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宋朝当太子-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汉娜很是疑惑,难不成大宋官家懂高丽语。

    “啊!”

    王汉娜正出神,一记巴掌落在了她的。。。。。。

    “快喊!”

    赵昕此时脑海里全都是恶趣味。

    “哥哥!思密达!”

    王汉娜轻轻的嗫喏道。

    。。。。。。

    翌日,日上三竿,赵昕才从睡梦中幽幽醒来,看了一眼身边仍然陷入梦乡中的高丽公主,不由得自嘲道:“朕这是怎么了?什么时候对美色的抵抗力那么差了!”

    赵昕穿好衣服后,来到了李媚儿处吃早餐。

    李媚儿看了某人一眼,端起一碗参汤放在了赵昕面前,而后说道:“官家也不懂得怜香惜玉!昨儿个汉娜妹妹的声音几乎整夜未停啊!”

    “嗯!朕从未见过这么高的女子,所以一时兴起,体验了一下策马奔腾的感觉!爱妃,你要不要也尝试一下!”

    赵昕厚颜无耻的说道。

    “官家!奴家不理你了!”

    。。。。。。


………………………………

第二百五十八章 担心

    香妃阁内,赵昕正在同耶律寒香下棋,虽然耶律寒香的棋艺很高,杀的赵昕溃不成军,但赵昕丝毫不肯放弃,屡败屡战。

    内侍梁怀吉匆忙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劄子,恭敬的行了一礼。

    “官家!这是澳洲郡公李廷烨呈上来的劄子!”

    赵昕登基后,凡是武将呈上来的劄子都是第一时间送到他手里的。

    赵昕放下手里的棋子,接过劄子,打开看了起来。

    原本赵昕同耶律寒香有说有笑的,但看完这个劄子后,整个人都显得顾虑重重。

    “官家!可是有什么不决的事情?”

    耶律寒香看出赵昕的顾虑,便小声的问道。赵昕一旦有什么不能决定的军国大事的时候,一般都会问耶律寒香,参考她的意见,因为对方对历史的了解,比自己要多的多。

    “李廷烨在劄子上说他想带着妻子一同前往澳洲!”

    赵昕见耶律寒香问起,便皱着眉头说道。

    “以目前大宋战船的速度来看,从大宋到澳洲起码得一年,一来一回就得两三年,李廷烨夫妇新婚燕尔,想要一同前往澳洲的心,朕也理解,但是。。。。。。”

    赵昕欲言又止的说道。

    “官家是担心,妻儿老小都前往澳洲,到时候自立为王怎么办?”

    耶律寒香到底枕边人,一眼就猜透了赵昕的心思。

    “算是吧!虽然朕对大宋的士兵很有信心,但是两地相隔万里,在权力的诱惑之下,谁也无法保证不会发生什么事情,要知道,历史上新航路开辟之后,前期殖民地还受管理,但到了后期,殖民地都纷纷独立了!要知道美国就是这么来的!”

    赵昕想了一下回道。

    “官家!奴家认为官家有点杞人忧天了!”

    耶律寒香笑道。

    “那你倒是说说,朕怎么杞人忧天了?”

    赵昕笑问道。

    “官家!李廷烨只是带新婚妻子前去,最多也就多带几个仆人而已,而李家依然在开封,古人对家族的依赖性是很强的,不论身在何处,都避开不了家族,这只是其一,其二,眼下澳洲只是蛮荒之地,需要大宋不断的运输资源和人力才能开发,所以几百年内,官家是没有必要担心殖民地会不会独立的问题。”

    耶律寒香侃侃而谈。

    “爱妃!你回答得很透彻,朕是有些杞人忧天了,朕眼下除了开发澳洲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将澳洲的资源想办法运送到大宋来,特别是金矿,银矿,铜矿之类的。朕要做的就是去掠夺财富充实我大宋国库,只要大宋够强,就不用担心殖民地不受控制。”

    赵昕此时方才醒悟改过来。

    “官家!奴家认为官家不但应该同意李廷烨的要求,而且应该允许此行前往澳洲的官员和将士们都准许携带家眷,如此以来,他们必将感激官家!”

    耶律寒香又补充道。

    “做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朕这就去找大臣们商量去!”

    赵昕起身朝外走去。

    勤政殿内,赵昕将他的想法说给了庞籍和文彦博听。

    赵昕虽然喜欢亲自下旨,但有的时候必须得到中书门下审的同意。君主的诏书从草拟到生效,通常都需要经过非常严密的程序。

    赵昕有权力直接授意拟旨,但更为常见的情况,是中书门下机构先将意见写成劄子,进呈皇帝,获得认可之后,再授意草诏。

    不管这旨意是来自皇帝本人,还是出自执政的宰相机构,按照宋朝的制度,当它进入草诏的程序,一般都归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元丰改制前为知制诰)起草,并不是说皇帝指定哪一个亲信太监大笔一挥就成。

    丰改制后,中书舍人的职责有二,一为“制词”,即根据皇帝的旨意(这叫“词头”)起草诏书。但宋代的中书舍人又有一项特权:如果他觉得“词头”不合法度,无论这词头出自皇帝的意思,还是宰相的意思,他都可以拒绝草诏,这叫做“封还词头”,是宋朝法律明确赋予中书舍人的权力:“事有失当及除授非其人,则论奏封还词头”。宋仁宗朝时,蔡襄当知制诰,“每除授非当职,辄封还之;帝遇之益厚”。

    中书舍人若“封还词头”,而皇帝又固执地非要下诏不可,那么可以由次舍人草诏,但次舍人同样可以“封还词头”。理论上,只要中书舍人达成“拒不草诏”的一致意见,便可以将一道不适宜的诏书“扼杀于萌芽状态”。

    不妨来看一个例子: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参知政事王安石欲将自己的亲信、新法的支持者李定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里行”,皇帝也同意了。

    但李定这个人人品很坏,声名很臭,知制诰宋敏求即拒绝起草任命李定的诏书,封还词头,并于三天后辞职;接替他的另外两名知制诰苏颂、李大临,也以“爱惜朝廷之法制”为由,再次封还词头。为让李定顺利通过任命,神宗与王安石免去苏颂与李大临之职,任命听话的人当知制诰,总算将李定弄进中央政府当了御史。

    所以赵昕想让这份圣旨能通过,就需要税服中书门下的两位大佬,庞籍和文彦博。

    “官家!武将领兵在外,还携带家眷,此去澳洲一万八千里,山高路远,难保不会发生什么,臣认为此举是否有些不妥!”

    庞籍有些担心的说道。

    文彦博的看法和庞籍恰恰相反,文彦博认为让士兵们携带家眷一起,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安抚的作用,而且澳洲地处蛮荒之地,需要大宋源源不断的资源输入才行,所以过早的担心实在是没有必要。

    两位宰相一个赞成,一个反对,最终赵昕拍板决定了下来,圣旨才由知制诰梅尧臣起草。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赵昕登基后,欧阳修在赵昕面前举荐他,赵昕欣赏其才华,便让他担任了知制诰一职。

    说白了就是秘书,赵昕有什么旨意要传达的时候,就需要一个专门的人员拿去润色一下,改成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再加几句优美的词语修饰一下。


………………………………

第二百五十九章 减轻百姓负担

    宣武三年八月初一,宣政殿朝会。

    商部尚书张方平奏道:“官家!现今京师所处位置,就是古代的陈留地区,是全国四通八达之地,但并不像雍、洛等地有山川河流等有利地形可依凭,只是依赖重兵来保卫国家而已!军队依赖粮草,粮草依赖漕运,汴河可以直通长江、淮河,利用的范围可达到南海。

    天圣以前,每年都调发民夫疏浚,所以河水在地面之下流动。有个叫张君平的人,因排泄京东路的积水,开始调发京东路的民夫,其后浅薄虚妄的官员争着以裁减费用和劳役,用来当作政绩,而河床日渐淤积堵塞!官家,臣以为朝廷应该下旨督促各地官员疏浚河道,以保证漕运的畅通!”

    司马光出言道:“官家!京城的军队所需要的军粮都指望着漕运,漕运畅通对大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则地方官员体恤百姓,裁撤民夫也是为了节省民力!”

    北宋漕运分四路向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集运:淮汴之粟由江南入淮水,经汴水入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蔡之粟由惠民河转蔡河,入汴水达京;京东之粟由齐鲁之地入五丈河达京。上述四河合称漕运四渠,其中来自东南六路的淮汴之粟占主要地位。北宋对运河进行一系列整治,运输能力大增,形成以京师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

    宋初开宝年间,汴、蔡两河由江淮地区运往都城东京的漕米每年不过数十万石。太平兴国初,两浙归附,漕运数增至四百万石。六年,汴河岁运江淮米三百万石,菽一百万石;黄河粟五十万石,菽三十万石;惠民河粟四十万石,菽二十万石;广济河粟十二万石。凡五百五十万石。至道初,汴河运米增至五百八十万石。大中祥符时,最高达七百万石。

    景德四年(1007)定额汴河每年上供六百万石,广济河六十二万石,惠民河六十万石。广济河所运内十二万石为杂色粟豆,只能充作马料。惠民河所运内二十五万石止给太康、咸平(今通许)、尉氏等县军粮。惟汴河所运一色粳米相兼小麦,是太仓储粮的主要来源。

    “漕运是朝廷的头等大事,漕运畅通,则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以往朝廷都是征发民夫来疏通漕运,但由于民夫都是强制被征发而来,所以疏通运河的积极性很低,现今朝廷财政宽松,所以朕决定,由朝廷出钱雇佣民夫疏通河道,当然前提是避开农忙时节,如此一来,百姓农忙时收货庄稼,不忙的时候给朝廷疏通运河,还能赚取一份工钱贴补家用,如此一来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今年的收成很是不错,大宋朝四海升平,风调雨顺,物阜民丰。国库的存粮和钱都不少,赵昕的内藏库则是更多,除了留够进攻西夏的军费,赵昕还打算拿出一部分用来疏通河道。

    “官家英明!”

    底下的大臣们见赵昕如此安排,纷纷附议道。

    “还有一点,朕打算减轻徭役,各地官差由官府出钱雇佣合格的百姓充当,但前提是退伍军人优先,他们为朝廷浴血疆场,退伍之后,享受点朝廷的关照也是应该的!”

    赵昕打算重新实行庆历新政中的减徭役。

    减轻百姓负担,与民休养生息。平心而论,由于宋朝实行的是职业化的的募兵制,百姓需要承担的役使已经较汉朝、唐朝减轻了很多,没有兵役,劳役也比较轻,但差役还是少不了的。

    所谓“差役”,就是由各户轮流摊派出男丁到衙门里服务,比如站在大堂上手持水火棍、齐声高喊“威武”的衙役就属于这一类。

    充任衙役的农夫,既不能回家劳作,衙门里也不会支付酬劳,出工出力却拿不到工钱,而且自家的农活也没法干,如此说来的话,负担就相当沉重了。

    更有甚者,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平均一百户就要摊派二百名差役,一家出两名男丁,这日子还怎么过?

    庆历年间,范仲淹和富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并县废邑、精简衙门机构的想法,从而减少衙署对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