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北颂-第1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就不行,他身上的事务很多。
  在竹院里闲了一些日子,教育了一下三个弟子,寇季又陷入到了新的一轮忙碌当中。
  秋收的时间到了。
  辽地将士中最先将家书寄出去的,也到地方了。
  为了看一看豪门大户对此会有何反应。
  寇季和赵祯下令官驿扣下了辽地将士中大部分人的家书,只让江宁府治下的苏州家书流了出去。
  书到苏州,内容便流了出去。
  没办法,内容有点过于骇人。
  朝廷将去岁征召到辽地的将士,分派到了地方,化身成了耕种的百姓。
  眼看着庄稼绿油油的铺满了一地的时候,当地衙门露出口风。
  举家迁移到辽地,分一间大屋、一头牛、十户罪籍、千亩良田。
  将士们皆是贫寒出身,看着那绿油油的庄稼,谁不动心。
  他们中间最蠢笨的人也知道,家人一旦迁移到了辽地,不仅会成为地主,还会多出十户佃户。
  朝廷根本就不是给他们分地。
  朝廷根本就是安排好了一切,让他们直接当地主。
  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以往诱惑不了憨厚的庄稼汉。
  可最早迁移到辽地的那些百姓告诉他们,这是事实,不是天上掉馅饼。
  于是乎,他们托关系,跟当地官府的人再三证实了此事,然后快速的写信给家里,让家里人迁过来。
  家里人拿到信以后,找家里正在蒙学读书的孩子一瞧。
  有点不敢相信立马的内容。
  立马去找乡间的乡老去求证此事。
  一开始,乡间的乡老们也没多想,如实相告。
  他们只当是娃娃们出去闯,撞到了什么机缘。
  眼看着那些老弱妇孺欢喜的变卖了家产,拖家带口的去辽地享福,乡老们心里也挺为他们高兴的。
  可随着信件越来越多。
  乡老们察觉出了不对。
  几个乡老们坐在一起一商量,感觉到了朝廷的险恶用心。
  城里的豪门大户也感觉到了。
  豪门大户召集了乡老们,暗中商讨了一番此事。
  一则流言随即传扬了出来。
  豪门大户和乡老们一起宣扬,辽地分地就是一个大骗局,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里面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有说张知白在辽地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鬼洞,需要上百万人才能填满。
  辽地的人骗百姓过去,就是为了填鬼洞的。
  诸如此类的传言,多不胜数。
  百姓们听到这些传言,信以为真,一时间哀号遍野。
  有不信邪的,想去辽地看看。
  却被乡老们拦下。
  强硬的直接说被鬼魅所惑,沉了塘。
  短短数日,沉塘的人命案就出了八个。
  更重要的是,民不举,官不究。
  没人去官府告发此事,此事就像是这么不了了之了。
  若不是武德司的人一直盯着,恐怕赵祯也不知道此事。
  “八条人命,说沉塘就沉塘,他们好大的威风!”
  赵祯气的直拍桌子。
  资事堂内的龙案震砰砰作响。
  王曾也阴沉着脸,“草菅人命、罔顾国法,简直是罪不容诛。”
  赵祯握着拳,满脸怒容的道:“朕真想派人去诛了他们。”
  王曾咬着牙没有言语。
  此事牵连甚广,赵祯真的大开杀戒的话,杀的可就不是一两个人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赵祯才没有急着杀人。
  寇季没有赵祯和王曾那么多感慨,他沉吟着道:“他们这一闹,不仅害了人命,还吓的那些百姓不敢去辽地。
  我们的谋划恐怕得落空。”
  赵祯和王曾阴沉着脸陷入到了沉默。
  派人去澄清此事,无疑是一个愚蠢的举动。
  百姓们若是理智的话,也不会被这种破绽百出的妖言蛊惑。
  只要妖言戳进了百姓的心窝子里,百姓们哪怕对它有所怀疑,也会暂时相信它。
  寇季见到过的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后世的气功大师、各类大师、专家多不胜数。
  只要是一个有自我判断能力的人,都知道那东西是假的。
  可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人被骗的团团转。
  信息大爆炸的后代尚且如此,愚昧落后的古代,就更不别提了。
  朝廷派人去解释此事,根本解释不清。
  因为朝廷实在给的太多。
  多到那些穷苦了几代人的百姓们不敢相信。
  给了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
  朝廷解释清楚一个谣言,还有更多的谣言出现。
  在百姓眼里,衙门、朝廷,那是一个让人畏惧的地方。
  衙门、朝廷,平日里都是属貔貅,只进不出。
  如今不仅出,还给的那么多。
  百姓们真的不敢信。
  赵祯沉默了许久以后,看向了寇季道:“四哥以为,该怎么办?”
  寇季沉吟着,道:“臣得再想想。”
  王曾沉声开口道:“不如老臣去苏州转转,看看是什么魑魅魍魉在后面作祟。”
  赵祯摇头道:“不妥,一个地方发生了问题,你就要去查,随后整个江南河东全部出了问题,难道你也要挨个去查?
  那还不把人累死。
  我们必须想一个一劳永逸的法子。”
  寇季听到此话,眯了眯眼。
  王曾看到了寇季的眼神,心头一跳。
  他感受到了杀机。
  “官家,不如将所有的家书全部放出去。”
  王曾快速的说着。
  赵祯和寇季都狐疑的看向了王曾。
  一个苏州的家书就已经闹的沸沸扬扬了。
  还要将所有的家书散出去,让江南和河东闹起来?
  王曾沉声道:“事已至此,也不用藏着噎着了。反正苏州一闹,江南的人都知道了。河东的人很快也会知道。
  咱们不如开诚布公的告诉他们。
  咱们就是要他们手里的人。”
  赵祯皱眉道:“那他们要是闹起来,该如何解决?”
  王曾咬着牙道:“他们不放百姓,咱们就不放他们。官家不是一直觉得汴京城太小,已经无法满足汴京城百姓的需求吗?
  那就不如趁机放出去扩建汴京城的风声出去。”
  赵祯和寇季几乎瞬间就明白了王曾的心思。
  寇季迟疑着道:“你是想让官家效仿秦皇汉武的旧事?”
  秦皇汉武,都干过一件事,那就是强干弱支。
  如今的汴京城确实有些小了,两百多万百姓住在汴京城,显得有些拥挤。
  (对于汴京城能否住下两百万人,一直有人有异议,觉得不可能。稻草举个例子,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定都在建康,当时建康的百姓有二十八万户,差不多一百多万人。其中不算皇族、仆从、私兵等等,因为他们不入百姓籍。细细算下来,人口足足有两百多万。而南朝梁所处的时间,是在公元五世纪,也就是说,在公元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人口突破百万的城市,没理由十世纪不行。
  人口越密集,对下水考验越大。
  但古代的下水系统,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
  汴京城的烂泥人,就是住在汴京城下水道里的,里面四通八达,为烂泥人创造了既有利的犯罪条件。
  可见汴京城的下水系统有多庞大。
  建康也就是金陵,至今仍旧存在许多遗迹,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所以扩充一下也没什么。
  但扩充城池不是主要的。
  主要的是一旦城池扩大以后,汴京城的人口若是不够,就需要一定人口填充。
  秦皇可以征调六国贵族入咸阳。
  汉武将天下各个地方的豪强都迁入了长安。
  赵祯同样可以将江南和河东的豪门大户迁入到汴京城。
  既然百姓不让动,那就动他们好了。
  王曾听到了寇季的询问,硬着头皮点了一下头。
  若非是寇季眼中弥漫着杀意,王曾实在不愿意提出如此天怒人怨的建议。
  王曾心里很清楚,他若是不想法子让江南和河东两地的豪门大户服软。
  寇阎王必然送他们去地底下慢慢叫唤。
  指望寇阎王去跟那些豪门大户掐架,根本不可能。
  王曾到目前为至,还没见过寇阎王的对手活着的。
  寇阎王出手,那一次不是浮尸一片。
  赵祯假装不知道王曾的心思,他听到了王曾的建议,爽朗的笑了,“好一招釜底抽薪……”
  寇季沉吟着道:“办法是个好办法,就是不那么好办。”
  赵祯一愣,看向了寇季。
  王曾也是如此。
  寇季坦言道:“秦皇汉武,都是以武治国,举国上下,重视勇武。他们帝令一出,顺则昌,逆则亡,没有半点道理可讲。
  我大宋不同,我大宋此前重文抑武、以文御武,已经失去的霸道。
  遇事不是商量,就是议论。
  根本不可能痛痛快快的行事。
  虽然官家近些年帮我大宋捡起了霸道。
  但时日太短,百姓们认识的根本不够深。
  秦皇汉武时期,他们要迁移百姓,谁敢多说一句?
  即便是动摇了地方根基,地方也会照做。
  可我们只是迁移了极少一部分百姓,根本没有动摇地方的根基,地方上就已经闹了起来。
  由此可见。
  只要扩建汴京城的消息和迁移豪门大户入汴京城的消息传出去。
  朝野上下许多人都会跳出来阻止此事。”
  大宋重用文人没有错。
  可是太过依仗文人,太过放权给文人,也太过纵容文人。
  从而导致了文人成为了武人的枷锁,也成了大宋的枷锁。
  大宋的豪门大户,比起秦汉时期的贵族、世家算什么?
  人家不仅有钱、有粮、有学问、有能力、有影响力、还有武力。
  大宋的豪门大户,有钱、有粮、有学问。
  能力虽然也有一些,可比起那些世家门阀,差远了。
  可为何秦汉时期,秦皇汉武说迁就迁?
  大宋却没办法?
  因为秦皇汉武不会跟贵族、世家讲道理。
  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
  不听话只有一死。
  而大宋喜欢讲道理。
  因为大宋文人地位高,他们最喜欢讲道理。
  而他们恰恰又是豪门大户背后的代言人。
  有理的他们能说的更有理。
  没理的他们也能说出几分道理。
  偏偏,皇帝还得听他们讲道理。
  不听就是昏君。
  赵祯脸上刚浮起的笑意,瞬间被寇季一席话给压下去了。
  王曾脸色变得更难看了。
  寇季再次闭上了嘴,成为了哑巴。
  他是一个不喜欢跟人讲道理的人。
  以前用尽各种手段,讲尽各种道理,存粹是因为他手里的力量不够,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各种讲道理,达到自己的目的。
  现在不需要了,他手里有足够的力量。
  有些话,他很早就跟赵祯讲过了。
  就看赵祯如何选择了。
  现在已经不是他教赵祯做事的时候了。
  赵祯该学会自己做事,自己思考。
  赵祯沉思了许久寇季的话,幽幽的道:“朕记得四哥曾经说过,不破不立……”
  王曾听到‘不破不立’四个字,心都在打颤。
  他一脸惊恐的盯着赵祯。
  “官家,不到万不得已,万万不可用雷霆手段!”
  赵祯目光落在了王曾身上,低声道:“朕也不愿意用雷霆手段,可为了我大宋长治久安,朕不得不用。”
  王曾咬着牙准备继续劝解。
  寇季轻声咳嗽了一声,“王相,唐太宗只有一个魏征,所以成了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