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医国高手-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连被三位大学士诘问,宋应星有些目瞪口呆,他没想到,朝堂之上发言竟是如此随便,皇上难道就不管管吗?
    朱由榔见宋应星求救的眼神望过来,微笑着说道:“长庚,理愈辩愈明,朕不禁止臣下发表各自观点。只是,分歧归分歧,讨论归讨论,这都是在达成共识之前,若朕定了的事情,是不允许再有杂音的。你不必担心其它,几位大学士对你的治学有诘难,你可以反驳,朕是不管的,看看你们谁能说服谁。”
    吴炳、吕大器和杨乔然的话,黄宗羲是很不赞成的,他刚想出面帮宋应星一把,却见皇上眼风扫过来,颇有暗示之意,心道:“哦,皇上这是想试试宋某人的深浅啊。”
    宋应星见皇上一副看热闹不嫌大的样子,心下一横:“我宋某人有什么可怕的?无官无职,闲散人一个。看皇上的态度,我若说些悖逆圣人之言,应该不会问罪吧?”
    想到这里,宋应星不胆怯了,开始反驳。
    “三位大人所言,学生不敢苟同。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一枝独秀,确实在维护纲纪、治理万民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学生刚才说了,学生不反对儒家学说,但也不是完全认同。”
    “什么?你竟然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宋长庚,你想干什么?”吴炳一听,大为光火,这还了得,你一个举人功名,连进士都没中的人,竟然敢质疑孔圣人?
    宋应星见吴炳须发皆张,脸色发白,倒吓了一跳,但一瞥皇上,却见他仍是面带微笑,一副看热闹的样子,心中倒镇静下来。
    “吴大人,莫急莫急,学生之所以敢质疑儒学,就是因为儒学缺乏兼收并蓄的气度,就像……大人刚才发火一样……。”

第一百六十三章 朝堂争论气氛浓
    一听这话,朱由榔差点笑出声来:“这老家伙还会搞怪哈,你批判儒术就批判儒术吧,怎么连人家吴炳还带上了?”
    果然,吴炳再好的涵养也气得脸色发白,没好气地说道:“愿听宋夫子高论!你若说服吴某还罢,若是不能说服吴某,吴某定将你今日之狂言散播于仕林,让你接受仕林口诛笔伐!”
    宋应星并不惧怕,眉毛一扬,朗声道:“吴大人且安座,听学生一言。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矣,道德礼教的规范和普及可以说已经独步天下,试问吴大人,哪朝哪代离开了法家学说?还不是法与礼的共同作用,才有了各朝各代的延续?为什么就不能对法家的思想进行吸收?究其原因,还是儒家学说天生具有排斥性,尽管事实摆在面前,也不愿去承认罢了。”
    “此言差矣!若礼义信人人都遵守,何用法定思想?究其原因,还是圣人学说没有普及,或者说没有将之发扬光大到极致,历朝历代才会有乱臣贼子。”不等吴炳反驳,杨乔然首先驳斥道。
    “杨大人,儒家学说做到极致?人人都克已复礼,确实可以达到大人所想像的理想境界。但杨大人别忘了,先别说能不能做到极致,就算做到了极致,必然会把人的天性泯灭,那势必会引起更大的反弹。刚才吴大人引用了圣人一句话,说只要人人克已复礼,焉用稼。事实证明,这句话并不全对。我大明自太祖开国,一直以儒家思想治国,克己复礼虽未达到极致,但也不远矣。为何在天灾人祸面前,百姓不能守礼,反而起来造反?若按圣人之言,百姓不是应该宁可饿死,也不会造反?据闻陛下曾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学生深以为然。人只有吃饱穿暖才有可能守礼,最基本的生存都解决不了,要求百姓守礼,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再回到刚才的话题,学生这本《天工开物》,若是推行开来,对农业、军事和工坊都大有裨益,地里可以打更多的粮食,工坊可以织出更多的衣物,军器营可以锻造出更多更好的兵器,与国与民有利。学生想不出三位大人有何理由反对呢?”
    一席话说完,理义颇深,而且还夹杂着皇帝的圣训,吴炳、吕大器和杨乔然都不说话了,他们也想不出如何反首发
    “管子曾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宋夫子所言,甚合管子治国辅政之道,黄某佩服。”黄宗羲这时候站出来,给宋应星助拳来了。
    “陛下,列位大人,史上所记载的战争大都是在长江以北地区,每次统一之战也都是从北方兴起,席卷而南。臣昨晚读书至此不禁掩头沉思,为什么战争易起于北方?而鲜有从南方而起?难道是北方的儒家学说不盛?礼教没有育化北方之民?这个答案显然是不正确的,战争的兴起成因很多,但绝非如此。后来,臣经过深思,还是从陛下所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之中得到了答案。北方易起战乱的根本原因,不是礼教不盛,而是北地多贫瘠,北人多苦,为了更好地生活,他们必须往南打,以掠取更多的资源。这是北地多战乱的根本原因,自然也能解释通南方为什么少战乱了。”
    “而观当今之天下,满人倔起于北方苦寒之地,与其说奴酋想谋夺我大明江山,倒不如说是为了改变一个好的生存环境。闯逆席卷天下,从者甚众,也不能简单地解释为百姓们教化无功,而应该看到,他们是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才从贼的。同理,我大明也是被连年旱灾、蝗灾、兵灾掏空了国库,到后来无力支应边饷、兵饷,才使得满人和闯逆横行天下而难治,终致如今局面。”
    “追古抚今,臣对陛下愈加折服,还是陛下洞察幽微,看到了前人未看到之处,总结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之至理。”
    黄宗羲侃侃而谈,从更高的层次论证了朱由榔的论调。
    朱由榔听了,心道:“行,不错,没白让你吃烧鸡。撑了你一顿,撑明白了。”
    黄宗羲这番话说完,瞿式耜也激动地站出来,说道:“太冲之言,臣也有同感。只要我们为政者始终把百姓生计放在心上,让天下百姓吃上饭,穿暖衣,再佐以礼教,何愁天下不治?不但如此,以此为治政根本,我大明一定能走出朝代更替的窠臼,开创万世不替之基业。”
    “臣附议!”陈邦彦最懂朱由榔心思,知道黄宗羲和瞿式耜二人算说到皇上心坎里去了,连忙出班表态。
    “臣也附议!”陈子壮也出班表态。
    吴炳、杨乔然和吕大器此时见风向大变,已经从与宋应星的学术辩论,变成拍皇上马屁了,虽心有不服,但也只好跟随众人,赶紧唱皇上的赞歌。
    “陛下,臣治学不精,见识短浅,有负陛下知遇之恩。臣对宋夫子与太冲所言已然是服了。”吴炳说道。
    吕大器和杨乔然也随声附和。
    “卿等都是儒学大家,长期浸淫其中,学问自是精纯,朕对此并不怀疑。只不过,也的确有见不到之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朕觉得你们未必已经心服口服,恐怕心中还有很多辩解之词吧?”朱由榔道。
    “臣不敢。”吴炳答道。
    “无妨,朕并不会以言入人以罪。朕刚才已经说了,无论是政见还是学术讨论,大可以各抒已见,畅所欲言。但有一条,讨论时可以面红耳赤,但执行时必须发同一个声音,也不能因有争执而致同僚不和。”
    “是,臣等遵旨。”
    “刚才诸位爱卿之争论朕都听了,觉得长庚和太冲所言虽有理,但还是有见不到之处。正好今日天睛,朕心情正好,就给你等解说解说。”
    ……

第一百六十四章 妹妹成了皇家妇
    “历史发展到今日,其实已经证明,各朝各代由盛而衰,直至灭亡,被新的朝代所代替,绝不是政体出了问题,也不是治理制度出了问题,而是治国思想出了问题。创造一切条件发展生产,使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佐以礼教规范,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儒家学说重礼教而轻生产,其实是本末倒置,也是根本之乱源。”
    “朕如此说并非彻底否定礼教,相反,礼教兴盛一千三百多年,自有其独到之处,朕还是十分尊崇的。但,诚如长庚所言,儒家确实缺乏兼容并蓄的气度,法家、墨家、道家思想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为什么不能吸取呢?而儒家妨碍进步的思想为什么就不能摒弃呢?只有采百家之长,才更有生命力嘛。”
    “故,朕之治国以民为本,其实就是要扭转儒家只重礼教而轻生产的弊病,重生产,保民生,在此基础上,再发挥儒家的教化作用,方能保我永历朝长久繁荣昌盛。”
    说到这里,朱由榔看了一眼正在沉思的众人,接着道:“众卿以为如何?”
    朱由榔刚才说的这番话,其实是后世很多贤人探索证明过的了。
    清末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清朝割地赔款,国力日衰,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觉得可能是制度出了问题,应该仿效西方,“师夷之长技而制夷”,因而进行了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后,人们开始思考,又觉得可能是国体出了问题,应该效仿英国的“君主立宪”或者法国的“共和”政体,于是又有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了,实行了共和制,但发现还是不行,还是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人们又开始思索,觉得应该是思想出了问题,于是又有了“五四运动”。
    经过“五四运动”,人们才真正开始觉醒,才有了之后的抗战胜利和中国的逐步强大。
    ……
    几位大学士,包括宋应星都被朱由榔的话震惊了。
    他们都算当世智者,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理论,也没有反思过类似问题。如黄宗羲,算是比较睿智的了,思想也比较先进,但听了皇上的话,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陛下所言,一下子拨开了历史迷雾,让臣一下子看清了历史本质,臣心悦诚服。”瞿式耜率先说道。
    “是啊,陛下所言,就如黑夜里一盏明灯,让臣一下子看清了将来要走的路,心里敞亮多了。”黄宗羲道。
    接着,吴炳、杨乔然、吕大器、陈邦彦、陈子壮都翻着花样一齐颂圣,什么“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圣学渊博”啊,一时之间谀词如潮。
    “哈哈哈……,众位爱卿只要认同朕的观点就好,统一了认识,才能君臣同心嘛。”朱由榔被众人夸得有些飘飘然,得意地大笑两声,说道。
    见统一了思想,朱由榔再不犹豫,道:“科学技术是发展生产的第一保障,朕是要实行科技兴国的战略的。所以,长庚所著《天工开物》要重新刊印,知府以下官吏人手一本,务要认真研读,然后用于发展生产。这事就由可先去办。”
    “遵旨。”吴炳躬身领旨。
    “将科技所划归工部,长庚,朕任命你为工部侍郞,专务科技。你要发掘各种各样的工匠、人才,充实到科技所,一是要不断发明新技术,二是要将这些人才派往各地,指导生产。当前,最紧要的,是先把精力用到军器营那里。”
    “臣遵旨,臣定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宋应星跪倒行君臣大礼,激动地差点掉下眼泪来。
    自己的学术主张得到了皇上的认可,而且以举人身份位列朝廷大员行列,能不兴奋?
    “桐若,长庚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