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旅明-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朝高级文武官一旦犯事,总是跑不脱“下诏狱”一回,根子就在这里——锦衣卫处置官员不需要走法律程序,完全依照皇帝心意办事。要知道,一件案子要是走三法司的话,那就是按照文臣心意办事了,这里面的区别是决定性的。
明代截止崇祯之前的多任皇帝,在锦衣卫这个问题上处理还是比较“均衡”的,总之,朝堂大体上还是平稳过渡的。
后世流传的崇祯裁撤锦衣卫其实是谣传——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锦衣卫长达290年的历史。
然而吃死鸡上台的崇祯就不一样了。
在1628年这个时间段,崇祯即将干一件蠢事:他会消减锦衣卫的核心权利。什么是核心权利呢?监察,压制士绅。
失去了核心应用的厂卫系统,虽说没有被裁撤,但是很快就变得半死不活,然后恶果自然是崇祯自己承担了。
这就是吃死鸡上台的皇帝天然的弱点:没有经过系统的帝王教育,搞不清楚自己的屁股在哪里。
对于一个合格的皇帝来说,外朝官员和内朝太监是动态平衡的:哪一方开始嚣张,就要扶持另一方去打压,去撕咬,自己则稳坐钓鱼台。皇帝的屁股永远要坐在弱势一方。
而在这个过程中,厂卫系统就是皇帝用来削峰填谷,保持三角平衡的核心支点。
然而崇祯在文官忽悠下,自己把锦衣卫搞残了,就像他裁撤一年用不了多少银子的驿站系统一样。
事情的恶果很快就显现了出来。明末的士绅阶层,可以说是历朝最癫狂的时代:结社成帮,党同伐异,干预行政,把持乡里,出入公门,侵夺民产。
这些在明清之际脱了缰绳的士大夫,彻底破坏了整个行政系统,说是祸国之源毫不夸张:崇祯初年祁彪佳出任苏松巡按时,复社领袖张溥前往谒见,即“袖出一揭。乃苏州各属者,云系名士”,要求予以照应。
士大夫奢侈淫佚,醉生梦死,而底层的生员也毫不逊色:包揽词讼,隐漏钱粮,癫狂无态,聚众闹事,各地都发生过生员围攻当地官员的情况。
……这种破国毁政的癫狂行为,致使明清时人论到其时的江南缙绅,几乎众口一词,深恶痛绝。直到清初一系列的“哭庙案”,“钱粮奏效案”后,士绅阶层才彻底被清廷打断了脊梁,取消了这个阶层扰乱行政,偷漏赋税的能力。
怎么说呢,这有点尴尬:因为少数民族不惯那些毛病,士绅们反而开始老老实实做回了辫子国顺民。直至清末,士绅阶层再没有出现干扰行政运作的行为。
汉末十常侍,唐末军阀,明末官绅。一个政权的内,外,军这些系统,是一定要保持平衡的,任何一个系统独大,都是亡国之兆。
总之,崇祯这个非专业皇帝消减厂卫,致使官绅阶层彻底失去制约,无疑是导致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言归正传。
远在偏僻小县龙岩的世袭锦衣卫百户马如麟父子,自然担不起明亡这么大的锅。
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说,这种山间小县城的锦衣卫,就像后世的村派出所一样,既没有那么多官绅用来监视,也没有那么多油水可捞——来回来去就那么几家大户,罗织罪名都不好使。
再加上几代人在当地扎根后,马家俨然已变成了当地土著,也就是一户中产人家而已。所以今天受到卫远的邀请来军营“小酌”,说实话,马家父子是有点受宠若惊的。
锦衣卫哪怕是没了主业,但是监察当地军民社情的副业还是在的,所以马家父子的消息通常比较灵通。他们很清楚卫远的身份:一夜间平灭海中巨寇,新科当红炸子鸡,统兵过万的实权大将曹川的嫡系部下。
眼下虽说还没到明末军头遍地的糜烂时刻,但是随着明国社稷四处冒烟,武人的地位在逐渐升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马百户今天恭恭敬敬地来了:他和那些搞不清局面的蠢货可不一样,他很清楚这伙短毛有滔天的背景,真要是触怒了对方,人家就地弄死个把锦衣卫百户,朝廷眼都不会眨一下。
和有点惶恐的百户大人不同,卫远倒是很欣赏这对父子。马如麟沉稳厚重,马继功少年老成,两人身上没有那种令人作呕的官场习气——事实上马氏父子在当地的风评也是不错的,那些乌七八糟的事老马很少搀和。
这些情报都是穿越众提前收集到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远在红枪营进驻龙岩之前一个多月,穿越众的情报部门就已经在这个小县城秘密布局了,这也是今天卫远请马氏父子喝酒的底气所在。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卫远见火候差不多了,便把今天的来意说了出来:“马大人是地主,我部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日后还是要靠大人多多帮衬啊!”
马如麟听到这里,赶紧双手抱拳:“不敢不敢,卫将军是沙场大将,如此客气,委实折杀在下了。”
说完这句后,马如麟想了想后又说道:“将军今日见召,其中意思在下大约也知道几分。”
说到这里,马如麟扭头对儿子使了个眼色。马继功看到信号后,便伸手从怀里掏出来一叠淡黄色的竹纸:“此乃本地大小一十三股盗匪军情,并一干通匪,养匪的大户内情。”
“另外。”马继功说到这里,微笑着拿开了压在纸上的手掌:“尚有二十六名积年居家老匪的名录。”
“嚯嚯嚯……”卫远听到这里,笑着摇了摇头:“果真是响鼓不用重锤,马如麟忠于国是,漳州吴千户诚不欺我!”
马百户听到卫远这一句,心中的大石才算真正放下——果不其然,顶头上司早把自家的底子给漏了。
卫远夸完老马后,点了点头,然后伸出手指,弹了弹桌上的那盏煤油灯:“马大人看此物如何?”
“此物精巧,内中怕也不是菜油,想来是贵重的。”从一开始就研究了煤油灯半天的马如麟,这会不知卫远是何意,只能老实回答。
“在杭州,这一盏灯要卖500两银子,灯油论两卖。”
“这灯就是我家将军开办的工坊所出,所以说,我家将军富可敌国。”
“凡是和我们合作的,就没有不发财的。”卫远说到这里,笑嘻嘻地看着老马:“马大人,待此间剿匪事了,这锦衣卫的差事你也就别干了。”
卖个关子后,卫远缓缓说道:“早早把职位卸给继功老弟,然后大人去矿上当个股东,岂不美哉?”
第286节 龙岩战记(八)
就在丁立秋和汪主薄吃完酒后的第三天,县城一间不起眼小院里,丁立秋见到了汪元宰口中的二五仔苏铁枪。
这处小院是汪主薄预备的:二五仔和东家碰面,自然不能大张旗鼓——鬼知道县城里有多少人和各路盗匪有交情,凡事还是谨慎点的好。
苏铁枪是个二十八九岁的普通汉子,面貌看上去很不起眼。这人见面时用布条挂着一支胳膊——据说是前些日子两帮盗匪火并时受得伤。
也正因为胳膊受重伤,人不中用了,所以他就下山回家过日子。
古代的土匪,只要是盘踞在某一地的“坐寇”,那成员都是本地人居多,叔伯兄弟合伙“做买卖”的情况不少。
土匪也不是那么好当的,那是个吃青春饭的活。一旦有成员年老体衰,肯定就要退出队伍,下山种田。
这中间还包括一些受伤残疾的,攒够银子下山娶老婆的……总之,吐故纳新是大自然的规律,土匪也不例外。
这些下山过日子的人,就成为了“居家土匪”。这些人不但负责给山上的弟兄们提供情报,有时候还提供住宿和钱粮,是支持山寨运作的重要外围节点。
苏铁枪就是这样一个新出炉的居家土匪:胳膊坏了,想留在山寨人家也不要他。
然而令苏铁枪气愤的是,帮中这次给他的遣散银子,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好歹也是为党国立过功,流过血不是?
然后正在家里生闷气的苏铁枪,就遇到了上门寻自己的救命恩人汪主薄,这样事情就顺理成章了:苏铁枪在老汪晓以大义之后,当即答应了做内应的事。
而丁立秋在听完苏铁枪的来历后,则当即给他许下了三个承诺。
第一:前事不究。
第二:只要苏铁枪能协助官军剿了对马岭的林十万匪伙,那么事后必定赏他一大笔银子。
第三:苏铁枪事后还可以申请去外地带着家眷过日子,譬如福州漳州杭州这些大城市,官府都可以帮他安排。
得到承诺的苏铁枪当即磕头认主,然后将对马岭的虚实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丁立秋于是命令随从记录,事毕后,他当场赏了苏铁枪十两银子。这之后他又给这位反正的二五仔下了第一道指令:官府马上就要贴出招安告示用来麻痹匪伙,他要求苏铁枪近日去对马岭侦查一番,看看匪伙对告示的反应。
苏铁枪忙不迭地答应了下来。
最后,丁立秋从随从里指定了一个人,专门用来负责在县城和苏铁枪联络,随时传达指令。
当天午后,县衙,城门,天后宫这几个地方同时贴出了告示:官府敦促各大匪帮前来投诚招安的告示。
……
龙岩县城东北百二十里的地方,是双洋镇。隆庆年间,朝廷由于实在受不了此地反贼辈出,所以干脆以双洋镇为县治,将周边一部分土地包括进来,新设了一个专门用来维稳的县:宁洋县。
中国本来就是多山之国,而宁洋县之所以能在山贼界闯出名号,搞到中央震怒,这和它优越的地理地形是分不开的。
龙岩和宁洋这附近的山区,是国内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这里的群山中不光有峰林、峰丘、溶洞,还有长达数百米的喀斯特地下河。
溪洞深邃,鸟道险峻,石林迷乱,溶洞遍地。
这样一种地形,再加上宁洋县内95%的森林覆盖率,使官军的剿匪行动变成了恶梦一般:贼人随时可以借着迷魂阵一般的地形分散聚合,使拥有优势兵力的官兵疲于奔命。
嘉靖年间的苏阿菩暴动,官府整整花了6年时间才镇压下去,这期间大部分时候,官军都在和对手捉迷藏……
这也是红枪营一直以来都在藏拙的原因。
不要说一连只有200人,哪怕人数再翻一二三倍,也很难将匪伙直捣黄龙,一网打尽。
以穿越众的头号目标林十万匪伙为例。对马岭一带地形复杂,不但有石林,还有溶洞和暗河。部队不能像在台南平原包围土著那样轻松:险峻的地形无法让大部队展开行动,即便摸到了对手门前,一旦发现情况不妙,匪伙当场就能从预留的洞窟和石林跑路,根本无法围歼。
这就是红枪营一直以来都不敢显露真正实力的原因:一定要给匪伙以希望,找机会在预设战场歼敌。否则的话,这边就要陷入旷日持久的治安战了。
……
招安告示贴出去的第三天,双洋镇南15里,林家土楼。
林家是双洋当地的老户,人多势众,财雄势大,特产不是别的,就是土匪。如今盘踞在对马岭的匪首林十万,就是林家出品。
林家的土楼群规模相当大,正中一座就是祖楼。包括祠堂和公廨,以及族学,族长,都在这座圆形的古老土楼里。
而此刻在林家族长林三门的堂屋里,一场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