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北颂-第6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北兵事暂时得到了缓解。
  所以西北的兵事,暂时不需要过度的担忧。
  现在最需要担忧的是,杨家老太君能不能接受折惟忠身死的消息。
  杨家老太君先后经历了兄弟、丈夫、儿子、侄子一个个离世,心早就碎成了八瓣。
  折惟忠是她在世的最后一个侄子。
  如今侄子亡故,她能不能接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能不能……先瞒着?”
  刘亨迟疑了许久,开口问道。
  寇季苦着脸道:“这么大的事情,现在恐怕已经在西北等地传开了。相信不久以后便会传到晋州。就算我们现在下令封锁消息,等到了府州,她一样会知道。
  所以瞒是瞒不住的。”
  刘亨犹豫道:“那你去说?”
  寇季脸色更苦,“往一个心已经碎成了无数瓣的老人心上再插一刀,这种事情我做不出来啊。”
  刘亨咬牙道:“你说过,此事是瞒不住的。于其等到她自己发现,不如我们先告诉她。此去府州的路还长,在这一路上,我们还能想办法安慰她。
  总不能等她到了府州,见到了折惟忠的骨骸以后,再去安慰她吧?
  到时候,再安慰,也没有用。”
  “哎……”
  寇季叹了一声,觉得刘亨说的有理,他缓缓起身道:“我去说……”
  寇季拿起了房内桌上的急报,塞进了怀里,整理了一下衣冠,出了房门,往杨家老太君所在厢房走去。
  走到了厢房门口,寇季陷入到了犹豫当中,有些不敢进去。
  “进来吧……”
  略带沙哑的声音,从厢房内传了出来。
  寇季浑身一震,硬着头皮走进了厢房。
  进入到了厢房内,寇季就看到杨家老太君孤零零的坐在炕上,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盔甲,在不断的擦拭。
  那盔甲一看,就是大人做给小孩玩的玩物。
  杨家老太君擦拭的十分认真。
  杨家老太君见到了寇季进来了,笑了笑,一边擦拭着小小的盔甲,一边絮絮叨叨的道:“忠儿小时候,就嚷着要当跟他爹一样的大将军。到了府上,见昭儿有一身小小的盔甲,就吵着嚷着要。为了抢昭儿的盔甲,没少跟昭儿扭打。
  重贵那个大老粗,只当忠儿是闹着玩的,根本没在意。
  老身却知道,忠儿是真的想要一副盔甲。
  老身就让府上的匠人打了一副,只是没来得及给忠儿穿上,忠儿就被昌儿接回了府中。
  后来重贵归了宋,举家搬进了汴京城,两家相隔千里之遥,来往就少了。
  忠儿要学艺,就更没时间到府上来了。
  所以这副盔甲,就一直留在府上。”
  寇季在杨家老太君张口说出两个字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杨家老太君很有可能已经猜到了折惟忠身死的消息。
  他不敢说话,轻轻的坐在了杨家老太君身旁,听着她絮絮叨叨的讲话。
  杨家老太君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她继续说道:“再次见到忠儿的时候,是他大伯父去世的时候……再见忠儿的时候,是重贵死去的时候……再见忠儿的时候,是他爹去世的时候……正儿……昌儿……信儿……昭儿……”
  杨家老太君说到此处,沉默了片刻,继续说道:“老身每次见他,都是在灵堂上。他们每个人死后,老身都会帮他们擦拭盔甲。
  老身希望他们干干净净的来,干干净净的去。
  如今,是老身为忠儿擦拭盔甲的时候了。”
  “老太君……”
  寇季眼眶有些微红,低声喊了一句。
  杨家老太君,侧头看了他一眼,低声笑道:“是不是想知道,老身是如何得知忠儿死去的?”
  不等寇季回答,杨家老太君就说道:“御卿死去的时候,给老身的老母讲过一句话‘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同样的话,忠儿也在给老身的信中,提到过。”
  寇季心中有些酸楚,低声道:“老太君若是心里觉得难受,就哭出来吧。”
  杨家老太君摇摇头,“眼泪早就流干了,早就哭不出来了……”
  寇季一瞬间就湿了眼眶。
  杨家老太君盯着寇季,道:“傻孩子,别哭……生老病死乃是人之常事,忠儿为国捐躯,死得其所。武人生来就是征战沙场,马革裹尸还的。
  死在战场上,那是死得其所。
  死在家中,死在病榻上,那才该哭。”
  “老太君……”
  “行了,你小子别在老身这里哭哭啼啼的,老身看着难受。老身知道你小子是过来安慰老身的。但老身不需要安慰。
  你也不要胡思乱想。
  老身不会有事的。”
  “老太君……”


第0633章 给你脸了?!
  “去忙你的吧,不要忘了你现在身负重任。西北数万万百姓的性命都在你身上压着。”
  杨家老太君语重心长的劝诫寇季。
  寇季心中哀叹了一声,起身恭恭敬敬的向杨家老太君一礼。
  杨家老太君坐在炕上没有动,生受了寇季的礼。
  她受得起。
  即便是赵祯亲自向她施礼,她也受得起。
  寇季施礼过后,退出了厢房。
  站在厢房门外,回望了厢房内一眼,寇季一脸的担忧。
  引而不发的悲伤,远比歇斯底里的痛哭流涕更可怕。
  歇斯底里的痛哭流涕,不会致命。
  痛哭一场后,经过安慰,慢慢的便会好转。
  引而不发的悲伤,有可能会引起心病。
  心病越积越多,最终会压垮整个身体,导致性命之忧。
  寇季很希望杨家老太君能痛哭一场,可杨家老太君一滴眼泪也没有流。
  杨家老太君跟寇季说,她的眼泪早就流干了。
  寇季相信她的话。
  她无泪可流,便只能流血,还是心头血。
  寇季从杨家老太君的厢房,折返回了自己的厢房,刘亨就在厢房内候着,没有走。
  见到了寇季以后,赶忙迎上前,急切地问道:“老太君神情如何?”
  寇季瞥向刘亨,叹了一口气道:“没哭也没喊,甚至还冲我笑了几次。”
  “嘶~”
  刘亨倒吸了一口冷气,声音沉重的道:“她这是将痛苦憋在了心里……”
  寇季哀叹道:“谁说不是呢。”
  刘亨皱着眉头,沉声道:“我们得想个法子,让她将心里的痛苦发泄出来。”
  寇季苦着脸道:“我要是有法子,早就用了,还用等到现在。”
  迟疑了一下,寇季又道:“其实我心里觉得很矛盾,你说老太君是长寿一点好,还是短命一点好?”
  寇季这话,要是冒然的说给其他人听,一定会被人指着鼻子破口大骂。
  杨家老太君都活到八十了,已经是少有的人瑞了,但凡是个人,都希望她能长寿一些,越活越长,最好能活过百岁。
  刘亨却没有指着寇季的鼻子破口大骂,因为他懂寇季这句话里的意思。
  长寿,对很多很多人而言,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可是对杨家老太君而言,那就未必了。
  她多活一刻钟,心里就要多遭受一刻钟的痛苦,一刻钟的折磨。
  寇季在后世的时候,听说过有一位老人,十分长寿,熬死了儿子,熬死了孙子,熬死了曾孙子,身子骨依然硬朗。
  他最后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十分不解的举动,那就是停止了进食,生生的饿死了自己。
  寇季以前也不太理解这位老人的这一举动,如今多多少少能理解一些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送一次,就已经是人间惨剧了。
  送一次,就已经让人肝肠寸断了。
  多送几次,心肝脾肺肾,都会碎成一摊肉泥。
  活着,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折磨,而不是一种恩赐。
  刘亨犹豫了许久,给出了答案,“自然是长寿一点好……”
  寇季看向刘亨,刘亨郑重的道:“杨将军的骸骨还在古北口,她就算要西去,也要等杨将军的骸骨被迎回来,跟杨将军葬在一处。”
  寇季深以为然,点点头,“你说的不错!她应该长寿一点。我们作为后辈,应当将杨将军的骸骨迎回来,跟她葬在一处。
  在此之前,我们得先打败辽人。”
  刘亨重重的点头。
  寇季吩咐道:“带着你的人,即刻北上,马不停蹄,赶往佳县以北的黄河南岸,不惜一切代价,将辽人给我挡在黄河以北。
  必要的时候,可令王云升,用刀架在折继宣的脖子上,逼迫折家军出动。”
  刘亨闻言,略微有些担忧,“我们要在西北兴兵,少不了要折家军帮衬。若是王云升这么做了,折家军会不会敌视我们?”
  寇季皱眉道:“西北是朝廷的西北,不是折家的西北。官家将西北军政大权,全部交托给了我,那我就有权决断西北境内的一切事务。他们要敌视我们,也得过了老太君那一关再说。”
  刘亨听寇季语气强硬,就知道寇季已经下定了决心。
  他也没有再开口说什么,冲着寇季抱了抱拳,离开了寇季的厢房。
  刘亨一路到了驿站外的兵营,调动了一万青塘兵,赶往了西北。
  寇季没有急着离开。
  他为了照顾杨家老太君,特地在驿站内待了一日,直到第二日才带着仆从启程。
  寇季率领着庞大的辎重队伍,所以行军的速度很慢。
  他率领着寇府的仆从押解着辎重出了晋州的时候,王凯已经率领着部曲赶到了佳县。
  驻守在佳县的晋宁军主将,在得知了王凯要接掌晋宁军兵权的时候,并没有痛快的交出晋宁军的兵权,但他也不敢为难王凯,所以就找借口拖延时间。
  王凯深知军情紧急,他手里又握着寇季赐于的箭令,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他手持箭令,暗中联络了晋宁军中的监军、推官等一众文官,将寇季的命令传达给了他们,并且让他们帮忙约束晋宁军。
  然后在当夜晋宁军主将邀请他到佳县酒楼里吃酒的时候,率领着部曲,伏杀了晋宁军主将。
  王凯之所以选择伏杀,而不是在晋宁军军营里,请出寇季的箭令,直接诛杀晋宁军主将,那是因为晋宁军中,有不少晋宁军主将的心腹。
  他们若是在晋宁军主将煽动下,彻底乱起来,才不会管你箭令不箭令的,一定会当场乱刀砍死王凯。
  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着,这条规则就叫法不责众。
  以朝廷的办事方式,在地方兵发生兵变的时候,谁引起的兵变,谁就是罪首,不论你的目的是什么,不论你是否被冤枉。
  所以晋宁军将士在晋宁军主将的煽动下,乱刀砍死王凯,绝对不会有太大的顾虑。
  王凯一死,晋宁军主将,一定会带着他的心腹逃离大宋。
  朝廷难道会拿一群被煽动的普通将士出气?
  大家都有错,朝廷总不可能为了王凯一个人,将数万人全砍了。
  王凯就是猜到了他在晋宁军军营中请出箭令会有什么结果,所以果断选择了伏杀。
  王凯伏杀了晋宁军主将以后,提着晋宁军主将的脑袋,悄悄的入了军营。
  他先是通过军中的监军、推官等人,将晋宁军主将在军中的心腹控制了起来。
  然后再当众拿出了箭令和晋宁军主将的脑袋,向晋宁军的将士们宣告,他奉命接掌了晋宁军的兵权。
  有监军和推官们配合着王凯说服晋宁军的将士,将士们很快就接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