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北颂-第8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先派遣往交趾的是天武军。
  天武军若是打的顺利,那朝廷就不会派遣第二支禁军。
  天武军若是打的不顺利,那么随后永兴军会跟着投入到战场中。
  倒不是朝廷吝啬,为了节省兵力,不愿意将两支禁军一起派遣出去。
  而是种世衡、朱能、李昭亮三人在奏疏上共同认为,在对大理的战事中,应该先用一支禁军对战,不够再追加。
  在他们看来,大宋的禁军经过了重新整编以后,兵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现有的五万禁军兵马,恐怕比以前十万,甚至更多的禁军兵马还强。
  再加上他们这些久经沙场的宿将指挥,爆发出来的战斗力肯定比以前强横很多。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在奏疏中提到了火器。
  他们都想在外出征战的时候带上火器。
  火器如今正在锻造,全面的配备,还需要一些时间。
  兵马熟悉火器,也需要一个过程。
  枢密院就算给他们配备火器,也不可能配备太多。
  必须要等到了兵马熟悉了火器,会用火器作战以后,才能全面的配备火器。
  不然一口气将火器配备上去,兵马不熟悉用火器作战,甚至如何合理的应用火器都不知道。
  那火器就不是他们作战用的利器,而是催命符。
  寇季为此跟赵祯商量了一番,最终决定给天武军配备一万人的火器军备。
  同时从火器营内抽调了一千人,充入到了天武军中担任基础的军官职位,教导和指挥兵马用火器。
  大理,将会是他们的试炼场。
  一些的细则都商定妥当了以后,朝野上下立马快速的进入到了准备的状态。
  经过了九日的准备。
  一应所需的全部准备妥当以后。
  种世衡和朱能,率领着五万一千兵马,悄然的离开了汴京城。
  在出兵的时候,赵祯听从了寇季的建议,并没有兴师动众的四处去宣扬。
  寇季认为,战前四处宣扬,容易让百姓产生恐慌,也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还不如悄无声息的出兵。
  等到大捷入京的时候,再宣告给百姓。
  百姓,只需要知道朝廷打胜仗了就行,其他的,没必要让百姓知道。
  因为百姓知道了朝廷打了胜仗,会心生自豪感,会欢呼庆祝。
  知道了朝廷打败仗,只会产生恐慌。
  知道朝廷悍然出兵,只会产生浓浓的担忧。
  无论是恐慌和担忧,对朝廷和百姓都没有益处,所以能避就避。
  朱能和种世衡二人在离京的时候,寇季前去相送。
  寇季原以为,朱能会因为被种世衡抢了主帅的位置,心生不满。
  可是见到了朱能以后,寇季才发现,朱能不仅没有对此不满,反而一脸灿烂的笑容。
  汴京城外。
  十里亭内。
  寇季瞧着笑呵呵的朱能,狐疑的道:“被人抢了主帅之位,你居然不生气?”
  朱能笑道:“没什么好生气的。我的目的是去打大理,是不是主帅,其实我并不在意。再说了,治理地方那一类的东西,我也不擅长。
  官家派遣我和种世衡一起,我打仗,种世衡治理地方,相得益彰。
  所以我没啥好生气的。”
  寇季一脸愕然。
  朱能又笑呵呵的道:“此前跟种世衡争夺主帅之位,主要是担心朝廷只会派遣我们当中一人出去。如今舍得将我们两个人一起放出去,那我们就没什么好争的了。”
  说到此处。
  朱能看向了种世衡,嘿嘿笑道:“都是自家人,真要是打下了大理,你也不会少报了我那份功劳不是?”
  种世衡撇撇嘴道:“少了谁的功劳,也不能少了你的。”
  朱能听到这话,笑容更灿烂。
  种世衡跟着笑道:“现在最难受的应该是李昭亮才对。”
  寇季哭笑不得的道:“李昭亮觉得官家对他有意见,这几日正上书跟官家理论呢。”
  朱能和种世衡笑容一敛道:“官家会跟他理论?”
  寇季坦言道:“李家三代忠良,官家多少得给他一点面子。再说了,李昭亮又不是什么蠢人,他知道得罪了官家没什么好下场,所以顶多抱怨几句,不会真的跟官家闹掰。”
  “官家在拿到了李昭亮的奏疏以后,什么反应?”
  种世衡好奇的问。
  寇季笑道:“官家很欣慰……”
  种世衡和朱能一脸愕然。
  寇季解释道:“以前,官家想要调遣个人出去征战,人家都要给官家甩脸色。现在,每逢战事,官家不需要去求人,就有人主动请战,甚至还能为了请战的事情跟他闹别扭,他自然觉得欣慰。
  更重要的是,以前我大宋每逢战事,从上到下,一片畏战之声。
  如今,我大宋上上下下不仅没有畏战之声,反而因为不能出战,而出声抱怨。
  足可见,我大宋的武臣都是能战、敢战、不畏战。
  官家怎么可能不感觉到欣慰。”
  种世衡和朱能齐齐点头,表示赞同寇季的说法。
  风气,是一个很容易看出来的东西。
  以前,朝廷在对待战事的时候,风气确实不好。
  明明是一个泱泱大国,可在对待战事的时候,比一些小邦小国还不如。
  如今就不同了。
  朝廷在对待战事的时候,有了大国的气度。
  大国,本该就是欺负人的。
  被人欺负,那还叫什么大国。
  大国,本该就是被人畏惧的。
  不被人畏惧,那还叫什么大国。
  寇季在种世衡和朱能点头过后,对二人道:“此次我前来送你们,还有一件事要交代给你们。”
  种世衡和朱能闻言,一脸正色,静等着寇季吩咐。
  寇季沉声道:“回头官家会派遣一些铸钱的工匠赶到川府,在川府和大理交界处,营造一个铸币作坊。你们在大理缴获到的钱财,会经过了重铸以后,流入到大宋。
  你们带着大理人挖的那些金银铜矿,也会在铸成了钱以后,流入大宋。
  明面上,你们只需要将缴获到的一些有用的金银器,以及一些木料、玉石、珠宝等物,送到朝廷即可。”
  种世衡和朱能一起皱起了眉头。
  打仗图的是什么?
  图的是地、钱、名声。
  地是没办法带走的。
  可是钱和名声却是可以移动的,二者还是相辅相成的。
  打了胜仗以后,带着敌人的钱财、敌人的脑袋,往汴京城那么一送,百姓们看到了以后,肯定会称赞你一声。
  可如今不让他们将钱送回来,那他们如何扬名?
  不让他们将钱大摇大摆的送回来,又怎么彰显他们的功劳和苦劳?
  寇季通过二人的反应,看出了二人的心思。
  他继续道:“你们放心,该是你们的功劳和奖赏,一分也不会少。之所以让大理的钱财,秘密的流入到我大宋,主要是为了避免一些钱政上的问题。”
  种世衡闻言若有所思,朱能则是一脸的疑惑。
  寇季沉吟了一下,道:“举一个例子,钱这个东西在稀少的时候,就十分值钱,一文钱,就能买一文钱的东西。可若是太多了,钱就变得不值钱。
  钱若是不值钱了,买东西的力度就会大大下滑。
  以前一文钱可以买一个馒头,一旦钱不值钱了,很有可能三五文钱,才能买一个馒头。”
  朱能听懂了一点点,低着头在沉思。
  种世衡缓缓开口道:“此事对我们似乎没有影响……”
  寇季沉声道:“但对百姓有大影响。百姓们本来就穷,日子本就难过。一旦物价飞涨,他们的日子会变得更难过。
  百姓们日子一旦过不下去了,是会造反的。”
  种世衡缓缓点头,“那倒也是……”
  说到此处,种世衡沉吟道:“朝廷应该想个法子,让百姓们都富起来。不然会出现大问题的。现在还可以藏一藏内流的外财,可一旦藏不住的时候,就会爆发出大冲突和大矛盾。”
  寇季叹了一口气道:“让百姓们富起来,有点难啊。”
  朝廷不可能给百姓们直接发钱,真要是直接发钱的话,钱会变得更不值钱。
  所以朝廷只能通过引导,让百姓们想方设法的去致富。
  问题是,九成九的百姓都以种地为生。
  而九成九的地,都在豪门大户手里。
  朝廷想办法将种地的收入变高,最终受益的也是那些大户,而非百姓。
  唯有让百姓真正拥有了土地,再提高种地的收入,才能让百姓们富起来。
  想要从豪门大户手里抢出土地,就必须推行相对于的政令。
  问题是,负责推行政令的人,本身就是豪门大户。
  豪门大户不可能大发善心,主动让出自己的利益。
  所以一场大的争斗,在所难免。
  想要在这场大的争斗中取胜,就必须的将所有的话语权牢牢的抓在手里。
  想要抓住所有的话语权,就必须对文制做出革新。
  所以,文制革新势在必行。
  只是文制革新,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赵祯和寇季如今已经在为文制革新布局了,但在没准备好之前,他们绝对不会轻举妄动。


第0776章 天圣字典
  寇季并没有详细的跟种世衡和朱能解释其中的门道,他只需要种世衡和朱能二人明白隐藏钱财流入到大宋的重要性就行。
  在交代了二人此事以后。
  寇季陪着二人吃了一些送行的酒,然后眼看着他们上了马,一路往大理的方向扬长而去。
  寇季在他们走了以后,坐上了马车,悄然回了寇府别院。
  ……
  对于大宋大部分人而言,要全面推行蒙学,在不动用国库钱财的情况下,只能凭借着抢劫来维持。
  但对寇季而言,却并非如此。
  寇季有很多办法能帮大宋弄来足够的钱财全面推行蒙学。
  比如通过一字交子铺,加印交子,或者超印交子。
  又比如通过捐赠。
  整一堆有名无实的名头,号召天下所有商人捐赠,一定能捞来一大笔。
  粗暴一点,还可以在税上做手脚。
  总而言之,办法有很多。
  但无论是那个办法,都有一定的弊端。
  比如超发交子。
  固然能短暂的敛来巨万万的钱财,可弊端也十分大。
  超发的交子过多的话,交子的信誉会大大降低。
  有可能会跟明朝的宝钞一个下场,失去信誉,被彻底抛用。
  而随之迎来的就是挤兑狂潮。
  朝廷没有足够的钱财应对的话,最终就会引起民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一人为主的时代,掌权者若是尝到了超发交子的甜头,一定会疯狂的滥发交子。
  交子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亡国的一大弊端。
  捐赠也有捐赠的弊端。
  达官贵人们捐赠一两次钱财还行,让他们长久的捐赠钱财,他们绝对不答应。所以钱财捐赠的主力就是富商大贾,富商大贾逐利,朝廷想要他们长久的捐钱,势必要在其他方面开口子。一旦开了口子,商人们就有无数的办法将口子撕的更大。此举对朝廷绝对有害无益。更重要的是,在捐钱的过程中容易催生出贪腐。
  其他的办法,也就其他办法的弊端。
  真正完美的办法,寇季和赵祯倒是商量出了一个。
  那就是在推行蒙学的事情稳定以后,继而推行县学、府学。
  蒙学免费、县学收费、府学亦是如此。
  用县学和府学的钱财,贴补蒙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