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旅明-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到“出行有益,交易夺魁,疾病渐好,求名必遂”的卦辞后,妇人大喜过望,没口子的道谢几声后,这才转身出了闽王祠。
  沿着闽王祠前的石板街一路南行,不多时妇人便来到了骡马桥菜市口。只是越接近菜市口,妇人原本神色已经舒展了许多的脸上,又露出一丝忐忑和害怕来,而且她越往前走,脚步越慢,到最后几欲停步。
  就在这时,一个人影突然从斜次里冲过来,一把挽住了妇人的臂膀。
  本欲张口惊叫的女人定睛一看,好悬长出了一口大气:“焦二你这做死的人,吓煞我了!”
  来人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此人身穿一件半旧的鹦哥绿夹绸袍子,头戴软帽,脚下蹬着一双薄底快靴,袖袍挽起,一副泼皮闲汉的标准打扮。
  只见闲汉一脸焦急地说道:“姐,你快些个子,莫要让两位大爷再等!”
  边说,闲汉挽住自家阿姐的胳膊就往前疾行。
  这妇人原本是要挣扎推脱的,但是想了想方才从闽王祠得来的签,于是暗叹一声,任由自家兄弟将她带进了路旁一间酒楼中。
  现在不是酒楼上客的时候,所以楼内没几桌客人。闲汉焦二把自家阿姐带到二楼,从两桌青袍汉子中间穿过。焦二一边左右赔笑,一边将阿姐推进了包厢。
  包厢里有两个人。从桌上茶盏的温度来看,这二位已经在屋里等了不少时候了。
  其中一位是条胖大汉子。这人四十来岁的年纪,秃头无眉,一脸横肉,身材胖大;上身穿一件对襟黑绒马甲,下身一条肥大软裤,长满黑毛的肚皮畅露在外,腰间缠一条巴掌宽的金丝貔貅口腰带,端地是气势不凡,霸气侧露……
  此人名叫伍世贵,江湖人称伍爷,武艺高强,是骡马桥一带的黑道老大。伍爷家中开着赌坊和当铺,手下养着徒弟和几十号泼皮,焦二正是其中一个。
  而坐在伍爷身旁的,则是一位穿着素淡布袍,面相普普通通的中年人。
  焦大姐进门后,见到坐在上首的凶人伍爷,腿顿时软了半分,说话就要下跪行礼。然而今天伍爷一改常态,只见他迅速起身,没等焦大姐行礼,便将瘦弱的女人搀扶到椅上坐好。
  “都是街坊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焦大姐无需多礼。”惯常凶狠的伍爷,这时从满脸的横肉中努力挤出一丝笑容,貌似和蔼地说到。
  一旁焦二见自家阿姐低头不答话,场面尴尬,不禁开始发急,赶紧赔笑着打圆场:“多谢伍爷赏脸,唔……这个……家姐近日忧心侄儿病情,有些神思不属,怠慢则个,赎罪,赎罪。”
  伍爷先是哈哈一笑,然后摇了摇头,这才对一直低着头的妇人说道:“焦姐,你莫要再思量了,左右是淘换两个不值钱的瓶子,又不是什么金贵物事,街坊邻居一场,伍某人还能害你不成?”
  伍爷说到这里,顺手将桌面上一块丝帕掀了起来,露出底下两块雪白的银锭,然后玩味地看着焦姐。
  下一刻,焦姐缓缓抬起头来,露出满脸的挣扎和恐慌:“伍爷,背主做窃,若是事发,我等贫民小户,担待不起啊!”
  “我当是为何。”伍爷这时大笑一声:“焦姐,你莫要怕,那等漳州来的土包子,岂敢在我福州城里撒野?此事若有后患,全部着落在我身上!”
  想一想后,伍爷探身对焦姐说道:“做完这一票,你便寻个借口把工辞了,拿着赏银先去给你儿子养病。待我侄儿病好,瑞福斋马掌柜那里,我给你寻个洒扫的差事如何?月钱只高不低!”
  看到焦姐脸上的恐慌渐渐退去,伍爷脸上愈发得和颜悦色起来:“这二十两银子你现下就拿走,倘是银子使完,侄儿的病还未好,你再来找我。街坊邻居的,还能见死不救不成?”
  就在焦姐天人挣扎之时,一旁那个温和不起眼的中年人,用一种略显怪异的口音张口说道:“罢了罢了,你儿子咳成那样,一般人也治不好。这样,银子你拿走,我午后派人送药过来,今日见效,7日内包好,如何?”
  ……焦姐这一刻张大了嘴巴。
  而伍爷在微微一怔后,则是“嚯嚯”地笑了起来:“焦姐,有宋大人出手,你儿子的命算是保住了。这可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啊!还不赶紧谢过大人?”
  顾不上思考这位老爷是如何知道自家孩儿病情的,下一刻,焦姐“噗通”一声,就跪在了宋嘉面前:“大老爷慈悲,银子民妇不要了,只求老爷出手治好我家孩儿……”
  宋嘉这时微微一笑,伸手拿过焦姐带进门的那个竹篮,然后将桌上的两锭银子,外带一对不足10寸高的青釉梅瓶,一并装进篮子,再用一块粗布盖好。
  躬身把篮子塞进焦姐手中后,宋嘉温和地说道:“岂有办事不拿赏银的道理?你拿了银子,我们才安心嘛……”
  “出行有益,交易夺魁,疾病渐好,求名必遂”这几句卦辞从焦姐脑中飘过,此刻她终于不再犹豫,眼中渐渐露出一丝坚定来。
  ……
  当天午后,目睹自己10岁的儿子吃完几颗怪异的白色药片后,多日来第一次安稳入睡,焦姐知道,自己请假的时间已到,是该出门上班了。
  把那对梅瓶小心藏在竹篮底下,焦姐一路行到离家不远的一处铺户门前。
  这处铺户地理位置并不好,不在街口,也不在闹市,而是在一条小街中段。
  来到这家名为“恒广康”的绸缎店门前,焦姐略略整了整衣襟,和门口两个膀大腰圆,怎么看都不像伙计的青衣汉子打了声招呼后,径直走入门内。
  恒广康这间貌似没什么生意的绸缎店,和大部分明代的铺户一样,都是前店后寝的格局。
  焦姐一路穿过前店,二进院子,然后面不改色得从后院正在练习枪棒的10几个汉子身边走过,进了柴房。
  从柴房出来后,焦姐裹着头巾,扎着袖套,提着扫把和簸箕,开始打扫起整间院子来。
  到了下午4点多,焦姐打扫完外间,开始提着水桶,拿着抹布和掸子,打扫起东家的书房来。
  “恒广康”的掌柜姓郑,郑芝龙的郑,名叫郑三才。
  郑三才是郑芝龙同志未出五服的表亲。此人能言善辩,能写会算,深得郑芝龙信任,于是被安排在福州这个重要部位,担任郑氏海盗集团驻福州办事处主任。
  通常来说,来恒广康这家绸缎庄做买卖的,大多不是来买绸缎,而是来买认旗的——船东们近年来要想平安从金厦一带过路,最好还是买一杆郑氏的认旗比较妥当。
  当然了,认旗这种高档消费品,买的人自然不会很多。所以郑三才主任每天需要处理的公事,通常早上10点以前就会结束。
  于是乎每天下午,焦姐便会将二院和后院的两处大小书房,统统打扫一遍。
  今天焦姐格外勤力,提着水桶,进进出出在两间书房打扫了好一阵。其中有两次焦姐手中的木桶里其实没有装水,而是装了一个梅瓶,上面盖着抹布。
  大小书房的博古架上,原本各有一对青釉梅瓶的。这两套瓷器不是什么特别贵重的玩意。就是当初装修时,从街口瓷器行里顺手买来的一般货色。所以同样款式规格的梅瓶,很容易就能从瓷器行找到。
  焦姐今天的任务,就是从两间书房里各自替换一只梅瓶出来。
  傍晚时分,焦姐将两只替换掉的梅瓶交给了接头人,与此同时,一行不起眼的队伍,簇拥着一顶青竹小轿,也来到了福建巡抚衙门的后门前。


第189节 夜会熊文灿
  抚衙后街。
  宋嘉早已不复早间的商贾形象。现在的他头戴一顶草帽,身着一身褐色短打,很不起眼,很劳动人民。
  天色已经全黑,宋嘉低着头,坐在街边一块破旧的石鼓上,手中的烟头一明一灭。
  他所在的位置,离着抚衙后门还有50米距离。小街旁是一顶青竹小轿和四个由福州站情报员扮演的轿夫,外带一个宋嘉,除此就没了。
  至于“曹川”,5分钟前,已经被熊文灿的心腹家仆熊七领走。
  双方在府衙后街碰头后,戴着眼纱的曹川,跟在提着灯笼的熊七身后,悄无声息地,就从一道偏门走进了抚衙后院。
  大部分朝代的中式官衙,形制都是规定死的。抚台衙门虽说占地面积广,实际上依旧是一个大号破县衙,同样荒凉,同样破败。
  于公来说,处于严格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封建王朝,地方官员是没有修缮经费的——大部分税收都上缴了户部,根本没有这方面的预算。
  于私,明清地方官的俸禄是包干制,所有养家糊口包二奶请幕僚的钱都在这里面,为国修衙就更不可能了。
  ……
  张冬东……不对,是“曹川”同志,跟在熊七屁股后面没走多远,就绕到了熊文灿所在的小书房门前。等待熊七进去通报的时间,张冬东顺便摘下了眼纱,整了整衣冠。
  很快,张冬东便被熊七请进了门。
  来不及观察被太阳能灯照亮的书房,张冬东进门后,按照培训的标准流程,低头跨步,掀起袍襟,对着椅中的人影就跪拜了下去:“草民曹川叩见抚军大人。”
  “曹川你无需多礼,快快请起。”穿着一身松纹道袍的熊文灿,此刻俯身一抬,就将膝盖尚未着地的曹川扶了起来。
  “多谢抚军大人!”
  ……熊文灿如此礼遇来人,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能混成一方封疆大吏的老熊,自然不会是礼教书呆子,此刻在二人独处的环境下,再摆那套官架子毫无意义。
  再加上从杭州熊道开始,这之前大员方面用来探路的银两珠宝,老熊已经收了不少。三天前曹川的礼单上,用来打底的银锭就是1万两,珍珠5串——最拽的稀世珍宝纯阳灯,现在就在桌面上摆着呢。这可是真正的宝物,穿越众迄今为止,也就送出手了这么一盏,今后都不会再有了,皇帝都捞不到。
  一句话:拿人手短。
  另外,礼遇降人,这也是熊文灿出京前就定下来的官方态度。所以,除了更换招抚对象外,老熊在其他方面,都是按照既定套路走的。
  为何要礼遇降人?这还要问郑芝龙。
  事实上自4年前的明荷澎湖战争开始,当时接受官府调遣,同荷兰人作对的郑芝龙集团,就处于一种被招抚—被忽悠—继续招抚—继续忽悠的状态中。
  总得来说,荷兰人和老郑在官府眼里,都是夜壶。官府时而对老郑承诺招抚,时而对荷兰人承诺放开贸易,哪一伙人跳腾,就用鱼饵吸引另一伙人来互相攻杀。
  这种把戏一直玩到去年,也就是穿越元年,1627年,官府终于玩崩了。
  事情的经过是:郑芝龙在1627年初,通过几次抢劫闹事后,又一次感受到了招抚的暖流。这次出面的,是时任泉州知府的蔡善继。
  然而当郑芝龙欣然赶到泉州面见蔡善继时,却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热情与诚意——熟悉的套路,熟悉的皮笑肉不笑,熟悉的从骨子里散发出的鄙视味道……
  老郑这一刻悟了。用后世的话说,就是老郑终于放下了包袱,抛弃一切杂念,坚定的开始执行全面武装斗争路线。
  于是老郑开始大闹。而官府方面呢,也熟练地组织起了官匪洋三方联军,只不过这一次,老郑大败联军。
  从总兵俞咨皋被打得临阵逃脱那一刻起,官府那一套驱虎吞狼的把戏就再也玩不转了,就像后世那些跑路的庞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