一口酒,别津科夫接着说道:“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斯大林和苏联最高统帅部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当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南下,霍特第3装甲集群的第39摩托化军开始北上时,斯大林拒绝听从朱可夫的意见放弃基辅,同时他认为由于德国装甲部队离开中部战场,这给了苏联红军一个反击的机会,他根本就不知道以当时苏联红军的能力根本无法击破已经掘壕固守的德**队,于是从8月中旬直到昨天,苏联红军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发动了多次反击,结果除了朱可夫指挥的预备方面军的反击获胜以外,所有苏联红军的反击都失败了,这些失败的反击使得苏联红军遭到重大损失,从7月10到昨天,距不完全统计,苏联红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损失了三十四万四千余人人,其中阵亡和失踪二十一万四千余人,受伤十三万零八百余人,损失坦克一千三百多辆,大炮九千八百多门,飞机九百零三架。(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c 好看的小说)”
讲到这,别津科夫站了起来,走到舷舱边,望着看不到边的大海,忧心忡忡地说道:“这给以后的战局带来重大影响,当德**队发动台风行动时,我们苏联红军已经精疲力竭,坦克等重武器也遭到了重大损失,并且来不及完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莫斯科以后怎么守啊!伟大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莫斯科危在旦夕啊!”
别津科夫转过身,面对长孙花衣说道:“现在只能寄希望于你能找出德军的死穴所在,长孙花衣同志,苏共中央看好你,**中央看好你,斯大林同志看好你,同志看好你,我一直都看好你,相信你一定会不负重托的。”
长孙花衣说道:“即使我找到让德军停止进攻莫斯科的穴位所在,我也暂时无法离开日本去苏联点德军的穴位啊,何况我在日本还有任务没有完成。”
别津科夫把两人的杯中倒上酒,“这点我们已经替你想好了,在诺门坎战役中,红军俘虏了关东军野炮兵第13联队联队长北白川宫永久亲王,一直没有释放,你在东京找到德军的死穴后,苏联政府就会给日本裕仁天皇去电,要他派秩父宫雍仁亲王去莫斯科协商释放他的堂弟永久亲王的事宜,并且注明如果雍仁亲王无法亲自前往,雍仁亲王要选定一名能代表他的重量级官员代替。”
“这事十有**会落到我的头上。”长孙花衣说道。
“不是十有**,而是十有十,本来就是为你量身打造的,这样你就能名正言顺地去莫斯科了。”别津科夫露出狡猾的笑容,又接着说道:“至于其它任务,你从莫斯科回来再完成也来得及。”
长孙花衣问道:“今天随我上船的突击队协助我去苏联执行任务吗?”
“他们都是东亚人面孔,去苏联执行任务不方便,他们留在巴尔扎姆号上休整,等你回来再协助你完成在东京的后续任务。苏联我们有出色的特种部队协助你,放心吧,红军的部队随你挑选。”别津科夫说道。
长孙花衣感受到了双肩所要承受的无比的压力,他深吸一口气说:“我马上下船,以斯摩棱斯克会战为切入点,先去日本军部,希望能找出德军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进攻受阻的真正原因,我相信这就是德军的死穴所在。”
上岸后,长孙花衣直接到了日军军部,两天中,他查阅了大量德国向它的盟友日本发来的战场通报,又看了许多日本驻柏林大使馆收集的情报资料,终于,一场毫不起眼的战斗映入他的眼前。
1941年7月14日,德军中央集团军先头部队刚刚攻占了苏联战略重镇奥尔沙。奥尔沙火车站一片繁忙景象,德军利用缴获的为数不多苏联宽轨列车,抓紧将后方的补给物资运往这个靠近前线的供应站。莫斯科时间下午2点30分,一阵突如其来的咆哮向正在忙碌的德军袭来,紧接着的一顿迅猛的密集炮火把车站附近的德军和物资列车全部炸上了天。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到10秒的时间内,一切又陷于死寂。幸存的德军迷惑不解,是什么火炮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倾泻如此多的弹药?关于苏军使用新式火炮的报告被迅速上报,不过德军上层同样的迷惑不解。
那么这场别津科夫都忽略不去提起甚至连他都可能不知道的小战斗对斯摩棱斯克会战有什么影响?是不是因为它而使德**队第一次被迫停止在主要方向上的进攻,转入防御呢?
“一顿迅猛的密集炮火把车站的德军军用物资列车全部炸毁。”日本驻德国大使馆秘密报告中的一句话反复出现在长孙花衣脑海中,俗话说“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奥尔沙车站德军军用物资列车全部炸毁是否是斯摩棱斯克会战中苏联红军取得战略上的胜利,德军被迫停止进攻转为防御的的原因呢?
长孙花衣查了奥尔沙这个对他来讲第一次接触到的苏联城市的资料。奥尔沙是白俄罗斯东北部的城市,位于第聂伯河上游河畔,人口7万9千,1067年才见于史册,1772年建市。十九世纪开始成为重要的粮食贸易中心,是苏联西线重要的铁路枢纽。
………………………………
第二百二十六章 追本溯源
长孙花衣找到了奥尔沙这个节点,这个作为铁路枢纽的节点对于德军来讲只与其后勤保障有关,但奧尔沙在整个德军进攻莫斯科的计划中是重要到什么程度,是否是德军的重要穴位,还需要从大量的情报资料中去评估。
寻找德军致命穴位,不能刻舟求剑,长孙花衣决定从堆积如山的情报资料的源头开始。
首先长孙花衣找到了德军“巴巴罗萨”计划的制订初期的可行性分析报告,那时,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和国防军总司令部同时开始了这方面的计划工作。在这两级指挥机构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后勤因素自然而然地都占有突出地位。
但是,有趣的是,二者的着重点从一开始就大不相同。
在德国陆军总司令部,最初负责制订计划(后来发展成为“巴巴罗萨”计划)的是第18集团军参谋长马尔克斯将军。
马尔克斯所重视的主要是俄国的道路网。
他考虑的问题是,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北地区,因道路较多,更宜于战略运动;沼泽地以南地区则被认为更有利于战斗行动。德军若在沼泽地以南进军,即将进入乌克兰。那里虽然是极好的“坦克战场”,但只有一条良好道路,由西向东,经过基辅。
另一方面,沼泽地以北虽然道路较多,但若沿这一方向挺进,德军就会进入白俄罗斯的森林地带,从而使自己的运动局限于很少几条彼此相隔很远的轴线上,相互之间极难或根本不能保持接触。
面对这种困难的抉择,马尔克斯踌躇犹豫,难以定下决心。
最后,他认定在战术和战略两个方面都要最充分地利用有利条件,因而建议以相等的兵力在沼泽地的两侧同时发动进攻,力争在同一时间到达莫斯科和基辅。
德国国防军总司令部负责计划工作的人是冯?罗斯贝尔格上校。他与马尔克斯不同,重视的主要是铁路,而不是公路。
他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一旦作战行动离开德国统治下的波兰边境附近地区,进入广袤无边的俄罗斯大地,就只有依靠铁路才能维持补给。
他完全正确地得出结论:应当在铁路最多最好的地方,亦即在从华沙到莫斯科的大型公路两侧发起进攻。他的结论也符合作战开始前部队展开的需要,因为部队展开这种大规模行动只有依靠铁路才能完成。
罗斯贝尔格并非不知道“南面”方向的优点,但是,在国防军总司令部工作的人,看问题一般有较广阔的视野,因而他所看到的沿这一方向进攻的优点,先是离罗马尼亚油田较近,尔后是离东加利西亚油田较近。
马尔克斯只看到乌克兰的开阔平原便于坦克作战,罗斯贝尔格与他不同,还预见到每年10月这些地区会进入雨季,下雨可能使这一地区的土地变成泥淖,从而会引起种种问题。
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次要因素。当时认为,德军在战术、战役上均优于对手,主要问题是在补给方面。既然只有依靠铁路才能维持补给,那就应当沿铁路进军。
事实上,在希特勒看来,所有这些因素都没有决定意义。对于将领们从战术、战略和后勤角度提出的意见,他再加上经济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首先断定,如果德军想要得到粮食,尔后再从高加索得到石油,就非进入乌克兰不可。
与此同时,列宁格勒是布尔什维克心目中的圣地,因此,夺取列宁格勒也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就必须沿两条相隔数千英里的路线同时展开进攻。加之陆军参谋长哈尔德要求进攻莫斯科,并在展开兵力时就作了相应的部署,从而使情况更加复杂,结果,作为希特勒基本作战命令的“第21号训令”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文件,要求3个集团军群各按各的方向分别向基辅、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进军,都要到达德维那河…斯摩棱斯克…德涅泊河一线。
在后勤方面,行动规模之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