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旅明-第2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天天津本地的土著在校场见到的接待员,就是两位总兵府任命的经历了。
  陆水进屋后,两位在北人眼里依旧显得高大白净的经历先是简单和他寒暄了两句。接下来,和蔼可亲的薛经历和姚经历两人,便操着一口古怪的“南方话”,和陆水聊起了“家常”。
  陆水知道这是在“盘底”,于是他赶紧将自家情况简单介绍了几句,然后适当表示了一番对将军大人的“仰慕”之意——他知道外面还有一票大佬在等着,谈话很快就会结束,所以必须抓紧时间把“中心思想”表达出来。
  果然,五分钟后,双方初次接触就完事了。陆水在得到一个“好朋友要常走动,互相照应”的许诺后,高高兴兴地出了屋子。
  而两位经历则摆弄了一下桌上的录音机,笑着对陆水这个聪明小吏评价两句后,对守卫说道:“请下一位”。
  ……
  跑来“勤王”的曹镇兵马,就这样开始了所谓的“休整”。
  没用三天时间,天津卫的文武官员就看傻眼了:曹总兵自打窝进老校场后,不见他操练士卒,反而大肆会见宾客,往来商贾,把一场神圣的“勤王之行”,硬生生做成了充满铜臭味道的商旅之行。
  ……这个时候,曹总兵的背景也彻底在天津卫被吹爆了,是个人都知道他有钱。
  如此一来,曹大人就不可避免地吸引了土著目光,尤其是天津卫本地的文武官员。
  实在是这位南方总兵太过古怪了——穿越众每到一地,那些看上去貌似是“白撒银子”的行为,总能令土著感到不可思议。
  不论是大校场的修缮,还是烂泥洼的填垫工程,这些在官员眼中纯粹就是作死:你姓曹的是客军,又不能在天津常驻,花如此巨量的银钱修缮驻地,这不就是脑残吗?
  天底下愿意掏自家腰包给别镇修缮兵营的总兵,大约也就是这位不差钱的曹傻子了!
  然而穿越众依旧我行我素,看上去一副要将傻事进行到底的姿态:在冬季寒冷的工地上,曹傻子不惜购买大量煤炭,雇佣大批工人,彻夜不停,花费着比夏日高昂数倍的代价在拼命赶工。
  官员们没有注意到的一点是:曹傻子雇佣的,很多都是流民。
  天津卫有没有流民?当然有,而且还是大批量的临时性流民。
  自从八旗大军南下后,京圜地区就有无数明人开始拖家带口南下避难。而天津作为漕运枢纽,既有便利的运河,又囤积着大批粮食物资,富人遍地,所以毫无疑问,这里就成了流民避难的第一站。
  那还等什么?某势力在穿越三年后,现在已经把这个套路玩到精熟了。
  第一步,雇佣大批流民干活。
  第二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给叫花子们展示什么叫财大气粗,救苦救难,待人以诚。
  第三步,甄别忽悠,打包装船运走。
  靠着这一套日渐熟悉的流程,现在帝国正在大明沿海的多个城市吸纳土著,效果显著。
  而这一次当北上几位穿越众见到大批北方流民时,口水都要流下来了:丰富老家的人口来源是刻不容缓的,大批北方移民的到来,会令“国内”南方人居高不下的局面大大缓解,这是关乎到“长治久安”的重要国策,必须加以重视。
  一星期,只用了短短一星期时间,过去破败的老校场就像一块崭新的银币那样,重新矗立在了原地。
  原有的围墙现在已经修补了破口,而且被重新被抹上了白色石灰,还加盖了望塔,漂漂亮亮,整整齐齐。
  占地广阔的校场里,之前那些破烂的屋舍都经过了修缮,还在旁边加盖了一些临时士兵宿舍:用双层砖和木料搭建的低矮房屋,缝隙中抹了水泥。
  这种临时矮房虽说采光差,逼仄,但是能挡住小冰河时期的冬季寒风,已经超过绝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屋子了。
  另外,在已经垫高夯实的一部分烂泥场上,围墙和用砖木搭建的马厩,正在陆续延伸中。
  而最令土著惊奇的,则是从一艘运输船中吊装出来的一台小型锅炉。现在土著们知道,校场里那间经过改造,有着砖头烟囱的屋子是用来做什么的了。
  有了锅炉,就有了24小时的热水,也有了令士兵保持健康和卫生的澡堂。这才是真正的大杀器,要知道在小冰河时期的北方,大部分人是洗不起澡的,土著的卫生状况极其糟糕,各种病菌和传染病随处都是,令穿越众不寒而栗。
  当然了,这一切成果,都是和本地那些大商人脱不了关系的。
  包括招募流民,聘请工匠,组织大批建材,组织后勤补给等等这些看似流畅的工程,背后靠得都是大商人们从各处调集来的资源,两眼一抹黑的曹总兵目前肯定做不到。
  不过曹总兵也给了商人们足够的回报:比起某一片地区的煤油灯和煤油代理权来,商人们这几天帮得这点“小忙”,送得那点粮食,又算得了什么?
  这几天里,从运输船卸下的那些货物,毫不意外地引起了当地商行激烈地争抢。这也是工程进度能飞一般前进的主要原因——商人们都把这看成了对自家商行实力的一种考验。
  ……
  七天后,初具规模,算是正式落脚的曹家军,又开始了新一轮搏眼球的活动。
  从这天早上开始,就有马群沿着土路来到老校场。马群的主人,是从口外而来的马贩子。
  马贩子手中不但有马,还有骆驼和牛群。
  作为漕运枢纽,平日里在天津集结的马帮是相当多的。这些人手里的马匹会沿着运河一直南下,江南那些富商用来拉车的豪华骏马,都是从此辈手中买到的。
  而今天赶着马群来老校场的,便是目前驻扎在天津卫最大的一个马帮。
  提前得到交待的马帮,赶来了将近三百匹蒙古马来供挑选,所以此刻校场上人喊马嘶,十分热闹。
  由商人们提供的马夫和熟知马性的一些常走口外的老护卫,此刻都在校场上,一边验看马匹,一边大声在讨论。
  而在这方面完全束手无策的曹家军,也只能束手无策了——穿越众终归不是神仙,所以出发时没有考虑到验马这一点。队伍里大部分都是南人,虽说有一些骑过马的,但是会骑马和会相马那可是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今天这场买马会,就只能拜托临时聘请来的马夫和护卫了,曹将军只管掏银子。
  轰轰烈烈的选马活动持续了大半天。最终,大部分肩高在1。3米以上的马儿,都被留了下来,总数达到了200匹。
  这个时候,旁边烂泥地新修的马厩就派上了用场。
  前几日送军需来的陆水,这时正指挥着手下民夫帮忙,给马儿饮水和喂料——那些他亲手送来的黑豆,小麦和荞麦,果真如当日白帐房所说,都被满满地倒进了马槽,号称是要给马儿“上膘”。
  “还真是财大气粗啊!”陆水暗暗咂舌。其实在北方,这些黑豆陈麦和荞麦,本来就是很多军队和普通人家日常的食粮,根本没有所谓“马饲料”这一说。
  接下来到了结账的时候了。
  然后围在校场上的人,就看到曹家军的帐房一把将毡毯掀开,露出了下面垒起来的,亮晶晶,长方形的一堆铁盒来。


第420节 白酒业
  如果是后世人看到这些长方形,涂着军绿色油漆的铁皮盒子,大致肯定能猜到里面装得是什么:汽油,润滑油,橄榄油……无非是这些玩意。汽修店的橱窗和很多人的汽车后厢都有这玩意。
  今天在校场上打开的这些铁盒,材料是马口铁,里面装得则是酒。
  白酒这种东西,由于要耗费主粮,所以在帝国“本土”是不生产的。前文说过,台南已经开辟了葡萄种植园,上层人士正在大力推广葡萄酒。
  而一直以来针对明国的白酒贸易方式,则是由窑区负责提供玻璃酒瓶,由杭州站在漕粮富集的杭州本地,用酿酒设备生产白酒。
  这种贸易方式很成功。
  漂亮的玻璃酒瓶,纯色透明的酒液,醇和浓香的口感,以及特意针对士绅阶层调配出的三十五度酒精含量,令大明的富人们趋之若鹜,买都买不到。
  要知道文人喝酒和苦哈哈不一样。文人讲究慢上头,要酝酿,要微熏,要诗酒唱和,最后发起骚来还要挥毫泼墨,所以士大夫喝酒,度数不能高。
  精准的市场定位,令“百年糊涂”和“舍得”这两个充满了意境的高档白酒品牌,很快在缙绅阶层中打响了名声。要不是因为原材料不足,这一桩白酒生意的总利润,肯定是要在诸多工业品中名列前茅的……看看后世的茅台就知道了。
  而这一次被舰队带到天津的马口铁桶白酒,则是商业部门针对北方的贸易环境,专门策划的一个试水商业项目。
  首先,由于天津太远,运费高昂,所以指导思想就是尽可能将一些不便运输的商品立足于本地生产,这其中利润最大的当然是白酒了。
  其次,天津是漕粮的接收方,在这边酿酒,酒坊吸纳到的粮食不会影响南边的收购,所以穿越众在这边开办的企业,尽可以敞开来酿酒。
  这样一来,产量更大的中低档白酒方案就进入了计划。
  那么最适合用来和北方游牧民族贸易,兼顾中层和底层人民需求的酒是什么?
  毫无疑问:二锅头。
  今天在校场上这些马口铁小桶里的,就是标准的五十五度二锅头酒。
  ……
  看到这一堆亮闪闪的铁盒后,站在校场上的围观群众面面相觑,不晓得葫芦里卖得什么药,难不成里面是碎银子?
  而这时负责签订商业合同的两位“经历”闪亮登场了。
  命人拿来瓷碗,给在场的马贩子,马夫,以及所有来帮忙的护卫,包括小吏陆水和他的手下都发了碗后,薛姚二位经历便笑呵呵地提起铁桶,拧开盖子,将里面清冽的液体倒进了人们手中的瓷碗里。
  一瞬间,浓烈的酒香开始在校场中飘荡。
  下一刻,搞清楚状况的人们,纷纷在笑声中开始痛饮起来。
  历史上二锅头真正被创造出来,那还要等到康熙年间了。而今天穿越众拿出来的,则是用后世设备和工艺生产出的标准型二锅头。
  看似清泉一样的酒液入口后,却像一条火线般滑入腹中,然后浑身便开始发暖。稍后酒劲上来,脑袋也开始微微发晕。这种如尖刀烈火般的感觉,再配合上浑身燃起的热劲,顿时令这些常年在口外寒风中行路的汉子们涨红着脸,翘起了大拇指:“好酒!好酒!”
  观察完这些下苦人的反应后,薛海元和姚建设不由得对视一笑:看来这二锅头古今同理,都是底层人民的最爱啊!
  这些从铁桶里倒出的酒水,在事前检测时,包括透明度,酒精含量,香型,口感在内的指标,肯定是超过明人土酿的。而今天这些品酒人士的反应,也令销售者最后放下了心。
  既然这样,那就开始做市场吧。于是在场的所有马倌儿和护卫人人得到了一桶样品:这是拿回去给他们背后的老板品试的。
  接下来便是销售。
  情况很乐观,马贩子们研究一番后,当场做出了表态:他们愿意将两百匹马的货款,全数用来换购这种“上等烈酒”。
  对于马贩子来说,银钱其实用处不大。因为他们去口外蒙古买马时,基本都是易货贸易。那些养马的牧民最需要的是明人的各种日用品,酒,食盐,人家不要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