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北颂-第12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寇季等人的行程很慢,几乎可以说是在挪动。
  从离开熊园,到出汴京城地界,足足花费了一夜。
  一行人并不急着赶路,所以出了汴京城的地界以后,他们便停下了。
  寇季、狄青、刘亨等人带着妻儿,在汴京城外的一些名胜古迹、雅致风景中游览了一翻。
  两日后才动身继续启程。
  众人一路上游山玩水、走走停停、吃喝玩乐,好不畅快。
  碰到了云雨,就往路边的驿站里一住,找一些当地的小吃吃喝一番。
  就是这样走走停停,十几日的路程,愣是被他们走了两个月。
  两个月后,众人抵达了保州。
  同行的队伍庞大了足足十倍。
  那些留在汴京城便卖家业,招揽人手的人,以及各家的管家、管事,都带着一大群一大群的车队追上了寇季一行。
  人数一口气突破了三万。
  浩浩荡荡的宛若行军。
  众人在保州停留了三日。
  狄青去将自己的兄弟和爹娘一起接上,准备赶往韩地。
  寇季则去了保州的三公庙,见了见那个已经老掉牙的军头。
  老军头几乎是帮寇季一手撑起了巡马卫。
  跑不动了以后,就留在了保州守庙。
  一守就是十多年。
  跟老军头相熟的人,几乎都去了韩地,只有老军头不肯去。
  发誓要守着三公庙到死。
  三公庙里奉着赵祯、寇季、陈琳三人的神像。
  他们三人曾经有恩于保州百姓,所以保州百姓将他们奉到了庙里。
  寇季亲自去邀请老军头去韩地,还是被老军头给拒绝了。
  寇季也不好强行带走他,最终只能遗憾的离开。
  一行人再次启程。
  很快就入了幽州地界。
  放眼望去,幽州的一切让寇季等人赶到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幽州内的一切,跟大宋腹地的一切没什么两样。
  陌生的是,昔日那个任由他们率军纵横的幽州,早已消失不见。
  燕云十六州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劫难,最终涅槃重生。
  往日里刀兵驰骋的幽州大地上,不见兵马的踪影,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忙碌的劳作的百姓身影。
  新修的官道上,商队络绎不绝。
  有载着皮毛等辽东特产赶往大宋腹地的,也有载着精美瓷器和绫罗绸缎赶往辽东的。
  寇季一路上尽量不打扰地方。
  但是路经幽州城的时候,还是被百姓们拦下了。
  百姓们奉上了自己的心意,领着自己的后辈,默默的给寇季磕了一个头,就离开了。
  他们为何给寇季磕头,所有人心里都清楚。
  昔日寇季入幽州,放下了话。
  说他终有一日会让燕云十六州回到大宋,说他会让燕云十六州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此话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大话。
  甚至被传唱成了数十个不同的版本。
  但到最后,寇季兑现了他的承诺。
  百姓们不动朝堂上的那些蝇营狗苟。
  他们只知道,寇季离朝至今,官府没有人夹道欢送,那就是官府容不下寇季。
  官府容不下寇季,他们容。
  官府寒了寇季的心,他们暖。
  也正是因为如此。
  给寇季叩首的人,从幽州城开始一路到古北口,就没有停过。
  无论是苏洵、包拯、狄青、刘亨,还是幽州等地的官员,都觉得,如此才算是大丈夫。
  寇季一行人到了古北口,叩头的人少了。
  但是送礼的人多了。
  古北口的禁军将士,几乎将古北口附近的山林清理空了,给寇季送了不少珍贵的皮毛等物。
  古北口守将王凯,更是率领着亲随亲迎三十里。
  又亲送了三十里。
  若不是寇季不肯在关城内歇息,王凯还准备多留寇季几日。
  出了古北口,就是一望无际的丛林和良田。
  以千亩为限,五百亩树木,五百亩良田,几乎成了古北口以外所有土地的标配。
  古北口以外的土地,就像是被刀子化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方块。
  每一个方块,都是一个农庄。
  庄户人数不多,主家一户,从家十户。
  主家一个个像是土财主。
  从家虽然穿着打扮不怎么样,但是一个个精神饱满,显然是吃喝不愁。
  偶尔会有马群、牛群、羊群,在丘陵和山间奔跑。
  丘陵和山林并没有被开垦,所以成了放牧人的乐园。
  虽然没有了策马驰骋千里的快感,但是看着一个个牛羊一点点长胖,放牧人脸上的笑意十分浓烈。
  寇季最喜欢的还是那些背着书袋子在大道上你追我赶的孩童。
  一些孩童还坐在牛车、驴车上缓缓前行。
  拉扯的大多数是罪籍。
  但是坐在车上的孩子,却分不清楚是百姓的孩子,还是罪籍的孩子。
  他们三五个凑在一起,拿着书本,贼头贼脑的四处张望,十分有趣。
  “张公功盖千秋啊……”
  寇季入渤海府的时候,幽幽的感叹了一句。
  辽地的百姓和罪籍能够和平相处,全是张知白的功劳。
  辽地从昔日战火纷飞,你争我夺的场面。变成了男耕女织,欣欣向荣的场面,都是张知白治理辽地多年的功劳。
  入了渤海府。
  寇季等人就有些伤感。
  唯有刘亨没心没肺的在哈哈大笑。
  原因是刘亨不打算跟着寇季去韩地,他打算去西阳帮自己的儿子刘伯叙经营一番西阳,指点一下刘伯叙。
  寇季也没有自私的将刘亨拴在身边。
  刘亨为兄弟情义,扔下了儿子,陪着他在汴京城待许多年。
  如今也该跟儿子团聚了。
  渤海府码头上。
  两艘有别于其他船只的大船停靠在岸边。
  大船不止是木料营造的,上面还有许多铁皮、铁角。
  更重要的是配备着一些床弩、重弩等武器。
  船上的水手更像是一个个的兵卒。
  据说一艘船可以容纳一千三百余人,可以栽许多货物。
  反正在寇季眼里,这两艘船算得上是他在古代见过的最大的船只。
  寇季依稀记得,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用了海船,最大的可以载一千人,以及许多货物。
  也就是说,停靠在渤海府码头的两艘船,恐怕已经超过了郑和下西洋用的大船。
  寇季觉得,这大概是木船的极限。
  没有具体的参考物,寇季只能依照自己的揣测评判。
  寇季吩咐人将他为刘亨准备的货物搬上了船,眼看着刘亨招揽的人徐徐上了两艘大船,还有一些人登上了两艘大船周边的小船。
  最后又眼看着刘亨踏上了上船的梯子。
  刘亨站在梯子上,眼中有些泛红的冲着寇季喊了一声,“四哥,等我帮伯叙那个臭小子打理好了西阳,我就去韩地找你。”
  寇季笑着点点头,目送刘亨登上了大船。
  眼看着刘亨坐着大船缓缓远去以后,才笑着对身边的苏洵、包拯、狄青三人道:“知道我为何不伤感吗?”
  苏洵、包拯、狄青三人一愣,缓缓摇头。
  寇季笑眯眯的道:“我赌他明年今日,会驾着船出现在韩地的码头。”
  狄青有些茫然。
  苏洵和包拯也皱起了眉头。
  三个人才了一会儿,猜不透,包拯便开口询问,“为何?”
  寇季哈哈大笑道:“今日的西阳,亦非昨日的西阳。他说他回西阳帮刘伯叙治理封地?等他回到了西阳,他就会发现,他除了能帮刘伯叙整顿一下西阳的兵马外,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
  他帮刘伯叙治理西阳?
  刘伯叙教他治理西阳还差不多。”
  包拯三人闻言,莞尔一笑。
  仔细想想,寇季说的也对。
  刘亨从出仕到如今,几乎就没有治理过地方。
  他不是在皇城司当间谍,就是在边陲上练兵,要么就是如同土匪一样,占据着倭国当奴隶主。
  如今的西阳可是刘氏的封土,需要吏政,需要经营。
  刘亨可不懂。
  而刘伯叙在西阳磨练了多年,在许多能人异士的教导下,早已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牧民之王。
  他远比刘亨更懂得治理地方。
  所以刘亨到了西阳以后,面对的不是教育儿子的场面,而是被儿子教育的场面。
  以刘亨的秉性,才不愿意被儿子教育。
  所以他在西阳待不长。
  寇季送走了刘亨,带着人离开了渤海府。
  渤海府比苏洵离开的时候还繁华,如今俨然成了辽地的一颗明珠。
  其繁华程度虽然比不上江宁府、开封府,但是比其他府,不遑多让。
  在汴京城里能吃到的吃食,渤海府都有,在汴京城里能看到的东西,渤海府也基本上都有。
  甚至有许多珍贵的海产,汴京城看不到。
  但在渤海府,却多如牛毛。
  寇季却没有久留。
  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出了渤海府,就是临横府地界。
  辽地最大的官张公张知白就坐镇在临横府。
  寇季一入临横府地界,就看到了胡须发白,苍老了许多的张知白。
  寇季几个人几乎是跳下了马车,快步走到了张知白身前。
  张知白苍老了很多。
  腰弯了,腿上似乎也没有力气了,走路需要有拐杖协助。
  身躯显得十分瘦弱,似乎一阵风就能吹倒。
  但就是这么一个瘦弱的老人,硬生生的将一个被战火荼毒的辽地,治理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大宋粮仓。
  他所需要付出的,比蔡齐、吕夷简、李迪、王随要多。
  他不仅要治理数千里的庞大疆土,还得调和汉辽两种民族的矛盾,镇压足足有一千多万人的罪籍。
  耗费的心力,不是蔡齐等人能比的。
  “张公,小子何德何能,让您亲迎?”
  寇季扑到了张知白身前,搀扶着张知白,苦笑着说。
  张知白对着寇季露出了一个笑脸,调侃道:“你寇氏净出圣人,老夫这个凡夫俗子,见到了圣人,自然要亲迎。”
  寇季扶着张知白到一旁坐下,哭笑不得的道:“我寇氏就我祖父一个圣人。净出圣人从何说起?”
  张知白坐定以后,双手握着拐杖,笑呵呵的道:“你祖父当政的时候,老夫在他身边就是一株草。
  他虎威一张,指点江山的时候,老夫最多给他打打下手。
  最后你祖父立下了百年功业,功成身退,一举封圣。
  你这头小老虎,比你祖父还威风。
  不仅革除了我大宋所有弊政,还帮我大宋打下了偌大的疆土。
  你祖父虎威一张,身边的都是浮草。
  你虎威一张,身边的都是尘埃。
  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等等,哪一个不是明珠?
  在你身边却只有当尘埃的份儿。
  你为我大宋立下了的千秋功业,如今功成身退,理当一举封圣。”
  寇季听到了张知白此话,并没有说一些谦虚的话,而是狐疑的打量了张知白几眼,疑问道:“您老向来不喜欢阿谀奉承,而今都混到了可以肆意妄为的年纪了,居然违背着良心奉承我,是不是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
  张知白瞬间瞪起眼,趾高气扬地喝道:“老夫是那种人?”
  寇季挑着眉,盯着张知白。
  张知白脸不红心不跳的嚷嚷道:“就算老夫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又能拿老夫如何?”
  寇季苦笑着摇摇头,“您可不是喜欢耍赖的人。”
  张知白不满的嘟囔道:“老夫规矩了一辈子,如今混到了当泼皮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