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炮王-第3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我们的尊严而战!
为我们的诺言而战!”
为解放这个国家而战!
波兰人、士兵们,我们为我们的祖先的荣耀而战!
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骄傲地宣传:我们是从来不屈服的波兰人而战!”
讲演的最后一时,德赛猛烈摆动他的左臂,手指遥向华沙西南一侧的下西里西亚方位,他在给2万多名官兵,下达最终的出征令:“每个士兵,每个军官,都必须握紧手中的步枪与军刀,带上大炮,向着下西里西亚进军,向侵占波兰神圣国土的无耻之徒们讨还血债!
寻找他们,追击他们,杀死他们,直到最后一个!”
~~~~~~~~~~~~~~~~~~~~~~~~~~~~~~~~
推荐两本都市暧昧
“一夜肃杀”的《美女老师坏学生》
“我若为王”的《金牌护花高手》
………………………………
第63章不战而胜(上)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第63章不战而胜(上)
1806年9月,愚蠢的普鲁士国王在其王后的鼓动下,会同俄、英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
当年10月,拿破仑在巴黎向柏林宣战,不久,两军便在耶拿与奥尔斯泰特举行会战,拿破仑全歼普军,并趁胜占领普鲁士的大部分领土,法国人以列队方式进驻柏林。
之后,尽管普鲁士王室一度在俄国的支持下逃亡东普鲁士,继续抵抗,但终难挽回败局。1807年7月,拿破仑倒是法外施恩,同战败的普鲁士国王法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
按照这份和约的规定:普鲁士在波兰夺得的全部领地被剥夺,在这些领地上组成华沙公国;普鲁士易北河左岸的全部领土划归新成立的威斯特伐利亚王国(拿破仑的弟弟,热罗姆出任国王);责成普军由14万人裁减为5万人(最初为4万);普鲁士偿付法国1。5亿法郎的赔款,15万法军驻扎在东西普鲁士,总督府设在但泽自由港,直至赔款付清撤走。该条约使普鲁士的人口和领土都减少一半,直接降到欧洲三等国的尴尬地位。
战争的惨败和屈辱和约的签订,使无数德意志(普鲁士)人愈来愈看清他们与先进法国的巨大差距。包括思想家费希特、黑格尔,军事改革家格奈泽瑙、沙恩霍斯特,政治改革家施泰因男爵、哈登堡等人,纷纷上书普鲁士国王,要对国家实施军政方面的改革。
卡尔?冯?施泰因男爵在1807年9月被腓特烈?威廉三世任命为内阁首相,进行涉及国家全方位的政治改革,并颁布著名“十月敕令”,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扶植工商业发展等。
然而,施泰因首相心中怀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公开对抗掌握普鲁士命运的拿破仑皇帝。他掌权后便把迫使法军从普鲁士撤走、摆脱拿破仑的制约作为自己的外交中心。
1808年上半年,西班牙反法民族起义使施泰因大为振奋,他错误的估计了政治与军事形势,主张全德意志应支持正在酝酿中的奥地利反法战争,联合英国与俄国,在北德举行起义,并认为全欧洲民众反抗“邪恶的暴君”、“为德意志人解放祖国”的时刻已经到来。
就在驻柏林的法国大使将上述信息截获,并汇报给巴黎之后,拿破仑变得勃然大怒,迫使普王威廉三世解除施泰因的首相职务,令这位首相不得不逃亡国外。
不过,新接任的阿尔腾施泰因内阁却表现的庸碌无能,到1810年春,普鲁士的混乱局面已不可收拾。10月,腓特烈?威廉三世任命前外交大臣,60岁的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堡担任首相,并授权组阁,继续前任首相未尽的改革事业。
与施泰因信奉的自由民…主派做法不同,哈登堡更加倾向于开明专…制主义的旧统治形式,属于一次“善意的革命”。此外,哈登堡长久涉足外交舞台,参加一系列的对法谈判,以圆滑世故的手腕享誉欧洲政坛,在保持普鲁士的**地位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在哈登堡登上普鲁士首相宝座之后的第10月,他也面临着与施泰因类似的艰难抉择。
就在今天上午,哈登堡陪同威廉三世陛下在波兹坦采茨利恩霍夫宫(柏林宫),接受拿破仑特使的严厉训斥,称普鲁士正秘密联合英国、俄国与瑞典,阴谋实施新一轮反法同盟。
威廉三世当即否认,表示这一切都是谣言,他和他的内阁绝不会做出损害法兰西帝国利益的事情。颇不耐烦的法国人,干脆抽出一份文件,直接扔到普鲁士国王的脚下,转身离开。
当哈登堡一看到这份文件标题,便心知大事不妙,因为那份文件正是他与路易丝王后私下委托格奈泽瑙将军,同俄国、英国与瑞典的外交使节秘密签署同盟的文件。尽管该密约中,没有明确反对法国,反对拿破仑,但字里行间表述着意在恢复1793年的政治格局。
威廉三世不由得叹了口气,他转过身,无奈望了望自己面前的首相。哈登堡双目炯炯,透着聪慧,他的神态温和,却又不失庄重,是那个时代一位最杰出、最具才能的人之一。
而普鲁士国王并不是愚蠢,只是个性优柔寡断罢了,当然清楚哈登堡犯了与施泰因同样的错误,急于求成。不过,宅心仁厚的威廉三世也并未就此责备这位能力出众的首相,临走前,国王仅仅说了一句,“如果,需要我去巴黎解释的话,请提前一天通知!”
然而,祸不单行!
就在哈登堡正为《斯德哥尔摩密约》泄露一事而忧心忡忡之际,奈泽瑙将军忽然从华沙传来一则噩耗:华沙公国的新任君主,安德鲁?德赛,已在华沙南郊军营,鼓动2万或3万波兰军队,并将联合奥地利与萨克森两国,发动一场入侵普属西里西亚的罪恶战争。
哈登堡首相愤怒了,他毫无贵族风范的厉声指责道:“该死,这个安德鲁混蛋不是刚得到了但泽走廊,如今又不知满足,还要图谋西里西亚!该死的萨拉森与奥地利,他们忘记自己也是德意志大家庭的一员,竟然协助我们的敌人,进攻自己的同胞!”
然而,愤怒与谩骂绝不能抵御波兰人的大举进犯,当哈登堡重新恢复理智后,他不得不认真考虑,该以何种方式应对迫在眉睫的这场危机。
外交途径?显然不怎么靠谱。
奥地利人与萨克森人为了各自利益,已彻底背叛了普鲁士,成为波兰人的帮凶;
掌握在拿破仑手中的莱茵联邦各国,也不会声援同为德意志民族的普鲁士人;
俄国业已同华沙公国进行和解,正与土耳其进行战争,绝不会冒险开辟西方战线;
英国与德赛的暧昧关系,全欧洲皆知,最大的可能性只会处于中立立场;
而瑞典的摄政王储,贝尔纳多特也不会支持普鲁士同波兰的战争,哪怕后者属于入侵者;
至于丹麦、挪威不说也罢,国力虚弱的它们根本不做能任何指望;
于是,唯一的外交努力只能寄托在巴黎,在杜伊勒里宫,在拿破仑身上。可是如今,皇帝正恼怒于普鲁士的背叛行径,也绝无可能约束华沙公国,甚至还会暗中鼓励。
所以,哈登堡首相又将目光重新投向奈泽瑙将军,他沉声问道:“请务必告诉我,我们的军队能否单独打败华沙公国、奥地利与萨克森的三国联军!”
……
………………………………
第64章不战而胜(中)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感谢我曾经的主编“tzg”的打赏,以及好友“与听老板的话”的打赏!
~~~~~~~~~~~~~~~~~~~~~~~~~~~~~~~~~~~~~~~~~~~~~~~~~~~~~~~~
19世纪初期,普鲁士所进行的全方位改革中,由于顽固容克阶层的阻扰,使得政治与经济领域的改良成果并不十分明显,而真正富有成效的,却在是教育体制和军事改革。因为无论自由派、君主派,或是保守党,他们都一致希望国家军事强大,而教育就是前提条件。
教育改革的主要领导人是威廉?冯?洪堡。他出生于波茨坦的贵族家庭,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格廷根大学学习法律。并与哥德和席勒结为忘年之交,曾长期担任普鲁士驻罗马公使,后经施泰因男爵的举荐,于1809年出任普鲁士内政部文化教育司司长,主持教育改革。
在他短暂的任期内,洪堡注重师资水平,采用新教学法;创办新型高等学校(柏林大学等),培养高等人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亲自拟定并成功实施一个令后世普鲁士(德意志)人都引以为傲的“义务教育制度”:就是让所有阶层的子女享受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为此,他建立了全新的教育体制,设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层次。规定初等学校进中等学校必须通过入学考试,继而打破了依据出身门第而获得受教育权利的腐朽陈规。
洪堡反复强调说,教育的目的应是“造就出为了祖国的利益、完全自由和充分发展全部能力的人…所有学校不是作为任何特权阶层的部分,而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部分…任何试图将经济利益与政治观念引入教育领域的肤浅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是错误的!”
1810年,由于洪堡教育改革方案中某些条款受到柏林议会的猛烈抨击,无法承受巨大压力的他不得不主动辞职,转而接受普鲁士国王的另一项任命,担当驻维也纳的全权大使。
也是在这一期间,尚逗留于巴黎的德赛曾向这位政治失意的普鲁士最著名的教育改革家,抛出过一根橄榄枝,他热切盼望洪堡能来加泰罗尼亚进行他那未尽的事业。
只可惜,道不同不相为谋。洪堡当即拒绝了对普鲁士怀有深深敌意的德赛的邀请,继续在维也纳鼓动梅特涅与奥地利皇帝参加反拿破仑的联盟。
好在,穿越者钦佩于洪堡对后世国民教育的伟大贡献,也没怎么太过在意,而且洪堡担任普鲁士教育总长时期的几位助手,接受了来自加泰罗尼亚联合王国的盛情邀请,在这个地中海新兴国家施展才华。否则,依照德赛那睚眦必报的个性,一定会令傲慢德国佬吃尽苦头。
……
至于军事改革,更是19世纪初普鲁士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领导者和核心人物有:沙恩霍斯特、格奈泽瑙、布吕歇尔与克劳塞维茨等人。他们清醒的认识到,普法战争中暴露出来的普鲁士军队中的诸多问题:贵族充任军官、雇佣兵制、野蛮的体罚及落后的训练和作战方式等等,就是导致普鲁士军队兵败如山倒的主要根源,必须彻底加以改革,
在两位普鲁士首相,施泰因和哈登堡的大力支持下,1807年7月以沙恩霍斯特为首的军事改组委员会成立,着手进行军事改革。包括:废除雇佣兵制,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放弃单一的正规军制,建立国民预备军,除;改变贵族垄断军官职位的局面,从严选择军官,为了培养军官和参谋人才,1810年还效仿法国的圣西尔军校,建立了普通军事学校……
沙恩霍斯特等人通过轮换兵役制,即采取一种速成兵制度,即每个连队每月给3到5名士兵放假,再由同样数目的适令青年顶替,通过这种不断的短期轮训吸收更多的国民服兵役,巧妙绕过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