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医国高手-第3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啊,陛下,四川不取,南京则不稳啊。您看,这江水滔滔东流,逆水行船如此费力,若是顺流而下,估计用不了一个月,就可以直达南京了。”顾炎武道。
    “是啊。四川天府之国,千里沃野,最是富庶,却是易守难攻。哎,雪松,你知道入四川有三条路,但知道分别叫什么道吗?”朱由榔问道。
    “陛下,这可难不倒臣。从阳平关出发,翻越米仓山,到达四川广元,再经过剑门关,到达梓潼、绵阳,最后抵达成都,这条道叫‘金牛道’。
    自汉中出发,翻越米仓山,直通向四川的巴中,再由巴中继续向南可达重庆,这条道叫米仓道。
    自汉中子午,经过西乡、万源,最后到达达州,再继续向南也可至重庆。当年杨贵妃吃荔枝,唐玄宗派人从四川急运荔枝到长安,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走的就是这条路,所以被称作‘荔枝道’。陛下,不知微臣说的可对?”
    “哈哈哈……,雪松,果真渊博的很啊,确实好此。”朱由榔赞赏地说道。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臣从龙之前,因避难没少跑了地方,每到一地,必千方百计寻地方志来读,故而对各地地理、风俗、掌故、人物也算比较熟稔。”顾炎武毫不客气地自吹道。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说的好。读死书,就成了赵括的纸上谈兵。只有仗剑天涯的人,才能体验人间疾苦,写出的的才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人生中的真谛。诗仙太白,诗圣杜甫,哪一个不是读了一肚子书,走了一辈子路呢?”朱由榔道。
    他很想跟顾炎武这句名言接个下联:“走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这个下联,若从字面意思上看,是没有什么,只不过是增加阅历,增加看人的本事而已。
    不过,朱由榔可不打算接下去,因为,“阅人无数”很容易让人往歪处想。作为皇帝,他可不能留下这种千古名句。
    到了后世,还不知道会被那些年轻的“杠精”如何解读呢。
    “是啊,陛下,从读书到做官,其实是一样的道理。臣若为一县、一府之主官,一定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决不会高高在上,坐在衙门里胡乱发号施令。”顾炎武道。
    “嗯,从读书引发到做官,雪松此番感悟非常不错。这样吧,你刚才这句话写个文章,交给你的好朋友给发表发表,朕看可以作为各位地方大老爷的行为准则之一。那些不问民间疾苦的官,朕是真容不下他们。”朱由榔道。
    “是,臣再仔细揣摩揣摩,把陛下的意思理解透,写到文章里去。”顾炎武应道。
    “前方已到归州,咱们君臣是不是去瞻仰一下屈原祠?”朱由榔问道。
    “陛下,屈原祠并不在归州,咱们的行程耽误不得。依臣之意,等咱们得胜而归之时,再去凭吊一番,陛下您看可好?”
    “好吧,还是以国事为重吧。”朱由榔接受了顾炎武的建议。
    毕竟这是去打仗,而不是来旅游。
    “陛下,江上风大,还是回舱休息吧。”杨爱立在朱由榔另一侧,见有话缝,连忙道。
    “陛下,后面快船送来一份紧急奏折,是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令人快马送来的。”
    朱由榔正准备回舱,却见船尾一位中年男子着急忙慌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奏折。
    朱由榔接过来,略看了看,眉头一下皱了起来:“果然,北京城里那位还是不死心哪。”
    ……

第三章 醍醐灌顶
    哈提斯和张念宝被掳的消息,一下子把朱由榔的好心情破坏殆尽。
    “看来布尔布泰还是不死心啊。也是,谁会愿意把到手的富贵轻易拱手让出?得想办法把哈提斯和张念宝给救出来,这俩人可是掌握着核心火器的核心机密。张念宝还好说,本是汉人,保守机密的自觉性应该非常强。哈提斯这个外国佬,来中国就是为了淘金,可不能指望他会有多少忠心,更别指望他会为国捐躯。再说了,即使他们都有忠心,满清的刑罚他们能受得住吗?”
    “还有,甭管救得出救不出,那必须得救。否则,自己重视人才,重视科学的名声可就毁了。”
    朱由榔回到舱里,坐在一张功夫茶桌之前,开始考虑这件事。
    他如今已经懂点帝王心术了,学会在心里做事。
    “看来,必须加快脚步了,占领四川,解除南京的后顾之忧。若是顺利的话,那件事有了差落,财政问题将会大大得到改善。到那时,就可以迅速解决江北问题了。”
    想到这里,朱由榔吩咐道:“定生,拟旨,令陈际泰、马吉翔立即启动各自情报网,想办法营救哈提斯和张念宝。”
    “遵旨!”刚才来送奏折那位中年男子,躬身应道。
    这位不是别人,而是当年号称“金陵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
    陈贞慧,字定生,宜兴人。其父陈于廷曾官拜崇祯朝左都御史,乃东林党魁。
    家世显赫,年少多金,他可算得上是一名风流俊雅的“官二代”。
    同时,他还是复社成员,章风采,著名于时,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合称“金陵四公子”。
    曾与吴应箕、顾杲共议声讨阮大铖,由吴起草留都防乱檄,揭贴于南京,为阮所恨。南明弘光朝,受阮迫害,曾一度入狱。
    清兵进江南,陈贞慧心怀故国,入清不仕,隐居家乡。
    朱由榔入主南京之后,陈贞慧才离开家乡,故地重游,来到南京,找到复社好友顾炎武一叙旧情。
    顾炎武见他到来,非常高兴,连忙请来归庄,三个好友饮酒叙旧。
    席间谈起当今圣上,顾炎武是极为崇拜,对陈贞慧道:“定生兄,当今圣上锐意革新,行事不拘泥于古,治国天马行空,难寻踪迹。且圣学渊博,高瞻远瞩,远超我等俗人。不是小弟媚君,说当今乃千古一帝,亦不为过。”
    “千古一帝?过了吧?雪松贤弟,别的不说,就新政而言,是不是对士子过苛了呢?”陈贞慧作为江南士子标志性的人物,又是旧制的既得利益者,自然对永历新政十分不满。
    “定生兄,不是小弟说你,你迭逢劫难,隐居乡里,苦读诗书,见识仍然不见长进哪。”归庄低着头手里把玩着那只白瓷酒杯,把他脸上的嘲弄之色掩住,但他话中讥讽之意却是完全暴露无疑。
    归庄的性子向来如此,不如此他就不叫“归奇”了。
    而陈贞慧长他几岁,又是谦谦君子,且素知他脾气古怪,自是不以为意,连忙笑道:“尔礼,且不说我,你这性子几时改过?像你这般出言就得罪人的,为兄不知你是如何在官场上混的?也不知当今如何看上你的?”
    “定生兄,当今圣上绝对不可以史上所有君王论之。在你心目中,唐宗宋祖算是开明君王了吧?以小弟看,史上所有君王与当今相比,犹如萤虫之光之对皓月。”
    “你之所以对新政有看法,不过是因为新政侵犯了你的利益,你再不能不劳而获了,是不是?”归庄辞锋犀利,放下酒杯,目光灼灼地望着陈贞慧。
    “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千古如此,这难道有错吗?”陈贞慧辩道。
    “嗤,浅薄,不值一辩!”归庄嗤了一声道。
    “定生兄,别听他的,这家伙喝点酒就露出狂生之态了。他也就是在咱们这些老友面前,才如此放荡不羁,你千万别怪他。”顾炎武连忙劝了一句。
    “雪松,你不用陪小心,他什么样子,为兄知之甚深。对于当今,为兄自是十分敬服,并无捣毁之意。不说别的,就说三五年间,就把清奴打得溃不成军,江南恢复汉家天下,就值得万民拥戴。只是,新政的推行,不是把士大夫摒弃于外?这对于天下安稳有何好处?雪松,你久伴君前,能否为兄解惑?”陈贞慧大度地说道。
    “定生兄,你说自战国时期距今已有近二千年历史,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哪朝哪代逃过了覆亡的下场?在你看来,朝代更替的原因何在?”顾炎武问道。
    “嗯,为政者行苛政于天下,以至于酿成民变,动摇根基,历朝历代莫过于此。”
    “那小弟请问,自太祖龙兴以来,历代先皇可曾行苛政?”
    “这,还真是未曾行苛政。只是自神宗之后,由于清奴兴起与匪患横行,加派各种兵饷,这算是苛政吧?”
    “这种苛政是在匪患发生之后,国家财力不敷之时才有的。那为何会发生匪患呢?不是行苛政吧?”
    “那倒不是。是土地兼并太过厉害,民无以为生,再加上天灾不断,才酿成民变。假使朝廷财力充足,善加抚恤,民变当可避免。”
    “对,你这就说到根上了。当今圣上曾经用一句话总结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
    “土地?”
    陈贞慧闻言陷入沉思。
    他是博学之人,历朝历代史实熟稔,思维敏捷,顾炎武这番话有醍醐灌顶之效,瞬间就把萦绕心中的疑问给想通透了。
    “定生兄,你所谓的士大夫说是胸怀天下,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小利益谋画,若真是渴望天下太平,就不应该在得失二字上计较。如此计较,还说什么胸怀天下?岂不是更加暴露了其伪君子的丑恶嘴脸?皇上的新政,并不只是把刀子对准了士大夫,而是也对准了宗室。皇上还说了,别说宗室不封地,就算皇子皇孙,也不会封地,只会封爵。这是什么胸怀?这才是胸怀天下!”
    归庄激动地说道。

第四章 细数“金陵四公子”
    
    至此,陈贞慧算是完全明白“以民为本”的真正涵义所在了。
    再听到归庄对士大夫的狭隘胸怀给以“伪君子”的评语,再想到自己对于新政的误解,不禁汗颜。
    “好你个归奇,都是当了总编和礼部侍郎的人了,讲话还是这么不留情面。行了,别说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算我错了,成不?”陈贞慧道。
    一听陈贞慧理解了,顾炎武和归庄都是非常高兴,三人再次推杯换盏起来。
    席间再次谈及妇女解放等新政,陈贞慧已经意识到,当今确实用不世出的一代帝王,其所思所想皆非常人可以度及。
    慢慢地生出了敬佩之情,也慢慢地有了出仕之意。
    “雪松,听你二位所言,真是惭愧。往日为兄还常常孤芳自赏,目无余子。如今看来,就是井底之蛙,当今真乃千古一帝。如此雄主,为兄也想追随左右,建功立业,万古留名。只是为兄并无功名,不知圣上肯用否?”陈贞慧迟疑地问道。
    “定生兄,且放宽心,皇上求贤若渴,并不十分重视功名。如兄这等大才,皇上心会重用。”顾炎武道。
    他自是清楚皇上的心思,名士来投,而且又是名满天下的陈贞慧,自然会用。
    用一个陈贞慧,可以起到号召作用,江南文人荟萃之地,必然引得大批贤才之士来投。
    这对于人才奇缺的朝廷来说,是大好事,焉有不用之理?
    顾炎武猜的不错。
    次日他就把陈贞慧的事奏与朱由榔,并把三人的谈话内容,尽数禀报。
    果然,朱由榔丝毫没有犹豫,立即宣召陈贞慧上殿,当面考察。
    朱由榔对于“金陵四公子”之名自是十分了解。
    “金陵四公子”者,陈贞慧、冒襄、方以智、侯方域也。
    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冒襄和侯方域。
    冒襄有名是因为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