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旅明-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平老三是个满脸胡茬的壮实汉子,闻声站出来,笑呵呵得拍了拍小伙子肩膀:“走吧,杨兄弟?”
  ……
  出杭州城北行十余里地,便是半山。山脚下一片野林,依山而建的,便是摩云观了。
  万历三十五年,有僧人在此地建寺,历时四年方成。然而短短两年后,夏夜里一道雷球不偏不倚劈中了摩云观的正殿,随之而来的大火将寺观烧掉了一多半。
  既然是天降雷罚,那么寺里的和尚准定是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这个逻辑大家是认可的。所以事后残存的僧人没有提议重建,一众秃驴来了个卷堂大散,只剩下无辜的,担着不详之地名声的残桓断壁,默默的留在那里。
  这之后没过多久,残破的摩云观就成了盗匪贼人们的落脚地。现如今十几年过去,摩云观愈发的衰败,里间已然变成了花子们的避难所,但凡有失了风的,往往会跑到摩云观避风头。
  杨二和平老三两个人匆匆出了杭州北门,搭了艘便船沿着上塘河北行了十余里地后,在一处破旧的河码头下船,落脚地是一片杂林。沿着林中一行青石阶走上去没多远,就望见了摩云观的山门。
  这一路上杨二心情不错——赌债也还掉了,还昧下了一小锭水丝银子,胡正气还得替自家料理首尾,这新得势的矮货当真是个蠢才,嘿嘿,嘿嘿……
  摩云观山门前站着两个挎刀的黑衣汉子,平老三近前招呼一声后,便带着他进了山门。
  杨二往昔也是在摩云观里避过几回风头的,按说也是熟门熟路,只是今天他一到此地就觉得莫名有些古怪,进门后突然才反应过来,这狼不拉屎的地方何时有了门卫?


第60节 姜十三
  还没等他想明白,远处就传来一片嘈杂声。杨二搭眼一望,隐约能看到被烧塌的前殿残骸中,有几十号人好似在开工,不知在忙碌什么。
  一边伸头张望,一边跟着平老三来到破旧的偏殿门前,杨二看到七八个人正坐在那里喝茶消暑。别人都不认识,唯独有一个额头上长着痦子的人,他不可能不认识——作为帮中最扎眼的新贵之一,专责调教新人的胡闲胡大爷此刻在这里出现,更是让杨二心里“咯噔”一下。
  平老三上去和胡闲交接几句后,回身拍了拍他的肩膀,意味深长的笑了笑,扭头便走。
  杨二这时已经隐隐觉察出,自个可能被胡正气给卖了。这摩云观弄不好已被胡闲包场,指不定在做什么勾当……
  然而这时哪里还容得下他细想,看到胡闲望过来,杨二心下一凛,急忙堆起满脸笑容,走上前去行礼问好。
  令他惊讶的事情还在后面:胡闲胡大爷竟然也不是此间主事的,杨二行过礼后,胡闲只是撇他一眼,然后马上堆起笑容,转头跟坐在上首的一个大汉耳语了几句。
  这大汉光头,一脸横肉,赤着上身,一身精白的疙瘩肉闪着油光,身板真真有杨二两个宽厚,坐在那里活像一头熊罴。一手拿着蒲扇轻摇,腰间挂着一个皮匣子,露出半截银亮的把手来。
  偷瞄了一眼大汉后,杨二赶紧低下头来,下一刻,耳边响起了一句口音怪异,但是很平和的问话:“小兄弟叫什么名?”
  “回大爷,小的杨二。”
  “呦,这名字听着没劲,小兄弟多大啦?”
  “十七了。”
  ……
  前前后后把杨二的底细打问一番后,大汉满意的点了点头:“这孩子不错,我喜欢,看着就机灵。老胡,带他去洗涮干净,完事后放饭,赏药,都按章程走。”
  “卫大师放心,胡闲省得。”
  杨二就这样在云山雾绕中跟着胡闲,往寺后走去。
  ……
  中河贯通杭州城,连通大运河,北接武林门,南出凤山门,是城内最繁忙的一条河道。由南至北,共有九座石桥跨河而立,每日桥上行人川流不息,桥下舟楫不断,一派繁忙景象。
  登云桥就在城北贡院旁边,是九桥中距离武林门最近的一座,是交通要道。即便此时天色才将将露出鱼肚白,早起劳作的人已经三三两两的开始从桥上穿行。
  桥上的人早早起行,桥下的人却不愿醒来,或者说,已经没办法再醒来。
  姜十三在登云桥下已经躺足两天了。
  自从两天前饿晕在桥下后,他就再也没站起来过。年仅十五岁,从处州一路讨饭到杭州的姜十三,此刻躺在登云桥下的烂泥地上,只剩下两只眼睛还有气无力的翻着,他心里明白,自个离死不远了。
  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他把脑袋偏了过来,想最后再看一眼同患难的弟兄们。
  破草席下除了姜十三,还有三个同样一动不动的人,或许是尸体。一股恶臭从席子下发散出来,姜十三记得自己上一次昏迷之前,桥下还有六七号人的,没想到一觉醒来,就剩一半了。
  清晨的初阳升起,一道金光洒了过来,看到阳光,姜十三感觉到一阵熟悉的眩晕。恍惚间从中河上飘来了一艘灵船,姜十三看到死去的爹娘就站在船头,正在向他招手,他急忙喊道:“爹,娘,带儿走吧,儿撑不下去了……”
  他闭上了眼睛。
  “哧啦”一声,灵船停在了桥下。
  船上没有鬼魂,倒是跳下来了两个活人。这两人都穿着麻衣,用白布裹着口鼻,走过来揭开草席,挨个探了探席下人的鼻息,其中一人回身冲着船头瓮声瓮气的说道:“骨爷,只余一个还有口气。”
  骨爷就是老骨,化人场的把头。丐帮火并那天见机行事,当场拥立周通,事后保住了位置。老骨的差事很简单,就是领着手下满城收殓路倒,之后再把尸首运回化人场烧埋。
  头戴斗笠,一身老农打扮的骨爷,此刻正盘腿坐在船头抽着烟袋,听到手下人汇报,老骨在船头敲了敲烟杆:“你摸着有气,我瞧着倒是没气了,都抬上来吧。”
  没过一会,五具尸体已经被抬上了船,老骨扫了一眼最后被抬上船的姜十三,淡淡得说道:“喂一口水,起船。”
  挂着一面无字白幡的平底船又重新启动了,走走停停,顺着中河一路南行,沿途时不时会停下再抬两具尸体上来。直到船出凤山水门,又沿着贴沙河绕回城东五里铺,将船上的尸体都卸在化人场,然后又悄然起行,一路北上,最终停在了摩云观前的河汊里。
  过不久,从观里出来的人和船上的老骨办完了交接,姜十三和另外三个奄奄一息的人被抬回了摩云观。
  ……
  不知道过去了多长时间,他悠悠的从昏迷中醒来。
  醒来后的第一眼,就看到一张描紫涂红的怪脸,正在盯着自己。
  “这怕就是马面了吧,我该是到了地府。”姜十三想到。
  下一刻,“马面”却用一口杭州土腔说道:“你可是醒了,我去打粥饭给你。”说完后此人起身而去,思维极度缓慢的姜十三这时候还搞不清楚情况,直到“马面”将一口热腾腾的米粥喂到嘴里后,他才算是回过了魂,发现自己还在阳间。“马面”也只是一个活人,只不过脸上有大块的紫红胎记,再加上秃头无发,乍一看像是鬼魂一般。
  姜十三缓缓喝完半碗米粥后,精神振作了不少。他发现自己躺在一间破旧的厅堂里,身下垫着稻草,身上盖着草席,屋里和他一样躺着的还有四个人,唯一活蹦乱跳的就是“马面”老兄了。
  “不知恩人高姓大名,十三多谢了。”缓缓的张开嘴,姜十三沙哑着嗓子问到。
  “我是杨二,算不得你的恩人,收留你的另有他人。”杨二咧了咧嘴后说到。
  “哦,是杨大哥当面,不知这是何地?”


第61节 学霸
  俩个素昧平生的少年人就这样聊了起来。姜十三这时方知,自己身在城外的摩云观里,是被寺里的“高僧”施粥救下的小命。
  没聊太久,他又沉沉睡去。
  等他再次醒来,已经是傍晚时分,这次醒来后精神好了许多,肚子也开始正常的咕咕叫起来——他在桥下的那两天,已经感觉不到饿了,只有将死前的麻木。
  杨二还是在屋里忙前忙后的照顾五个病号,见到姜十三醒来,二话没说就出去打饭,这次端来的是一碗加了鱼汤的稠粥。可怜姜十三恨不得把碗都吃进肚里去,吃完后,他已经能缓缓坐起,靠在墙上说话了。
  当天晚上,同屋的病号中有一个没挺过来。第二天一早,杨二拿来一张新草席,帮新认的小兄弟姜十三换好草席,然后用旧席子把那具尸体一裹,搬了出去。
  正午,姜十三依旧领到了鱼汤泡米饭吃。
  已经记不得自家上一次吃米饭是什么时候了,来不及感概,姜十三和几个同屋的难友比赛一样,把碗里的东西都刨进肚里。
  几个骨瘦如柴的人靠坐在墙边,摸着微微凸起的肚子,回味着鱼肉饭的滋味,不约而同的露出了傻笑。
  然而好景不长,没过一会,屋里进来了几个凶神恶煞,手拿短棍的僧人,杨二见到来人,一蹿而起,过去汇报了几句。
  姜十三他们几个要老了饭的,见到这阵势,不待人教,早已齐齐跪倒,口中“恩公,大师”的开始乱叫起来。
  僧人中为首的一位,身量宛如山岳的大和尚低头看了看他们,满意的笑笑:“不错,都不错,都带去‘净身’吧。”
  稍后,他们几个就被带出了屋子,一路被领到寺后。山墙下是一溜高低有致,青石堆砌的水池,清洌的山泉水被粗大的竹管从山上引下来。还没等他们几个明白过来,就被侯在那里的几个和尚按在椅子上剃光了头,然后被扒去衣服,搡进了水池里。
  就着正午热辣的阳光,姜十三算是洗了个清爽澡。洗完后他们又被赶进旁边低一点的池子里,这池水有些浑,还有些怪味,姜十三在喝令下又在池子里扑腾了一会后,终于被放上了岸。
  然后他领到了一件月白布短褂,一条灰布裤子,还有一双草鞋,之前身上的那些破烂被统统被没收了。
  这之后他们每人又领到了一片指肚大的药片,当场喝掉后,算是齐活,又被带了回去。
  傍晚时分,他又领到了今天的第三顿饭,这次愈加的丰盛,满满一碗干饭,上面盖着鱼肉丝和菜蔬。姜十三吃饱后兴奋的拉着杨二不住问东问西,杨二被他缠的没办法,就把自己这几天打听来的消息说了出来。
  据他说,屋里这些人都是被南海普陀山的禅师“寄养”在这里的,摩云观的大师算是代同道招徒,等到他们多少能念几句经文后,就会被送去南海的寺观,正式出家了。
  “怨不得今日要剃度呢,谢天谢地,这回咱们算是沙弥了吧?唉,也不知何时能领到渡牒。”姜十三听到这里,摸着自己光溜溜的头皮,回味着糙米饭的香味,一脸兴奋的说到。
  “难说,还要习经文呢,学不会的都去挑土了。”杨二闷声闷气的回到。他没有姜十三那么激动,他不想去当和尚,他只想回杭州无忧无虑得做一只小贼。但是他也知道自己打消不了姜十三对美好的寺观生活的向往,这会只能暗自郁闷。
  “习经好呀,沙弥就是要习经嘛……”姜十三已经沉浸在自己幸福的幻想中了,压根没注意到杨二的郁闷。
  第二天一早,姜十三他们几个被带进了一间偏殿,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老少都有,地上摆满了条案,条案上有沙盒和树枝,殿前的木架上还有一块黑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