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老婆是花木兰-第5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迁都的事情已经在赵俊生心里酝酿几年,这几年也一直在为迁都做准备,军队方面已经没有了任何阻力。
他觉得也是时候把这件事情提上议事日程了,有一次他在召集大臣们讨论吐谷浑战事时随口说了一句:“乾京距离凉州、西羌、南朝和柔然都太遥远了,朕想着是不是要迁都长安,要不然这战事根本就不好打!行了,诸卿都回去吧!”
赵俊生随口说的一句话,大臣们却不敢当耳旁风,以往的经验证明,只要是从皇帝嘴里说出来的话就没有无的放矢的。
于是乎,朝野上下都开始议论这件事情,有人煞有其事的说皇帝已经打算迁都长安了,不愿意迁都的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说这是小道消息,也不知道是谁传出来的谣言,根本就不可信。
朝野上下很明显分成了两派,就为这迁都的事情争吵不停,但谁都没有拿到朝堂上说。
有些大臣不认为这是空穴来风,皇帝既然在朝会上提出来了,肯定不是无的放矢,于是有些大臣暗中派人前往长安购置宅院、房产。
乾京这边正在为迁都的事情争论不休,长安和凉州两处已经开始了大战准备。
常昆统帅一万精骑从长安向金城方向出发,一路上行径速度非常快,而尉眷在凉州也悄悄动了起来,趁着吐谷浑慕利延的注意力被日渐接近金城的常昆大军吸引之时,率领大军向大斗谷行进。
而此时杨难当之子杨和已经带着几十个骑兵护卫拾寅和勒力扬抵达了乾京。
赵俊生得到鸿胪寺的报告,一次早朝时接见了他们和杨和。
赵俊生对拾寅和勒力扬说:“吐谷浑之变故,朕已听闻,朕正在调兵遣将准备征讨慕利延,不过慕利延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他如果是酒囊饭袋,你们兄弟几人也不会被他联系两次打得逃到我大乾。所以,此战必定是一次旷日持久的战事,所以你们兄弟也无需着急!”
拾寅连忙作揖说:“多谢陛下,陛下能发兵为我兄弟主持公道,我兄弟二人已是十分感激了!”
赵俊生问:“你们兄弟二人出逃时可带来多少金银细软?”
拾寅脸色一阵尴尬,“回陛下,我们兄弟二人出逃时很仓惶,没有时间收拾金银细软,所以身上不名一钱,这一路行来,还是杨和兄弟卖了几匹马才能凑到一些钱财抵达京城面见陛下!”
赵俊生点点头,看向穿着一身乾军铠甲的杨和,对他说:“杨将军,你可曾听到过你父亲杨难当的消息?”
杨和连忙行礼说:“小臣一路上护卫拾寅和勒力扬兄弟来京,途中消息不太灵通,不曾收到消息,还请陛下告知,不知家父现今如何了?”
赵俊生犹豫了一下,向高修打了一个眼色。
高修看见了赵俊生的眼色,站出来对杨和说:“小杨将军,当日你们从龙支城逃出来之后,令尊杨难当将军率军抵挡慕利延大军的攻击,他作战勇猛,杀敌无数,但终因敌众我寡而战败。事后,金城镇将收到消息派兵前往救援,但抵挡龙支城的时候慕利延已率大军离开,我军将士在龙支城内找到了令尊,他的头颅被慕利延悬挂在城门楼的旗杆上,尸身被丢弃在废墟任由秃鹫啄食······”
高修还没有说完,杨和就已经泣不成声,整个人跪在地上,极为悲戚。
赵俊生见状安慰:“杨将军节哀,令尊和他麾下两千余将士不会白白牺牲,朝廷一定会为令尊和那些死去的将士复仇的!”
杨和在赵俊生和几个大臣的劝慰下渐渐恢复了平静,他擦干眼泪跪着直起腰向赵俊生作揖说:“陛下,慕利延与臣有杀父之仇,臣听陛下说已决定派大军讨伐慕利延,请陛下让臣加入讨伐慕利延的大军之中!”
赵俊生点头:“杨将军忠勇可嘉,令尊为大乾镇守边陲而战死,你想为父复仇无可厚非,你的要求朕答应了,薛安都何在?”
薛安都站出来抱拳道:“臣在!”
“封杨和为龙骧将军,由兵部给杨将军出具官文,任命杨将军为裨将派遣到秦州,把他编入新征招的秦州军中,归常昆节制!”
“臣领旨!”
杨和立即行礼:“多谢陛下!”
赵俊生又对拾寅和勒力扬说:“在我大乾没钱却是寸步难行,朕可以给你们一些赏赐让你们暂时度日,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你们总归是朕的臣子,朕也不能眼看着你们流落街头冻死饿死!这样吧,朕派给你们兄弟每人一个官职,一来你们兄弟可以继续为我大乾效力,二来可以每月领取俸禄度日,暂时在乾京落脚住下来,不知你们兄弟以为朕这样安排如何?”
兄弟俩已经是走投无路,又哪里敢拒绝赵俊生的安排,说道:“全凭陛下做主!”
赵俊生当即对吏部尚书李元德说:“李卿,着吏部给拾寅、勒力扬兄弟各安排一个官职,不日即上任!”
“臣领旨!”
“多谢陛下隆恩!”拾寅兄弟俩答应。
而李元德在下朝之后就命人给这兄弟俩各自安排了一个官职,官职都不高,但事情却不少,都是管一些细小的琐事,忙碌起来也让这两兄弟忘记了国破家亡、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悲伤。
这天赵俊生把几个重臣叫到御书房。
“朕听说自从新年开始,朝中和市井之间就有人议论迁都之事?”
大臣们互相看了看,裴进作揖说:“是的,朝廷官员和市井百姓们这段时日一直在议论这件事情,不少百姓都在担心迁都之后乾京就会繁华不再,他们担心他们的生计问题;朝中大臣和各衙门的官员、书办、书吏议论是担心他们的官职、权力是否会受到影响!”
赵俊生说:“迁都之事几年前就被提起过,朕当时是压下来了,就是担心会造成动荡,但是从大乾的长远利益来看,迁都是必然之事,不能因为阻力大、问题多就放弃,为了大乾的未来,为了天下子民的未来,就算阻力和困难再大、问题再多也必须要尽快完成迁都!今日把你们几个叫过来就是为了先给你们通一个气,朕决心已下,不可更改,朕决定由你们几个组成一个迁都事宜决策小组,商议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迁都方略出来,尽量减少因迁都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几个重臣互相看了看,都知道赵俊生的意志坚定,只怕很难改变,如今只能尽快制定一个可行的迁都方案出来。
东方辰站出来说:“陛下,臣以为迁都之事可以商议尽快制定出方略并开始执行,但朝廷还是不要正式对外宣布,这样一来,民间和周边敌国也只是听到传闻,不确定我国是否真的迁都,等待外界已经确定,我们已经完成迁都,就算有人想搞事也闹不起来了!”
第783章 党项来朝
咦,这提议似乎不错,无论外界如何议论迁都的事情,大乾朝廷始终不正面承认,也不正式对外发布迁都公告,而在暗地里就把迁都的事情做了,等待外界反应过来的时候,迁都已经完成了。
等到了那个时候,再正式对外发布告示。
赵俊生说:“东方的提议很好,就这么办,你们尽快商议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几个重臣答应:“臣等遵旨!”
赵俊生摆手:“行了,你们都回去吧,朕这里可不管晚饭!”
鸿胪卿李继站出来作揖说:“陛下,臣还有事要奏!”
赵俊生抬手:“你说!”
“数日之前,有一支党项部落派使臣抵达乾京,请求朝见!”
赵俊生一听,“哦?这个党项人如今生活在何处?他们有多少部落,多少人口?有多少兵马?”
李继说:“不久前边关传来一支党项部落派来使臣的消息的时候,臣特意查了一下,这党项人现在生活在吐谷浑东南方向的黄河上游、益州西北的山谷地带,所辖地域十分广大!”
“党项人有很多部落,以一个姓为一个部落,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消息得知,他们大的部落有三千余骑,小的部落有五六百骑!比较有名的部落有八个,分别是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等八个部落,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而这些党项人当中又以拓跋氏最大,这次派使臣来朝见的就是拓跋氏!”
“党项人崇尚武力,没有法令,平日里各自生活,无事不相往来,有战事则聚在一起,他们没有徭役,不懂耕作种植庄稼,只依靠放牧牦牛、羊、猪为食物,党项人控制的地区盛产良马,他们的骑兵十分犀利!”
“党项人崇拜天神,死后要进行火葬,同氏族的人必须互相帮助,当受到外族人伤害和羞辱时,必须要复仇,还未复仇之前必须要蓬头垢面赤足,不许食肉类,以示耻辱,直到斩杀仇人才能恢复原状!还有,党项人崇尚白色,他们还自称大白上国”。
其他几个大臣听了李继对党项人的描述,心里都说不愧是蛮夷!
赵俊生问道:“你刚才说派来使臣朝见的是一支叫拓跋氏的党项部落,这个拓跋氏与鲜卑拓跋氏是否有关联?”
李继回答说:“传闻党项拓跋氏与鲜卑拓跋氏有共同的祖先,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赵俊生想了想吩咐道:“这样吧,你安排一下,三日之后朕在太极殿接受党项拓跋氏部落使者的朝见,传朕口谕,让三省、六部、大理寺、鸿胪寺、宗人府、少府、太仆、太常、通政使司等各衙门的主官到时候随同朕一起接受党项人使臣的朝见!”
“遵旨!”
夜里吃晚饭的时候,赵俊生对花木兰说:“三天后你没有其他安排吧?”
花木兰问:“趁着天气好,我打算南下去看看各州郡县的孤寡老人和孤儿孩子们,决定两天后就启程,怎了啦?”
赵俊生一愣,“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才跟我说?”
“我这几天一直忙着这事,本想跟你说的,可每次回来后都忘了!我就是出京去看看孤寡老人和孤儿孩子们,时间虽然长了一些,可能要一个多月,不过也没什么危险,你不用担心!对了,我不在这段时间,你可以把雨桐接进宫来,我不介意的!”
说着说着突然在最后来这么一句,赵俊生听得几乎要抓狂,“你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他的样子引得花木兰捂嘴偷笑。
赵俊生好不容易才平复心情,“算了,你既然决定了,那就去吧,不过后天就启程在时间长太仓促了,多准备几天,正好三天后有党项人派来的使者朝见,到时候你跟我一起去接受党项人使者的朝见!”
“党项人?没听过啊,什么地方的?”花木兰好奇的问。
“党项人生活在吐谷浑的东南方向的黄河上游,在益州的西北方向的山谷地带,多高原、山峦、河流,听说那里水草丰美,盛产良马和牦牛!他们有很多大小人数不等的部落,每个部落一个姓,这次派来使者的是一个叫拓跋氏的部落,也不知道是不是和鲜卑拓跋氏有关系!”
花木兰听后说道:“这不是不可能,吐谷浑人都是慕容氏,与拓跋氏也是同一祖先,这个党项人的拓跋氏与鲜卑拓跋氏有关系也不奇怪!”
三天后,举行临时朝会,因为是临时朝会,不用像平时朝会那样在卯时上朝,赵俊生定了辰时接见使者。
辰时不到,党项人的使者已经在宫门外等着了,旁边还有鸿胪寺的官员陪同。
“宣党项拓跋氏部落使者觐见!”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