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医国高手-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一想到皇上封了自己什么院长,心里一乐:“邢院长么?嘿嘿,大小也是个官了,今儿我要是不跟齐氏说这番话,明儿怕是这院长的帽子就飞了。皇上啊皇上,你可真够精的。”
    ……
    文质家里的情况很快就弄清了。
    他是山东人,父母早亡。崇祯十五年武进士,明未亡时,曾任惠州卫千户,后降李成栋,李成栋降明时,同时归降。他有妻妾三人,子二人。嫡子名文武,乃妻苏氏所生,十六岁,自幼随父学武,已成丁;庶子名文礼,十八岁,习文,二人皆随母居于广州家中。
    ……
    王夫之果如朱由榔判断的那样,第二天一早,通政司就送来了他的密折。
    王夫之在密折中,不但详细地说了文质之事,还说李成栋现在已经生了骄纵之心,请皇上明察,早做防备。另外,副将杜永和坚请留在武夷山作为暗子,伺机搅扰博洛后方,李成栋已经同首发
    “呵,看来,杜永和尝到了打游击战的甜头了,不错,不错。”
    ……

第一百三十七章 有人坐不住了
    齐氏的反应非常迅速,回府后立即将儿子李元柏和义子李元胤唤来,吩咐元柏给老爷写信,派心腹家人骑快马送往邵武去。又让元胤打探文质家的情况,看有无可帮手之处。
    ……
    自报捷之后,广州城百姓都纳开了闷,皇上怎么没有了动静?歼敌五千这么大的事,怎么不见宣扬?有功将士怎么不见奖赏?
    有的人专们去找胡瞎子:“你不是说皇上会赏给李元帅个爵位吗?还侯爵,哪呢?”
    胡瞎子眨巴眨巴眼皮,不甘示弱地说道:“皇上那是龙,知道不?神龙见首不见尾这句话听说过没?我瞎子能猜对皇上的心思?!你们可真是傻到家了,那话也信?”
    “切,原来是吹牛啊。”大家一哄而散。
    不只百姓们,就连朝中大臣心里也在犯嘀咕:“这是咋了?难道皇上跟李元帅之间生了龌龊?君臣闹不和?”
    就在这时,有一个小道消息悄悄在广州城里开始传播:“李成栋李元帅功高震主,皇上是怕李元帅坐大难制,所以有功不赏。听说,李元帅非常恼怒,已经准备起兵回广州了……。”
    这个消息越传越快,越传信得人越多,一时之间,广州城内人心惶惶。
    对于这个居心叵测的谣言,朱由榔自不敢等闲视之,让马吉翔悄悄追查谣言来源,发现竟是来自监察御史苏鸣丰的家人之口。
    自从邢小枣将越保的事密报之后,朱由榔当即让马吉翔进行了秘密调查,发现确实有人谋反。
    领头的是故吏部侍郎黄日章和监察御史苏鸣丰,他们已经将黑手伸向了禁军。苏鸣丰曾经向自己的族兄弟苏雄发出试探的信号,但遭到苏雄严辞斥责。就这事,苏雄还专门上了折子进行说明。
    朱由榔对苏雄的表现还是满意的,虽然折子里还有回护苏鸣丰之语,那也是同族兄弟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苏雄站队是站对了。
    朱由榔之所以没有收网,有两条原因。
    一是不理解陈际泰竟然也卷了进去,跟黄日章打得十分火热。他这是要干什么?按说虽然免了他的爵位,但也掩盖了他谋反的大罪,同时对他两个儿子也算优渥,他还想怎么样?难道他不顾儿子的前程了?不顾全家老小的身家性命了?
    听说他非常溺爱陈皎茜,陈皎茜前段时间刚刚闹着要当皇妃,也大胆地跟自己示爱了,这就要反我吗?是不是因为我没有答应他宝贝闺女的亲事,他怀恨在心才要铤而走险?
    原先他还对陈皎茜产生过怀疑:“她处心积虑地接近自己,是不是跟谋反有关?”,但从马吉翔报来的情况来看,陈皎茜示爱在前,黄日章与陈际泰接触在后,从时间点上来看,应该没有陈皎茜的事。
    更为奇怪的是,陈际泰纯粹是个人行为,并没有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两个儿子,也没有任何试图说服儿子参与谋反的举动。
    因为牵涉到陈伯文和陈仲德,也不想让陈皎茜这个曾经对自己示爱的女孩子落个不好的下场,朱由榔想再看一看,陈际泰到底想干什么?是否有可宽宥之处。
    第二个原因,是黄宗羲说的风清俊的事。
    黄宗羲曾说过,风清俊在广州落脚之处应该是清廷的一个内应。这个内应是黄日章、苏鸣丰或者陈际泰吗?如果是,那问题简单多了,一锅端了就是。如果不是,那就得另外寻找线索。
    所以,他还想再看一看,再等一等,看黄日章还有没有别马脚露出来。若他真是清廷内应,他不可能不跟他们联系。
    至于危险,朱由榔根本就是一笑了之。一群无权无势无兵无将的乌合之众,能掀起什么风浪来?更何况他们的行动都在自己的掌管之下呢。
    对于苏鸣丰散播的这个谣言,朱由榔同样一笑置之。闲着没事就传呗,反正过两天就会不攻自破。
    ……
    对于这个谣言,朱由榔可以一笑置之,可李家就坐不住了。齐氏这两天没事就拽着邢小枣往宫里跑,不是说来陪太后说说话,就是给皇后带些安胎的药材、补品,其实真实目的就是想探一探皇帝的口风。
    可朱由榔八风不动,什么都不说,送来的礼物照收不误,每次遇见了,也是笑意盈盈,根本看不出什么来。
    齐氏实在打听不出什么来,只好让义子李元胤出面,来向皇帝解释。
    “好好练你的兵,少掺和这事。”朱由榔对李元胤是非常看重的,不光是因为他在李成栋反正这件事上起到的积极作用,更是因为这人持身很正,一直以来,对禁军的训练抓得很紧,效果也非常好。
    “朕心里有数,你不用掺和。你要明白,禁军不是老爷兵,觉得只负责朕的关防保卫,战争不会打到广州来。告诉你,将来说不定朕要带禁军出征呢。你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一听这话,李元胤猛地抬起头,眼睛发亮:“真的?皇上,臣早就朌着有这么一天了。”
    “现在是多事之秋,不是和平时期,仗是有的打的。你练兵的重点,是要让士兵和带兵的将官明白,打仗是为了谁,解决了这个问题,上战场就不会惜命。文质的事你已经知道了吧?”
    “是,臣已经知晓。臣对文将军的壮烈牺牲很是敬佩,臣一定以他为榜样,为皇上效死,决不会有半点犹豫。”
    “朕晓得你的忠心的。文质的事说明什么?说明清兵并不可怕,他们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打仗不怕死。而我们大明军,过去以来,一直是怕死,怕死的原因是弄不清处为谁而战。现在先不急,等几日吧,你义父的奏章来到,朕会大力表彰文质,大力宣扬他的事迹。你呢,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把文质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灌输给士兵,禁军打造成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铁军。”
    “是,皇上,臣一定不辜负皇上的期望,把禁军打造成一去铁军。”
    朱由榔一席话,把李元胤鼓动得沸腾,恨不得立马就上战场,跟清兵打个痛快。

第一百三十八章 厚赏释疑
    又过了四五日,一直到三月底,李成栋的第二份奏章总算是来了。
    这份奏章没说别的事,专门说文质的事迹以及对其身后事的安排。
    “臣李成栋诚惶诚恐启奏陛下:前次军报,臣因战后事繁,有千户臣文质壮烈赴死一事未曾奏明,实臣之过,伏请陛下降罪。”
    “千户臣文质壮烈赴死事如下……,自文玉以下,其余四十五名亲兵皆力战而死。今臣已将臣文质及其四十六名亲兵尸体尽数找到,因天热无法久放,臣已命人就地安葬,刻碑以记其事。”
    “闻知臣文质事后,臣深感敬佩与欣慰,其临危不惧,不惜已身与敌同归于尽,激励将士奋勇杀敌,实此战取胜之关键所以。臣夙夜细思,将士慷慨赴死,全赖陛下教化作育之功;一日之内连克连捷,皆是陛下耳提面命之果。臣本愚钝,不敢贪天之功。”
    “以上种种,叩请圣裁。”
    朱由榔看罢,心道:“行吧,你说是忙忘了,就当是忘了吧,只要掩盖过去,别留下把柄就行。不过,知道不敢贪天之功,也算有所进步。”
    ……
    李成栋的折子到了,朱由榔的行动就快了。
    连发三道圣旨。
    第一道,封李成栋为奉天靖难推诚建成伯,世袭罔替,与国同休;其下有功将佐皆有升赏;并赐内库银二十万两奖赏三军。
    着重一提的,是封活下来的文质的四名亲兵文金、文银、文铜、文铁为大内三等侍卫。
    朱由榔之所以要将四人要到身边当侍卫,一来是感四人忠义,这样的人当侍卫,忠心护主是绝对错不了的;二来让四人在广州当差,也好就近照顾文质家眷;三嘛,朱由榔很担心,他们在完成将文质尸体抢回的使命之后,会自杀以谢。五十名亲兵都死了,他们会独活?
    有了这道旨意,他们就不会做那样的傻事了。
    第二道,追封文质为奉天翊卫振威伯,其妻苏氏封诰命,其嫡子文武习武为锦衣卫百户,庶子文礼习文,进内务府当差。
    恩准文家设奠,由礼部派员以伯爵之礼治丧。
    第三道,将文质事迹抄报各军、各府,大力宣扬,以激励军民士气。
    这三道旨意一下,满朝文武登时就炸了锅了。
    李成栋被封为二等伯,这在情理之中,大家不说什么。可文质竟然以一个千户身份也被封为伯,虽然是四等,也不是世袭罔替,但这恩宠也太过了吧?凭什么呀?难道就凭他死得壮烈?
    这让张家玉、林察、杨国栋这些领兵大将作如何想?难道文质的功劳比他们还大?这以后若是再有此类事情,当如何奖赏,也如文质一样吗?
    大臣们反对也无用,过去还可以有给事中将圣旨封驳的事,可现在给事中让皇上给集体解散了,从体例上,根本无法将圣旨驳回了。
    别的大臣不说,就连六位大学士也不理解。这不,在四月初一的“黎明会”上,由首辅瞿式耜问了出来。
    “皇上,臣等对于封赏文质之事颇不理解。文质忠烈,的确应该给予封赏,但臣等以为过厚的封赏,反而不好。若是以后再有此等英烈,当如何处之?也依此例?还忘陛下给臣等解惑。”
    “好吧,朕就给你们说道说道。”
    “朕之所以如此厚赏文质,有三个考虑。其一,文质死得壮烈,还不算什么,史上死得壮烈的人有的是。关键令人敬佩的是他主动赴死,不是被动而死,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其二,我永历朝新立,日后与清兵恶战恐怕越来越多,仗也会越打越大,军人需要这种勇气,我朝也需要作养这种浩然正气,只要这股子气起来,清兵再是强悍也不足为惧。所以,必须树立这样一个旗帜性的人物;其三,你们也应该能够清楚,当是时,情势非常凶险,如果文质稍有退缩,就会酿成大祸,以清兵的战力,李成栋三万人马全军覆没都是有极大可能的。也就是说,文质的死,激励了亲兵,激励了全军,顶住了清兵的强悍进攻,从而挽救了大军,实是扭转战局的关键所在。这样的英雄,你们说,给他一个伯爵的封号,多吗?”
    “至于你们所担心的,将来会有人效仿,朕还会依不依此例,朕看完全没有必要。只要有人不惜自己的生命,从而影响整个战局向有利方向发展,朕别说封他个伯爵,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