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军师联盟-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荀彧一揖:“喏。”


第249章 论汉末教育环境推行科举的可能性!
  轘辕关外,青山碧水。
  一叶扁舟顺流而下。
  船舱中。
  刘辨目光扫过正在研读《农耕要略》的枣祗,笑了笑,转而望向门口的荀彧:“文若,你与子敬,好像全都是颍川人,对否?”
  (PS:《说文解字》《广雅》中有解释:祗,敬也!因此取字为子敬,虽然跟鲁肃一样,但实在想不到更好的字。)
  “没错。”
  荀彧颔首点头:“子敬是颍川阳翟人,属下是颖阴人。”
  刘辨想到颍川的名字,忍不住称赞:“颍川还真是人杰地灵,奇士辈出啊!文若,你不是答应过为孤举荐人才吗?”
  “不如……”
  刘辨淡然一笑,饶有兴致地道:“趁此机会,先举荐个七八人,如何?你放心吧,孤绝不会亏待他们。”
  “啊,这……”
  荀彧细眉微蹙,略显尴尬:“属下的确答应过殿下,要举荐些人才,不过七八人实在有些多,考虑到咱们行程紧张,莫不如先举荐一人?”
  “好!”
  刘辨爽快答应下来:“一个不嫌少,十个不嫌多,只要是你荀彧举荐的人才,孤必然会重用,先跟孤说说,他的基本情况。”
  此一幕,顿时引起直播间一阵沸腾:
  “卧槽!移动的人才库,终于要发挥作用了?”
  “颍川这么多人才,不带走一两个,实在是太可惜了。”
  “就是!荀彧太小气了,居然只举荐一个?”
  “大家猜猜是郭嘉,还是戏志才?”
  “按照历史,应该是戏志才。”
  “志才不死,奉孝不出,你当是开玩笑的?”
  “……”
  果然。
  涉及到汉末三国的人才时。
  直播间内总是能掀起一股热议。
  沙雕网友的热情,是永远浇不灭的。
  荀彧显然早有准备,揖了一揖,直接开口:“此人名曰戏贤,表字志才,与彧皆颍川人,此人才华横溢,腹有良谋,殿下必会喜欢。”
  “戏志才?”
  刘辨眼神骤亮。
  还真被沙雕网友们给猜中了。
  荀彧率先举荐的人才,不是郭嘉,而是戏志才。
  莫非……
  此人的本事,当真要强过郭嘉?
  刘辨疑惑不解,试探性问:“此人比你如何?”
  荀彧倒也不客气:“胜吾数倍。”
  “呵呵。”
  好熟悉的台词。
  刘辨条件反射般地言道:“不可能。”
  而荀彧则愈加肯定:“数倍,乃至数十倍。”
  刘辨深吸口气,铭记于心:“好,咱们便先去会会这个戏志才。”
  荀彧一揖:“殿下放心,此人绝不会让殿下失望。”
  直播间网友再次沸腾,七嘴八舌起来:
  “可以啊!还真是戏志才。”
  “戏志才的名,居然是个贤字?”
  “好吧,这回真相了。”
  “可惜是个短命鬼。”
  “……”
  刘辨倒是不关心戏志才的名是什么,更不关心他是不是短命鬼。
  他只是略微感到惋惜,心念道:“唉,可惜不是郭嘉!”
  话音刚落,军师联盟的声音响起:“辩爷,你放心吧,颍川郡的人才,一个都跑不了,等新朝建立以后,咱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才问题。”
  “除了现有人员的相互举荐以外,还要效仿曹操,颁布《举贤令》,亦或者让山野之人,毛遂自荐,朝廷统一安排考核,为科举提前打个基础。”
  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主要是察举、征辟。
  它相对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到了东汉后期,举察制便被世家大族垄断,出现了所谓的“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荒唐局面。
  而科举制相对于举察制,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是一个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可以吸收大量出身寒门的人士,进入到统治阶级。
  当然!
  对于上位者而言,科举制更是一个平衡世家、寒门之间矛盾的一种手段,一旦科举出来,对于徐荣等人而言,也算是能有个交代。
  “科举?”
  刘辨细眉微蹙:“这能行吗?”
  军师联盟解释道:“只是打个基础而已,肯定没问题,何况汉朝时期,不是没有考试,只是没能流行开而已。”
  “哦?”
  刘辨大感疑惑:“当真?”
  军师联盟极其肯定地道:“自然是的!根据历史系专家介绍,汉末时期,朝廷有太学、鸿都门学、邸弟学、四姓小侯学。”
  “太学自然不必赘言,乃是汉武帝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员50人,在京都长安的西北城郊,正式成立太学。”
  “至于鸿都门学,是创建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因校址在雒阳的鸿都门而取名,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院。”
  “啊?”
  刘辨惊诧:“文艺专科学院?这里面教什么,琴棋书画诗酒花?”
  军师联盟解释道:“辞赋、小说、尺牍、书法、字画等。”
  “原来是这样。”
  刘辨暗松口气,转而又问:“那四姓小侯学呢?这名字有点意思。”
  军师联盟:“四姓小侯学是外戚创办的贵族学校,创设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所谓四姓,即樊、郭、阴、马四大氏族,他们都不是列侯,故名小侯。”
  “至于邸弟学……”
  军师联盟简单给出解释:“它跟四姓小侯学差不多,全都是贵族学校,招收的是汉和帝的弟弟济北王与河间王的子女。”
  “其中,年龄在5岁以上的40余人,又招收邓家近亲子孙30余人,在宫廷中开办,专设教师和保姆,教以经书。”
  “据说邓太后每天早晚,都要亲自到邸第对孩子们抚育教导,恩宠到了极点,这是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的学校。”
  刘辨倍感震惊:“受教了!”
  军师联盟则继续介绍汉朝的教育体系:“此外,汉朝还按照行政区域,设置地方官学,郡国设‘学’,县道邑设‘校’,乡设‘庠’,聚(村)设‘序’。”
  “所以,汉朝的教育体系还算是比较完善的,只是它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关,在朝廷的教育机构称太常,是兼管教育的,地方学校则由各级行政长官兼管。”
  “专家猜测!”
  军师联盟强调道:“可能正是因为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关,教育工程由太常及各地官员兼管,才导致它没有最终成长起来。”
  “不过,也正是因为汉朝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倒是给辩爷推行科举制,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难度系数骤降。”
  纯粹的新鲜事物,不管它再好,想要让人接受,总是非常困难的,它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才可能真正被人接纳。
  如果大汉没有从中枢到地方,甚至深入到村落的教学环境,专家想要推行科举制,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它相当于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最为重要的是,教育体系虽然容易搭建,但能否被百姓、士族接纳,却是一个非常严肃,且不容忽略的过程。
  “没错。”
  刘辨饶有兴致地点点头:“是这个道理。”
  军师联盟则继续道:“太学的学生为博士弟子,也称太学生为‘诸生’,除由京都直接挑选入学的‘正式生’外,各郡国县邑选送的地方知识青年为‘特别生’。”
  “只是在出身方面,太学生中贵族子弟居多,但也有家境较为贫寒的子弟,‘正式生’为公费,朝廷给俸禄;‘特别生’为私费,食宿需自理。”
  “……”
  “这还仅仅只是官学而已,东汉的私学之风更盛,其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两种:一为蒙学,二是精舍。”
  “蒙学即童蒙学习的地方,也称为书馆,教师称之为书师,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习字,专注于孩童启蒙。”
  “书馆所用的字书,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急就篇》,相传是西汉史游编撰的。”
  “《急就篇》共1244字,内容包括姓氏、衣着、农艺、饮食、器用、音乐、生理、兵器、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方面的应用字。”
  “其全文押韵,没有重复字,句子有七言、四言、三言等,既便于记诵,又切合实用,流传非常广,是自汉到唐的主要识字课本。”
  “……”
  “至于精舍,相当于民间的太学,是由经师大儒教授,比如说郑玄,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精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
  “精舍弟子分为两种:一为及门弟子,是亲身来受教的;二为著录弟子,是把学生名字登录在有名望的大师门下,不亲自听教师讲授,是属挂名求学。”
  “……”
  刘辨实在是没有想到。
  在汉朝的教育体系与环境中,居然可以找到现代的踪影。
  而且,在专家介绍过以后,刘辨甚至感觉,所谓的知识被世家豪族垄断,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毕竟私学盛行,不少贫寒人士是有机会学习的。
  这的确让刘辨大开眼界!
  “当然!”
  紧跟着,军师联盟强调道:“太学的教学制度,虽然并不严密,也没有规定学习年限,更不注意考勤。”
  “但有一点,对咱们推举科举制,却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它非常注重考试,用考试来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太学创建之初,汉武帝便规定,用‘设科射策’的方法,每年组织一次考试,史称之为‘岁试’。”
  “所谓射策,即抽签口试问答;而所谓的设科,则是按照试题的难易,分成甲乙两科,学生可抽签应试,签上写有试题。”
  “按照考试后的成绩,甲乙两科各择优录取数名或十数名,授以不同的官职,如郎中或太子舍人等,至于那些不合格,或者不能通一经的学生,即令退学。”
  “……”
  “而到了汉桓帝时期。”
  军师联盟的声音,略微有了一丝遗憾:“改甲乙两科为上、中、下三等,后又改为两年考试一次,不限制录取名额,根据通经的多少,授以不同的官职。”
  “或许是因为考试次数变少,再加上其余各种原因,这种教育体制,最终也没能孵化出科举制,却被陈群搞出了个九品中正制!”
  “辩爷!”
  军师联盟朗声道:“专家一致认为,凭汉朝的教学环境,是完全有可能成功推行科举的,咱们一点点打基础,再加入现代的一些元素,对于辩爷培养人才,大有裨益。”
  “包括但不限于经学、医学、格物、算术、几何、历法等等,内容会比较复杂,专家同样在尽可能的编纂材料。”
  尼玛!
  专家不愧是专家。
  居然已经开始准备科举制方面的东西了。
  杂交水稻、钢铁、兵器革新、科举……
  刘辨脑袋都快大了。
  如果不是背靠军师联盟,单凭个人力量,别说匡扶汉室了,能不能活下来,都不一定呢。
  “殿下!”
  “殿下?”
  刘辨正沉寂在专家的内容中时,荀彧的声音,一把将自己拽了回来:“恩?文若,可有何事吗?”
  荀彧轻声道:“再往前不远,咱们便可以下船了,如果我记得不错,志才应该就在那里,前段时间,我们还有过书信往来。”
  “好。”
  刘辨顿时来了干劲儿:“不管怎样,孤一定要把此人带走,便是绑也得绑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