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房玄龄长叹一口气。
    长孙府邸
    长孙无忌对自己的儿子长孙冲说道:“李正的书院就只有十几个孩子在读书?”
    长孙冲面对自己的父亲恭敬说道:“是的,父亲。”
    “李正被我长孙家的夫子给赶出去的,这小子确实是有本事,为了我们长孙家的声誉,你要好好做事。”


第三十章 诗出泾阳三百首
    长孙冲知道自己父亲的意思。
    如果因为赶李正离开书院导致损害了长孙家的声誉。
    那就抹黑李正的声誉,来正长孙家的名声。
    立刻安排人传播关于李正的谣言。
    说李正是欺世盗名之徒。
    李正的才华都是从长孙家的夫子学的,却不承认。
    李正还以此到处行骗钱财。
    ……
    谣言满天飞。
    长孙冲现在掌管弘文馆大小事务。
    不论别人怎么问,长孙冲一言不发。
    如今长孙冲被封为国子监录事参知
    更多的人觉得长孙冲才是一个才子。
    孔颖达听说了这些谣言只是摇头笑笑,不想多说什么。
    别人怎么看李正无所谓,至少李正答出了自己的问题。
    孔颖达心里已经认同了李正,况且这个问题长孙家的人不见得能回答。
    钦天监的李淳风听到谣言急得当场上长孙家府邸去理论。
    奈何只是李淳风一人的声音,没掀起什么风浪。
    杜如晦知道李正是当着李淳风的面解开的九章数术。
    他对房玄龄说道:“玄龄,你觉得这件事是怎么回事。”
    房玄龄低声说道:“长孙家是爱惜名声的。”
    杜如晦有些失落的摇头,“长孙无忌为了自己的名声不惜毁掉一个孩子。”
    房玄龄笑了笑。
    “你笑什么?”杜如晦奇怪的看着房玄龄。
    “若是李正的本事真是长孙家的夫子所教,说李正欺世盗名,那么这个夫子很有可能已经从长安消失了,要的就是死无对证坐实谣言,让李正有口难辩。”
    “我也是这么想,你似乎不是这么在乎。”
    房玄龄说道:“只要李正肯低头,有人会为他撑腰。”
    “什么意思?”杜如晦不解。
    人总喜欢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李正很年轻才十二岁。
    很多人更愿意相信李正是个欺世盗名的人。
    也不愿意承认李正有多么的优秀。
    墙倒众人推,关于李正的骂声越来越多。
    第二天,谣言依旧再传,不见李正来长安澄清。
    第三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声讨李正欺世盗名!
    第四天,还是不见李正来长安澄清,已经有人结伴准备去声讨李正。
    始作俑者的长孙家一直在看着事态的变化,也一直保持着沉默。
    泾阳的河边,李义府对李正说了如今在长安发生的事情。
    “泾阳令,你为何……”
    “我为何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李义府自然不想这么形容李正,“可是如今有人在构陷泾阳令。”
    “我知道。”李正点头。
    “要不咱们去解释清楚,我在长安认识不少人,他们可以帮忙。”李义府说道。
    李正摇头,“不用了。”
    “可是听说有人要来声讨泾阳令。”
    说实话李正不是很在意自己的名声。
    可若是有人来泾阳闹事。
    影响村民就不行。
    再加上村子里的人好不容易盼到自己出息了。
    若是现在再给一棒槌。
    这是多大的打击。
    “传谣言的人真是心肠歹毒。”李义府说道。
    李正对他说道:“你准备一些可以写字的布绢。”
    “布绢?莫非是白布绢,泾阳令要以死明志?以证清白?”李义府慌张说道:“泾阳令,你千万不要想不开啊。”
    “我爹就我一个儿子,要死也是你去死。”
    “对对对,要死也是我……”李义府又是摇头,“不对,不对。”
    “取些布绢来,山人自有妙计。”
    李义府动作很快发动村子里的乡亲立刻找来了很多布绢。
    回到自己的小医馆,李正从系统里拿出一本唐诗三百首。
    一个字抄!
    李正拿出一块布绢开始抄诗。
    《相思》
    《游子吟》
    《关山月》
    《终南别业》
    ……
    说我沽名钓誉,欺世盗名?
    我吓死你们!
    一首接着一首的诗交到了李义府的手里。
    李义府连忙让人送到长安去。
    《凉州词》
    《乌衣巷》
    《枫桥夜泊》
    ……
    李正的诗从泾阳出发,送到长安。
    “泾阳李正作诗拉!”
    一个泾阳的村民在长安大声喊道。
    随即念了出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正巧为李正谣言发愁的李泰听到这首诗,念了出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好诗!”
    李正这人虽然脾气古怪,李泰对他还是很欣赏的。
    立刻吩咐人把诗贴在了城墙上,供人观赏。
    又一个泾阳村民带着诗来到长安念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二首张贴在了城墙上。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三首诗送入长安。
    泾阳医馆里,李正还在抄诗,医馆门口围满了人,不断有诗送了出来。
    李大熊不识字,只是知道自己儿子会写诗。
    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能写这么多诗。
    长安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又一首诗贴在城墙上。
    李泰看向城外,还有泾阳的村民跑进来。
    “第二十首!”
    有人大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看着场面还有人送诗来。
    李泰惊得合不拢嘴,“这李正是人是鬼,竟然还有?!”
    “第二十一首!”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直到了宵禁才停止把诗送来。
    足足六十首诗,贴在长安的城墙上。
    这些诗词很快就被抄送进了宫里,李世民看着这些诗词,想笑又笑不出来。
    似乎关于李正的谣言已经不攻自破了。
    孔颖达将李正的这些诗全部编撰进卷册里,不得不说这六十首诗每一首都值得让人细品与珍藏。
    当第二天城门被打开,一首接着一首的诗又被送入长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篇不断被人抄送,李泰哑然失声。
    整个长安都要疯了。


第三十一章 李正疯了?
    清晨阳光还没完全照到长安城。
    城墙边上就已经围满了人,一眼看去一首接着一首的诗连成片已经绕了长安城半圈。
    大唐的文人们彻夜不眠,宵禁一解除就来到了城墙前来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秦琼看着这首诗心中悸动,即便是一个王朝倒下了,山河还在,烽火连三月,家书对所有战士对家人的思念。
    打了半辈子仗的秦琼很清楚这种感觉,有多少将士赴死奋战的时候,把一份份家书留下。
    “秦琼。”赶着上朝的程咬金走来说道:“眼怎么红了,没睡好?”
    秦琼收起情绪点头。
    “俺老程也没睡好。”程咬金也说道。
    站在承天门前的人越来越多,马上就要上朝了。
    都在议论李正写的那些诗。
    现在要说李正欺世盗名显然不合适。
    见到长孙无忌来了,程咬金退后几步与他保持距离。
    见长孙无忌这个老狐狸的脸色,程咬金小声对秦琼说道:“八成这老狐狸更睡不好。”
    李正的诗让很多人都睡不好觉。
    秦琼感叹说道:“就是李正这个孩子,太……”
    “太没志气?”
    看了一眼程处默,秦琼说道:“一言难尽。”
    “也不知道他那荒地到底能不能种出粮食,俺老程家也开垦了一些荒地出来,到时候试试。”
    承天门一开百官走入宫门。
    甘露殿,李世民刚起床又看起了李正的诗。
    若不是李正的提前告知,长安说不定已经遭了水灾。
    若是水灾防范得不及时说不定眼下自己要面对更大的麻烦。
    李正有功劳。
    自己也想要封赏他。
    更想要他为自己效力。
    偏偏他如此目光短浅,眼里就只有耕地种田,大有一副老死不出泾阳的架势。
    越想越心烦意乱。
    “不知好歹的小子。”李世民烦躁扔下一本奏章。
    太监前来禀报:“陛下,李正他……”
    “李正怎么了?”
    “李正又有诗送入长安……”
    太监小心翼翼把抄送来的诗递给李世民。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
    这小子到底是何方妖孽。
    知道李正这个小子有本事。
    对外面的谣言李世民其实不是这么在乎。
    千算万算。
    没算到啊。
    这李正可以把动静闹这么大。
    这下怕是天下皆知李正的才名。
    这样的人怀才不遇?
    这样的人没有入朝为官。
    李世民感觉自己骑虎难下。
    李世民看着上面抄来的诗问道:“这是第几首诗了。”
    “第七十八首诗。”太监说道。
    不得不说这些诗也不像是随意写出来的,每一首诗的意境都非常好。
    偏偏他又如此地有才华……
    李世民感叹。
    一旁的太监说道:“陛下,到了上朝的时辰了。”
    李世民更衣上朝。
    来到朝堂之上,听完了朝中各部禀报。
    李世民本想下朝算了。
    魏征上前说道:“陛下,这次谣言所起蹊跷,必须查清楚是不是有人在传谣。”
    李世民抚着额头说道:“朕会安排人查。”
    魏征点头退下。
    李世民站起身,“退朝。”
    这一退朝,刚转身的李世民回头发现这些文武大臣走得比自己还要着急。
    “他们这是……”
    “回陛下,都急着去看诗去了。”
    “已经几首了。”李世民问道。
    “快三百首了。”太监说道。
    李世民脚下一个粗咧差点没站稳。
    “陛下!”
    太监来报说道:“陛下,太原急报。”
    李世民神情紧张接过来自太原的奏章,一般来说普通的奏章递入宫中先要经过门下省,再是到中书省,把紧要的和可以善后处理的中书省都会挑选出来。
    中书省挑拣出比较棘手的奏章才会由房玄龄和杜如晦递给自己。
    若是特别紧急,会越过中书省直接送到自己的面前。
    看着奏章上的内容是太原出事了。
    太原周边的田地里发现不少蝗虫的幼虫,今年的冬日结束得早,莫非蝗灾还要再来一次?
    太原的刺史也在奏章里说明了想法。
    可以一把火把这些田地里的粮食都烧了,连带蝗虫的幼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