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宋朝当太子-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家!一切都准备妥当了!”
侬蝶舞笑道。
“嗯!记得办完事早点回来,别逗留太久了,朕会想你们的!”
赵昕看了二人一眼,眼里全是不舍之情。
。。。。。。
一起看书网 手机阅读请访问『』,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
第两百零八章 坑爹的工程
宣武二年,三月五日,宣政殿大朝会。
宰相庞籍奏道:“官家!先帝在时,黄河改道六塔河之事,先帝已经应允,朝廷也开始了修建了一部分设施,但由于去岁大理和交趾入侵,六塔河之事,被迫停了下来,先今朝廷财政宽裕,主持修筑河堤之事的李仲昌便催促朝廷进行八款。”
文彦博出言道:“官家!黄河改道之事,当为朝廷今岁首等大事,既然先帝时,就已经定下此事,臣认为理应早点施行才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繁衍不息离不开黄河的无私奉献。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被称为大河,那时候黄土高原气候温和,草丰林茂,河水清澈,两岸孕育了中国远古时代最早的先民。
然而由于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和地理更迁的原因,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到了宋朝时,已经是“流水一旦,其泥数斗了!”
再加上唐末之后,五代战乱,黄河逐渐变成了一条随意泛滥,吞噬生灵,威胁两岸百姓身家性命的凶猛之河了,为此自隋朝之后,历朝历代都需要不断的治理黄河,宋史河渠志第一句话说得就是:“黄河自昔为中国患!”
黄河在给人们带来丰富水资源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危害。很多时候黄河会发生水患灾害。人类与黄河的斗争可以说是进行了几千年之久,但是结果几乎都是失败的,很少有成功的案例。
历史上,宋朝黄河改道了三次,被称为三易回河。而这一切都要从一个叫李垂的大臣讲起。
李垂一开始只是宋朝一个默默无名的普通小臣,但是由于他为人非常的耿直,再加上他后来出版了很多的书籍,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李垂在《导河形胜书》中写道如果让黄河的流向发生改变,让原本下游的河流流入河南等地改为流向河北等地。这样一来,就会让原先统领河北地区的宋朝的敌国辽国遭受黄河泛滥的折磨了。
而原本就和辽国虎视眈眈相对的宋朝就可以不用发动战争就取得胜利了。这样的想法在目前看来是十分荒唐的,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十分欣赏李垂的行事风格,竟然默认了这一说法。宋朝的皇帝后来就算是拿出整个宋朝的财政收入,也要完成这个计划。
宋仁宗时期,对黄河进行了改道和治理。当时治理的档案是由当时的宰相文彦博提出来的。文彦博认为当有一天黄河的水量进行持续的上升。
那么对于周围的人的耕地和财产安全都会产生威胁,因此他认为,可以从六塔河这条小河流进行分流。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宝 书 网 w w w 。 b a o s h u 2 。 c o m
他没有想到六塔河的流量是远远不能和黄河的水流量来相比的。因此,第一次黄河治理和改道都是失败的。
而眼下,由于宋仁宗匆匆去世,赵昕刚登基不久,又面临交趾和大理的进攻,朝廷经费不足,所以六塔河的攻城被耽搁了下来,现今庞籍和文彦博又提起此事,赵昕也很是无奈。
赵昕来自后世,知道李仲昌修建的豆腐渣工程,与至和三年导致六塔河决堤了,死的百姓民夫不计其数。
把黄河改道到河北去祸害辽国,想法不得不说真的是太过于天马行空了,在金灭宋之前,辽国最远也不过是打到澶(CHAN)州,还没有到黄河,所以说,宋朝皇帝和大臣对辽国不理性的恐惧,导致了这一坑爹的工程诞生。
赵昕也在想着该如何应对此事,六塔河改道之事是断然不能再继续进行下去了,而且据史书记载,今年是个旱灾之年,北方多地受灾,赵昕需要集合人力物力度过这个灾年,而不是劳民伤财,去修建那个坑爹的工程。
吏部左侍郎欧阳修出言道:“官家!朝廷要在秋季举行大的工程,堵塞住商胡的河道,开通横陇,让黄河再回道故道,调动大批人力,必须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才行。之前黄河在商胡溃决,当时的执政大臣,没有制定详细的计划,就忙着修筑大堤,调集柴草一千八百万,骚扰六个路,百余个州,捐钱纳粮,急如星火,结果却是白白浪费了百姓们的财物,为国家招来怨愤,现今又要将六塔河改道,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讲。”
欧阳修话说到一半,忽然停住了,等着赵昕的回答。
赵昕方才想起历史上,朝廷修建六塔河攻城,也确实是欧阳修提出了反对意见,欧阳修在诗词歌赋方面的才华完全掩盖了他的政绩。
恰恰相反,欧阳修出身贫寒,四岁丧父,随母漂泊,寄人篱下,苦经磨砺,饱经风霜,最能了解底下百姓们的艰苦生活了。
欧阳修经常说:“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也就是说,诗词歌赋只是官员用来陶冶情操的,而为民做事,体察民情才是一个官员应该有的基本素养。
赵昕深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道理,但欧阳修却偏偏都具备这些。
天圣九年,欧阳修在洛阳为官,就曾经前往黄河视察过,还写了一篇名作,就是《巩县初见黄河》。
庆历四年,有人上书请求废置麟州建制,今陕西神木。而麟州是黄河东岸的重要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守还是放弃,宋仁宗犹豫不决,便派了办事认真,敢于说真话的欧阳修前往实地考察。
欧阳修亲临黄河两岸,考察地形地貌,询问边将士卒,走访土豪百姓,结合当地风俗民情,权衡利弊得失,经过一个月的调查之后,欧阳修给仁宗上了《论麟州》的劄子,建议保留麟州建制,宋仁宗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留下麟州作为黄河天险。
所以说,对于治理黄河,仁宗一朝,欧阳修的远见卓识还是值得肯定的,赵昕知道北宋立国一百年对黄河采取的要么是堵,要么就是改道。
“官家!既然是先帝时就已经定下的,官家理应拨款修筑,如此一来,还能彰显官家对先帝的敬意和孝顺!”
司马光忽然出列说道。
好家伙!司马光三两句就把这事说成是仁宗遗诏了,不但如此这货还把主意打到了内藏库的头上,想要赵昕出内藏库的钱来治河。
拿私房钱来开展这个明年就决堤的坑爹工程,赵昕除非是脑子秀逗了。
。。。。。。
一起看书网 手机阅读请访问『』,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
第二百零九章 权衡利弊
宣政殿内,司马光话落之后,赵昕并没有回答,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北宋三次改道黄河就是劳民伤财。
赵昕看了一眼欧阳修,说道:“欧阳卿家,满朝官员几乎全都赞成黄河改道六塔河,为何你却不赞成,朕想听听你的高见。”
欧阳修施了一礼,方才说道:“官家,黄河改道六塔河,开通一千余里长的河堤,所需要的民夫是三十万,而所用的人力物力更是数不胜数。现今乃干旱季节,百姓困乏,国家并不富裕,从去年秋季到今年春季,全国有一半地区大旱,尤其以河北路最为严重,官家去岁拨粮五万旦,钱两百万贯,河北百姓方才安定下来,不至于盗贼四起,流民遍地。
俗语有言,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然而河北两路去岁至今,竟然没下一场雨雪,麦子只怕得到晚春才出苗,而粟也没有种下,农民是焦虑万分,似乎看不到什么好的收成,民心低落之时,征发民夫修建河道,纵观古今,但凡是圣明天子在世,都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大修河堤的。
如今国家财政正是困乏之际,百姓的力量也处于困境,暂且合拢商胡地区,堵塞住大决口的洪流大水,这是一个大工程,凿开横陇,开通废弃已久的故道,又是一个大工程,以前朝廷兴建一项大工程尚且需要好几年的时间,现今猝然兴起三大工程,而且还是在天旱贫穷虚弱的时候。
黄河泛滥,究其原因是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使下游河床逐渐抬高,甚至高于农田、乡村、城市,一有大水,必然泛滥成灾,黄河改道只是治标不治本,而朝廷需要的是每隔三年五载,就清理下游的河沙,如此一来,自然不用为黄河泛滥而忧心。”
司马光出言道:“官家!欧阳修的话虽然不无道理,但改道六塔河的工程是早就定下的,官家登基不足一载,就更改先帝时期的政令,若是传了出去,只怕难堵天下百姓悠悠之口。”
赵昕在心里权衡利弊了一下,欧阳修的谏言是正确的,暂且先撇开黄河改道的对与错,就拿目前的大宋朝来看,却实不宜浪费人力物力在一个根本没有结果的滥工程上面。
至于司马光拿先帝时的政令来压自己,赵昕虽然不爽,但也不能当场发作,因为一旦传出去,当今皇帝不尊重先帝时期的政令,那么一顶不孝的帽子就会盖在他的头上。
赵昕想了很久方才说道:“古时候,大禹治水,用了九年的时间还没治好,一直到后来,大禹根据水的流向,加以疏导才解决了水患,如此看来,凡事都要顺势而为才行,而黄河改道六塔河是违背水的本性的,改变黄河的正常流向,运用人力使它往回流,显然是不可取的。”
“官家莫不是说先帝时期的政令是错误的?”
司马光先是一顶大帽子扣下来,赵昕自然不会接,而是笑道:“先帝之时,黄河改道向北为的是让黄河去祸害辽国去,可现今,辽国与我大宋的关系日间密切,朕前儿个还收到辽帝耶律洪基的来信,信中言先前大理和交趾入侵我朝,夏国从派遣使者游说他兴兵攻宋,但被他给一口回绝了,宋辽两国为兄弟之国,现今他的妹妹下嫁给朕,应该说是亲上加亲才对。而眼下,宋夏关系恶划,与其花费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去干那不切实际的事情,不如好好训练士卒,早日灭了西夏才是正事。”
“官家深明大义!臣深表赞同!”
欧阳修赶紧拜道。
韩琦出言道:“官家,修建河堤本是好事,为的是一本万利的事,但眼下朝廷正在同夏国交恶,若因为黄河改道之事惹得我大宋的盟友辽国不意,那么代价恐怕非臣等能担当起的。”
韩琦的话倒是说道赵昕的心坎里去了,眼下宋朝确实还没强大到同时得罪西夏和辽国的时候,朝廷才刚刚开始谋划陇佑都护府,投入的人力物力到目前都还是未知数,此时再得罪辽国,显然是极为不明智的。
范仲淹出言道:“官家!据钦天监所言,加上臣的调查,今年只怕是个旱年,大旱之年,百姓的粮食储备必然不够,特别是河北两路,是故臣之所以赞同修建河堤,报的是以工代赈的打算,如此一来,百姓即有粮食填饱肚子,先帝时的政令又能得以顺利实行,如此岂不是两全其美,各取所需。”
“虽然以工代赈是个好法子,但黄河改道六塔河之事,所需要的民力物力颇多,不是眼下能解决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