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较量:中国历史上的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毅将军太好了,抓了俘虏还好好款待他们,城里人当然不怕了。要是燕国人把俘虏的鼻子都削去,齐国人哪里还敢打仗? ”又有人说:“我们祖宗的坟都在城外,要是燕人刨起坟来,那可怎么办呢? ”骑劫听到这些话,果然真的把齐国俘虏的鼻子都削了去,又把即墨人城外的祖坟掘坏,并引火焚毁。城上齐国守军见城外火光冲天,腥臭之气熏天,个个咬牙切齿,痛心疾首,愤恨燕军的暴行。
即墨的士兵和群众纷纷向田单请求,一定要与燕国人拼个你死我活。田单挑选了五千名壮丁、一千头牛,先训练起来,叫老人和妇女们在城头上值班。他又搜集了好些金子,打发几个人装作即墨的富豪,偷偷地给骑劫送去,说:“城里的粮食已经用完了,不出三天就得投降。贵国大军进城的时候,请求将军保全我们一家老小。”骑劫见财喜出望外,连声允诺,一心只等齐军投降而放松了戒备。田单认为,反击燕军的条件已经成熟。但是,即墨兵力有限,出击围城的大批燕军,必须设计一个好的作战方案。于是,田单把那一千头牛打扮起来。牛身上披着一件大褂子,上面画着大红大绿、稀奇古怪的花样;牛犄角上捆着两把锋利的尖刀;牛尾巴上系着一捆浸透了油的麻和苇子。那五千名壮士则组成一支“敢死队”,他们都打上五彩的花脸,拿着大刀阔斧,跟在牛队后面,到了半夜,燕军皆已昏然入睡,田单命令拆开几十处城墙,将牛队赶到城外。牛尾巴点上火。牛尾巴一烧着,这一千头牛可就犯了牛脾气,一直向燕国的兵营狂冲过去。五千名“敢死队”紧跟着冲杀上去,城里的老百姓狠命地敲着铜盆、铜壶,随着跟到城外来呐喊。霎时间震天动地的喊杀声夹着鼓声、金器声,惊醒了燕国人的睡梦:士兵们手忙脚乱,慌里慌张地找不着家伙。只见一大群凶猛的怪兽,头着利刃,后面裹挟着一团烈火,风驰电掣般地冲来。先不说一千头牛犄角上的刀扎伤了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队”砍死了多少人,就是燕国军队自己连闯带踩地一乱,也就够受的了。大将骑劫乘着车,打算杀出一条血路,正巧碰上 20世纪80年代出版,讲述跟即墨之战有关内容的小人书“火牛阵”。了田单。这个自以为比乐毅高明得多的大将,交战未及数个回合,便被田单杀了。田单整顿好队伍,立即展开反攻。整个齐国轰动起来,各地燕军听说田单反击大败燕军,主将阵亡,纷纷退却。那些已投降燕国的将士一听到田单打了大胜仗,都准备迎接田单。田单的军队打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起来响应,田单的兵力越来越强大。不到几个月工夫,被燕、秦、赵、韩、魏占领的几十座城,又一座一座地全被收复回来。由于田单恢复了许多失地,为国家立了大功,将士和百姓们都要拥立他为齐王。田单说:“太子法章就住在莒邑,我们早有联络,我哪儿能自立为王呢? ”田单把太子法章接来临淄,择了个好日子,让太子正式做了齐国国君,他就是齐襄王。
齐襄王对田单说:“齐国已经亡国了,全靠叔父力挠狂澜于既倒,重新建立起来,这个功劳实在太大了,叫我怎么来报答您呢? 我要封叔父为安平君,请叔父万万不要推辞。”田单谢了恩,请齐襄王继续发愤图强,以防备燕国再来报复。但是齐国经过几年的战争,到底力量有所削弱,再也没有力量与诸侯一争天下了,田单以火牛阵出奇制胜的即墨之战,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之一。
战争影响
济西之战中,乐毅采用诱齐攻宋策略,形成了天下攻齐的有利形势。再抓住强弱已经发生变化的有利时机,乘胜追击,直捣齐都,因而取得了重大胜利。而齐湣王自恃强大,穷兵黩武,四面树敌,落入燕国圈套而不自知。当五国联军攻齐时,仓促应战,过早地集中主力与强大的联军交锋,因而惨败,几致亡国。而在即墨之战中,齐军却能先坚守后反攻,最终一举击败燕军。即墨之战是齐军反攻初期的关键性一仗,此后便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在齐国民众的支持下,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取得了打败燕军、恢复齐国的光荣胜利。
策略分析
即墨一战,田单凭借超群的智谋,在国破城围、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坚守孤城,麻痹燕军,积极创造反攻条件。在时机成熟时,充分运用机动性、突然性、杀伤力和心理威慑诸因素,以“火牛阵”进行夜间突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战胜燕军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即墨有一定的防御条件;燕军分兵多路攻齐,发展过快,攻城克坚的准备和力量不充分;田单巧施反间计,借敌之手除去最难对付的乐毅,也是原因之一。
☆☆ 战争小档案 ☆☆
战役名称:即墨之战
发生时间:公元前279年
交战双方:齐国 VS 燕国
交战地点:齐国都邑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实力对比:齐军数万 VS 燕军十几万
战争结果:齐军击溃围城的燕军
战争性质:防御战
智慧级别:☆☆☆☆
………………………………
第六场 鄗代之战
赵国的名誉之战
时代背景
战国后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其主要目标就是邻近的赵国。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攻打韩国的野王(地名,今河南沁阳)。野王降秦,这样一来,使离韩国国都更远的上党(战国郡名)陷入了孤立的境地,韩国上下大为恐慌,纷纷议论要献出上党以退秦兵,上党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经验,轻敌出击。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赵军大败,40万赵军被白起坑杀。长平一战,使赵国实力大大削减,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贼。”作为战败国的赵国此时不仅受到秦国军队的屡次进犯,而且其他诸侯国亦想乘机从中获利,燕国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怪罪燕国,在那样一个时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已成为大家共同的信条。更何况,燕国也曾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被无耻的齐国攻击过。所以,那样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管你是用什么手段,只要能消灭对方你就是赢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元气大伤的赵国再一次走入了抉择命运的时刻,能不能打败燕国,成为了赵国证明其实力的最好机会,从这一点看,此战关乎着赵国的生死存亡。
人物评析
▲ 位于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八公乡郝圩村的廉颇墓,当地人称“颇古堆”。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廉颇,嬴姓,廉氏,名颇。山东德州陵县人(一种说法),汉族,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廉颇的一生战功彪炳,毫不夸张地说,他为自己的祖国赵国奉献了一生。赵惠文王初年,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国想要向东扩大自己的势力,赵国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为了国家利益,公元前258年,赵国参加了由秦国组织的韩、燕、魏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结果齐军大败。其中,廉颇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威震诸侯,由于廉颇的出色表现,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后,他被拜为上卿(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宰相)。多年以来,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敢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随着长平之战中,赵括将40万赵军送到秦军的屠刀之下,赵国的国力也开始江河日下。公元前251年,廉颇因对燕作战有功被封为信平君,后来,他又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秦始皇二年(前245),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怒而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但魏王却并没有信任和重用他。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的一句:“我思用赵人”,流露出自己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这种单相思却只是一厢情愿,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整日闷闷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一代名将陨落了。
栗腹,战国末期燕国人,官至燕国丞相,燕国攻赵的主要策划者,鄗代之战燕军指挥官。
交战过程
赵国自长平之战败于秦国之后,国力大大削弱。此后,不仅受到秦国军队的屡次进犯,其他诸侯国也开始蠢蠢欲动,都想趁着赵国之危,好好地捞上一把。燕国就是反应最强烈的国家之一。说起燕国,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他的大致范围就位于今天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一片区域,与南部的赵国毗邻。现在,人们习惯将整个河北省的广大区域称为燕赵地区。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一个弱小的国家的发展,只有与自己周边或有共同利益的国家结成盟友,才是符合自己利益的最佳选择,这既可以优化本地区的资源配置,又可以有效维护共同利益。前者如今天的欧盟,后者如今天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然而,从历史事实来看,两千多年的燕国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想趁着赵国元气大伤之际,再补上一刀,让他彻底死亡,而且这种妇人似的小聪明在燕国上层很早就开始酝酿了。
长平之战虽然使赵国元气大伤,但还没有到亡国的时候,在随后的战役里,秦国非但没有灭亡赵国,反而在后来的几次战争中被赵军所击退。这充分显示出赵国的实力还是很强的。然而,燕国的一些人并没有看到这一点,认为赵国已经不堪一击了,如果此时发兵攻打,定能旗开得胜。什么样的思想指挥什么样的行动,在一次赵国击退秦军的战役后,燕王派大臣栗腹送来五百金,为赵王置酒祝寿,以示慰问。五百金对于个人而言,应该算是个大数目,但如果放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层面,未免有点太寒酸了。这也显示出燕国对赵国态度的微妙变化。栗腹回到燕国,就向燕王姬喜汇报自己在赵国所见所闻:“赵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姬喜是燕国的末代君主,所以没有谥号庙号,史书上就称为燕王喜。这个人有扩张国土的强烈志向,然而志大才疏且鼠目寸光,只计较眼前利益,而忽略对长远形势的考虑。所以,听了栗腹的话,甚为动心,赶紧召集大臣商议。
昌国君乐间说:“赵善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这当然不是燕王喜想听的话。君主的所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