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正摇头,“蔗糖容易变质,我要做的是红糖。”
    冯盎好奇可道:“红糖是什么糖?”


第三百三十二章 开荒
    “红糖对脾肝有益、补血活血。”李正接着说道:“又其实孩童时期贫血的孩子,还有刚刚生完孩子的妇人,很有好处,红糖易保存,不像蔗糖容易变质。”
    李正说的红糖冯盎不是很懂,但李正做生意的手段不容小觑。
    只要这小子认为可以挣钱的生意,他就从来没有吃过亏。
    回到村子里,李正和冯盎之间又签下了一份契约。
    冯盎带着李正付给自己的一万贯离开了泾阳。
    岭南的陈粮很多,已经到了堆积如山的地步。
    粮食太多人们种植粮食的兴致不高。
    可现在若是有人愿意收那些堆积了几年没人要的陈粮。
    不仅可以让岭南的人们多一份收入,还可以增加他们种粮食的兴致。
    和关中不同,岭南的山林多要把粮食运出来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虽说这一趟挣得不少,可冯盎心中很明白想要挣李正的这笔钱不容易。
    看到泾阳村外新修的路,这条路宽敞,平坦又干净,若是岭南到长安也有这样的路就好了。
    冯盎长叹一口气,李正是一个不吃亏的孩子,像他这样的应该不会想着做白花钱的事情。
    一大堆的陈粮运入了泾阳,还有很多的麸皮和豆子,这些东西用来做饲料最好了。
    李义府拿着账本盘算了一下说道:“县侯,一共有麸皮三万石,豆子六万石,陈粮五万石,应该可以够我们养殖场用到明年。”
    李正摇头说道:“顶多入冬前,不过下一批应该还会送来。”
    如今的养殖场需要再次扩大了,李世民给了一万亩正好可以利用起来。
    村民们看着一车又一车像是有搬不完粮食。
    有了粮食大家都很高兴,不过看到都是一些陈粮有些都已经快要发霉了便有些失落。
    村子里的婶婶们小声对李大熊说道:“大熊,你儿子是不是被人骗了,怎么买了这些粮食。”
    李大熊也挠着后脑勺,“莫非这个小子真的被人给骗了?”
    帮着搬运粮食的大牛穿着粗布短衣说道:“婶婶伯伯,老师用这些陈粮是给鸡鸭和那些猪做饲料吃的。”
    这么一说村子里的婶婶们这才放心了不少。
    养殖场里的小鸡越来越多对村子里来说也是一个负担。
    家禽越多所消耗的粮食就越多,
    倒是现在有了这么些陈粮,村民们头上的压力一下子小了很多。
    李正在地图上圈下一块五百亩的地盘说道:“李义府,把这片地再改造一个养殖场出来。”
    “喏!”李义府点头在自己册上写下李正的要求,有时候李正吩咐的事情有点多,已经习惯了用笔下先记下来。
    李正接着嘱咐道:“把鸡鸭鹅全部放入新建的养殖场和猪场要分开养。”
    李义府依旧在小册子上记录着。
    李正又说道:“原本的猪圈我们已经改建过了,把我们原本的养殖场全部扩建一边,建设成一个专门用来养猪的地方。”
    李义府奋笔疾书地记录着。
    李正再次划出一片地说道:“这里的五千亩地用来开荒,按照现在的时节来看你真的觉得还能来得及吗?”
    李义府明白李正的意思,“若是开荒快,及时种下粮食应该可以在入冬之前再收获一些粮食,眼下正是夏季,应该来得及。”
    李正稍稍点头,“这么说这一次开荒要加快进度了。”
    听李正说罢,李义府说道:“剩下的地要如何使用?”
    “剩下的四千多亩地就先留着,以后我另有它用。”
    “明白了。”李义府点头,“这就去安排开荒事宜。”
    和李义府吩咐完事情,李正来到铁匠铺让铁家三兄弟打造曲辕犁。
    三轮车看起来构造简单,按照上一次的规格全部用铁来铸造就不是这么容易。
    如今的三轮车骨架已经完成了一半,轮子上的铁圈非常不好打造。
    轴承和支架都是问题在这个没有电焊的年代,这些都是难题所在。
    李正对铁大说得:“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去书院请教阎立本,我记得孩子们应该学会了一种叫做圆规的东西,对你们来刻画尺寸非常地有帮助。”
    “明白了。”
    铁匠铺的人有点多,大多数都是李世民派来学习新式锻铁法的人。
    有经验的铁匠一眼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奥妙。
    融铁的奥妙就在就在火力,只要火力足够大想要融铁也不难。
    而且这种锻铁之法不是很难,之所以可以做到刀锋没有纹络是因为,生铁熔化的温度和熟铁熔化的温度是不一样的。
    看起来李世民的这些铁匠都是精挑细选有泾阳的老铁匠了。
    李正让李泰从军中拿了五十架曲辕犁来到泾阳。
    去年应付雪灾的时候,李泰就用曲辕犁来除雪。
    就算是自己已经造出了曲辕犁,李世民在普及率上做得并不好,还是因为铁器缺少,大唐太缺少铁器了。
    三天后,村子里的壮力来到了泾阳这片新地。
    两千多个村子里的壮年齐聚在这里,农具发放完毕之后就准备干活。
    老村长依旧是村子的领袖,即便是老村子几次推托,李正还是让老村长来讲话。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老村长都是村子里的领袖。
    大家都愿意听老村长讲话。
    对李正来说自己并不想大破村子里原本的讲究。
    李义府挖起一片土壤说道:“县侯,这些地用来种粮食怕是不太好。”
    李正也看着地上的,“这些土壤太过干旱了。”
    李义府点头,“朝中也真是了,给的土地怎么就是这么差,在下去户部说理去。”
    “不用了,你说了有什么用。”
    李正看着从这里到泾阳河的距离,对李义府说道:“开辟一道沟渠出来,从泾阳河开始引流入这里。”
    李义府看着地形说道:“这里的地势太高,河水不好引入。”
    李正无奈地说道:“李义府在我印象里你应该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才对。”
    李义府低头说道:“在下愚钝,还请县侯点拨。”
    李正对他说道:“你知道我放在村子水车是做什么用的吗?”


第三百三十三章 绿化
    “水车?”
    李义府细细想了想,这次一拍脑门说道:“对呀,有了水车就能灌溉了。”
    又尴尬地笑了笑,李义府立刻招呼村子的人去制作水车。
    泾阳村浩浩荡荡的开荒又开始了。
    附近村子的人也前来围观,虽说对泾阳开荒的事情已经见怪不怪了。
    但还是愿意来看看。
    两千多人的开荒队伍,在田地里忙活着。
    在这片荒地的另外一边还有很多泾阳村民正在建设养殖场。
    已经是夏天了,艳阳高照泾阳村子里的建设任务又热火朝天地开始了。
    李正让大牛带着狄仁杰和裴行俭几个孩子一起忙着打造着水车。
    之前村子里的几架水车就是大牛这群孩子们做出来的。
    李治忙活地一头大汗,孩子们一直干到下午才停下打算明天在接着做水车。
    “晋王殿下觉得如何?会不会太苦了?”李正吃着干粮问道。
    李治也吃着干粮坐在泾阳河边,和别的孩子一样,把脚放在清凉的河水里。
    忙活了一天脚是最累的。
    李治吃着干粮双脚在河水里晃荡着说道:“不苦,我觉得挺好玩的。”
    李正摸着李治的脑袋,“我马上就要做你姐夫了,你的嫁妆准备得如何?”
    “呵。”李治轻蔑一笑又咬下一口干粮说道:“李正,你连我这个小孩子钱都要,果然和我皇姐说的一样你就是个死要钱的。”
    李正琢磨着,“原来你姐姐一直在说我的坏话,看来等她嫁过来之后,我要好好制定家法了。”
    李治懵懂地看着李正,“家法是什么?”
    “国有国法,家有家法,晋王殿下连家法都不知道,果然陛下还是疏忽了你们的家教。”
    “家法和家教有关系吗?”李治问道。
    “应该有关系吧。”李正想着说道。
    到了傍晚时分可以看到不少的村民已经回到了村子里,今天的开荒告一段落了。
    到了明年泾阳就可以有更多地粮食。
    大唐民风淳朴,村民对开荒这种事情很高的激情。
    早年前关中遭了灾之后,泾阳村民对粮食很看重。
    粮食这种东西越多越好,少了一点心里都会不踏实。
    如今泾阳的存粮足够泾阳村民吃一年的,可种田这种事情还是不敢落下。
    贞观二年以来的旱灾蝗灾,水灾给太多的人心里都蒙上了阴影。
    深怕有一天再来一场灾难导致关中又饿死人。
    大唐上上下下都把粮食看作是重中之重。
    李义府回来禀报着如今开荒的情况,“县侯今天一共已经开荒了三百亩到时候还要翻土回填,烧桔梗肥田,老村长说这里的地不是太好,用来种田还要先玩水渠,让地先湿一段时间,大多数的人手去挖沟渠了。”
    李正点头,“新养殖场的情况怎么样了?”
    李义府翻过一页册子回答道:“还在打地基,明年估计可以把地基夯实。”
    李正又说道:“长安多风沙,我们已经修建好的新路两旁多种一些树。”
    李义府好奇问道:“已经种上了。”
    “长安以西一带很容易出现沙尘特别是陇右一带的方向,多种点树木,树木可以挡住风沙,这和我们之前修到长安的路不一样。”
    李义府记下李正的要求,“要种多少?”
    “里外三成,种三行。”
    李义府心中盘算了一会儿说道:“大概是五千棵树。”
    李正点头,“安排下去吧,工钱你照例结算,这件事交给许敬宗去办。”
    “明白了。”李义府点头。
    李世民对绿化这种事情并不上心,对风沙这种事情也不是那么地上心。
    对他们来说能够解决民生让中原的百姓都吃饱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更不要说在坏境上做出什么成就来。
    李正知道只要在,陇右一带建设出一片广袤的绿化带就可以挡住大部分的风沙。
    似乎每个皇帝都不是这么关心这样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上苍是需要尊敬的。
    雷霆雨露都是上苍的恩泽,从思想上压根就把这种事情当作了自然现象。
    不会想着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变的。
    到了数百年之后这种沙化的情况会越加严重。
    当然和李世民说这种事情没什么大用,人生短短十数年,对李世民来说做出开疆拓土雄霸天下的功绩比做绿化来得重要得多。
    有限的人生里,李世民更愿意做出让后世可以传颂的功绩,这对他来说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你李世民不做只能我来做,一步步来先从陇右开始,再到中原的怀柔以西乃至中原所有的黄土高原上都种出大片森冷。
    李正想起小时候吃过风沙的苦,至少可以从这辈子做起。
    “绿化也不能落下啊。”李正着感慨着,“李义府,你也早些回去休息吧。”
    “喏。”
    等回到了马圈,程处默也已经从长安回来了。
    这家伙情绪不太高,看到李正回来了,程处默大声说道:“今晚我要吃辣椒拌饭。”
    李正倒吸一口凉气,“处默兄,你这是怎么了?”
    程处默吐出一口唾沫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